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初德国已经统一建立了大德意志帝国,法国又被征服,为什么还要发动苏德战争?

德国作为二战中最主要的反派,在战争前期就强势的主导了欧洲大陆,就连拥有“世界最强陆军”的法国也被打成了高卢病鸡。号称领导世界的大英帝国也只能隔着英吉利海峡叫嚣。

按照一般的思路,德军这时候应该直取伦敦,不过希特勒却在这时选择了进攻苏联。结果希特勒走上了拿破仑的老路,被活生生给拖死在了俄罗斯的冰天雪地里。随着斯大林格勒反攻号角的响起,希特勒开始走向败亡!

为什么希特勒发动这场导致自己灭亡的苏德战争!

首先第一个原因:民族因素

按照当时希特勒的种族主义,犹太人以及俄国人都是典型的“劣等民族”,和这些人根本不可能同时生存在这个星球上。

尽管法国和英国也要被自己拿下,不过这两个国家的人还是可以和自己相处的,基于这样“畸形”观点的影响,德军对苏联的仇恨值也来到了顶峰,加上希特勒本人对共产主义的敌视态度,和苏联开战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其次是资源因素。

德国的国土面积毕竟只有那么一点,在战争初期以非常大的消耗取得了初步胜利,不过期后续资源的供应也呈现出紧缺的态势。德国的军队在当时就已经称的上是机械化部队,各种运输车、坦克、军用摩托、飞机等联合作战,对国家资源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

苏联在当时算是一块“大肥肉”,辽阔的面积,丰富的矿产和石油资源,让德国对它打起了主意。比如高加索地区的金属矿产,中亚地区的石油资源,乌克兰所在东欧大粮仓,那都是德国人梦寐以求的。如果能成功的拿下苏联,自己这边的后续作战就有了保证。

还有是苏联本身的因素。苏联在1934年之时,在本国范围内开展了“大清洗”活动,国内很多著名的军事家和科学家都在这场活动中陨落。整个苏联在这次行动以后,领导层的能力出现了整体下滑的趋势。

在德国发动战争以后,苏联军方大多以年轻将领为主,德方从这方面对苏联的实战能力做出了评估,认为这是拿下苏联最好的机会。

当然,以上都是比较客观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并不是希特勒选择这条路的主要原因,因为他完全还有其他的选择,而且当时他们还签订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一起瓜分了波兰。

希特勒没那么傻,不到万不得已,他没有必要再树立一个强大的敌人来让自己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境地。

真正让他下定决心进攻自己“盟友”的是这两个原因:

第一:德军对英作战中陷入了僵持状态。

德军一直注重以闪电战打垮敌人,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最怕的就是僵局。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成功撤退以后,德对英的作战就停滞不前,直到1941年的时候,德军都没能顺利拿下英国,在这种拖累和消耗之下,德方需要找到新的战争出路,向东边的苏联扩张无疑是最合适的选择。第二:德国正在遭受着苏联的战争威胁!

1993年初,俄罗斯丹尼洛夫上校在《奥地利军事杂志》公布一个苏联1941年的战争计划——“大雷雨计划”,其上明确决定苏联将在“6月12日开始进攻”德国(由于准备不足,计划被推迟)。

斯大林不是傻子,他很明白,跟德国人一起,完全是与虎谋皮。所以早早的就在做着准备。“大雷雨计划”便是针对德国的产物。当时斯大林是想希特勒与欧洲各国自相残杀之后,坐收渔利,以救世主的姿态“解放欧洲”。

只是斯大林没想到,希特勒先发制人。不得不说,希特勒这招很聪明,他敏锐的战争嗅觉意识到了苏联的威胁,果断出击。当时的苏联人根本都还没准备好,被德国人打得溃不成军。如若不是靠着人命、土地以及英美的援助,苏联很难撑过去。总而言之,德国最终向苏联宣战,基是于以上这些情况,是多方面综合考虑的结果。我们之所以认为其不明智,只是因为上帝视角,实际上如果站在当时的背景之下,希特勒的这种选择,已经是非常正确了。

二战初德国已经统一建立了大德意志帝国,法国又被征服,为什么还要发动苏德战争?

谢谢邀请。

从当时德国的统治者,也就是纳粹的的角度来看,进攻苏联,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解决所谓“生存空间”问题,另一个种族(民粹)思想的内在要求。

说一下背景。1939年9月德国出动军队150万闪击波兰,同时期,英法正式向德国宣战。但是,自宣战到1940年5月德国进攻西欧,实际上英法并没有采取任何主动的军事行动,故而这段时间的战争也被称为“奇怪的战争”。1940年5月10日,德国正式开始对西欧的战争,,德军并没有正面进攻法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的马奇诺防线,而是转道比利时,通过阿登山地,进入低地国家,直插法国腹地。到1940年5月21日,德军已经将近40万英法联军围困在法国北部的狭小地带,不过,由于希特勒的干预,德军并没有立即进攻,之后更是将进攻任务交给了德国空军,致使英国有机可乘,组织了震惊世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40万英法联军通过敦刻尔克这个小港口撤退到英国,至此,西欧除了西班牙、瑞士等少数国家外,其余均成为德军的势力范围,德国在二战时期的顶峰已经到来。

希特勒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德军既没有进攻已经没有多少防御力的英国,也没有停下脚步巩固已经取得的战果,反而在1941年6月,实施了巴巴罗萨计划,大举进攻苏联,可以说,这一举动,直接将德国拉入两面作战的泥沼,也成为德国最后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又是为什么呢?

二战德国鼎盛时期

首先是德国所谓的“生存空间”问题。德国在欧洲有史以来,除了神圣罗马帝国初期以及1871年以来的德意志帝国,剩余的绝大部分时间都陷入暗无天日的分裂。这一块被称为德意志的领土上曾经活跃着上千个邦国,一直备受邻国的欺压。1888年威廉二世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生存空间”论越来越甚嚣尘上,一战的爆发,实质上是德国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重新建立新秩序,抢夺生存空间(殖民地)而与既得利益的英法等国爆发的矛盾。到二战初期,虽然德国已经控制着西欧绝大多数土地,但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欧洲的资源,尤其是石油以及金属矿产一直都十分缺乏,所以即便德国控制了西欧,战略资源也依旧十分匮乏,而当时的苏联,高加索地区的金属矿产,以及中亚地区的石油资源都十分丰富,即便到了今天,俄罗斯仍旧是西欧能源(主要是天然气)的主要供应地之一。此外乌克兰地区拥有肥沃的土壤,是地区上最适宜作物生长的地区之一,也一直被称为“欧洲的粮仓”。德国的所谓的“生存空间”,第一在于地盘(其实西欧就足够了),第二便是维持其发展的资源。这是德国发动苏德战争的重要原因。

巴巴罗萨示意图

其次,苏德战争,是纳粹德国的种族思想的内在要求。当时的德国以纳粹为核心,纳粹又以希特勒为核心。希特勒大家也比较熟悉,他早年在维也纳和慕尼黑生活过,同时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与者。这两段重要的生活经历,尤其是后一段(当时德国国内很多人都认为一战德国失败的原因在于犹太人把控德国经济命脉以及之后犹太人背叛德国,鼓动投降),使得希特勒对犹太人深恶痛绝,当然,也认为雅利安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种族。而东边的苏联,一方面它当时对犹太人并不排斥,成为犹太人的庇护所之一,另一方面,苏联所信奉的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其实很大程度上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便是马克思主义的翻版,除了一些极端的观点),而马克思本人是犹太人,那么理所当然,纳粹认为马克思主义便是犹太人的东西,既然是犹太人的东西,就有必要将其从世界上清除出去。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苏德战争不论早晚,终究必然会爆发的。

斯大林

当然,苏德战争的爆发,也与德国在二战初期取得的巨大优势有关,但是的德国决策阶层(包括希特勒),均认为英国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根本不足为虑,无法对德国再构成威胁。在他们眼里,西面战场的战事已经了结。所以才转过头来对付苏联。可惜希特勒没有想到,美国会卷入战争之中,而英国也通过租借法案,从美国手里获得大批物资,再度“死灰复燃”,而此时的德军,自从巴巴罗萨之后,便迷失在苏联广阔无边,同时也是致命的荒原里,不可避免的陷入两面作战,最后走向失败。

(全文完)

二战初德国已经统一建立了大德意志帝国,法国又被征服,为什么还要发动苏德战争?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从德国当时所处环境和周边形势一起分析,一方面,德国有重新崛起的条件和基础,希特勒的扩张野心利用了这个环境和土壤;另一方面,东西两条阵线的价值观使处在利益交汇点的德国很容易被双方利用,德国不主动东进,也可能在两个阵线的斗争中带来灾祸。更重要的是,德军占领法国和西欧,闪击战表面上的所向披靡,掩盖了德军东进的准备不足,把东线作战提前拖入二战。

首先,苏德战争本质上是两个阵营之间的作战,德国实际上当了枪手。

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凭当时德国的作战能力真能打赢苏军吗?事实摆在那里,无论是人口还是国土面积以及战争潜力,德国都是蚂蚁啃大象的关系,但德国却敢冒这个险,原因就在于从一战到二战,德国一直都把沙俄和苏联当成了对手,这并不是希特勒上台重新制订的策略,而是德国几任政权接续的政策。

从时间轴上看,一战时沙俄也参与了英法俄同盟对奥匈帝国的作战,虽然中间提前退出了战斗,但对德国来说,俄国和英法差不多都是敌人。但二战时,德国对英法和对苏联的战争态度却是有区别的,对英法是能拉拢就拉拢,能和谈就和谈,对苏联就不一样,巴巴罗萨计划的初衷就是要亡国灭种,象敦刻尔克大撤退那样的机会苏军一次也没遇到过。

德军为什么对苏联那么下死手?一方面是传统帝国利益之间的竞争和霸权争夺。从历史上看,奥匈帝国和沙俄都是欧洲最老的帝国,谁也没有服过谁,即使在苏德之间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但在骨子里双方都清楚迟早必有一战,这是有其历史地位和传统对手关系来决定的。另一方面,十月革命使两个意识形态形同水火。从外界舆论来看,英法一直想祸水东移,早就想借第三帝国之手打击红色苏联,而从当时战争环境来看,苏联又是一个迅速崛起的带头大哥,在姓社和姓资的问题上,德国内心仍然是站在英法一边,所以,这场仗从一定程度上讲,也是两个阵线和意识形态的战争。

从这个层面讲,就不难理解德军在战场部署上对进攻苏联是毫不留情的,巴巴罗萨计划的目标也非常明确,先占领列宁格勒再莫斯科和基辅,这是有计划有预谋的要先从政治和心理了摧毁和瓦解苏联的意志,然后才是军事占领和亡国亡家。

其次,进攻苏联,既是闪击战加了一把火,又是提前动手的冒险行为。

在占领法国之前,德国为什么不提前进攻苏联呢?这里面就会带来一个疑惑问题,如果1940年德国在占领波兰之后直接进攻苏联,英法会帮助苏联吗?其实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英法不仅不会帮助苏联,反而会落井下石,甚至会助德国一臂之力,原因是英法会从中得到利益和好处。

大家知道,在德军闪击波兰之前,英法对德国的所作所为是睁只眼闭只眼,只要德国按时缴纳战争赔款,在周边搞点军事上的小动作,德军的军事实力也突破了《凡尔赛条约》规定的要求也无所谓,只要不威胁英法的利益就行,这也是德军闪击波兰时英法联军作壁上观的原因。

可是,第三帝国的心太大想要的东西太多了,在担心苏联提前动手之前,他们更担心英法借机联手瓜分了德国,这是德国想得太多了,有这么一个国家帮英法赚取利润和作为与苏联的缓冲,英法高兴都来不及呢。

正是英法想祸水东移,德国又担心英法会与苏联结成同盟左右夹击,所以才有先西欧后苏联的计划,只不过这个计划的成功来得太快,英法没想到输得那么快,苏联也没想到德国三个月就把西欧拿下,说没有一点准备是不可能的,1940年下半年的苏军进行首长机关演习,作战对象就是德军。

而让德国没想到的是,闪击西欧打得太顺了,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瞬间投降,坚不可摧的马其诺防线更是成了摆设,唯一的威胁是英伦三岛,因英伦海峡阻隔使德军的闪击战发挥不了作用,但希特勒仍想用边打边谈想与英国结成同盟,但丘吉尔拒绝了,而且是那种旗帜鲜明和坚决的样子,这也是丘吉尔赢得人们尊敬的原因之一。

所以,从这个层面讲,德国闪击苏联,是抱着一种冒险和决一死战的思想开打的,一方面是西欧和法国的占领使德国没有了后顾之忧,而对英伦三岛的打击加上英国面临北非本土和东南亚殖民地的三线作战,根本没有机会对德作战,使德军东进有了非常好的契机;另一方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掩盖和闪击战的一系列准备,使德国进攻苏联有了基础条件,从一定程度上讲,如果闪击法国没那么顺利,进攻苏联也不会提前进入二战模式,从这个角度讲,占领法国就是为闪击苏联作了预演。

再次,闪击苏联是一场生存之战,更是一场资源争夺战。

从巴巴罗萨计划的初衷看,德国闪击苏联并非为了亡国灭种一个目的,还有自身生存和争夺资源,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方面,德国的地理环境和作战需要,决定了德军必须东进。在德国为什么在一战打败后还要发动二战的问题上,实际上暴露了当时德国上下对战争的态度问题,从英法民众的厌战到抵制战争再到德国民众踊跃参与战争形成了一个鲜明对比,这里面有德国国防军的不服气,也有德国不想忍辱负重和想东山再起的渴望的驱使,所以,东进也是为了德国的自身生存需要,一战后德国战败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德国上下有一种冲出英法大手压制的氛围。

另一方面,闪击苏联是政治和经济双重需要。从一定程度上讲,军事进攻苏联就是为政治和经济服务的,闪击战只是一种手段而已。有些人提出,德国当时如果不发动全面进攻,只占领乌克兰就好了,那样苏德战场就会小得多,实际上,如果那样做了,德军输得更快,因为苏联输在没有防备,并不是军事实力不行。而对德国来说,虽然战争是两个意识形态的作战,但抢夺苏联的战略资源比政治更重要,这也是莫斯科战役后德军调整作战方向的重要原因。

所以,通过上面分析看出,德国闪击苏联并非简单的占领问题,而是一场两个阵线的生死对决,只不过德国的出发点和野心太大,既想吃着碗里的还想看着锅里的,啥都想吃,结果一碗都没吃上,是扩张野心导致德国的惨败,也是扩张野心使英法苏暂时抛却了阵线对立从而建立起统一战线,闪击苏联是自找苦吃和自取灭亡,真是得不偿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