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齐桓公老年会颓废到饿死自己?

人老不中用,一旦上了年纪,就容易犯糊涂!

齐桓公何许人也?春秋五霸之首,九合诸侯,匡扶天下,德高望重,是那个时代绝对的人杰。

可是到了晚年却结局悲惨,奸臣当道,内政混乱,易牙、竖习作乱,堵塞宫门,无法供应饮食,导致齐桓公被活活饿死于宫中!。

而在其死后,五子争位,来能尸体都没人收殓,尸体腐烂生蛆。其实不仅仅是齐桓公,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上,许多伟大的人物,到了老年都不咋样。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最终被儿子给活活饿死;汉武帝,一代帝王,晚年还不是整出了“巫蛊之祸”,还有唐玄宗,年轻的时候十分能干,开创了“开元盛世”,可晚年却出了个“安史之乱”,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当然了,具体来讲,齐桓公晚年的悲惨生活,是多种因素所决定的:

首先一点,管仲的突然离去。

在齐国的发展过程中,管仲的作用甚至是超过君主的,不过桓公有识人之明,当他认定管仲是一个人才以后,就不遗余力的把权利放给了他。

所以在后期齐国政权稳定以后,管仲在君主面前仍然有很大的份量。即使那是桓公身边已经有了一些奸臣,但是由于权利大部分都在管仲手里,这些臣子也没有太过放肆。

更何况管仲早就看清了他们的品行,平时也有一些防范措施,但是他一直没有对这些奸臣下手,这也给日后留下了祸患。

在管仲突然死去了以后,齐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没有丞相的接班人,能在水平和威信方面比得过管仲的,整个齐国都找不出第二人。

所以管仲死后齐国出现了一段权利动荡的时期,这就让某些有想法的臣子有了得权的机会,以至于后来奸臣得以把持朝政,让桓公落得悲惨下场。第二点,桓公本人太过依赖奸臣。

竖刁、开方、易牙是祸乱齐国的三个“反派”,管仲在去世之前告知君主,一定要在后期远离这些臣子,因为这三个人的事迹是有点“可怕”的。

为了讨好桓公,竖刁主动自宫成为君主身边的近臣。开方本就是贵族子弟,其父母是卫国之主,不过此人颇有野心,看上了齐国大面积的国土,所以他就来到桓公身边表示忠心,以方便日后找机会图谋齐地。

在这期间他的父母去世,可他竟然不回国吊丧父母,仍然在桓公面前行“服侍”之事。

易牙相比于前两个人就更狠了,此人原本是宫中的一位大厨,平时做的菜也很讨君主喜欢。

可是人家桓公毕竟是大国之主,天下的美味都吃的腻歪了,所以他就在厨师面前透露出想吃人肉的思想。易牙为了讨的君主的欢心,竟然随即就把四岁的小儿子“烹煮”了。

就算是一个智商很平常的人,也会非常明白这三个人是信任不得的,不爱自己、不爱孩子、不爱父母,这样的人还能指望他对谁好?

桓公本人也一定明白这个道理,只不过这三人把他伺候的太舒服了,一旦形成了惯性,离开了他们就浑身不舒服。所以这三人就仗着桓公的宠爱,在后期谋得了齐国的大部分权利,国家大权掌握到他们手里,必然会有不稳定的事情出现。

在后来五子夺权的过程中,这些近臣利用职权的方便,把桓公严格的软禁在了宫廷之内,多日之后这位雄主竟饥渴而亡。他的尸体在六十多天后才被发现,尸虫遍布的景象着实令人心寒。凡是有因就有果,桓公落得如此下场,也是他自己的失误导致。

为什么齐桓公老年会颓废到饿死自己?

齐桓公是被人活活饿死的。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曾九合诸侯,威名远震,担任盟主之位达四十年之久,当然这与他重用管仲分不开。

但是,齐桓公年老病重,被人饿死,主要原因是晚年的他变得昏聩,没有识人之明。

没有识人之明,导致小人专权。管仲临死前告诫桓公不能重用竖刁、易牙、开方等人,桓公问原因,管仲答:为了亲近你,竖刁阉割自己,易牙杀子煮给你吃,开方抛弃父母,他们这样做不合常情,那么狠心歹毒的人,怎么会真心待你?

结果桓公没有听从管仲的建议,把管仲的忠言当耳旁风,重用了这三个小人,给了他们擅权作乱的资本。

没有识人之明,导致公子争位。桓公的六位如夫人各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最喜爱三夫人,立其子公子昭为世子。易牙等人与二夫人关系好,就撺掇桓公立其子公子无亏,桓公也答应了。其他如夫人也跑来请求立自己的儿子,桓公统统都答应了。

立储没有原则,耳根子软,立了好几位公子,为公子们争夺君位、引发内乱埋下祸根。

等到齐桓公病重,易牙等人作乱,把桓公软禁起来,关进一个小黑屋,围以高墙,只留一个小洞,不供给他饮食。

桓公年老,病重,又没吃的,没喝的,活活饿死了。他的儿子们为争夺国君之位,忙于混战,也没人管桓公。等桓公死了,尸体腐烂,生的尸虫爬出墙洞,大家才知道桓公死了很久了……

威震八方的齐桓公死得这么惨,可怜!可惜!可叹!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这个故事提醒我们:注意身边的小人,不能得罪小人,更不能重用小人,而得远离小人,因为远离小人就是远离灾难……

为什么齐桓公老年会颓废到饿死自己?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国君,他一生励精图治,对内休养生息,对外“尊王攘夷”,不仅提高了威望,还开疆拓土,成为威震四方的一代雄主。可是,谁也没想到,英明神武的齐桓公在晚年竟被活活饿死,这是怎么回事呢?

(齐桓公剧照)

齐桓公继位后,任用了一个重要的人,就是管仲。

说起来管仲和齐桓公有一箭之仇,曾为了阻止齐桓公夺位,差点射杀了他。

齐桓公继位后,听说管仲有旷世贤才,所以不计前嫌,以极隆重的礼节把他迎回齐国,并拜他为相。

在管仲的帮助下,齐桓公对齐国的内政、军事和经济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齐国因此得到发展壮大。

随后,齐桓公在管仲的建议下,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东征西战,并参与调停各诸侯国内乱。这样一来,他的威望也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以至于各诸侯国都唯他马首是瞻,奉他为五霸之首。

然而,再好的君臣也有分手的时候。

桓公四十一年,管仲鞠躬尽瘁,一病不起。

齐桓公四处为管仲延医请药,但都无济于事。

想到管仲去世后,不知该让谁来接替他为相?齐桓公思来想去,颇为心焦,于是在探望管仲时,便把心里的疑惑提了出来。

管仲反问齐桓公,身为一国之君,您应该是最了解大臣的,您是怎么想的呢?

齐桓公首先提到曾力劝他起用管仲的鲍叔牙。

但管仲认为鲍叔牙为人太过耿直,见人一恶,毕生不忘,不适合为相。

(易牙剧照)

齐桓公于是问易牙如何?

齐桓公之所以会提到易牙,那是因为他觉得易牙很爱他。

原来易牙特别懂得烹饪,这项手艺在春秋时期极为罕见,所以他凭着会做菜的能力得到齐桓公的赏识,并成为齐桓公身边的近臣。

有一次,齐桓公对易牙说,寡人遍尝天下山珍海味,已不鲜矣,唯独还没尝过人肉,真是一件憾事。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易牙回家后便把自己年仅3岁的儿子杀了做成肉汤,献给了齐桓公。

齐桓公尝食后,发觉与平常所食的肉要鲜美得多,于是问易牙是何肉?这才得知了来龙去脉。他见易牙因失子痛哭流涕,心里不免大为感动,认为易牙这是爱他胜过亲骨肉的行为,所以从此后更加宠爱易牙。

结果,管仲却否定了齐桓公。

在管仲看来,易牙不惜烹杀亲子来取悦国君,是违背人性的行为。

齐桓公又问竖刁如何?

齐桓公之所以会提到易牙,那是因为他觉得竖刁也很爱他。

竖刁自幼在宫中为仆,到10岁以后本该出宫,但他贪恋宫中的荣华富贵,为了能继续享有这些,便狠下心阉割了自己做了宦官。

竖刁很会揣测人心,阿谀奉承的功夫,那更是一流。因此,他经常把齐桓公哄得晕头转向,心花怒放。

齐桓公认为他为了侍奉自己,竟连身体都可以不在乎,所以非常感动,对他亦很宠爱,把他封为身边的近臣。

结果,管仲再次否定了竖刁。

在他看来,一个人都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他又怎么会爱国君呢?

(竖刁剧照)

齐桓公又问公子开方怎么样?

齐桓公之所以会提到公子开方,那是因为他觉得公子开方也很爱他。

公子开方本是卫国国君卫懿公的庶长子,但他觉得他既不能继承国君之位,卫国又太过贫穷,所以当他看到齐国强大后,便追随齐桓公,并侍奉左右。

结果公子开方在齐国呆了15年都没有回过家,他的父母去世也不曾回国奔丧。

在齐桓公看来,公子开方不仅放弃卫国公子的尊贵之位,父母去世也不回去奔丧,这是爱他胜于父母的表现,因此齐桓公非常感动,对公子开方也很宠爱,并封他为近臣,不离自己左右。

结果,管仲还是否定了齐桓公。

在他看来,一个人连父母都不关心,又怎么会真心侍奉国君呢?

所以,管仲否决这三个人后,建议齐桓公为了齐国长治久安,应该罢黜这三个人。

齐桓公一向信任管仲,虽对这三个人颇为不舍,但还是答应了他。

最后,管仲才推荐性格持重老成的公孙隰朋接替他的相位。

管仲去世后,齐桓公遵守约定,将易牙、竖刁和公子开方驱逐出了齐国,并任命公孙隰朋为相。

然而,公孙隰朋由于年老,仅上任一个月就去世了。

(公子开方剧照)

此时的齐国,人才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候,老臣几乎都已去世,年轻的大臣又不具备治国的能力,所以齐桓公非常烦恼。

同时,由于易牙、竖刁和公子开方不在身边,他过得非常无趣,以至茶饭食之无味,游乐也提不起兴致,就连朝堂事务也疏于打理了。

再加上年老体衰,旧病缠身,精力也大不如前。齐桓公开始怀疑管仲的决定,是不是太过夸大?毕竟光凭易牙、竖刁和公子开方就会使强大的齐国衰弱,似乎有些危言耸听,所以他再次召回了这三个人。

易牙、竖刁和公子开方重新得到重用,齐桓公愈发对他们信任,不久索性把朝堂事务都交由他们决定。自己只管在后宫宴饮嬉游,沉湎女色,生活又如过去一般快乐无比。

桓公四十三年,齐桓公病重。

此时,易牙、竖刁和公子开方由于大权在握,已成为齐国三贵,他们为了能继续把持朝政,在齐桓公所住的宫殿外筑起高墙,并严厉禁止所有人去探望齐桓公。

随后易牙三人为了夺权,发兵攻打太子昭,太子昭被逼流亡国外后,公子无亏则被他们立为傀儡国君。

齐桓公的其他公子,为争夺国君之位,又开始大打出手,互相攻伐,谁也没空关心被关在高墙之内的齐桓公。

可怜齐桓公最后竟被活活饿死,更可悲的是他死后67天,尸虫顺着窗户爬到墙外,才被人发现收殓下葬。

齐桓公因谄信小人,最终落得一个被活活饿死的悲惨下场,而强盛的齐国也因为这一场内乱,大伤元气,自此开始走下坡路。

(参考史料:《史记·齐太公世家》)

为什么齐桓公老年会颓废到饿死自己?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国君,因其丰功伟绩被誉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在很小的时候就立志要称霸天下,他在一片混乱中登上了王位,为了巩固统治,齐桓公打算除掉当年与他为敌的人,其中就包括与他有一箭之仇的管仲,但管仲的才能天下闻名,在鲍叔牙的劝诫下,齐桓公留下了管仲,胸怀大志的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封管仲为宰相并称其为仲父。

从此,齐桓公与管仲君臣同心,励精图治,整顿朝政,厉行改革,使得齐国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齐桓公不仅心胸豁达,而且十分注重礼节,尊重人才,他对朝中的贤能之士从来都是毕恭毕敬,因此他身边都围绕着一群贤臣良将。

齐桓公统治时期,曾遭遇过数不清的挫折,每每在危急时刻,管仲总能提供及时的治国良策,渡过危机,管仲为齐国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说没有管仲的精心辅佐,齐桓公就不可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然而世上并没有十全十美之人,齐桓公虽然贵为春秋五霸之首,但他终究晚节不保,晚年竟被活活饿死,这样的一位雄主为何会颓废到饿死自己呢?

齐桓公早期英明贤德,颇有建树,但伴随着在位时间的增加而逐渐萎靡,晚年的齐桓公渐渐变得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或许是之前的丰功伟绩让他有了骄傲的资本,到了后期,齐桓公开始荒废朝政,更多的追求饮酒作乐,甚至还任用了一大批无耻之人,比如易牙、竖刁、卫开方等人。

公元前645年,管仲生病卧床不起,齐桓公前去探望,并询问管仲,易牙、竖刁、卫开方这三人能不能为宰相。

管仲说,易牙为了讨好您而杀掉自己的儿子,竖刁为了接近您而自宫,卫开方为了依附您,他自己的父亲死了都不去奔丧,这些都不符合人之常理,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因此都被管仲一一否决了,还告诫齐桓公,这三人都是小人,要远离。

管仲的良言,齐桓公并没有听进去,在管仲死后,他依然重用这三人,还将自己的一个儿子过继给竖刁,还让儿子跟随他姓,进而让他们掌握了朝政大权。

在三人的蛊惑下,齐桓公骄奢淫逸,不理政事,大权旁落,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重,这三人勾结齐桓公的五个儿子,各自争权夺利,都想夺得太子之位。

此时的易牙、竖刁、卫开方等人原形毕露,他们开始兴风作浪,他们假借齐桓公的命令,封堵宫门,不让任何人进入宫中探望齐桓公,而齐桓公的五个儿子则在宫门外大打出手。

齐桓公在宫里被活活饿死在病榻上,死了两个多月无人为其收尸,身上赌生了蛆,直到齐国公子无诡登基齐桓公的尸体才入土为安。

齐桓公是一个既令人敬佩又令人鄙视的、一个无法被准确评价的君主,昏庸与明智共有,他的贤能使齐国在短时间里称霸一时,他的荒淫无道也使他活活被饿死宫中,不免令人扼腕叹息,但谁能说他不是咎由自取呢?真是应了那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为什么齐桓公老年会颓废到饿死自己?

齐桓公结局悲惨的原因有两点:1、重用小人。2、子女不孝。

一、三位小人

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但是,晚年的齐桓公昏庸无道,重用开方、竖刁、易牙三位小人。

这三位小人是齐桓公的宠臣。都心肠狠毒,擅长阿谀奉承。易牙是齐桓公的厨子,有一次,齐桓公开玩笑说:“寡人尝遍了山珍海味,只可惜没尝过人肉。”易牙回家就把三岁的儿子杀了,蒸了一盘鲜美的嫩肉献给齐桓公。齐桓公认为易牙爱自己胜过爱儿子,更加宠爱他。

二、小人专权

管仲、鲍叔牙先后死去,三小人肆无忌惮,见齐桓公年老无能,便专权独行。顺三人者,不贵亦富;逆三人者,不死亦逐。

不久,齐桓公得了重病,但太子之位一直含混未定。

三、齐桓公被困

竖刁和易牙商量了一个狠毒计策。假传齐桓公的命令,说是静心养病,禁止文武百官入朝觐见。

然后,在齐桓公卧室的周围,建起三丈高的围墙,断绝饭食,只留下一个小洞,早晚派小太监爬进去观看齐桓公生死。

再说齐桓公卧床不起,千呼万唤也不见人来,只能终日睁着双眼,呆呆发怔。

四、晏蛾儿翻墙殉节

忽然听见“噗通”一声,好像有人掉下来,一会儿推窗而入。是齐桓公的一个小妾,名叫晏蛾儿。

齐桓公如获救命稻草,说:“快去拿热粥来!”

晏蛾儿说:“没有粥。”

齐桓公说:“热水解解渴也行!”

晏蛾儿说:“热水也没有。”

齐桓公还一无所知,问:“为什么?”

晏蛾儿说:“竖刁和易牙作乱,封锁宫门,筑起三丈围墙,不许任何人进来,哪里会有水和食物?”

齐桓公问:“你是怎么进来的?”

晏蛾儿答道:“我曾受您一幸之恩,所以不顾性命,跳墙而入,想最后服侍您。”

齐桓公又问:“太子昭在哪里?”

晏蛾儿答道:“也被挡着不让进。”

齐桓公长叹道:“我不听管仲的话,活该有今天!”说罢痛苦万分,吐血数口。

齐桓公又叹息说:“我死后,九泉之下哪有面目去见管仲啊?”说完用衣袖遮盖住自己的脸,连叹数声而死。齐桓公在位43年,终年73岁。可叹一世英雄,落魄而死。

晏蛾儿解下自己的衣服,盖在齐桓公身上,撞柱而死,以死伴君。

五、群公子大闹朝堂

竖刁、易牙得知齐桓公死后,顾不得收殓尸体,先行包围东宫,想杀死太子昭,昭逃往宋国。

第二天,竖刁、易牙拥立太子无亏继位, 其他公子很不服,大家都是先公骨血,江山平分。于是,公子潘在开方的拥立下,占据右殿;公子元占据左殿;公子商人占据朝门。互为掎角之势。

文武百官见无所朝宗,闭门不出。

六、齐国霸业灰飞烟灭

如此相持了76天了,齐桓公的尸体一直无人照顾,腐烂不堪,臭气熏天。蛆虫一直爬出三丈之墙的外面,惨不忍睹。堂堂一代霸主,没有战死沙场,落得如此下场。

为什么齐桓公老年会颓废到饿死自己?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如果要问在古代的人类群体中,最牛的人是谁?大家都会异口同声的回答,那当然是国王或者皇帝了,他们就是当时的南波万。

可是再牛的人也有倒霉的时候。如果说一个国王被活活饿死,绝大部分人打死都不会相信。但历史上的确发生过这类事情,还发生过多次。我们就举几个例子:齐桓公是第一例,他被活活饿死在病榻上,赵武灵王被饿死于沙丘宫中,齐王田建被饿死在原生态的松柏林里,袁术在投奔老哥袁绍的路上,饥渴交加而死,梁武帝因侯景叛乱在台城饿死。

估计没有挖掘出来的还有很多吧。但是顾不了这么多了,因为今天的主题是讲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齐国君王齐桓公。

齐桓公,姜姓,名小白。公元前685年即位为君,率军击败助公子纠争夺君位的鲁军,听从大夫鲍叔牙的建议,释怨于政敌管仲。

一天,齐桓公与管仲之间,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对话,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君臣对”,讨论的主题,就是什么是有道的君主,什么是无道之臣。在谈话时,齐桓公坦诚承认,他自身有三大缺点。

桓公谓管仲曰:寡人有大邪三。不幸好畋,晦夜从禽不及,一。不幸好酒,日夜相继,二。寡人有污行,不幸好色,姊妹有未嫁者,三。管仲曰:恶则恶矣,非其急也。人君惟不爱与不敏,不可耳。不爱则亡众,不敏则不及事。《管子·匡君小匡》

此话用今天的语言来叙述,就是说我这个人有三个很大的毛病,一是喜欢打猎,玩到天黑了也不知道收手;二是好喝酒贪杯,酒杯一端日夜不停;三是特别好色,即使是亲姐妹、堂姐妹、表姐妹一个都不放过,不让她们出嫁。

管仲一看君王很坦诚,能够把难以启齿的隐私都暴露给自己,说明对自己是充分信任的。

听了此话后,略做沉思,便回答道说,你这三个大毛病,的确很不好,坏是坏透了,但对你现在来说,还不是最重的要的事,不一定要立即改正。为人之君最不应该的事,是不爱护下属和不勤政;不爱护下属就会失去别人的拥戴,不勤政就会引起国家的混乱。

同时针对以上问题,回答了作为“有道君主”,应当遵循的七个标准:从前的有道之君,都是敬礼山川、宗庙和社稷的这是其一;对于先故的大臣,施以恩德,并且使其大富这是其二;巩固武将的官位,发挥他们的能力这是其三;圣人在前,贞廉之士在左右,互相提倡行义,上下都有修治这是其四;刑政明察,四时的行事安排没有失误,人民无忧,五谷丰登这是其五;内外和睦,诸侯臣服,国家安宁,不用兵革这是其六;把币帛授于邻国,以感怀邻国的德惠;把政令昭示于邻国,以作为他们的规范这是其七。以上这些都做到了,就可以称作有道之君了。”

“夷吾闻之于徐伯曰,昔者有道之君,敬其山川、宗庙、社稷,及至先故之大臣,收聚以忠而大富之。固其武臣,宣用其力。圣人在前,贞廉在侧,竟称于义,上下皆饰。形正明察,四时不贷,民亦不忧,五谷蕃殖。外内均和,诸侯臣伏,国家安宁,不用兵革。受币帛,以怀其德;昭受其令,以为法式。此亦可谓昔者有道之君也。”(《管子·四称》)

讨论完君事,又开始探讨大臣的问题,管仲对无道之臣也一一作了回答。

他们俩人的促膝长谈,“连语三天三夜,字字投机,全不知倦”,齐桓公听后,完全拜服了。下来后就按照他们在谈话中预定的设想,进行朝政改革,开始重用有实际能力的五个人。并拜管仲为相,尊其号曰仲父。

其实,管仲名夷吾,字仲,但是齐桓公觉得,那样的称呼显示不出应有的尊重来,于是下令:“不问贵贱,不许犯夷吾之名,皆称仲”,以字为敬。并且通告朝野,国家有了重要的事情,先汇报仲父,再汇报自己,一切大政方针都听仲父的决断。

春秋时期,周王室虽然逐渐失去了对众诸侯的管束能力,但是天下仍有以周天子为共主的思想,齐国如果贸然征伐蛮夷,必会引起其他诸侯的反感,实行“尊王攘夷”的政策,“尊王”而“使天下莫敢不听”,“攘夷”,拉拢收买弱小诸侯国既减少了争霸的阻力。凭借着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齐桓公在诸侯中,顿时威名大震,最后一跃而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

以前,齐桓公身边所用之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他曾重用过易牙、竖刁、卫国公子开方这三个小人。他们每个人被重用,都是因为桓公的认识偏差所致:易牙杀了自己的儿子,熬成鲜美的汤,献给了君王,他认为这是爱君主胜过爱儿子;竖刁自我阉割后跑过来侍候君王,他认为这是爱君主,要胜过爱惜自己的身体;公子开方的父亲死了不回去奔丧,他觉得这是爱他胜过爱自己的父母。

管仲在弥留之际,对齐桓公说,这三个人的做法,都是违反人性的行为,都是小人所为。虎毒不食子,连自己儿子都能残忍杀掉的人,什么事情干不出来?一个人不爱惜自己身体的人,能够珍惜别人吗?对自己父母都视若无睹的人,他们还能给谁尽孝?说白了,这些人这样做,无非是抱着更大的目的和企图罢了,所以希望君主远离这些小人人。

管仲过世后,桓公并没有听从要他远离小人的建议,依然重用他们,但不巧的是,没过多久,齐桓公得了重病 ,躺在卧榻上不能动弹,原来掩盖着的矛盾一下子就全都暴露出来了。

易牙与竖刁等拥立公子无亏,迫使太子昭奔宋,齐国五公子为争夺王位发生内战。易牙等堵塞宫门,假传君命,不许任何人进宫。

有两个宫女乘人不备,越墙入宫,探望齐桓公;桓公正饿得发慌,问她们要食物。宫女便把易牙、竖习作乱,堵塞宫门,无法供应饮食的情况告诉了他。

桓公听后,仰天长叹,懊悔地说:“如果死者地下有知,我有什么面目去见仲父?”说罢,用衣袖遮住脸,活活饿死了。

桓公死后,宫中更是大乱,他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开始互相残杀,致使齐桓公的尸体停放在床上六七十天无人收殓,尸体腐烂生蛆,惨不忍睹。

结语:其实我们今天的人,探讨他是怎么死的,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探讨一下他因何而死后无人来管,对后人来说才具有警示意义。

一个君王,如果为国而死,死的令人钦佩;为民而亡,更令后人敬仰。但齐桓公的最大悲哀就在于,他的死和上面两者一点都沾不上边。他是因不肖子孙争权夺利,在争斗中“忽视”了他的存在,而被活活饿死的,那就死的很窝囊,死得令人扼腕叹息。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呢?不能怨别人,还是自身的原因。你当甩手掌柜的当惯了,把体力用在了女人的肚皮上,把能力用在了追逐猎物上,把精力用在了杯觥交错上。只知道垂拱而治,等到辅佐政事多年的管仲一走,回头才发现,自己这几年啥正事也没干,到如今自己居然成了一个啥也不会的寄生虫!最后出现这个结果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所以,我们今天来追溯这段历史,就是要让大家牢记,要近君子远小人,否则你被卖了,还要帮别人数钱呢。

同时,还要牢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做什么事情都要身体力行才行,再也不要做甩手掌柜的了。否则,哼哼,这类事件还会重现的。

参考资料:

《管子》

《史记》汉·司马迁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