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宁古塔是现在的哪里?为什么罪犯都流放那里呢?

鱼香肉丝没有鱼,宁古塔也没有塔!

宁古塔是一个地名儿,位于东北边疆地区,大抵就是现如今黑龙江一代,地处荒凉,乃是清朝时期的著名的流放之地,是一个当时人人谈之色变的地方!古代啊,刑罚众多,“流放”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咱们再影视剧里也经常看到。既然是受刑,那么肯定就不是去享福了,那些流放之地肯定都是偏僻落后的地区!

再明清以前,流放一般是往南方或者西北赶。比如唐宋时期,一般就是流放岭南,这里属于未开发地带,荒凉落后,瘴气丛生啊。当年苏轼就曾因“乌台诗案”被贬岭南,还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说实话也就是苏轼这样的人能这么豁达,要是换柳永来,恐怕又是另外一番心境了。

而到了清朝,南方都开发得很不错了,像什么广州、泉州,富得流油了简直。这时候肯定不能往那些地方流放了。于是就选择了“宁古塔”这个极北苦寒之地。

宁古塔地处偏僻,人烟稀少,环境非常恶劣,真正得苦寒之地。除了周围有零星的居民之外,剩下的就是森林猛兽,当地的环境条件真的是属于半开发的状态。而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是清朝的“龙兴之地”,清朝统治者一直都想开发这里。只是由于环境恶劣,不好找人,开发成本比较大。一个地方要开发起来,那自然就少不了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人力方面,清朝的皇帝们,他们充分地利用了宁古塔这个地方,就是将那些犯罪的人,通通地送到了宁古塔,为当地的开发建设做出贡献。

即达到了惩罚的目的,又帮助了家乡建设,一举两得嘛!

可是这个地方太苦了,没有人愿意去!

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有这样一段:

和珅贪污,坑了当时的士林考生,纪晓岚审他的时候给了他两条路:一是拿出百万两银子,二是直接送他去宁古塔。

那个时期的和珅职位是军机大臣,一听到“宁古塔”这三个字,腿都软掉了。我们可以从这个细节看到宁古塔是有多么地恐怖,连堂堂的军机大臣都差点尿裤子,更何况是那些被流放到那里的文人文官。

说一句比较直白的话,这些犯罪的人到了宁古塔,那就是奴役生活的开始。前面说过了,宁古塔地处东北边地,那里人烟稀少气候恶劣,根本不是那么地适合于居住。

再加上还没有开发的状态之下,森林猛兽非常地恐怖,传闻有些犯人到了那里之后,有些就想着逃跑,可是在那种地方,不是迷路了饿死,就是天寒地冻冻死,有些更惨,进了森林之后喂了猛兽。

和珅害怕去宁古塔,也是可以理解的。要知道这个地方气候地理条件如此地恶劣,平时养尊处优的官老爷子,说不定到了半路就挂了。宁古塔犹如人间地狱,除了恶劣的地理条件,奴役生活也难捱!

被流放的吴兆骞和方拱干,两个人都描述过宁古塔的奴役生活,一个说到了这里的人都是骨瘦如柴,意思是过的是苦日子。另一个直接把宁古塔拿来跟黄泉路相比,说人到了宁古塔,就是10次黄泉路也比不上,恐怖之处,也就可见一斑了。

到了乾隆皇帝时期,宁古塔地犯人才开始享受到一些待遇,比如犯人在宁古塔奴役生活一段时间之后,可以有机会返回原藉继续过日子。

当然,能够捱到回到原藉的人是少得可怜,毕竟那不是适宜人住的地方。

古代宁古塔是现在的哪里?为什么罪犯都流放那里呢?

边疆有一个地方叫做宁古塔,古代人经常会说把人流放到边疆,其实就是把这些犯人流放到宁古塔,所以古代人提起这个地方都会特别的害怕!宁古塔是古代非常著名的一个流放之地,而且这个地方非常的荒凉,一旦把人流放到了这个地方之后,朝廷就不再保护他们的安全了,而且他们极有可能一辈子都不能够入关!边疆自古以来都是一个非常乱的地方,在古代边疆这个地方是很少有人出现的,虽然如今边疆的人是越来越多了,但是很多人仍不愿意在边疆久住下去,大多数人都是去边疆旅游的。而宁古塔也变成了边疆的一个旅游景点!

大家可千万不要觉得宁古塔是一个塔,其实这只是一个地名罢了!罪犯一旦要被流放至此的话,那么他们也极有可能还没到宁古塔就死在路上了,因为这一路上交通并不发达,他们前往宁古塔全部都需要靠步行,并且为了防止他们逃走,还会为他们上沉重的脚链和手链。全程至少也是需要走一两年的时间的,他们会经过一年四季,而这些罪犯所带的生活物品又非常的少,很多人都因为没有衣服穿被冻死了,最重要的是,这些罪犯若是中途死了的话,那么就只能够暴尸荒野了,根本就不会有人管他们,更不会有人为他们收尸。

之所以古代人喜欢把罪犯流放到此地,是因为这个地方的环境特别的恶劣,对于这些罪犯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惩罚,很多罪犯得知被流放的消息之后,纷纷选择了自杀,因为他们受不了接下来的苦日子,更不能够确定自己能不能生存下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句话,说的是流放到宁古塔就要给披甲人当奴隶。这里面所说的披甲人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所谓的披甲人其实就是一群野蛮人!

这群人大多都是战场上的俘虏,他们并不是同一个种族的人,并且他们对于汉人和其他不同族的人是十分不友好的,当他们看到有新的罪犯来到此地的时候,他们就会想尽办法去折磨这些罪犯。年轻的罪犯也许会成为他们的女人,一些强壮的男人也许就会被他们所杀害,又或者是成为他们的奴隶。披甲人并不是甘心留在边疆的,朝廷美其名曰让他们驻守边疆,其实就是怕他们有什么大的动作,本意是想要把他们困在新疆罢了,所以他们名义上面虽不是罪犯,但是却和罪犯一样忍受着恶劣的环境和身心的折磨,因此当他们看到了罪犯之后,就想尽办法的去折磨他们,以寻求优越感。

被朝廷下令流放边疆的人,要么就是十恶不赦的罪人,要么就是一些当官的又或者是一些文人墨客。这些人在前往边疆的途中就会死去很多,剩下的人也许会好好的在边疆生活,但是这部分人大多是有大的才华或能力的,又或者是可以带动边疆发展的人,因此他们才会受到披甲人友好的对待,并且会对他们毕恭毕敬的。披甲人虽然有些不讲理,但是他们也希望边疆能够发展起来,这样他们的生活也能够越来越好,所以他们会在罪犯当中挑一些有才华的人,并且对他们好生招待。

事实证明,一些懂得经商又或者是饱读诗书的人们被发配到了宁古塔之后,确实带动了这个地方的发展!如今,宁古塔就是我们口中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这个地方如今的气候依旧寒冷,但是已经慢慢的发展起来了。古代之所以喜欢把罪犯流放到这儿,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所犯的罪还不至于要了他们的命,但是又不能不对他们进行惩罚,所以就把他们流放到宁古塔受受罪了,为的就是让他们长记性,另一方面是觉得这个地方人比较少,并且希望那些最终活下来的人,能够给这个地方带来生机,因此这样做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古代宁古塔是现在的哪里?为什么罪犯都流放那里呢?

古代要是有人犯了罪,基本是有两种人会被发配到边疆去,有本来应该是要杀头的,不过皇帝觉得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就会发配到边疆,有的是罪不至死但皇帝觉得罪大恶极,也是把他们发配到边疆。

一般被流放的地方都是蛮荒之地,而流放的地方也是随时代不同而改变,当初刘邦的封地就是秦朝流放犯人的地方,宋明的时候流放地一般是在岭南,清朝的时候则多是新疆的乌鲁木齐和黑龙江的宁古塔,象铁齿铜牙纪晓岚就因为给亲家通风报信获罪,被发配到乌鲁木齐呆了三年。

宁古塔是个地名,不是一座塔,说到关押犯人的塔,想起仙剑奇侠传中的锁妖塔,那就是关押妖怪的地方,宁古塔的意思是“六个”,在满语中数之六为宁古,个为塔,相传是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曾居住于此,各占一方,因此得名,宁古塔有新旧两个城,旧城就是现在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城村,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的时候在那里驻扎过军队。

宁古塔的新城与旧城相距25公里,建于康熙年间,城址是现在黑龙江省宁安市,是清政府设在盛京(今沈阳)以北用来统辖黑龙江和吉林地区的军事重地,处于边塞要冲,范围大概是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东西两岸地区,地靠日本海。

清朝的罪犯为什么会发配到宁古塔?

清朝发配罪犯主要有两个地方,并不是只有宁古塔,还有一个就是前面说过的新疆乌鲁木齐,不过这两个都属于边疆,清宫剧中经常会说道:“发放宁古塔,永不许入关”。一般来说被流放到宁古塔的都老死在那里,也有得到别人帮助的还有可能回去,比如清初诗人吴兆骞被流放宁古塔23年后,得到纳兰性德的帮助,求得父亲纳兰明珠营救,纳资赎归,才得以回到关内,回到家乡。(吴兆骞)

那些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主要的目的肯定是要让他们去受苦的,首先被流放宁古塔的人要受到路途遥远的折磨,古代交通可没有现在这么便利,这些被流放的人都要靠步行,为了防止他们逃跑,还要给戴上手链和脚链,这路上走的慢的半年一年的都有,快的也要三四个月,因为是罪犯的身份,一路上没有给解差好处的话,自然是倍受呵斥责打,如果不幸死于途中,就只能暴尸荒野了,还有一路上野兽众多,被虎狼等恶兽吃到肚中的也很多。

宁古塔在辽东极北,离京七、八千里,是个极其苦寒之地,常年冰封,温度极低,吴兆骞被流放到那里后,写了一封信给他的母亲,其中就提到宁古塔的环境: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也有人把宁古塔和黄泉路相比,说道:“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可见宁古塔的环境多恶劣,还有就是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也是为了充实边疆人口,流放的人到那里后要去开荒,还要当杂役,相对来说,流放到宁古塔的人因为很多是文人,开荒耕种的事对他们来说也是难事,不过宁古塔的官吏及当地百姓十分敬重这些读书人,所以流放到宁古塔的人也还算自由。

大量的中原文人被流放到宁古塔,也给宁古塔这个苦寒之地带去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也带去了先进的经营方式,使得宁古塔逐渐繁荣起来,只不过远离家乡到宁古塔那种苦寒之地的流人,心里面自然是很凄苦的!

古代宁古塔是现在的哪里?为什么罪犯都流放那里呢?

黑龙江宁安县。

古代宁古塔是现在的哪里?为什么罪犯都流放那里呢?

如果有喜欢清代剧的朋友,对宁古塔一定不陌生,影视作品中,皇帝经常有一句台词:把×××发配到宁古塔,永不能入关!

康熙、雍正、乾隆执政时期,就有不少文人因文字狱被发配宁古塔,宁古塔有两个城址,旧城在海林旧街,新城在现在黑龙江省的宁安市,结果宁古塔发展到现在,从一个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转变成旅游景点,有点不可思议。

古代处理罪犯流放的地方有很大区别

从隋唐至宋代,政治重犯大多被流放到南边边荒之地,一般罪犯流放到北方守护边疆。元代和明代流放的地点大多在烟瘴之地,就是今天的湖广地区和辽阳地区。清代流放地主要是东北和新疆,一开始犯人被遣送到沈阳,铁岭,尚阳堡,后来到吉林乌拉,宁古塔,齐齐哈尔等地方。因为民族文化不同、政治中心偏移、军事防御体系转变等原因,导致从清朝起,宁古塔成了罪犯的主要流放地。

不用质疑,宁古塔是最出名的一个罪犯流放地

宁古塔名称的由来也是有很多说法,简化描述下:这是没有一座塔的城!“宁古塔”由满语翻译而来的,宁古塔其实就是满语“六个”的意思。曾经流放当地的诗人吴兆骞之子吴桭臣写在《宁古塔纪略》中记载:

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

宁古塔的另一种由来是,张缙彦在《宁古塔山水记》的《宁古台》一文中描述:

宁古塔者,名其地也,其山则曰台,塔与台音相近也,或以山形如台,故名。清朝是怎么把宁古塔作为定罪标准?

在清朝流放是被经常使用的刑法,是五大主刑之一,五刑从轻到重,分别是笞、杖、徒、流、死。也就是说流放是仅次死刑的重刑,关于流放又分成四个等级:

清政府先后制定了《三流道里表》《五军道里表》等法律条文,里面明确规定流放的远近标准,即2000里、2500里、3000里、4000里。当然以上只是个概数,相对公里数就可以看出,流放宁古塔就是流放里面最重的惩罚,一般都是重大的政治犯才有资格被流放至宁古塔。

为什么宁古塔让人谈之变色?
  • 宁古塔环境恶劣,宁古塔位置处于边疆,气候多变,寸草不生。王家祯《研堂见闻杂录》中记载: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 宁古塔路图遥远,从京城起步到宁古塔约4000公里,当时没有飞机、高铁、汽车,罪犯全靠一双脚徒步至宁古塔,除了面对恶劣的环境,还的受尽官差的欺负,最凄惨的就是女性罪犯,随时面对性侵风险。能走到宁古塔不死就算幸运的
  • 宁古塔让人生不如死,即使罪犯靠着强大的意志力走到宁古塔,那么罪犯又开始奴役生活,每天高负荷的劳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凡家中所有,悉为官物!只能勉强有口饭吃饿不死,女子更是没有人生自由,随意贩卖、占有、被人玩弄
宁古塔对清朝统治者还有重大意义

一、充分利用劳改犯。宁古塔虽然环境恶劣,却是军事重地。罪犯就成了免费的劳动力,被发配过去后都成了披甲人的奴隶(披甲人指:清朝守卫边疆的战士),成了建设边疆的主力军之一。而且还能让他们在劳动改造中自我反省、自我赎罪。

二、政治压制。宁古塔是满清的发源地,宁古塔代表是的满清执政者不可被侵犯的权威,彰显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的主权,只要是犯罪,就别想逃过我的责罚,罪犯除了忍受身体上的折磨,在人格,思想上也是倍受压迫。

参考资料:《清史稿》、王家祯《研堂见闻杂录》、《宁古塔纪略》、《宁古塔山水记》、《清太祖实录》、《地方志》

关于宁古塔的介绍就到这里了,如果古代的流放之刑放到现在,很多人乐的于此,我们自然不会靠着脚丫子徒步跋涉,可以开着汽车一边走,一边玩,很爽的一件事,至于服刑干活又是另一说了。对宁古塔十分感兴趣的朋友也别发愁,一张飞机票就可以解决你所有的烦恼!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达我看到的历史!

古代宁古塔是现在的哪里?为什么罪犯都流放那里呢?

当年宁古塔是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如今已经成为鱼米之乡的北大仓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