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为何要退耕还“荒”?

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

这是当年十万人民子弟兵征战北大荒的口号,他们一把锄头一双腿,硬是把过去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建设成为了美丽富饶的“北大仓”。

如今的北大荒成为了黑龙江垦区的代名词,是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北大荒”顾名思义,旧时是指中国黑龙江省北部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广大荒芜地区。虽然人迹罕至,但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地表江河纵横,地下水量可观,大气降水充盈,极为适宜农业发展。

所以才有人说:“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

1955年时期,新中国刚刚成立,生产水平低下,日益增长的人口带来了吃饭问题。需要通过增加耕地面积来提高粮食产量。并且正逢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开发北大荒的号召,使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可是如今却为何要退耕还荒呢?

为了满足我们的现实需求,将北大荒建设成为富饶的北大仓,不可否认的是这项工程实实在在的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解决了国家对粮食的需求问题。

但是这一项工程改变了自然生态环境,极大的破坏了自然规律。北大荒的开垦没有能够合理的控制开垦的范围和时机,过度且无限制的开垦、排水和对生物种群的捕猎严重破坏了其原始生态系统。

有以下例子为证1.北大荒湿地面积减少了近80%

2.土地沙漠化日益严峻

3.原始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遭到破坏。

因为湿地受到的破坏极为严重,气候环境变得愈发恶劣,自然灾害日益增多。曾经肥沃富饶的土地开始变得贫瘠干旱。所以国家为了恢复北大荒以往的生态环境,实现可再生循环利用,从2000年开始实行重大调整,停止开发三江平原的荒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并且对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北大荒”为何要退耕还“荒”?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

这是人们曾经用来形容北大荒的一段佳话。

北大荒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具体是指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与三江平原的广大荒芜之地。如今的北大荒实际成了黑龙江垦区的代名词。

据相关历史记载,北大荒自古以来即是蛮荒之地,这里气候恶劣,风雪肆虐,沼泽遍布、荆莽丛生、猛兽成群。

历史上因种种原因该地始终无人开垦,致使千里望去,荒原茫茫,人迹罕见,人称北大荒。

彼时的北大荒虽人烟稀少,但却草塘遍野,芦苇飘荡,是各类珍惜野生动物的天堂。

当年作家聂绀弩在下放此地时曾有过相关描述:

“北大荒,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苇塘……何物空中飞?蚊虫苍蝇……何物水边爬?四脚蛇,哈士蟆……山中霸主熊和虎……毒虫猛兽美家乡……一年四季冬最长。”

就是在这片荒芜的黑土地之上,人们创造了巨大的人间奇迹。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加之人口剧烈增长,吃 饭问题日益成为国家面临的首要问题。在当时情形下,不得不靠通过增加耕地面积来提高粮食产量。

北大荒具有肥沃的黑土地资源,除此,北大荒还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地下水量众多,地表江河纵横,且自然降水充沛,故极为适宜大规模发展农业。

在经过实地考察后,国家决定开始对其进行有组织开发。

自1958年开始,来自祖国各地的数万名革命干部、解放军官兵、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满怀建设祖国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北大荒,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开发北大荒的事业中来。

他们虽出身不同,年龄参差不齐,职业千差万别,但他们来到北大荒后,皆是挽起裤腿,躬下身子,爬冰卧雪,排干沼泽,披星戴月,开垦荒原。

经过近五十多年,几代人的接力长征,他们在北大荒建立了数量、规模庞大的国营农场和军垦农场,为新中国生产输送了大批粮食。更是把过去鸟兽出没,人迹稀少的北大荒变成了闻名全国富饶美丽的北大仓。

不得不承认,北大荒的开发确实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使这里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满足了国家对粮食的急切需求,在这一点上,北大荒确实功不可没。

但人类可以改造自然环境,但却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河北的塞罕坝地区曾是一个真实的例子。清末由于当地人对塞罕坝大规模的林木砍伐,开垦种植,致使塞罕坝生态遭到巨大破坏,沙化日益严重,最终昔日的富庶之地成了寸草不生的荒漠高原。

同样,由于过度无限制的开垦、排水及捕猎亦使北大荒的原始生态系统发生了巨大改变,并造成了巨大破坏。具体表现有:

[1]、北大荒湿地面积减少了近80%。

[2]、土地沙化、流失严重,旱灾水灾开始频发。

[3]、大量稀有动物失去栖息地,被迫迁徙他乡,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

不仅如此,该地环境亦开始变得恶化,灾害开始增多。如此一来,昔日肥沃富饶的土地开始变得日渐贫瘠。

为恢复北大荒原始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自20世纪末,国家开始做出重大调整,决定恢复这里的生态环境,停止开发三江平原的荒地,对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从奋力开荒到停止开荒,再到大规模还“荒”。这既是尊重大自然,善待大自然的巨大转变,也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北大荒的变迁,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得到重新回归,使北大荒的的草更绿、水更蓝、云更白……

使“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优美富庶画面,逐渐再现北大荒,再现水丰林美、鸟鸣鹿欢的原始风貌,再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卷。

“北大荒”为何要退耕还“荒”?

北大荒地处中国东北部,具体是指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河谷、三江平原的广大贫瘠土地。东北地区是世界上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土地非常肥沃,但这片土地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耕种,导致了千里之外都是广袤的荒野,于是被人称为“北大荒”。

后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中央大力推进东北垦荒,时至今日,东北也早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不过进入21世纪之后,中央又开始在东北实行退耕还林,将部分耕地重新恢复成为森林和湿地,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是“北大荒”呢?

这要从清朝时期说起,在清朝,东北地区被视为“龙兴之地”,不允许汉人自由进出东北,而清朝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40多年,修建了一道总长达1300多公里的“绿色长城”——柳条边,因此在清朝的封禁政策之下,广袤的东北地区就成了一片人迹罕至的地方。

直到清朝末年,清朝废除了封禁政策,允许中原民众进入东北地区,导致了东北地区的人口总数逐年增加,到了1910年,东北地区的总人口已经达到了1800万人。但位于东北地区北部的北大荒由于受到西伯利亚寒流的影响,冬季漫长而又寒冷干燥,可以说是一片不毛之地。

自建国之后,人口日益增长,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我国决定开发北大荒。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的十万转业官兵在东北三江平原的亘古荒原上发起了“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伟大壮举。不得不承认,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对于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大型粮仓。

有数据显示,北大荒共有耕地4300万亩,每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400亿斤以上,这个数据按照人均每年消耗400斤粮食计算的话,北大荒可以解决1亿人的温饱问题,在其中大豆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0%,玉米产量占全国的45%,稻米产量占全国25%。

自20世纪末,国家开始了重大调整,决定恢复北大荒的生态环境,实现退耕还林。

为什么开始恢复北大荒,实现退耕还林?

由于人类活动的频繁,对北大荒无限制的开垦、排水以及捕猎等等,使北大荒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水土流失严重

在北大荒的开垦过程中,累计开垦出200万公顷左右的耕地,修建100多个农场,还大规模地种植了水稻、高粱等农作物。而这些耕地面积逐渐的盖过了原有的森林、草甸、湿地等面积,让黑土地变得千沟万壑,加剧了水土的流失。

据统计,北大荒黑土地的地表层,每年都在以近1厘米的速度流失,而且原本近1米的黑土层,如今已经不到40厘米了,部分土层也都出现了黄土特征,甚至还有一些地区出现了沙化现象,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估计再过几十年,我们将失去整个肥沃的黑土层。

2.生态问题日益恶化

在北大荒的开垦过程中,已经有近一半的森林和湿地消失,大量的野生动物失去栖息地,或被捕杀,或被迫迁徙他乡,导致一些珍稀动物如梅花鹿、东北虎等几近灭绝,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

随着北大荒湿地面积骤减,生物多样性也在日益减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灾难也出现的越来越频繁,比如干旱和洪涝……

如此一来,曾经富饶肥沃的土地开始变得贫瘠起来,而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对北大荒实现退耕还林。尊重大自然,善待大自然的巨大转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北大荒”为何要退耕还“荒”?

从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现如今又要从北大仓变成北大荒。仿佛应了那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老话。

向大自然要生存空间,向大自然要耕地要粮食。曾经是我们国家过去一段历史时期解决粮食短缺和人地矛盾的主要方式。当时的人们在经过了战争的洗礼过后,我们的国家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因此急切的想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现状。首当其冲的就是如何解决全国人民吃饭的问题。

多种地才能够多打粮。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因此当时的人们便将目光放在了那些尚未开垦的原始丛林。其中黑龙江省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交汇地带杂草丛生,人烟稀少。但是这里却拥有着世界上最为肥沃的黑土地。于是当时的人们便响应国家的号召前往北大荒拓荒造田,靠自己的双手改天换地。

经过一代人几十年的努力,北大荒终于从荒草丛生的荒地变成了良田遍地的北大仓。粮食年产量达到了70亿公斤。成为了我们国家重要的商品粮食基地和仓库。

但是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北大仓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首先就是土壤肥力的严重下降。黑土地的数量和肥力已经不足当年的一半。同时由于原始森林和湿地被砍伐和侵占,当地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其中水土流失、旱涝灾害、洪水泛滥、土地沙漠化、气候异常等发生频率越来越多!

于是为了响应保护大自然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号召。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将北大仓恢复为湿地和森林面貌。也就是在北大仓推行退耕还林和退耕还湖政策。

但是冒然地将北大仓恢复为原始地貌势必会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方面会将曾经一代人艰苦奋斗的努力白白浪费;另外一方面也会加重我们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和粮食依赖进口的问题。

同时冒然间将耕地恢复为原始地貌很有可能会导致适得其反。也许不仅不能够解决该地区上述存在的问题,反而会引发新的自然环境问题。比如说人为恢复的森林和湿地由于生态系统不完善而出现病虫害或者大量枯死等问题。进而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更加严重。

因此当我们意识到北大仓由于过度的开发,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和自然灾害频发。那么我们不应该矫枉过正,直接将所有的耕地退还回去,而是综合考虑土壤的承载能力和进行科学规划,将土地进行合理化分配。将一部分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和坡度较陡的地区进行植被恢复。科学划定生态环境红线不可逾越。

同时减少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在当地大力推广现代化科学化农业生产技术,尽量采取轮耕歇田的方式保护黑土地和自然环境不继续恶化。这才是一种理性而又科学的解决办法。毕竟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其实是对自然环境最好的保护。

“北大荒”为何要退耕还“荒”?

对于北大荒的印象,稍微年长的人自然不会陌生,人们都用“棒打豹子瓢舀鱼, 野鸡飞到饭锅里”来形容它的富饶。也曾用“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来显示它的肥沃。

(北大荒垦荒)

北大荒,原指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和三江平原的广大荒芜地区。20世纪50年代之前,这里荒无人烟,林海茫茫,沼泽密布,原始的生态造就了林间野兽出没,空中百鸟齐鸣的人间仙境景象。

由于北大荒地处我国东北,历史上常年气温偏低。尤其是在寒冷而漫长的冬季里,大量的树叶及自然倒伏的树木堆积在地表层,历经沧海桑田后腐烂变质,形成了一层厚厚而肥沃的黑土地。

这片面积约600万公顷的黑土,和乌克兰大平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并称为世界三大黑土区,占全球黑土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也占我国黑土总量的80%。

这片神奇的黑土地,具有超高的肥力,最适宜农业耕种。其有机质含量约为2.5 %—7.5 %,是普通土地的10倍。即便不施肥,这片黑土也能取得远高于其它土地的农作物丰收。

正因为如此,在上世纪50年代,为了解决我国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国家实施了大力开发北大荒的决定。于是,这里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界精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开荒种粮运动。

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北大荒在一批批勤劳的拓荒者手中,成为我国年产70 亿公斤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创造出,用全国十分之一耕地,生产出全国四分之一粮食,养活了全国六分之一人口的奇迹。把天寒地冻,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变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

(开荒种粮)

但是,正是由于对北大荒的过度开垦,一些深层次的生态破坏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一、水土流失现象让人触目惊心。

在北大荒的开垦过程中,我国曾组织数十万转业官兵和知识青年来此地开发,累计开垦出约200万公顷的耕地,修建农场100多个。大规模地种植了水稻、玉米、高粱等农作物。这些耕地都极大地压缩了原有的森林、草甸、湿地等面积。让原本平整的黑土地,变得千沟万壑,加剧了水土的流失。

据有关部门统计,这里黑土地的地表层,每年都以近1厘米的速度流失。原本近1米的黑土层,现在已不足40厘米。部分土层甚至已显现出黄土特征,少数地方出现了沙化现象,个别村庄已淹没在风沙之中。照这样的速度计算,再过几十年,我们将失去整个肥沃的黑土层。

水土流失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粮食急剧减产,在20世纪末,整个北大荒和当初相比,粮食减产已近一半。

(北大荒鸟瞰图)

二、生态问题日趋严重。

在北大荒的开发过程中,近一半的森林和湿地消失,大量的野生动物或失去栖息的家园,或被肆意的捕杀,导致一些珍稀动物如梅花鹿、东北虎等几近灭绝。著名的东北野参,也难觅踪影,一些珍贵的野生药材也被采摘干净。

由于北大荒湿地面积骤减,生物多样性也日趋减少,导致生态涵养和调节功能也严重退化。这片曾经气候怡人、林木参天的东北黑土区,正在变成一个生态脆弱区。恶劣气候和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自然灾害如干旱和洪涝,也对当地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大荒就已发生了数次旱涝灾害。1994年的洪灾,就曾导致黑龙江5300多公顷耕地被淹没,数十个村庄被冲毁。在1998年的大洪水中,北大荒大面积遭灾,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2002年,北大荒又被肆虐的旱灾席卷,导致整个松嫩平原几乎无法播种。

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大量的泥沙淤积在北大荒大大小小的支流里,致使数十座水利工程失去了作用。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从1999年开始,国家才决定把广袤的北大荒退耕还“荒”。全面停止对现有湿地的开发,同时对不宜耕种的,或者产量低下的200万公顷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湿地。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为北大荒构筑一个持久的生态屏障。

经过近20年的努力,北大荒已实现了数十万公顷土地的退耕还“荒”,建立起了约占整个农垦区面积20%的保护区,完成了人工造林数十万公顷。

现在的“北大仓”,不但逐渐重现了当初水丰林美、动物遍地、风光迷人的北大荒美景,更是实现了年产100亿公斤的粮食的能力,保住了“中华大粮仓”的地位。

北大荒从开荒到还荒,真正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

(参考资料:《中华粮仓——北大荒》)

“北大荒”为何要退耕还“荒”?

北大荒有多珍贵?日本曾经设想20年移民500万日本人到北大荒,种粮食!

北大荒是一块宝贵的黑土地,位于今天的黑龙江省。当地最厚的黑土层,厚度在1米以上。这些黑土,是由于大河冲积洪水泛滥,带来的养分,加上无数年间,植物生长,落叶,以及昆虫,鸟类,动物的粪便,共同形成的,抓起一把黑土,有机质含量最高可达百分之十以上。这样的土地,种啥长啥!

黑土

然而,在清朝统治时期,把东北地区列为大清的龙兴之地,想着一旦中原有变,满清还可以退回关外拒关自守,所以实行东北封禁的政策,不许关内人到东北开垦荒地,宝贵的北大荒,就一直这么扔着。

直到清朝灭亡,民国肇始,闯关东之风,方才大兴。此时,就已经有人到北大荒地区开垦荒地了。前几年著名的电视剧,《闯关东》,说的就是这个时期的事儿。

而且,此时就已经开始有农场模式,农场主雇工,购买机械,用来开垦。实在是这里地太多,千里沃野一望无际,都是平地,都是肥地,真的是春播一粒种,秋收万颗粮啊!

到了918事变之后,日本占据了东北全境。日本人也注意到了这块肥沃的黑土地,派人调查之后,也为这里蕴藏的粮食生产能力震惊。随后,日本制定了一个计划,以“开拓团”的组织方式,计划在20年内,从日本国内移民500万到北大荒,搞农业种植。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倒台,日本在东北的掠夺痕迹被一笔抹去。从1945年开始,为了建设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东北组织了一批人力畜力,开始兴办一些小型农场。但是规模都不大。

直到抗美援朝结束,铁道兵司令员王震来到了东北。王震将军不但能文能武,更有着开发南泥湾搞大生产的经验。他经过实地调查,敏锐的发现了北大荒搞大农场作为粮食基地的价值,于是果断给上级汇报,于是有了十万转业大军集体转业北大荒,把亘古荒原变成沃野粮仓的壮举。

从1954年到1956年,这是铁道兵开始在北大荒搞农垦的起始。王震司令员带领铁道兵七个师的转业复员人员两万多人,挺进北大荒,安营扎寨,开始搞大农场农业,建成了第一个直属中央的垦区,铁道兵农垦局。

1958年,上级在成都召开了会议,决定进一步发展北大荒的军垦农场。于是,王震在北大荒,又迎来了全军各兵种的十万转复大军。想一想那时候的东北,十几万转复大军在北大荒搞农垦,还有好几万转复大军在大庆打井搞石油,真的是热血沸腾的创业年代啊!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北大荒已经大变样,拥有3560万亩耕地,人口更是达到了177.8万人。这170万人,如今许多都是农垦三代,农垦四代了。当初祖辈,父辈们用辛劳和汗水开垦的荒地,如今已经成为高标准农田,中华粮仓,源源不断给我们提供宝贵的粮食。

然而近些年,北大荒开垦的荒地却在慢慢减少,实行了退耕还林,以及恢复草地,湿地等等方式,让一部分辛苦开垦出来的农田,实行人员存在的退出行为,用通俗的话说,就是退地还荒,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北大荒早期的开垦过程中,大量的林地,草地等等,被改造为大面积标准农田,修建了道路,水渠等等配套工程。虽然这样会带来收获大量粮食的利益,但是却带来的水土流失的弊端。而随着水土流失,宝贵的黑土中的养分也会随着一并流失。

也即是说,几十年来,北大荒的黑土,如同一位母亲宝贵的乳汁,已经被吸取了大部分,剩余的少部分,已经不能够支持长期的粗放式开发了。

比如,最直观的例子,黑土层的厚度。在五十年代大规模开垦之前,黑土层的厚度可以达到一百厘米,而如今的黑土层厚度,大都已经蜕化到40厘米,少数地方,甚至已经不见黑土,露出了黄土层。

黑土少了,粮食产量也就少了。如今的北大荒的粮食出产,其实已经比粮食产量最高的时期下降了一半还多。

这是大自然敲响的警钟。如果不下定决心,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来保护黑土,再搞高强度粮食开发,可能过几十年,这里就会成为一寸黑土也没有的普通农地了。

还有,当初北大荒是拥有许多林地,湿地的,有许多珍贵动物植物在这里生息繁衍。在北大荒的开发过程中,许多林地,湿地被改造为农田,导致发生了生态危机,许多珍贵动植物没有了合适的栖息地,数量大大减少甚至灭绝。

比如,梅花鹿,东北虎,还有东北野人参这些,以前在北大荒地区都有出产,而如今这些早已不见踪影,只有传说。

湿地号称是大自然的绿肺,对于保持生物多样性,调节生态,有着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失去了宝贵的湿地,北大荒地区从一个生态稳定区,变成了一个生态脆弱区。

随之而来的,就是气候变化的反噬。北大荒地区的恶劣天气和极端天气比以前增多,频发的干旱和洪灾,给当地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麻烦。

比如,98年的大洪水,北大荒是重灾区,许多地方不但颗粒无收,还冲走不少宝贵的黑土。这些土壤冲到了北大荒的河流里面形成淤积,又导致当地的许多水利工程失效。

水灾之后又来旱灾。九八年的大洪水灾害仅仅过了四年,一场巨大的旱灾又给北大荒的粮食生产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大自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也立即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补救北大荒的生态欠账。那就是,下决心,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湿地,退耕还荒!给自然一个喘息的机会,让人类生产活动和自然生态保护达到一个良好的平衡和互动。

从1999年开始,经过20多年的努力,北大荒建立了生态保护区,把几十万公顷的土地,又交换给了大自然。

于是,可喜的变化出现了。湿地中百草茂盛,水流潺潺,成为众多鸟儿的栖息地,当年北大荒水草丰茂,山林秀美,动物喜居的盛景,又开始重新展现在面前。

而剩余的农地,则实行科学种植,依然保持了每年五百万吨左右的粮食生产能力,依然是我们可以信赖的“北大仓”!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

文字原创,配图来自公共网络,侵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