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为何这么讲?
这和元朝的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系!
张养浩生活在元代,《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诗自然与元朝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外族(蒙古)统治的封建王朝,元朝将天下人分为三等:统治阶级·蒙古王族、特权阶级·蒙古人、受压迫阶级·汉人…惨啊……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借古讽今的诗, 张养浩是一位拥有着伟大人格的文学家,他年轻时在朝中做官,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在民间有着颇高的评价,晚年辞官之后,他受到了朝廷的召命派遣他去陕西赈济灾民,张养浩撑起病痛的身体,毅然受职。赶往陕西的路途中,张养浩途径潼关,他看到了雄伟的山峰、滔滔不绝的江水和秦汉时期残留下来的建筑遗迹,望着满地因饥饿而死的灾民,胸怀天下黎民的张养浩,由内心深处生出一种冷寒徹骨的悲怆之感! 天地虽然宏伟,但谁去管百姓的死活呢?
天下虽然兴盛,但那些奢华的宫殿还不都是百姓们一砖一瓦去造的?
世人赞颂华丽的楼阁亭台,但谁去思考百姓们的辛苦呢?
待到王朝灭亡了,宫殿被毁之一炬了,保受战争的之苦的还是那些穷苦的百姓啊…… 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包含了张养浩多少的愤恨与无奈?
当然,不仅仅是元朝,所有封建王朝,皆是如此!
杀手夺人性命,圣人诛杀人心。 控制思想,是最好的驭人手段,佛祖如此,圣人亦如此。
奴役思想的鞭子,儒家思想的缺陷!
千百年前,一位伟大的圣人孔子横空出世,他创立了历经百年而不衰“儒家思想”, 提出了“尊卑有序、长幼有别”的人伦价值观, 向世人灌输了“君王为尊”的价值理念, 大力提倡“君主爱民,民侍奉君主”的和谐主意社会构想。
但是孔子丰满的理想,却受到了现实的残忍阉割, 大权在握的君主奴役人民,百姓们又有什么力量去抵抗呢?
儒家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等森严的等级制度像绳子一样,
系在了世人的思想上,把人按照伦理的顺序划分成了三六九等,却没有去考虑人权与人性的失衡,如此一来,儒家等于将一把“道德”的“鞭子”交到了权力阶级的手上,而被奴役的则是“卑微”的百姓,这种扼杀了人权与自由的思想如同恶性循环一般贯穿了封建社会下统治的中国。
秦帝国兴不兴盛?兴盛!百姓们苦不苦?苦! 无论天下是“兴”是“亡”,百姓们都是受等级制度奴役的一方,毫无自由与民主可言,反正都是被“鞭子”抽着向前发展,谁还会去思考鞭子刻着的字是“兴”还是“亡”呢?
封建社会的阶级思想不被打破,百姓们便会一直受苦下去,这是民族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更是拥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央央大国,却在人权思想上停滞不前的悲哀。
相信张养浩的在天之灵,当看到1911年发生的象征着推翻封建制度、建立共和政体的辛亥革命的那一刻,他的灵魂会得到慰藉。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为何这么讲?
只有底层出身的人才能体会这种心境,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体会这种感受,能写出这样的句子说明了这个作者对贫苦大众的生活非常的了解,远不是那些达官贵人能体会到的这些境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出自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完全表现出来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潼关怀古》是张养浩的晚年作品,也是元散曲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张养浩这个人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在他隐居后决定不再涉仕途,但是在重招他的时候,他知道是为了去陕西赈济饥荒,他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前去,在他去的路上看到了灾民的处境,内心愤然又悲伤,决定散尽家财赈灾,最后因为劳累过度而死,而《潼关怀古》是写他在去赈灾的路途中见到的场景感慨而写的。
他在里面写的这些高出了同代作品一筹,内容境界是关怀天下苍生的大情怀,这是在其他作品里面所很少有体现的,也很少有体现的那么直接那么干脆,里面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对百姓遭遇的一种最直接的体现,从最直接最富有情感的角度去阐述了百姓的现实苦楚,也说明出来了社会的一种普遍的现象。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其实意思已经非常的直白,几乎没有任何掩盖和拐弯抹角的意思,用最直接的方式去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意思很明确,在国家兴旺的时刻,达官贵人都会大兴土木,大兴土木搞各种建设和形象工程的时候必定要用到大量的钱财和劳工,劳工就是贫民百姓,钱财都是从国家对百姓的税收里面获得,这直接增加了百姓的负担,百姓的生活会直接陷入困苦当中。
亡,百姓苦的意思也直接了当,国家的灭亡代表着战乱,每一次战乱对百姓来说都是灭顶之灾,征召年轻人当兵打仗,征收百姓的粮食当军粮,在战乱的年代百姓无法正常劳作生产,兵荒马乱的年代也是社会最混乱的时候,各种强盗土匪恶人横行,对百姓的生活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使得百姓陷入生活的困苦之中。
其实百姓的生活好坏跟治理国家的管理者有着直接的关系,管理国家的是明君,能体谅老百姓的贫苦,那在治理国家的用人上面都比较好,国家就会内安外平,百姓安居乐业,如果是一些好大喜功的昏君,那百姓的日子就难过了,就好比有句话说得好,天地不仁,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百姓为刍狗,意思就是管理者昏庸老百姓就难过了。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为何这么讲?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千古名句。
结合作者当时心境,可谓字字泣血,虽胸怀天下万民而救之不得。这次带大家看简单回顾下他的人生历程便可知晓。
苦读入仕经沉浮:作者张养浩生于南宋灭亡前数年(1270年)的济南,归属蒙古控制地界。当他哇哇坠地时,忽必烈大军正猛烈围攻襄樊,南宋半壁江山苦苦支撑。山东红袄军虽已平定多年,但蒙古军早期的屠戮政策导致十室九空(蒙古伐金导致我国北方近3千万人减少),加上为供应蒙元大军时时征调摊派,民众生活困苦。前线捷报时时传来,新一轮征订纳粮却接踵而至。乡野城镇之间,民无余财,可谓困顿。
大约这样的环境里,张养浩慢慢成长。作为北方汉人,他虽没能听受过朱子的教诲,却也深受儒家孔孟思想熏陶,10岁时便立志苦学。每日张灯夜读连父母都担心太过勤奋而伤害身体。后来他游学京师,主动上书言事,文章思路流畅精辟,被官员看重从而进入仕途。被授予棠邑县尹(县长)后,他保境安民,治理盗匪,颇有政绩。在任10年,剿除长期危害地方的恶霸匪徒,深为百姓喜爱。
(张养浩画像)
后来,他进入京城任职,也保持了敢于直言,为民请命的态度。这也让他几经沉浮,总算推动了元帝国第一次开展科举考试。由于统治者对汉化的态度游离不定,张养浩也深为权贵猜忌,颇感政治黑暗举步维艰。当到礼部尚书以后,他声言为父亲养老,主动弃官回乡。当局偶尔需要他主持政务,召他却屡次不应。张养浩自称“齐东野人”,宁肯寄情于山水,当个陶渊明似的林泉野老山中闲人也不愿回京任职了。
慷概再起父母官:1329年,关中地区大旱,灾情严重难以控制,很快到了灾民互相吃人的地步(饥民相食)。元帝国不得不专门任命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灾。作为赋闲之人,他本可以继续做闲云野鹤,但这一次却毅然复出。
或许是自幼接受教育使然,他刚收到任命,就立刻散尽家财给乡里穷人,自己上车向灾区出发。路过华山他特意上山求雨。途中,只要遇到饥民就立刻给与食物,遇到饿死者便马上帮其下葬。
(流民图)
到陕西一带后,他很快整顿粮食市场。当时民众买米不仅贵且不便,纸币稍稍磨损便不被接收。官府又利用铜钱换纸币的机会从中渔利,让百姓处境更加恶劣。于是张养浩设法在库存纸币上加注专门记号,交易时命令米商对验标记才准买卖。再加上他亲自带领当地有钱人家主动卖余粮,很快让百姓买到了平价米。
灾情尚未缓解时,民间甚至有杀孩子来赡养父母的极端情况,张养浩听闻后痛苦流涕,直接拿出自己的储蓄帮助民家度过难关。到任以后,他可以说没有一天回过寓所,晚上在府衙里向上天祈祷降雨,白天则带着官吏到各地赈济灾民。
如此劳累之下,上任5个月的张养浩积劳成疾,很快因病猝然去世,时年59岁。
成就名作:前往灾区途径潼关时,张养浩望着坍塌的要塞,想起满地饿殍的情景,原本忧国忧民的他愤然道: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踏。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兴——
王朝征战四方,大兴土木,百姓却衣食无着,连果腹也属奢望,如何不叫苦?
亡——
大厦倾覆,宫阙作土,百姓更是死无葬身之处,如何不叫苦?
张养浩饱读圣贤诗书,经历过王朝崛起,见识过官场阴暗,体会过宫廷斗争,猛然回头,任他盛衰兴亡,百姓依然挣扎于死亡线上,岂不让人感概!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为何这么讲?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为社会的最底层群众,历数历代王朝,都要承受社会变革,他们的地位是很卑微的,底层百姓,活得很不容易。
王朝兴盛的时候,各种大兴土木,粉饰太平,国家花在建设的钱最终都要施加在百姓身上;甚至有些帝王好大喜功,对外扩张,百姓都要被强征入伍,死生不定。
国家动乱的时候,各方各种势力粉墨登场,一块地皮,一拨军队来一次征一次税,老百姓早就苦不堪言;世道乱的时候,也是匪患横行,百姓无法果腹,有些更是沦为盗贼,反过来劫掠老百姓,自己人残害自己人。
所以,百姓的生活一直都是很苦逼的。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为何这么讲?
如果用现代化的名词解释,这里的"百姓"是指"底层阶级"。
纵观整个人类历史,难道不就是底层人民与统治阶层的斗争史?
所谓的朝代兴盛,又有何用?统治阶级不论何时都有权利去压迫下层人民,甚至剥夺他们身而为人的自由。
百姓是什么?就是一群为统治阶级提供服务的机器。
只不过在朝代交替中那些手握皮鞭的人会一轮一轮的更换,但是更换之后呢?还不是一批又一批百姓被轮流践踏在他们的脚下!
不论大运河还是长城的修筑,这些看似增强国力的设施,都是以搜刮百姓,压榨民脂民膏为代价而换取得来的。
兴,又干他们何事?只不过在一轮欺压之后,原有的一两馒头变成了二两。可那馒头终究被鲜血所染红着!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为何这么讲?
这是高中课本上的名句,载自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当时读的时候,总觉得古代的老百姓很惨,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惨,惨到什么地步。后来文史知识渐长,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也越发的深刻。
所谓兴、亡,这其实就是一个改朝换代的事情。一个朝代由建立,到兴盛,再到覆灭,被别的朝代所取代,免不了要经历炮火。
而打仗的话,兵从哪里来?还不是从老百姓里面挑选。钱从哪里来?搜刮老百姓的。粮食从哪里来?老百姓亲手种的。所以每到改朝换代之际,老百姓做出的牺牲最大。可见的是,古代几乎经历一次长时间的战争之后,人口数量都会锐减,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能逐渐的恢复。你说老百姓苦不苦?
战乱时期,法度破坏,秩序被践踏,人命被视如草芥。老百姓手无寸铁,他们连基本的自保都做不到,只能任人欺凌。
好不容易挨到了战争结束,稍有喘息,又要受到统治者的压榨。他们盖高楼,建庙宇,起宫殿,全部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些谁出?不还是老百姓吗?
君不见秦始皇修建阿房宫死了多少民夫?君不见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又死了多少百姓?君不见明清两代皇帝为了故宫的修缮又掏空了多少老百姓的口袋?
桩桩件件都需要老百姓来承担恶果,张养浩神来之笔,把这种剥削写的淋漓尽致。两笔勾勒,老百姓的那种苦跃然纸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