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首富、红顶商人胡雪岩是怎样一个人,他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有人说,胡雪岩没什么了不起!
我不知道一个人,从普通小伙计成长为一代巨富,红顶商人,这算不算了不起?个中艰辛危险,岂是你一句“白手套”就能否定的?
我觉得如此轻描淡写的去否定别人的成就,不太好,容易教坏小孩子的!
厚德方能载物
胡雪岩出身贫寒,祖上三代皆为“贫下中农”,在他8岁时,父亲深染重病撒手人寰,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从那时起,8岁大的胡雪岩便成为了“专业放牛娃”,替农户放牛赚些小钱贴补家用。
胡雪岩自幼机敏胆大,非比寻常。
一次,一个同龄的孩子在玩耍时不慎跌入水沟,其他的孩子均吓得魂飞魄散,唯独胡雪岩,抓着树枝攀下水沟,勇敢的将那孩子救了上来并送回了家。
街坊四邻纷纷夸赞胡雪岩勇敢、懂事。胡雪岩的母亲听后高兴的泣不成声,看见母亲高兴的泪水,这个不满十岁的孩子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不卑不亢,生财有道
荒烟蔓草的年代,没有背景,没有文化的乡下穷孩子,他们的命运只有日复一日的通过辛勤的劳作,换取仅仅足够填饱肚子的微薄酬劳……
此时,已经13岁的胡雪岩,没有受过一天正规的文化教育,放牛、捡牛粪是便他童年的全部。
但胡雪岩是幸运的,因为他拥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他的母亲从小便教会了他,什么是“不卑不亢,生财有道”,正是这八个字,影响了胡雪岩的一生。 13岁那年,胡雪岩在放牛的路上,捡到了一个装满了金银财宝的包裹。
他心中明白,这笔从天而降的财富,会使家里的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但他依然选择了坚守母亲的教诲……13岁的胡雪岩将牛绑在树上,自己坐在捡到包袱的亭子中,死死的保住包袱,生怕别人会抢走,就这样一直等到天黑,包裹的主人才匆忙的赶回亭子取走包袱。 包裹的主人姓蒋,是一位杂粮店的老板,老板见13岁的胡雪岩小小年纪便懂得拾金不昧,甚是喜欢,便收了他作学徒…
胡雪岩高兴的手舞足蹈,蹦蹦跳跳的跑回家,告诉母亲这个好消息。
此时,血红的夕阳洒在雄伟如龙的山峰上,奇迹在沉默与平凡中酝酿,成王败寇的铁则在机遇面前不值一提,晚清商业之王胡雪岩,在这一刻得到了重生。 天道酬勤,莫欺少年穷
胡雪岩13岁离家,在“蒋家粮行”中作学徒,
他从负责搬运粮食的小工,到看穿粮行的进贱卖贵、制造差价、整体运作的小管家,仅仅用了两年时间。
胡雪岩15岁时,蒋先生自知“浅水难困龙”,便推荐他到一家火腿店去作学徒,胡雪岩不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他吃苦能干、任劳任怨、品德优良,很快便得到老板的信任,老板给予他自主打理部分生意的权力。
但胡雪岩并没有满足现状,在偶然间接触了钱庄老板之后,他开始向往“腰缠万贯”的生活方式,他立志要进钱庄谋事。
19岁的胡雪岩进了钱庄做学徒,他从砍柴烧火端尿壶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一干就是八年!
在这八年里,他学会了察言观色、阿谀奉承,其他人要不回来的死帐,在他手中却总能“起死回生”,钱庄老板也从不吝啬对他的夸奖。 钱庄老板膝下无子,临终前决定将钱庄交给胡雪岩继承,那一年胡雪岩才27岁。
胡雪岩接手了钱庄后,开始建设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粮行”、“丝行”、“茶行”、“酒楼”他的生意涉及各种行业,并一度在江浙地区呈“商业垄断”的态势,37岁的胡雪岩从一个乡下的放牛娃,一步一步走上了富可敌国的“浙江商圣”。
成于左宗棠,败于李鸿章
胡雪岩是一匹在银月下咆哮的苍狼,商业场是他的草原,也是他的天堂。
但随着野心的不断膨胀,他逐渐踏入了龙争虎斗的官场,胡雪岩先后结识了杭州知府王有龄与浙江巡抚左宗棠,
1862年,胡雪岩被左宗棠提拔为江浙财务总管,主管政府军队的粮饷供应和武器供给,在胡雪岩的大力运作下,左宗棠得到了十分充裕的军备物资,一举拿下了被太平天国占领的杭州城。
1877年,胡雪岩将自己的全部家产作为抵押,向外国银行借来了1870万两白银,帮助国库空空如也的大清朝收服了新疆,为祖国的领土完整付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882年,国外企图利用经济战控制大清朝的财政收支,胡雪岩凭借着雄厚的财力,在与国外势力的几次商业交锋中均占据上风。
但左宗棠的死对头北洋大臣李鸿章以权谋事,暗中捣鬼,使胡雪岩瞬间亏损了近1000万两白银,那些投资胡雪岩钱庄的财主纷纷找上门要账,虽然胡雪岩变买了大部分的房产、地产还清了欠款,但向来习惯“卸磨杀驴”的清政府将贸易战失败的原因扣在了胡雪岩的头上,不仅罢免了他的官职,还将他最后的一点财产查封没收。
1885年,胡雪岩在安徽老家中去世,享年61岁。
大清首富、红顶商人胡雪岩是怎样一个人,他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晚年的胡雪岩非常凄惨,众多妻妾都抛弃了他,唯有一个,就是那位不肯随众人离去的九姨太成为他最后的伴侣。
当年,胡雪岩的妻妾们都被遣散以后,只剩她从豪华的胡宅搬出来,这个九姨太依旧像往常一样陪伴着胡雪岩,她没有因为胡雪岩以前有钱就服侍得很好,现在没有钱了,就随便一点儿或者瞧不起他。
她还是跟以前一样,有什么事情都自己抢着做。胡雪岩死的时候,胡母年事已高,事实上,胡老太太也承受不了这种沉痛的打击,所以胡雪岩的整个后事,也都是他的九姨太在操办。
据说,她独自把胡雪岩安葬了以后,平静地回到家中,最终自己也上吊自杀了。
那么,胡雪岩到底葬在哪里?
这样知名的人,死了以后都不知道葬在哪里,这就是历史的残酷性呀!胡雪岩的后人也都不知道。
从1991年初开始,有一个66岁的老人赵玉城开始寻找胡雪岩的墓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赵玉城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终于辛苦地找到了。
准确的说是1992年4月26日,找到了胡雪岩的墓。
赵玉城老人发现的时候,其墓碑已经倒了很久,他请了人帮忙,一撬过来,好不容易才树立起来。
那么,这个大清首富、红顶商人胡雪岩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简单说,胡雪岩就是一个倔强、聪明、好色,又非常善于做生意的中国人。
咱们先来聊一聊胡雪岩与他的杭州“十三钗”,看看他是如何利用“妻妾成群”的优势来做生意?胡雪岩这一生中,他到底有多少个女人?说实话,估计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一代富商、红顶商人胡雪岩,他不但在商场上叱咤风云,在官场上春风得意,在情场上,更是个风流成性的家伙。
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不做官,二不图名,但只为利,娶妻纳妻,风流一世,此生足矣!
所以现在的很多人都认为:胡雪岩荒淫奢靡、肆意无度,就是一个“地痞、流氓和无赖”而已。
据说,清朝时期的胡雪岩,还仗着自己有财、有势,他在大街上见到有姿色的女子,也不管她愿意不愿意,直接娶进门再说。
当然了,被他这种强买强卖的民女,只要过了三五天或一两个月,胡雪岩就会给女方几百两银子,并配上一纸休书,任其改嫁。
最后,被胡雪岩这种“喜新厌旧”,而抛弃者,估计有数百人。
当然这些都是《见闻琐录》、《庄谐选录》这样的野史,才记载了胡雪岩这种行为。
事实上,这样的行为很可能是文人添油加醋的夸张手法而已。
事实上,如果胡雪岩真的这么干!那位顶头上司左宗棠,还不直接暴跳如雷,活活扒了他的皮!
所以最终的结论是,胡雪岩强抢民女、逼良为娼的行为应该不会有。
但是他酷爱女色的行为,却是显而易见的。
这种行为,主要体现在他大量的娶妻上。按照杭州城内的民间传说,胡雪岩一共娶了十三房姨太太,号称“杭州十三钗”。
确实,“三妻四妾”这种事基本是古代每一个男人的梦想,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现代人不能总是羡慕古代时候的三妻四妾,更不能去羡慕所谓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
胡雪岩有个豪华居所被称为“鸳鸯厅”。原为胡家子女居住;楼下为胡家宴请宾客的地方:从门洞进去,就到了和乐堂,它是住宅区中的主体建筑。
据记载,胡雪岩有13位姨太太,为了方便与各位太太会面,并避免她们之间的争风吃醋,他想了一个好办法。
就是安装了当时西方最先进的通话设备:一座大德律风,用13根电线通向各房,只要认定门子,就可以召唤各位太太,声音洪亮 清楚明白,省去了不少无聊的口舌。
据说,在和乐堂,现在还可以见到当时的铜管和铜线呢?
胡雪岩的母亲,居然处处替胡雪岩考虑,还把胡雪岩在外面娶的姨太太,也要统统接回家里,结果弄得天天斗嘴吵架,吵得胡雪岩根本没有办法回家过一天清静日子。
实话实说,他还跟一般人不太一样,不是因为风流成性,才娶这么多姨太太的。
胡雪岩所有的姨太太,似乎都跟他的事业有关系,据说有的是为了贷款方便,有的是为了某种生意的需要,比如胡雪岩在做蚕丝生意。多些女眷自然是非常方便做生意呀!
青年胡雪岩还是一个“拾金不昧”,具有“奇货可居”式乐于助人的聪明人胡雪岩是晚清一位著名的商人,大家都称他为“商圣”。
其实,胡雪岩也是贫苦出身,他的父亲在他12岁时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抚养着他们兄妹四人,日子过得也是非常艰难。
胡雪岩从小就非常懂事,经常帮别人家放牛挣钱补贴家用,减轻母亲的负担。
13岁那年的一天,胡雪岩又跟平时一样去野外放牛,他把牛赶到草地上吃草,自己坐在旁边的凉亭里休息。
后来,他走进凉亭刚坐下,却看到桌上放着一个很大的蓝布包袱。胡雪岩打开一看,里面包的竟然是金银财宝,顿时吓了一跳。
胡雪岩觉得应该归还给失主,于是就等了个几小时,他心里也暗暗着急。这时远处有人走来,边走边四处张望。
胡雪岩想,可能就是失主。果然,那人衣衫华丽、雍容富贵,身后跟着个小厮,见胡雪岩在放牛,就问:“请问放牛娃娃,见没见着个布包袱?”边说边比画包袱的大小。
胡雪岩站起身问:“先生,包袱什么颜色、装的什么?”先生说:“蓝色碎花布包袱,包的银子。”胡雪岩问:“多少银子?”先生回答都对上了!
“我应该还给你”,失主听后,感动地说:我姓蒋,开了一家杂粮店。你这孩子真不错,在这里放牛有点儿屈才了,如果你愿意,就跟我走吧,我收你当徒弟!
就这样,胡雪岩在征得母亲的同意后去了蒋家杂粮店。到了杂粮店,胡雪岩特别能干,不仅勤快。只要老板交代了事情,他都会一丝不苟地完成。后来,一位来自金华的做火腿的商人看中了胡雪岩,又把他带到了金华。
后来,胡雪岩有幸成为杭州一家钱庄的伙计。
有一天,钱庄里来了一个名叫王有龄的书生。一番交谈后,胡雪岩发现王有龄很有才华抱负,而且已经捐了浙江盐运使的官职,只是缺少进京的盘缠。
胡雪岩慧眼识珠,居然认定其前途不凡,于是把钱庄的500两银子借给了他,叫他赶快进京上任。
钱庄老板知道胡雪岩私自借钱给他人后,气得火冒三丈,就把胡雪岩赶出了钱庄。
被炒鱿鱼后的胡雪岩,只能在杭州的街头流浪。
后来王有龄发迹,担任浙江巡抚,成为此后胡发迹的支持和靠山。
在王有龄的大力支持下,1860年,胡雪岩开设了钱庄。此后,在北京、浙江、上海、湖北、湖南等地开设了几十家钱庄和银号,声誉日隆,信誉卓著。
可见,王有龄重新到杭州做官之后,胡雪岩才得以摆脱潦倒,开始了他人生的成功道路。在历代的中国社会,想做成事情,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成功条件,胡雪岩确实是聪明人。
此后,胡雪岩到底有怎样的传奇经历呢?
主要还是这么三个方面的传奇。
其一、善于利用名人效应,居然敢于用秦桧的手笔写“庆余堂”这块匾胡雪岩的经营手段非常高明,胡雪岩是一个顶级聪明的商人,既然是商人,那绝对会有各种奇妙的手段,胡雪岩的经营手段有一个显著特点:善于利用名人效应。
买卖开张,先取个名字,请个名人、书法家写个匾,题个字,这是一个做生意的标准流程。
但是胡庆余堂这块匾,那故事可深了,颇有历史底蕴,“庆余堂”这三个字,虽然也是出自名人之手,大书法家之笔,但是这个人,却是一个被万人唾骂的大奸臣,他就是至今还要跪着赎罪的人,北宋的一代权奸秦桧。
别看秦桧在历史上评价不高,但人家书法写得好,其手笔那真是堪比颜真卿,不让柳公权。
南宋建立,在岳飞死后,秦桧居然成为宋高宗的心腹大臣,位列丞相的他,自然要有一座豪宅了,而他的豪宅,就叫“余庆堂”。
“余庆堂”这三个字也就一直流传了下来,最后让胡雪岩看上了。虽然秦桧的名声不好,但是他的字确实太漂亮了,胡雪岩看得爱不释手,经过了深入思考,最后胡雪岩还是决定用秦桧的字,这也算是利用“名人”效应的壮举了。
但是,胡雪岩不傻,他没有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把“余庆”两个字倒过来用,变成了“庆余堂”,一方面是寓意颇为得当,同时也隐含着反面利用秦桧“名人效应”的意思。
胡雪岩的一生,从昔日一个无名的山村放牛娃,到最后成为了大清最富有的红顶富豪,胡雪岩的人生应该就是一个传奇。
其二、为左宗棠西征新疆提供后勤保障,购运西洋军火枪炮,转运东南协饷,特别是其所购的“布洛斯后膛螺丝开花大炮”威力巨大,因此或朝廷“赏加黄马褂”胡雪岩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宗棠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
他又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2000万两以上。
由于胡雪岩辅助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争有功,曾授江西候补道,赐穿黄马褂。
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的时候,胡雪岩则被派往上海经营采运局,为左宗棠西征提供后勤保障,购运西洋军火枪炮,转运东南协饷。
45岁的胡雪岩已经担任上海转运局委员,负责购运军火,转运协饷,以便协助督办陕甘军务的左宗棠。
自此始,至光绪七年,他为左宗棠筹款共6次,据说总数为1770万两银之多。
特别是他为左宗棠西征,所购的布洛斯后膛螺丝开花大炮,在攻打达坂城一役中,对敌人的震慑力极大,从而获得了朝廷赏谕。
左宗棠与陕西巡抚谭钟麟联奏,恳请朝廷“赏加黄马褂”给胡雪岩,不久也获准了。
此时此刻,胡雪岩在事业上也达到了顶峰。
他趁机协助我国第一家机制国货厂,甘肃织呢总局筹办,于次年正式开工。
其三、胡雪岩开始打破洋人对价格的垄断,曾经一度让丝业的价格控制权,又回到了中国人手里,他居然把去谈判蚕丝买卖的外商,从家里赶了出去到1880年的时候,胡庆余堂的资金规模就已达280万两。
胡雪岩的经商理念,已经深入商界各式人物心中,曾盛极一时,作为中国人,胡雪岩与洋人争,与命运搏,的确是一位铁骨铮铮的中国汉子。
当时的生丝业被洋人垄断,是一个暴利的行业。胡雪岩看中这一点,决心从中取利。
他先把上海和江浙的丝业同行联合起来,说服他们共同对付洋人,在本地大量收购生丝,囤积居奇,从而让洋人无丝可买,进而控制了市场,垄断了价格。
从此,丝业的价格控制权,又回到了中国人的手里。
可是,就在胡雪岩把去谈判蚕丝买卖的外商,从家里赶出后不久,他上海的一个朋友到杭州告诉他,汇丰银行的经理回国后交待了一切,朝廷已经知道了其中的胡雪岩的一些商业内幕。
胡雪岩的“八个摊子七个盖”的办法,事实上当然就是他们经营方式的弊端,那也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还是那句话,对于他这种经营方式而言,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那么整个资金链就都会断裂,甚至整个商业帝国毁于一旦。
最后,在替清政府向外国银行贷款的时候,胡雪岩虚报利息,给自己留下一个致命的风险,以致后来东窗事发,在多重压力下,又面临中法战争爆发,由于资金周转困难,加上官僚压榨,胡雪岩最终破产,客死杭州。
那么,面对胡雪岩的传奇经历,可能让人无比羡慕,也让人扼腕痛惜,咱是不是应该好好地想一想:胡雪岩这一生,他到底有哪些成功的经营,以及不堪回首的往事和教训。
胡雪岩错过了两个人的忠告,一个是其父亲的忠告,一个是封疆大吏左宗棠对他的忠告
胡雪岩的失败有很多原因,胡雪岩到底做错了什么?
我觉得他不容易采纳别人的劝告或忠告,这里可以举两个例子。
- 不听左宗棠的劝告
胡雪岩从小就很聪明,长大之后更加聪明,而身为“聪明”的人,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夸奖他、赞美他,胡雪岩当然也不例外。
他被这些夸奖的次数多了,胡雪岩也就飘飘然了,他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慢慢地就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尤其是发达之后,他就彻底听不进别人的话了。
对于胡雪岩这种没有读过书,文化水平低的弱点,左宗棠早就看出来了,他还经常劝胡雪岩多读一些书。
谁知道,在这个问题上,胡雪岩比左宗棠还要倔。他似乎对读书有一种天然的排斥。
他宁愿把很多时间用都在“妻妾成群”的生活上面,也不愿意多读点书。
虽然读书者未必都能成功,但是不读书者,肯定一辈子没戏:即使胡雪岩能够凭借自己的某些聪明才智,曾经建立一个庞大的经济帝国。
但是他毕竟没有读过多少书,很多事情他想不通,很多道理他也不可能明白,这些巨大的知识缺陷就是他难以弥补的隐患,正是这些隐患给他的结局,埋下了一个深深的伏笔。
胡雪岩的经济帝国最后崩溃的根本原因,说到底就是因为他读书少,视野比较狭窄。
其父胡鹿泉在去世前,他千叮咛万嘱咐胡雪岩,一定要好好努力,做一个成功的商人,但是绝对不要做官。
对于父亲的这句临终遗言,胡雪岩确实做到了,他成了一个成功的商人,并且振兴了胡家。
但是,胡雪岩却没有听懂父亲的另外一句话,也不明白胡家祖训的真正含义,他还是去做了官,并且做了一个非常大的官。
事实证明,作为一个挣钱的商人,胡雪岩是成功的,但是作为一个官员,他根本就是门外汉。胡雪岩根本就没有想到,政界要比商界凶狠得多,官场是一个超高危险的地方,要是没有绝对的智商,是玩不转的。
总而言之,胡雪岩就是一个倔强、聪明、好色,又非常善于做生意的中国人。
他的传奇经历,确实值得后人细细品读和借鉴。
大清首富、红顶商人胡雪岩是怎样一个人,他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胡雪岩(1823-1885),本名胡光墉,字雪岩,安徽徽州绩溪人,13岁起便移居浙江杭州。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徽商杰出的代表人物。
关于胡雪岩的经营经验,有几个方面值得特别注意的:
首先,胡雪岩办钱庄,公开成“官商”。胡雪岩创办了“阜康钱庄”,并使“阜康钱庄”,超越于一般钱庄,一般钱庄经常注意与官方拉开距离,与官方是一种不是直接联合的,主要的经营对象是商界人士,而“阜康钱庄”却是主动积极地与官方发生关系,它有两大特殊资金来源:一是数额十分巨大的委托理财的资金,主要是来自于为官商进行利益输送服务;二是巨额公款,早期为杭州的官员运作资金,后来,帮助运作“西征借款”,当然,也有其他的公款存款和汇款等。胡雪岩打“时间差”,利用官方巨款,腾移挪用赚息,胡雪岩还利用复杂庞大政府机构和官员的关系网,运作各种名目的公款存款和汇兑等。
其次,胡雪岩为左宗棠筹集西征经费,从中获利。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时,每年出关粮运经费约计达白银二百余万两,加上西征军官兵的饷银,每年共需经费八百余万两白银,而这一巨大的官银,主要是由胡雪岩的“阜康钱庄”来运作的。胡雪岩曾出面向英国渣打银行借款,并以江苏、浙江、广东海关收入为担保,为西征筹得第一笔借款二百万两,开中国政府商借外债之先例。此后,他依照此法,并以自己在上海滩商场的信誉作担保,先后四次出面向汇丰银行等英国财团借得总计白银1595万两,为左宗棠基本解决了西征的经费问题。这是当时非常大胆的“官银私理”胡雪岩成了晚晴最著名的“官商”,不过,最后他也倒在这“官商”的冒险行动上,倒在为西征筹款腾移挪用官银上。
再次,胡雪岩在经营上坚持务实“戒欺”。他曾亲笔跋文“戒欺”一匾,高悬于厅堂之上,奉为“胡庆余堂”的店训。“戒欺”即“是乃仁术”“真不二价”“顾客乃养命之源”等经营理念的集中体现,其实,胡雪岩是竭力在打造“诚信”的经营信誉。其“戒欺”的匾额强调的是:“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戒欺”还要求在生产上应“采办务真,修制务精”。“真”即是强调入药的药材力求“道地”,从源头就优选药材质地;“精”是精益求精,店员要敬业,制药要精细。 胡庆余堂坚持药童叟无欺,只卖一个价,胡雪岩将“顾客乃养命之源”写入店规,教育员工:顾客乃衣食父母。
大清首富、红顶商人胡雪岩是怎样一个人,他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如果说和珅是清朝前期的第一首富的话,那么胡雪岩就是晚清的第一首富,他的经商之路是传奇之路,同时也是一部官场的争斗血泪史。
胡雪岩的身世很凄惨,他不但生于贫农家庭,而且很少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为了生计他还是少年时就去外面“闯江湖”了。
胡雪岩在外面吃了很多苦,但他为人正直,做事勤快,做事踏实,在19岁时迎来了人生转机,他成了阜康钱庄的学徒。阜康钱庄的掌柜膝下无子,又认为胡雪岩的人品很不错,于是收他为养子。
不久,年老多病的掌柜死后,胡雪岩承继了他的钱庄。
胡雪岩当时尽管极力经营钱庄经,但却不见起色,而这时他又遇到了一个“落迫之人”——浙江巡抚王有龄。
王有龄属于典型的官二代,但由于家道败落,他一直没能谋到一份好职业,而胡雪岩一次偶然结识王有龄后,两人成了莫逆之交。为了资助王有龄,胡雪岩把钱庄里“老本”—— 500两银子挪用给他用。
王有龄拿着胡雪岩的500两银子四处打点,很快出仕为官。为官后,他励精图治,一心为民,业绩突出,也正是因为这样,他快就飞黄腾达——迁升为浙江巡抚。
成了高官,王有龄也没有忘了胡雪岩对他的支持和帮助,于是极力扶持胡雪岩的钱庄,结果可想而知,胡雪岩的生意很快红火起来。
胡雪岩的钱庄可以说是遍地开花,药店、茶叶、布匹,包括军粮漕运等,很快胡雪岩便成了江浙商圈里的风流人物。
后来,受太平军攻入杭州,王有龄不幸死于战乱。而在曾国藩的大力推荐下,清廷随后派湘军将领左宗棠出任为浙江巡抚。
胡雪岩为了前程着想,立马筹集了大批粮草送给左宗棠的湘军。
对此,左宗棠很是高兴,两人一来二往便成了莫逆之交。左宗棠在收复杭州后,让胡雪岩行使“大总管”的职权。于是他的钱庄再度红火起来。
因为有左宗棠的支持,胡雪岩几乎垄断了江浙及周边的生意,其总资产超过了2千多万,一跃成为晚清的首富。
有了钱,胡雪岩还开始积德行善,他做了很多慈善活动,解救贫苦大众。
胡雪岩的善心和义举为他赢得了更多更大的名声,结果水涨船高,他的生意红的发紫。
左宗棠之后还把胡雪岩推荐给慈禧太后,慈禧听闻他的事迹后,不但授予胡雪岩为江西侯补道、赏黄马褂,而且号召天下的商人都来学习胡雪岩。
就这样,胡雪岩摇身一变,成了大名鼎鼎的官商。
其实,曾国藩的手下有左宗棠和李鸿章这两个幕僚,后来左宗棠建立了楚军,而李鸿章则建立了淮军。
就当左宗棠收复杭州,平定江浙全境之际,李鸿章带领他的淮军来“窃取”革命果子了。左宗棠对李鸿章这种“掠夺”行为自然不满,两人于是成了政敌。
后来,当沙俄侵占新疆时,李鸿章是防守派,而左宗棠却是主攻派。几番争夺,清廷最终支持左宗棠领兵收复新疆,劳师动众远征,军晌成了左宗棠的头疼事。没想到,胡雪岩却主动找上门来,筹集了1870万两银子的军费,帮左宗棠度过了危机。
有后勤保障给力,左宗棠信心大增,结果成功收复新疆。左宗棠因此名震天下,成了朝中红人,提升为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封二等恪靖侯。
而“超级赞助商”胡雪岩也被授予布政使衔,并赐黄马褂和二品红色顶戴。就这样,胡雪岩有了一个响亮的外号——红顶商人。
与左宗棠一鸣惊人相比,此时的李鸿章还是“默默无闻”。当时高高在上的左宗棠对李鸿章冷潮热讽。
李鸿章早已对左宗棠恨之入骨,为了“打压”左宗棠,他把目光停留在了胡雪岩身上。胡雪岩的巨额财富是支撑左宗棠成功的前提。只有先整倒了胡雪岩,才能整倒左宗棠。
当时的胡雪岩正投资2000万在上海开办蚕丝厂,他以高价从蚕农手中收购生丝数百万担,结果正在这时中法战争爆发了生丝价格直线下跌,胡雪岩高价收购的生丝很快变得一文不值。
此时洞若观火的李鸿章开始落井下石了,他以行政权力千方百计地阻碍胡雪岩的蚕丝厂一直不能开工和正常生产。无奈之下,胡雪岩只好贱卖生丝。结果这笔买卖胡雪岩竟然亏了1千多万。
这件事使得胡雪岩元气大伤,资金周转很快变得困难起来。
之后,胡雪岩为了还一笔向外国银行担保的80万贷款,无奈之下只好贱卖了部分产业。而这时,李鸿章亮剑了,他派人四处散布谣言,称胡雪岩“破产”了。结果胡雪岩钱庄的存户听说后,都跑到钱庄去取钱。胡雪岩一下哪有这么多现金,只好拥有的田庄地产等贱卖来还款。
屋漏偏逢连夜雨,正在这时,胡雪岩的“保护伞”左宗棠病逝于福州了。
少了政敌左宗棠的的桎梏,李鸿章继续亮剑,他向朝廷举报朝雪岩贪污受贿。
结果,不明真相的慈禧一听很是生气,派人抄了胡雪岩的家。
就这样,胡雪岩辛辛苦苦一辈子,一夜回到解放前,不仅如此还负债累累,身败名裂。
遭此打击,胡雪岩抑郁成病,1885年11月,落迫至极的胡雪岩病入膏肓,于是他把家人叫到病榻前,立下了3道遗嘱:“一是后人不要经商;二是后人不得从政;三是胡李不通婚。”
血淋淋的惨痛的教训,胡雪岩的结局令人感叹。
大清首富、红顶商人胡雪岩是怎样一个人,他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胡雪岩,清朝一个了不起的商人,被后人称为“商圣”。胡雪岩的一生,由一个放牛娃一步一步成为大清的红顶商人,这中间到底经历了什么呢,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其一生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呢,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些什么呢?
1、胡雪岩童年的经历——德行定人生
8岁的胡雪岩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去放牛,放牛的胡雪岩和一帮小朋友玩耍,其中一个小孩就从山沟里掉了下去,其他朋友一看情况不对全都跑了,只有胡雪岩沉着应对,慢慢摸索下去,将这个小朋友拉了出来送回了家,当时所有邻里赞扬他:机灵、勇敢又有好心肠。从小就可以看出胡雪岩就有着一个良好的品格。
2、拾金不昧,诚信为本
由于家穷,童年的胡雪岩没有什么出路,就去替人家放牛。一日,放牛途中看见一个包袱,打开一看胡雪岩看到的都是金银财宝,当时的胡雪岩没有将这些财物占为己有,而是坐在那里耐心的等待失主,一等时间就快到天黑了,这时一人快速跑来,询问胡雪岩道:小哥、小哥你见到一个包袱没?这时胡雪岩反问那个人:包袱里有什么呀?见此人一一的将包袱里东西说的清清楚楚,这时胡雪岩才放心把包袱交给了那个人。通过这次经历,胡雪岩得到了人生第一次机会,成为了那个丢失包袱老板的杂货铺学徒。
3、随机应变,赢得老板信任
进入钱庄当学徒的胡雪岩,勤学苦干,胡雪岩一步步升职,从业务助理到外出办事人员,样样都做的出色,成为老板手下的得力助手,其他学徒收不回的账,只有胡雪岩可以收回,当其27岁时,钱庄老板去世后胡雪岩成为了钱庄的继承者。
4、患难见真情,支助萍水相逢的王有龄
外出跑业务的胡雪岩经常去茶馆,聆听周围的谈话,在这众多喝茶的人群中,胡雪岩看一人,仪表堂堂却满脸忧愁的王有龄,胡雪岩直觉到此人怀才不遇,便上前询问道:原来王有龄出生官宦世家,不过到了他父亲那一辈家道中落,再加上王有龄本人屡次科考不中,父亲又重病缠身,真的是快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了。一番交谈之后,胡雪岩决定支助萍水相逢的王有龄,拿出回收的500两便给了王有龄。
5、指点王有龄,助其官运亨通
借助胡雪岩500两的银子,王有龄进京投供,遇上了童年的玩伴何桂清,此时何桂清已经是二品大员了,一番人生感叹,何桂清决定帮助王有龄,给了他5000千银子与一封推荐信,王有龄因此得到了一个海运局坐办的官员,在胡雪岩的协助之下,王有龄圆满的完成了粮食运输的任务,得到了上面官员的看好,一路官运亨通,升到了浙江巡抚。
6、重情重义,竭力帮助王有龄
当时的国家大势是太平军在江浙一带肆虐,1962年太平军围攻杭州,王有龄嘱托给胡雪岩2万两,让其外出购买粮食,胡雪岩逃出杭州躲过一路上的盘查,胡雪岩克服重重困难竭力去购买粮食,可见其对王有龄的情义深重,但不幸的是王有龄在城破之时自杀身亡。
7、以诚取信,取得左宗棠信任
王有龄自杀身亡之后,胡雪岩打听到只有左宗棠的军队可以收复杭州,为了能够见到左宗棠,胡雪岩把两万两银票装好,接着又买了两万担两米,然后统统呈给了左宗棠,胡雪岩并没有乘着逃出杭州城的机会将这两万两私吞,反而竭力帮助王有龄,从而取得了左宗棠信任。
8、为富而仁,做有仁义的生意
胡雪岩所开钱庄,以诚信著称,一个从湖南来到杭州的将军将财宝与存折放在了阜康钱庄,一年后此人战死疆场,结果这位将军的朋友来到这个钱庄取钱时,胡雪岩将利息与本金算的清清楚楚,结果此事传出去,阜康钱庄一炮而红。
胡雪岩开设药厂,不仅供应者左宗棠的军队,而且还定时
施药发放给周围的百姓,可谓是仁义。作为左宗棠后盾的胡雪岩,开设船厂,广泛开展自己的钱庄业务,堪称左宗棠的左膀右臂。
9、建设胡庆余堂,立德也立业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胡雪岩成为了一名富甲一方的红顶商人,此刻的他思考着要考虑为后代留下一份产业,这份产业就是胡庆余堂。胡雪岩认识到药业不同于其他行业,救人第一位,赚钱第二位,以仁心为本,施药施粥,在百姓心中留下良好的口碑。
10、盛极而衰,阴沟里翻了船
当时,李鸿章与左宗棠在朝廷里明争暗斗,李鸿章渐渐发现左宗棠能为朝廷立下那么多功劳背后离不开胡雪岩的大力协助,从而胡雪岩成为了李鸿章的眼中钉,多方位对其进行压榨。
当年,左大帅西征,胡雪岩为其向外国银行借款,结果收取了一部分利息给了自己,这个把柄被李鸿章抖落了出来,这一下激怒了慈禧太后,胡雪岩被革职抄家,阴沟里翻了船。
11、晚年收残局,财去人安乐
阴沟里翻船里的胡雪岩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冷静收拾残局,先将自己的母亲迁出杭州的大院,面对钱庄里储户,胡雪岩冷静分析,分为上、中、下三档客户,努力维持钱庄局面,一番演习表演之后,又将胡庆余堂留了下来,这一番操作后,胡雪岩感叹道:财去人安乐。
大清首富、红顶商人胡雪岩是怎样一个人,他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胡雪岩的一生其实就是晚期徽商真实写照,所谓红顶商人其实就是有文化善投机依附权贵,徽商这个红顶子商人群体最终随着王朝没落退出历史舞台。
胡雪岩一生传奇悲情,做为徽商中杰出代表为左宗棠收复西北鞍前马后提供钱粮功不可没,因为李左政见不合被盛勾结李鸿章清算其实是替左宗棠挡枪,够冤。所谓捐钱买个红顶子也是徽商当时普遍现象实属社会无奈之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