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写诗倾其一生,作品数量世界第一,为何却被沦为后世笑柄? ?

大猪蹄子乾隆应该是古代最爱舞文弄墨的帝王了吧!

他不仅仅是名画题词“专家”(到处给人家盖章)、更是中国历史上写诗数量最多的人。据统计,乾隆一生所作诗词共计四万三千五百八十四首,

但悲哀的是,近二百年来,没有任何文学家、史学家认为乾隆皇帝是一位伟大的诗人,甚至网络上嘲笑他是烂诗之王。

乾隆皇帝向历史证明了量变并不等于质变的道理。

乾隆皇帝的诗烂在哪里?

政治气息浓厚、目的性强

乾隆皇帝骄傲自大且颇为自负,自称“十全老人”。正所谓“文治武功方为明君,立言立品方为圣人”,

一生致力于争取“历史第一帝王”头衔的乾隆皇帝,在“武功”方面,亲征准葛尔、平定金川、镇压大小和卓、稳定伊犁,为中国的领土完整奉献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文治”方面,开创了“康乾盛世”,乾隆中期大清朝的GDP占世界的三分之一。

在“文治武功”方面有着不小成就的乾隆皇帝,开始追求“立言立品”的圣人道路。

何为“立言”?

所谓“立言”就是出书、写诗、建设文学工程,像圣人一样教化人心,乾隆为了做“古今文学第一帝王”,投资“四库全书”项目,并且决定将自身的一言一行都编撰成诗词。

(现在也有很多人,一出名了就开始写书,有墨水的就自己写,没墨水的就别人代笔!)

因此,乾隆的四万多首诗词中,三分之一都是夸赞自己勤政爱民、辛苦治国的空话、套话。

《免除宿迁县等地部分正赋》,减免一个贫困县的税收他要写一首诗,夸赞自己关心民事;

《习字》,练习书法也要写一首诗,称赞自己不断追求进步;

《读贞观政要》,闲暇之余读书,他还要写一首,表扬自己热爱读书。

看见雪要写诗,看见雨要写诗,喝茶要写诗,吃饭还要写诗,

完全是为了写诗而写诗,毫无诚意。

文体套路固定,内容单调空虚,用词过于官方,读起来十分绕口,再加上一天几十首的出产量和自我感觉良好的迷之自信,犹如一位村支书读着流水账一般的任职报告一样虚假无趣。

虚字运用过多,写作手法拙劣

钱钟书认为,乾隆皇帝写诗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滥用虚字”。

什么是虚字?

“虚字”就是“语助”,用于串联文章,强化感情,且没有实际意义的字词。

虚字例如:乎、或、以、则、之、其、然、焉…等等。

虚词例如:但是、或许、虽然、所以…… 这些虚字虚词利用在现代文章中无伤大雅,但是滥用在字数有限、言语精炼、富含深意的古代诗作中,便显十分啰嗦且强行凑字了。

比如这首《范宽秋林萧寺图》:

禅有南宗及北宗,画家笔法与之同。限于地气因殊风,北之巨擘华原翁。秋山丛樾凡几重,林凹萧寺隐其中。流泉如飞虹,是何结撰杰且雄。故应心醉米南宫,约略境界记所逢,文殊五台叶斗峰。

(有、及、与之,于,如,故)

这只是乾隆皇帝所创诗词中,滥用虚字的其中一首,乾隆皇帝极其喜欢把诗词散文化,滥用虚字来串联诗文,这种文法看似高明,实则空洞的很。

比如《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句中没有一个虚字,却可以清清楚楚的表达出思乡的意境,反观乾隆皇帝堆砌“之乎者也”的做法难免会让人感觉不知所云,强行凑字。

乾隆晚年更是将这种“凑字凑韵”的写作手法,当做是自己的写作风格,难怪钱钟书评价乾隆皇帝“拙劣且不自知”。不过换种角度思考,我们应该感谢乾隆皇帝,如果乾隆皇帝所作的四万多首诗词篇篇都是经典,文学造诣堪比李白杜甫,那我们岂不是每一首都要背?

真希望乾隆皇帝能够一直活到晚晴时期,吃喝拉撒都要作诗的乾隆皇帝,在看到晚晴的颓败景象时,极可能会写下一首名为《大清药丸》的诗文,这首诗文一定会被选入人教课本,成为乾隆皇帝唯一的神作。

乾隆为写诗倾其一生,作品数量世界第一,为何却被沦为后世笑柄? ?

乾隆的诗,为什么会成为后世的笑柄?原因就是因为他是名人,谁叫他那么有名呢!像我,也写了那么几首诗,到现在都没人笑话过我。一直渴望有人能够点评一下我的诗词,直到现在也只有当时的老师给了我一个很高的评价。当时老师看完我写的诗,面无表情的夸奖了我——嗯,不错!

一个人但凡有点名气,随便写点什么都能流传。

项羽写过《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我读书不多,也不太会欣赏诗词。只能从中感觉到“悲怆”。

刘邦写过《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我这欣赏水平,只能从中感觉到“豪气”。

唐宣宗李忱和黄檗禅师共同做了一首诗: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前两句是黄檗禅师做的,后两句是唐宣宗李忱做的。前后的意境反差,令我对这首诗印象极深!

正德皇帝有首《送毛伯温》: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鼋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从中能够感觉到“气势”两个字!

这些人感觉上都不是什么有文采的人,但是这些诗词读过一遍,我就记住了!

乾隆在我的印象中,是很温文儒雅的,感觉应该写的诗词是很不错的。不过我好象不记得他都写过什么诗词。

都说乾隆一生写的诗词数量巨多,结果世人却没有多少人能够记住。像乾隆这样自带流量的名人,所写的诗词应该广为流传才是。

究竟看没看到过乾隆的诗,反正我是没有任何的印象。

曾经听说过一个名词,叫做“印象派诗人”。那么乾隆对于我来说,那就是典型的“无印象派诗人”!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乾隆为写诗倾其一生,作品数量世界第一,为何却被沦为后世笑柄? ?

不请自来

乾隆一生创作了4万余首诗,八个字来评价可以说:下笔千言,倚马可待。

实际上,诗词的出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星。古往今来,文人们之所以会写诗写词,说白了他们是在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各式各样的感情。最早的比如诗经,老夫子评价其:思无邪。再如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屈原对于家国的热爱与伤感。

之后,历朝历代的文人基本上都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有的人,一辈子一首诗就足够了,比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比如张继《枫桥夜泊》。有的人呢,诗词产量会多一些,而且不乏名篇,比如李杜、小李杜。他们的名作之所以会流传至今,有的甚至被选进了教科书,其原因在于他们的作品有值得称赞的地方。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等等。我们可以在诗中读出诗人眼里的家国天下。

诗人的诗可以说是用诗人血液凝成的。

只不过到了乾隆这里,4万多首。下笔千言,倚马可待。有点多快好省的意思。他的诗为什么沦为笑柄,您可以去听一首传统相声叫《五行诗》,里边有一雪赞。当然,这诗不是乾隆写的,但是您听完了这段相声之后,就能明白为啥乾隆的诗是笑柄了。乾隆写诗,那真就是大白话,而且可以根据诗的体裁加减字数。但是,你说他有啥感情么?真的是没有。比如那首:驻辇近中河,朱栏俯绿波。群歌漕运利,永赖圣漠多。继述夫何有,遵循敢更过。省方得知要,遑复论其他。有的句子根本就读不通。他的诗,基本上就是删了字的日记,而且还是那种特别直白的日记。

其实到了乾隆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皇帝已经很忙了。那还有时间写诗呢?可这位乾隆爷偏偏就附庸风雅,其实也算不上是笑柄,大俗即大雅么。

张宏杰老师评价乾隆的诗有这么一句话: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诗,从自来水管里一拧就出来的,只能是自来水。

不过,要说四万多首诗一无是处的话还真冤枉乾隆爷了。有几首悼亡诗还是有些凄怆的味道的:四度济南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春三月昔分偏剧,十七年过恨未平。

乾隆为写诗倾其一生,作品数量世界第一,为何却被沦为后世笑柄? ?

无他,质量太差罢了,乾隆是有记载以来,最高产的诗人,据统计,乾隆帝一生共作诗41863首,几乎和《全唐诗》持平,但是根本没有一首可以有全唐诗的水平。

乾隆有两首比较出名的诗算是有一定的水准,但是也非常够呛。小学课本里有一首乾隆的诗,也是公认最好背的诗句: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草丛皆不见。”就这么一首非常简单的诗,还是有争议的,有郑板桥、纪晓岚、刘墉三种说法。

据说乾隆诗兴大发,就咏诗,一边的刘墉(也有说是纪晓岚)在旁边伺候着,结果咏出前面三句,乾隆有点卡壳了,总不能一直数片下去啊,刘墉就赶紧帮忙补上最后一句,才出现这么一首虽然简单,却也挺有意境的小诗。

另一首公认比较有水准的是一首悼亡诗,是写给富察皇后的,对就是前些日子秦岚在《延禧攻略》上饰演的富察皇后。

其来不告去无词,两字平安报我知。

只有叮咛思圣母,更教顾复惜诸儿。

醒看泪雨犹沾枕,静觉悲风乍拂帷。

似昔慧贤曾入梦,尚余慰者到今谁?(摘自《御制诗二集》)

这首诗就比较情深意切,算得上是一首佳作,但是和著名的潘安、元稹、苏东坡、纳兰容若等人的著名悼亡诗相比,就算不上什么了,作为皇帝乾隆是有一定功绩的,但是作为诗人,乾隆是很不合格的。

乾隆写了4万多首,不仅不如李杜之类的著名诗人,就是只有一篇流传于世的张若虚也足以碾压乾隆的诗集,号称孤篇压倒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中国古代的诗人太多了,有才华的也太多了,乾隆诗集虽多,却质量太差,在整个古代诗歌文化之中,是毫不起眼的存在,闹笑话自然是顺利成章的,按理说写了4万多首总有进步的,结果乾隆是真的没文化。以至于很多写乾隆的小说和影视剧,都会调侃乾隆爱写诗又写的差的特点。

贾岛号称“三年吟一句,欲语泪先流”乾隆到好,诗兴大发的时候一小时能写七八篇,在承德避暑的时候,乾隆更是足足提了7000多首诗,可见乾隆是一个既爱又菜的“诗人”。

乾隆为写诗倾其一生,作品数量世界第一,为何却被沦为后世笑柄? ?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落入水中都不见。这就是乾隆皇帝写的那首好诗吧,确实不错。为什么乾隆写了四万首诗,但大家都不认可呢?我想不外乎三个原因。

一,天赋,虽然乾隆受到了可能当时最好的教育。但奈何在这方面先天不足,后天虽然再努力,还是没法让大家满意。

二,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诗,因为出身高贵,也许从小听到的都是赞美之词。因此不能发现自己作品的缺点从而改进。几十年一直在那儿原地踏步踏。

三,曲高和寡。当然除了上面那首诗,乾隆皇帝的那些诗我并没有读过。我想会不会是作者生活阅历单一,因为人家做了一辈子皇帝,心态和意境不是我们这些老百姓能感受的。也许写的很好,但因为我们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和经历。所以没法和他产生共鸣而已。

最后,我想问一下。上面那首诗是乾隆写的吧。

乾隆为写诗倾其一生,作品数量世界第一,为何却被沦为后世笑柄? ?

清朝从1636年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为止,一共经历了10位帝皇,统治了中原276年之久。而诸多皇帝中也是人才加奇葩辈出,其中乾隆皇帝最为突出。突出的地方就是沦为笑柄的诗句。这没什么奇怪的,历史上也有很多皇帝也喜好文学的,其中最为出名的,被皇帝耽误的大诗人李煜。当然乾隆比其他诗人牛就牛在他写了4万多首诗,如此高产的大诗人,这么就一首都没流传开来呢?我们不妨先看看乾隆的诗。

先赏析一首《免除宿迁县等地部分正赋》

忆我三番曾过此,满目民艰恫瘝视。

蠲租加赈不少靳,究亦无能疮痏起。

……这首诗总共有十几句。

这首诗单看感觉没毛病,还稍微觉得不错,因为很多字没见过。这首诗大概的意思是说:“我来这个地方三次,看到这里的百姓都那么穷,我免了他们的赋税,瞧!现在过的多好。……”当然这首诗的确非常通熟易懂,但是皇帝还需要用诗句来证明自己的功勋么?也许乾隆感觉自己才华横溢,非用老百姓听不懂的话。来体现自己高高在上,有才华。

当然不是所有乾隆的诗都是看不懂的。据说有一年冬季,乾隆想去西湖游玩。刚好那天下大雪,这时!乾隆突然诗性大起!诗人的做派出现随即脱口而出”一片一片又一片,”大臣都默默称道:“陛下的诗果然不同凡响,今天的诗有点东西。”乾隆继续“三片四片五六片”。这时候,有些大臣开始疑惑了,“莫非后面有更猛的料,大臣们继续拍马屁。”然后乾隆又来一句,“七片八片九十片”,这下大臣们都大跌眼镜,果然乾隆还是那个乾隆,总是制造快乐又紧张的气氛。乾隆也觉得这首诗按照数学规律下去是有点不妥,想了很久没动静,这时候,有一大臣跳出来给乾隆圆场说:“陛下您这诗写的太棒拉,不如最后一句就让微臣狗尾续貂,请皇帝给我表现的机会吧。”乾隆正不知道如何下台呢,刚好有人帮他解围。爽快的就答应了他。那位大臣脱口而出:“飞入梅花都不见。”最后的收尾真的是还不错,一下子提高了整首诗的档次。不过像这样的诗似乎就连小学生都会写。

乾隆爱诗词本身没错,只是写的诗句没有营养,没有韵味,达不到诗人的做事的那种意境,反而想要做好却像是小孩“过家家”一样做的诗,所以才沦为笑柄,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