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把东西装在袖子里,走路摆臂为啥掉不出来?
袖子里面装东西是源于我们古代的一种服饰文化!
宽袖长袍,在古代乃是时尚。正所谓物尽其用,那么大袖子,不能白白浪费,装东西是非常实用的。
至于走路摆臂为啥掉不出来?这个也没啥神奇的。
我们能够想到的这些意外情况,古人早就已经想到了,不然,这种衣服不会历经那么多的朝代的。即使当时或许有些许的不周密,但是在这么多年的岁月打磨中,也早就吸取教训,更加完善了。
首先,古代的这个衣服并非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外观看起来肥大,似乎放进去什么东西,马上就会掉出来。
它的衣服内设非常的严谨,那就是在袖子里面是藏有玄机的,袖口朝外,要想东西放进去而不掉出来,就在里面缝制一个口袋,当然,这个口袋方向不能跟袖口是平行一个方向的,而是相反的方向。
其次,古代人的衣服袖子看似宽大,其实在袖子里面还有一层衬衣,是紧贴着身体的,东西都是放在衬衣的袖子里的,从外面来看,就好像是直接放在了宽大的袖子里,只是一种的视觉的错觉而已。
有了这样的口袋在里面,即使怎么甩动胳膊,里面的东西也不会从里面掉出来了。
最后要告诉大家的是,袖子里不是什么都装,基本都是一些重量较轻的小物件儿,比如什么书信啊,银票啊,少量的杂碎银子等。
一般来说,出门在外,像银子这些钱财主要还是放荷包里,就是钱袋!有个成语“两袖清风”说得就是为官清廉的人,袖子里面什么都没有,意味着为官者没有钱财在袖子里。如果真要较真起来,谁又会把沉甸甸的金元宝放在袖子里呢?即使袖子肥大,可以装东西,对金银而言,未免太重了。
而且,这种装束仅限于古代的文人财主们,普通的老百姓可不这样穿。他们要下地干活,或者搬东西,这样肥大的袖子很是不方便。
所以,能够穿得起肥大袖子的,一般也是有身份和地位的人。
古代人把东西装在袖子里,走路摆臂为啥掉不出来?
很简单啊,因为这袖子里面大有乾坤。
在不少影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场景,就是一个人从宽大的袖子里摸索之后,犹如变魔术一样,掏出来几锭银子,或者是其他一些东西。
这个时候,大部分人就会产生一种疑问,古人所穿衣服的袖子如此宽大,在里面装东西,难道就不怕走路时掉出来吗?
实际上,古人装在袖子里的小东小西,平常走路的时候,还真不会掉出来。
要弄清楚这其中是怎么回事,我们还得从汉服的整体设计开始说起。
汉服,又称汉衣冠,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从黄帝尧舜禹时期的“垂衣裳而治”开始,到明末清初这上千年的时间里,汉族人都在穿着这种象征华夏礼仪的服装。
除了历史悠久之外,汉服还有一个有别于其他服饰的特点,那就是没有口袋。
如果不信,可以随意看一看某一个朝代的汉服,不管是秦汉,还是隋唐,乃至宋明,这些朝代的汉服无一例外的,全都没有在衣服外面设计口袋。
不仅没有口袋,并且,汉服另外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袖子十分宽大,大到什么程度呢?一些寻常的手中小动作,外人往往看不见手,只看见袖子在左右摆动。
但也因为汉服的宽大袖子,让其整体看起来十分的大气,为此,汉服还有“大袖”、“广袖”这样的别称。
“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后汉书》
不过,这宽大的袖子虽说让汉服看起来相当大气,却由于没有设计口袋,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古人们平常难道出门不装东西吗?如果装,那么装在哪里?
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得不佩服一下古人的智慧了,他们不仅在汉服上设计了装东西的地方,并且还不止一处。
首先,第一个能装东西的地方,就是胸口处。
这个胸口处,是指衣服的交领与腰带相结合的地方,古代汉服的着装要求,是要将上衣掖在中裤或者下裳里,类似于我们现代要将衬衫扎在裤腰带里面一样,而掖过之后,腰带就和衣服的交领,自然形成了一个三角形。
这个三角形,就是胸前的一个口袋。
并且,古人在穿衣服是,一般都是交领右衽(即右侧的衣服压于左侧之下),因此,人要是从外面拿取东西的话,也比较方便。
只要这个东西不是太大、太长,那么一般都会放在这里面,所谓的“怀揣”一词,就是来源于此。
而除了能在胸前的怀里放东西之外,还有一个地方,那就是袖子里。
从袖子里掏东西,不仅我们在影视剧中会经常看到,包括在一些古典小说里,也会有这样一幕场景出现。
比如,在著名小说《金瓶梅》第四回,西门庆为了打点王婆,让她多为自己出力,就从袖中“取出了一锭十两银子来”。
还有在第十五回,西门庆同样也是从袖子里掏出两三两银子,递给了家中的老妈子。
除了从袖子里掏银子之外,西门庆还会掏出一些其他东西,比如在第五十七回,他就从袖子里拿出了“一包香茶桂花饼儿”,交给了爱月儿。
由此可见,在袖子里装东西,是古人经常干的一件事,相比于从怀中拿,袖子里不仅能放的东西多,并且隐蔽性还比较好。
最重要的,从袖子里掏东西,要比从怀里掏动作上好看得多。
如若不信,把西门庆从袖子掏东西的动作全部换成从怀里掏,那画面,瞬间从一个公子哥形象,变成了田间老农的派头。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拿银子也好,还是拿其他什么物件也罢,这些东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体积较小。
要么是几两银子,要么是一两张文书,再或者就是一些小物件,从没有听说或者看到古人从袖子里,掏出几百两银子或者其他什么大物件的。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袖子里的设计,决定了放不进去太大的东西。
汉服宽衣大袖的设计,是其灵动大气的原因,但在宽大袖子的里面,还有一层内衬,而在内衬上,则缝有一个口袋,这就是古人往袖子里装东西的机关所在。
虽说有口袋,但古人们如果走路,或者是整理衣冠时,东西会不会掉出来呢?
放心,古人早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为了防止东西不小心掉出来,古人在设计这个口袋时,会把这个口袋的袋口斜着朝上方设计,并且,在缝制的时候只固定袋子口,而袋底则不固定。
这样一来,即表示袋子里装有东西,无论手臂胳膊怎样摆动,这个口袋都会因为其中东西的重量而自然下垂,而口袋下垂后,里面的东西也就不会掉出来了。
简简单单的一个设计,却在古人的生活里非常实用,而所谓袖里乾坤,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这个袖子里的口袋,在古代被称作“袖袋”,其主要作用,就是放一些小东西,比如散碎的银子等,包括在整个《金瓶梅》里,西门庆从袖子里掏出来的银子,最多的一次也就是十两而已。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假如放的东西太多,比如几十上百两银子,且不说会不会掉出来,单是这些银子的重量,就会把那个袖带给坠掉。
因此,我们就会看到,西门庆也就是从袖子里掏出点银子,再或者就是像手帕、牙签、字条等小物件而已。
不仅古代的男性喜欢在袖子里放东西,女性同样如此,比如在《金瓶梅》第十二回,桂姐在得到潘金莲的一撮头发后,因为需要做蛊镇潘金莲,就十分细心的将其“收入袖中”。
由此可见,袖子里放东西,是古人都习惯的一个动作,并且,由于袖子里的口袋空间有限,也只会放一些小物件,而因为袖带的特殊设计,保证了里面的东西不会因为手臂的摆动掉出来,因此,古人才会放心的把一些贴身的物件放在里面。
那么,如果古人出门,需要带更多的银两该怎么办呢?
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钱包”,一种是“直袋”。
先说钱包,古代的钱包与现代可不一样,并且,名字也不叫钱包,而是叫做十分雅致的“茄袋”或者是“顺袋”。
之所以叫做茄袋,是因为这个袋子的设计,是下面大上面小,就如同一个茄子一样,因此才会得以此名。
那么,这个茄袋是挂在哪里呢?难不成古人揣在手中吗?其实并不是,茄袋是用一根袋子连接,系在腰带之上的。
并且,为了美观,茄袋一般都在长袍子的里面盖着,从外面根本看不见。
而这个茄袋,所装的银子,就比袖袋稍微多了那么一点,如果想装的更多,就要用到’直袋“了。
所谓直袋,其实就是一个用布缝制的大口袋,在古代也称其为“书袋”,其大小不一,根据个人的需要来缝制大小,是古人出门旅行办事的重要工具。
当然,用布袋装银子,总归不是特别好看,古人们有时候办一些重要的事情,为了以示尊重,就会将银子放在一种特制的匣子里。
这种匣子,称之为“拜匣”,拜匣一般是用红木制作而成,表面上漆,并雕刻有各类图案,看上去非常高端。
像在《金瓶梅》第一回里,花子虚听闻西门庆家要举行宴会,就派下人送来银子,表示自己也要参加,而装银子的,就是拜匣。
“只见一个才留头的小厮,手里拿着个描金的拜匣,走将进来。”---《金瓶梅》
虽说花子虚在拜匣里装的银子不多,但就是因为放在了拜匣里,所以看上起十分的有派头,正所谓人靠衣装马靠鞍,同样物品也是如此,把银子放在拜匣里,不由自主的就会让人感觉不一样。
除了这种木质的拜匣之外,还有用牛皮制作的牛皮匣,将生牛皮放在木模上,用皮条线加以缝制,等牛皮干硬之后,取出模型,再对牛皮进行多次上漆鞣制,最后就制作成了一个轻便防雨的牛皮匣子。
明朝时,官员们装文书时用的最多的,就是牛皮匣,而之所以应用广泛,是因为牛皮匣防水性很好,即便是遇到水,里面的文书也不会损毁。
并且,在明代为军队发军饷时,用来运送军饷的,也是大号的牛皮匣。
不管是袖带,还是茄袋,包括拜匣以及牛皮匣,这些都是古人们装贵重物品的容器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都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才能使用的。像普通的老百姓,根本用不上这个。
为什么呢?首先,作为古代社会底层的百姓,平日里干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想方设法讨生活,比如种地,比如打工。
而不管是打工还是种地,既然是从事体力劳动,那么首先就要在穿着上利落。
宽衣大袖自然是不可能的,从来没有一个古代的老百姓会在干活的时候穿这个,一般都是那种窄衣窄裤居多。
这种服装的好处,就是方便,不管做什么动作,都不至于拖泥带水,所谓”短打“,就是指这种衣服。
而这种衣服,袖口处设计的很窄,别说掏东西,就连手都不容易伸进去,之所以设计成这样,是因为普通百姓根本就不太需要从袖子里拿东西。
也就是说,在古代,从袖子里拿东西的,要么是念书人,要么是有钱有势的,反正小老百姓是不会没事穿个宽衣大袖的服装四处转悠的。
综上,古人把东西放在袖子中不掉出来的原因,是因为袖子里设计的有袖袋,而袖袋因为是斜着朝上缝制的,并且还是固定口部而不固定底部,因此,只要装东西就会随重量下垂,这样一来,手臂再怎么摆动,东西也不会掉出来。
古代人把东西装在袖子里,走路摆臂为啥掉不出来?
题主一定是看古装剧看多了,当真以为古代的袖口地方有暗袋,然而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说一件很多人都经历过的事情吧
上学的时候,偷偷玩手机,瞅见老师来了,立马用手指将手机捅到校服袖子里,而校服的袖子一般是松紧状,袖口比袖子的直径要小许多,所以即使站在老师面前,袖子中的手机也不会掉下来。
而古人的“袖里乾坤”大抵就是这个原理了。首先我们看一下宽袖长袍的基础样式:
如上图所示,虽然古代的宽袍袖子看起来很宽大很累赘,但是袖口部分非常窄,只有几公分,跟我们现在的松紧袖口一样。
而袖身非常宽,所以即使袖子里放一些东西,在垂手而立的时候,只要上臂不超过水平线,袖子里的东西就会垂下来,显得鼓鼓囊囊的。所以,其实袖子里是没有口袋的,袖子本身就是一个大口袋。这类袖子通常称为“琵琶袖、垂胡袖”。
明朝关于这类服饰存在“两只衣袖像布袋”的谚语,可以说是非常形象了。
既然袖口这么窄,那么东西是如何放进去的呢,在口袋在胸前相交的两个衣襟与束带处的怀中位置,这就是“怀揣”二字的由来了。手从这里伸进去,放东西,拿东西。而右手往左手袖子拿东西的时候,处于左手的肘后方,所以“肘后”便是口袋所存在的地方。
中医流传下来的其中一部著作叫做《肘后备急方》,是东晋医药学家葛洪在广泛收集当时民间流传的用于治疗常见病的处方后,整理而成的,而书名中的“肘后”很容易理解了吧。
当然古人很多衣服的袖子中是不能放东西的,也没有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那样浅浅的暗袋。老百姓穿的衣服大多都是窄袖,袖口袖身都是修身的。而达官贵人为了彰显身份,研发出了宽袖长袍。
其中很多作为正式场合衣着,例如《仙剑三》中那件传说中的“广袖流仙裙”,是不可能有“袖里乾坤”一说的,否则鼓鼓囊囊的,何其难堪也。
我们中国人管“小巧精致”的玩物叫做“袖珍”,就是说袖子虽然宽大,可以放东西,但所放之物必然是轻巧之物,所以以“袖珍”概括之,可以说这个词是中国文字“表意”的特殊代表之一了。
同理“两袖清风”代表廉洁奉公,就更容易理解了。
至于电视中演绎的这类“暗袋”,手从袖口伸进去放东西,看起来固然可行,但是现存的出土文物考证,几乎不闻其踪。不能说没有,但没有实锤。
古代人把东西装在袖子里,走路摆臂为啥掉不出来?
古人常说“袖里乾坤”,难道古时候的袖子真的这么神奇?可以包罗万物?
在电视剧中我们经常看见古人从袖子里面掏出各种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像是朝廷的奏章、匕首、银两或者一些食物,但是也仅仅只是放一些小巧玲珑的物件,比如银票之类,因此又得了一个“袖珍”的称谓。
既然是装东西的口袋,设计在外面不是更方便一些吗?
因为古代的衣服讲究飘逸,十分有逼格,你在外面缝制个大口袋,显然与飘逸这个词不沾边。另外在古人的思想中,他们觉得只有乞丐才会在衣服外面缝制补丁,本来穿这种袖子的都是一些文人雅士,让他们放下身段去接纳这种外置口袋他们肯定是不愿意的。
而且这种外置的口袋也容易招来扒手,很容易被别人偷窃。 相反如果将这些口袋设计在袖口内部,不仅不会影响外观,也增强了隐秘性和安全性。
那么这些个小物件究竟放在袖里的哪个位置呢?总不能放在袖口吧,一来容易被人发现,二来掉出来的几率也是很大。这种口袋一般缝制在肘后方,口袋开口方向与袖口正好相反,呈梯形状。理论上只要你的手臂平举时不超过水平线,东西就不会从口袋中滑落。
像电视剧中主人公经常变戏法的从袖口中掏出各种玩意儿的场面,在古人中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他们虽然穿的是宽袍大袖,可是袖口的收口却非常狭小,要想从袖口取东西还是挺难的。而且未免不雅观。
那么他们是如何将这些东西放进去和取出来的呢?正确的方式是将手从怀中胸襟的位置穿过,右手拿左边肘后的东西。这就是“怀揣”的由来。
也并不是所有的袖子里面都缝制的有口袋,像琵笆袖、垂胡袖就无需口袋,他们自身就是一个大口袋,只需上臂和小臂保持一定的弯曲度,那么完全就不用担心东西会从袖口中滑落而出。
当然了,这种袖子多半还是出现于王公贵族身上,寻常老百姓穿的还是宽衣窄袖、粗衣麻布。他们需要收放一些物品时往往从荷包、腰带或者背后的包袱中取出。
仅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古人的贫富差距。只有富贵人家为了突显自己的身份才会穿一些宽袍大袖,而穷困的下层群众因为劳作的问题经常穿的是短袖,甚至穿个短裤都是有可能的。 但是古代权贵人家出门,衣服华丽不说,后面还经常跟着一众仆从。随身需要的物件都有专门的仆从负责。需要钱袋的时候根本不需要专门掏出袖口里面的钱袋,自然会有专门的仆从为主子买单。
多数时候,他们宽袍大衣中的口袋都是闲置的,口袋对他们来讲只是附属功能。毕竟好看才是最实用的。
显然,古人没有我们现代人过的舒服。像我们上个街背个小包带个手机就能解决的事,他们可能需要浑身上下塞得满满当当不说,还得大包小包拎一堆。
虽说人家不方便,但是人家仆从成群,要啥都有专人奉上,这一点又是我们大多数现代人羡慕不来的。
古代人把东西装在袖子里,走路摆臂为啥掉不出来?
看古装剧里边的人们衣服袖子特别大,可以装银子、书、扇子等各种东西,这是真的吗?
这个问题可以拆成两个:古代人们的衣服袖子特别大吗?特别大的衣服袖子可以用来装一切吗?
由于电视剧里掏袖子的人物一般都是广义上的汉族,所以我们把“古代人们的衣服”范围限制在“汉服”中。百度汉服,首先出现的很可能是各地高中成人礼上的“宽袍大袖,褒衣博带”。
其实拖地大袖子并不是中国古代服饰中最常见的袖形,不光普通百姓一辈子也穿不了一次,就算在上流社会,它出现的频率也远没有电视剧里那么高。
● 电视剧《大明宫词》
除了拖地袖子,中国人还有什么选项呢?从历代服装的连袖廓形上看,袖子的变化多集中在袖底线的曲直、袖身的长短和袖口的宽窄上。根据《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的分法,可以把袖形粗略地分为宽袖、垂胡袖/琵琶袖、长袖/大袖、窄袖/小袖几种。
作为“汉服中的汉服”,深衣大约春秋战国时期,才从南到北流行开来。早期的深衣帛画、木俑和实物,大多出土于楚墓,最常见的袖形并非宽袖大袖,而是复兴汉服圈中相对小众的“垂胡袖”。
● 战国 陈家大山楚墓帛画
所谓“垂胡”,和胡人一点关系都没有。《说文解字》中解“胡”为“牛颔垂也”,垂胡袖的袖身肥大,袖口收紧,腋部较窄,与牛脖子上下垂的皮褶形状类似。
这种袖形不只属于“制芰荷以为衣”的楚地,它在汉代继续流行,直到清代,都是汉族服装中常见的元素。
● 牛脖子的“垂胡”
至于垂胡袖和琵琶袖到底算不算同一种袖形,学界还没有定论。虽然明代以后的“琵琶袖”裁剪和楚墓文物有微妙差别,但总体看来,它们大袖身小袖口的形状,没多少变化。
其他几种袖形,宽袖的特点是短袖筒、宽袖口,一般用于上层社会礼服;大袖/长袖的袖身极长,袖底线为弧线,两手下垂时袖子可以着地;窄袖/小袖则以方便为主,外面通常罩有其他衣服。
● 宝玉“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
上层社会尚且没有袖口一宽到底,平民百姓们,就更不可能穿又废布料又累赘碍事的宽袍大袖了,所以,古人的衣服袖子都特别大,显然是错的。
那古装剧里的人经常会从袖子里掏东西出来都是假的?也不尽然,这是借鉴了古典小说的描述。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宝钗扑蝶时“向袖中取出扇子来”;《水浒传》第三十七回,宋江与戴宗见面,宋递与吴用之书,“那人拆开封皮,从头读了,藏在袖内”;甚至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时候,都要靠袖子救场:屠户“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
● 宝钗扑蝶
除去显然不可能装得下任何东西的小袖,有可能袖内藏物的,还剩宽袖、大袖和垂胡袖。
垂胡袖特殊的袖形,显然可以容纳香袋、手帕、几枚小钱之类的小物件。至于宽袖和大袖,想放得下东西,必须要装一个暗袋,从目前的出土文物来看,还没有大开口的袖子里缝过暗袋。
不过,人们穿大袖衣服时,里面不可能光着身子露胳膊,外衣里面加件垂胡袖中衣,就又能袖内藏物了。
● 下半段封口
还有一种袖子,表面看起来袖口宽大,实际上开口只比手腕大不了多少,其他部分都是缝合的。这种设计和服中也有出现,如果硬要塞东西进去,容量确实是够的,只不过想原路拿出来,免不了抓耳挠腮一番。
不过,出于美观和方便的双重考虑,袖子里能放的东西极其有限,不能太重,也不能太大,至于掏出一锭银子?除非你想买下整座客栈,古代生活哪里有机会花那么多钱。
参考资料: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12月第一版。2.刘乐乐,《从深衣到深衣制》,《文化遗产》,2914年第5期;3.王峮英,《论楚文化对汉初服饰的影响》,《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5年第10期;李同同、高丹丹,《从连身袖形态看中国古代造物设计思想》,《美与时代》,2013年第6期。关注是最好的支持,拉到顶部关注视知TV视知TV(微信公众号ID:shizhimedia),知识解释类短视频“一哥”,致力于打破信息高墙,将深奥、枯燥、晦涩的知识用专业、精准、有趣的形式“翻译”出来,形式不限于视频、漫画和图文。目前旗下有百科、汽车、财经、健康、电影、男装、宠物和二次元八大垂直领域。我们的口号是,知识看得见。古代人把东西装在袖子里,走路摆臂为啥掉不出来?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有一个词叫“两袖清风”,形容为人清廉。
清廉和袖子有几毛钱关系呢?还真是有关系。
经常看影视剧我们就知道,古人会时不时从宽大的袖子里掏出各种东西。如果一个人的袖子轻飘飘的,风一吹,宽大的袖子就飘飘然,说明里面肯定是没有什么贵重金属啦。所以“两袖清风”这个形容人廉洁的词还是很形象的。
古人的袖子是不小的,如上,是汉代的冕服,袖子超级大。
这样大的袖子,干起活来时很不方便的,所以这些衣服也就是不用干体力活的“肉食者”所穿的。真正的劳动人民,穿着都是挺干练的。
这样大的袖子,就衍生出一个作用——在袖子里面放点东西。那袖子这么宽大,会不会掉出来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直到袖子里放东西的门道了。
原来人们会在宽大的衣袖内专门做一个放东西的口袋,这个口袋因为开口是和袖口方向相反,并且呈下宽上窄的梯形,所以就可以安心放点铜钱、碎银子或者扇子之类的物品,不用担心掉出来了。除了这个袖袋可以放点小东西,古人还会做小荷包,也是很精致的。
如果是大宗的金属货币,放衣袖的袋子里就有点不方便了,就会有专门挂在腰上的袋子,所以也叫“盘缠”。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