武松上二龙山后,为何就失声了?
关于这个问题,我比较赞同有位网友的观点。施耐庵先生对武松格外器重,在《水浒传》里武松一个人就占了十个章回,素有武十回之说。在梁山108人里,这种现象是仅此一例的。因此,当武松上了二龙山之后,他的故事理应让位于他人,否则《水浒传》就要变成《武松传》了。
当然这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另外还有两种原因,也是导致武松失声的客观原因。
一是身份地位的原因。武松上二龙山之前,鲁智深和杨志早就杀掉了原寨主邓龙,夺取了山寨的领导权。在《水浒传》108人中,鲁智深和杨志都不是等闲人物,无论原有身份和名望,都不在武松之下。武松和鲁智深杨志两人并不相识,他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之后,只身逃上了二龙山,此时的他就是个逃犯,对山寨也没有任何贡献,所以只能屈坐第三把交椅。
一个单位,一个团体,作为三把手,还想有多大的话语权呢。也就是说,此时的武松已经是隐身在鲁智深和杨志身后的角色了。
所以,武松上二龙山之后的销声匿迹也就并不奇怪了。
二是步军头领的原因。武松擅长的是拳脚和马下功夫。而战场上的征战杀伐大都以马军为主。比如三山聚义打青州时,鲁智深和杨志分别与后来的五虎将呼延灼,在马上大战四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弄得呼延灼好不尴尬,心里暗自嘀咕:想不到二龙山的山贼草寇里,竟有如此非凡之人。
此时的武松,由于他不擅骑马,无法上阵厮杀,只能充当个压阵角,打埋伏,搞接应之类的后勤工作。这样一来,他当然就无法出头露面展现威风了。
总结:综上所述,武松上二龙山后之所以失声,只能因为这三点原因:
一是在宏观上已经无法再让他展露头角。
二是在二龙山的身份地位决定了他不能出头露面。
三是不擅于马上作战束缚了他这位打虎英豪能量的发挥。
武松上二龙山后,为何就失声了?
《水浒传》是写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故事,并不是只写武松一个人的故事,如果整部戏都让武松唱独角戏了,那《水浒》干脆改名叫《武松》得了。事实上,武松的故事即便是单独摘出来也可以独立成册,这足以说明武松这个好汉在《水浒传》中占得分量和比重是很大的也可以说是最大的。
武松也是施耐庵着力刻画的典型人物。武松在上二龙山之前已经占用了足足十章的篇幅来呈现他的故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武十回”,这个待遇是绝无仅有的,是梁山其他好汉望尘莫及的,可见作者施耐庵对武松的偏爱与重视。关于武松主要的的人生传奇经历在十章的篇幅里已经讲得很清楚详细了。
经过了景阳冈打虎、狮子楼斗杀西门庆、快活林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十字坡降服母夜叉、夜走蜈蚣岭等精彩事件后武松有情有义、有血有肉、嫉恶如仇的盖世英雄的形象已经成功地树立起来了。
武松人生中大部分的亮点都已经展现出来了;武松的形象、个性、品质已经深深地被读者所熟知了,也就是说作者对武松的塑造工作已经完工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得让其他英雄好汉露露脸,讲讲他们的故事,毕竟《水浒传》这么大的叙事结构需要更多的人来进行推动,一个武二郎玩不动整部水浒。
实际上武松自从上二龙山之后也并不是说没有表现,只是相比之前主角光环不是那么耀眼了。毕竟在二龙山花和尚鲁智深、青面兽杨志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而且他们分坐二龙山的头把交椅和二把交椅,如此一来他们势必会分走一部分武松的光环和关注度。
上了梁山之后厉害的高人能人就更多了,一人从武松身上分走一点光辉,武松的关注度自然就会下降,再者说其他好汉身上也有很多精彩的故事。
不管怎么说武松加盟二龙山乃至加盟梁山之后并没有失声,也是有灵光凸显的时刻,比如他大战妖道包道乙断其一臂是何等的悲壮;在步下手使两把雪花镔铁戒刀斩杀马上大将耶律得重、贝应夔、方貌那是何等的英勇神武。武松依然是那个最受读者欢迎和喜爱的好汉!
武松上二龙山后,为何就失声了?
《水浒》的整体结构,先是几个人的个人传记,史进引出鲁智深,鲁智深引出林冲,林冲引出杨志,杨志引出晁盖智取生辰纲,后又宋江出场,宋江落魄又在柴进处遇到武松。武松共写了十回。是水浒着墨最多的人物。后来上了二龙山,三山聚会以后,就是写梁山了,写集体当然要写领导核心,宋江吴用等人。武松作为一个步兵统领,不会浓墨重彩了,重点放在梁山的军事行动。当然出场就不会比宋江多了,但比其他头领还是要多。水浒是写梁山的,不是武松的个人传记。这是从《水浒》的写作方式来说。
从武松这个人物上来说,武松从景阳冈打虎开始写,最后却醉砍狗落败,从一个踌躇满志的有为青年,变为一个对社会现实失望的草寇,金圣叹此时评曰:“其力可以打倒大虫,而不能不失手于黄狗,为用世者读之寒心。” 变化是巨大的,其实寒心何止是读者呢,武松不也是对残酷的社会寒心了么?当然也就消沉了。
武松上二龙山后,为何就失声了?
武松失声并不只是在二龙山,景阳冈打虎之后,回到哥哥家,一切都依从哥哥,要住家便住家,只是在出了潘金莲事件后,武松再次做回了自己。
结合二龙山,完全可以见到武松是具有常人传统思维的人,他不是一个喜欢折腾,每天不搞事情就浑身难受的人。
当然啦,武松的常人传统思维是建立在别去招惹他,否则武松就会摇身一变化作盖世英雄。
常人的传统思维,无非就是喜欢待在有秩序的框架内生活,不喜欢变化。
奈何变化是世间的常态,有秩序的框架总是短暂的,所以在这样的框架被打破之后,要么认怂,要么对抗。
武松是属于后者。
本来在阳谷县,若是没有出了潘金莲这回事,武松就可能默默无闻地当他的武都头,然后在哥哥的安排下,娶妻生子。
可这样的框架被打破,武松反抗恶势力,成了光棍一条,哪怕被发配牢城营,他获得了极为短暂的有秩序,也就是有规律的生活,可惜啊,飞云浦和血溅鸳鸯楼再次将武松推入了朝不保夕的亡命生涯。
武松再次不得不为自己的人生掌舵。
最终,他落草二龙山,之后是梁山,在那里,武松获得了真正的有秩序的框架生活,尽管是身为绿林好汉,但也算是小集体的山寨生活圈子。
他不是搞事情的人,所以就随大众,放弃了为自己人生掌舵的权力,当二龙山头领也好,当梁山头领也罢,总之就是跟着集体走,生活在集体里头。
这就是所谓的失声,真实原因是武松真的不是一个搞事情的人,一切都是被迫无奈。
景阳冈的老虎逼他成打虎英雄,要不是喝醉了,武松还真不愿意去打虎,小说里就描写得很明白;
阳谷县的西门庆逼他,若不是西门庆搞事情,武松作为武都头,还真没有见他去除暴安良,说明什么,他和西门庆本来就是井水不犯河水;
若不是蒋门神等人逼他,武松还犯不着闹一出喋血鸳鸯楼;
武松也就只有对飞天蜈蚣真正主动出过手,但那一阶段的武松是属于亡命天涯,为自己人生掌舵的时期。
当然啦,最后的归隐也是武松主动意愿的体现,他选择了平静的寺院作为归属,而放弃了东征西讨的动荡生活。
说白了,武松是希望过平静生活的实在人,可惜现实非逼着他去当大英雄。
实在人的特点就是不喜欢夸夸其谈,喜欢过集体且有秩序地生活。
若是这样被认定为失声,那这种失声也是有好处的,毕竟闹腾喧嚣的人生不是美好的人生。
武松上二龙山后,为何就失声了?
《水浒传》描写的是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武松是其中重要的一位好汉,如果武松不失声,那就不是《水浒传》而是《武松传》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