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节”是什么?节的特殊意义在哪里?持节云中,节可以代表皇帝,调动军队吗?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里面的“节”,指的是一种使者所专用的凭证,所以呢外交使者们,也会被称为“使节”。

“古时使臣执以示信之物”——《辞源》

苏轼这首《江城子》里面的冯唐,就是汉朝的一位大臣,所谓的“持节云中”,就是他充当皇帝的使者,去云中郡传达皇帝旨意,赦免戍边将领魏尚。

当然了,这只是其代表的意义之一。古代的"节"乃是作为一种帝王信物而存在的,类似的还有玉玺、虎符;甚至于尚方宝剑这样的东西。所以"节"也被称为符节,其材料多为竹节,也有铜制的,甚至其他的材料做的。像普通官员持有的一般为竹节,而那些王公贵族,或者品阶高一点的官员,会持有更高级一点的符节。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一般士大夫的都是竹节,而楚怀王的一个儿子所持有的符节就是铜制的,上面有楚怀王授权的旨意,他的符节就相当于楚怀王亲临。

那么这些符节还有什么用?

第一,符节可以充当像虎符一样的作用,两个符节合在一起可以印证身份,可以调用军队。就像秦国当时的虎符,戍边大将也只有一半的虎符,要有另一半才可以调用军队,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军队的主导权在君王手中。而虎符不是每个国家都用的外形,所以本质上虎符也还是符节,不过是外形的不同。

第二,符节可以充当身份象征,证明持节人的身份,两国互相交往,往往派出的使臣就会带着符节,大多都是竹节,就像最著名的苏武出使西域时所带的旌节,其实是一支以竹节为主体,加以修饰,这个符节所代表的就是苏武的身份,是汉武帝钦点的使臣。

第三,符节还可以代表授权的旨意,就像前面曾说过,楚怀王的一个儿子有一个铜制的符节,这个符节上的文字证明了它代表的是楚怀王的旨意,减免关税,这个符节不能干其他的事,但是却可以减免各种货物通过水陆关卡的关税,这是君主特意颁发的,具有特殊的意义。

第四,符节还可以证明身份,这里的证明身份和前面提到的证明身份不同,这里的是单纯的个人身份证明,即"身份证",像唐朝的职位高一点的官员都有"鱼符",这所谓的"鱼符"也只是用来证明身份的,也是符节的一种。

当然了,这个和传统意义上的“符节”已经有差异了,准确的说应该只能叫做“符”。

总结来讲,“节”即代表帝王,“持节”则是给帝王办事儿。一般就是持节出使(替皇帝出使各地)、持节出镇(替皇帝镇守地方)、持节领军(替皇帝领军打仗)。

古代的“节”是什么?节的特殊意义在哪里?持节云中,节可以代表皇帝,调动军队吗?

节是皇帝给使臣的身份证明,相当于后世的尚方宝剑,

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皇帝不能事事躬亲,所以必须指派人代行,但空口无信,于是以节为凭。

实物上为长八尺的竹竿,最上头装饰着旄羽,颜色上在汉初为赤、后来易黄。节材在后来也有金质铜身,类似金刀铁券之类,极盛装饰之能事,不全为竹。

除了“持节”,还有“假节”,假的意思是临时、代理的意思,(比如,韩信的假齐王),就是代表皇帝临时出差。

除了假节,还是“使持节”、“假节钺(或“假黄钺”)”,都是同等地位,表示代表皇帝不分大小,区别在于礼仪。

三国时,邓艾、钟会伐蜀,卫瓘就是持节监军,相当于皇帝派的政 委,有一千多亲兵,他的权力大到可以杀钟会、邓艾等大将。

《晋书·卷三十六·列传第六》:邓艾、钟会之伐蜀也,瓘以本官持节监艾、会军事,行镇西军司,给兵千人。蜀既平,艾辄承制封拜。会阴怀异志,因艾专擅,密与瓘俱奏其状。诏使槛车征之,会遣瓘先收艾。会以瓘兵少,欲令艾杀瓘,因加艾罪。瓘知欲危己,然不可得而距,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统诸将,称诏收艾,其余一无所问。若来赴官军,爵赏如先;敢有不出,诛及三族。比至鸡鸣,悉来赴瓘,唯艾帐内在焉。平旦开门,瓘乘使者车,径入至成都殿前。艾卧未起,父子俱被执。艾诸将图欲劫艾,整仗趣瓘营。瓘轻出迎之,伪作表草,将申明艾事,诸将信之而止。

持节的权限很大,

假节:平时没有权利处置人,战时可斩杀犯军令的人。

持节:平时可杀无官位之人,战时可斩杀二千石以下官员。

使持节:平时及战时皆可斩杀二千石以下官员。

假节钺(或假黄钺):可杀节将(含假节、持节、使持节)。

《晋书·职官志》:“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

古代的“节”是什么?节的特殊意义在哪里?持节云中,节可以代表皇帝,调动军队吗?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历史上的符节制度,根据符和节的种类以及形状不同来分为不同的用途。

符用在军事活动中,作为身份的证明、通关的凭证以及传达命令和调遣军队的信物。

节则是由君主派出的使节所持有的凭信。节主要用在代表君主监察、出征、办理重要案件、出使外国等重大事务。

古代的“节”是什么?节的特殊意义在哪里?持节云中,节可以代表皇帝,调动军队吗?

“玺、符、节”都是古代帝王的凭信之物,但用途各不相同。题主问的是“节”,那么我就重点介绍一下“节”。

节是古代朝廷派遣使臣所执的凭证。《辞源》记载:“古时使臣执以示信之物”。其制:以竹为柄,长八尺,以黄色族牛尾编制的装饰物,成九折、竹形。

使臣持有节,就成了朝廷特命的全权大臣,他手中的节,就相当于特别通行证。西汉周勃官居太尉,位列三公,但是他为了诛灭诸吕,通过关系、从掌管符节的官员那里借用了节、才得以进人北军解除吕禄的兵权。

可以看到,使臣持节代表皇帝,可以解除将领的兵权,但无法调兵,调动军队需要“符”,即大家常说的虎符。

因持节使臣代表的是朝廷,所以受差遣的多是受皇帝信任的近臣。如西汉诛灭“诸吕”的功臣之一,朱虚侯刘章杀了吕产以后,少帝命谒者“持节劳朱虚侯”。西汉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薨,汉宣帝派“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持节护丧事。”

《后汉书·光武纪上》记载:更始帝遣大司马(刘秀)“持节北渡河,镇慰州郡。”另外又“遣侍御史持节立光武为箫王。”这些“谒者、太中大夫、侍御史、大司马”等人,要么是皇帝近官,要么是皇帝重臣。

朝廷派遣持节使臣,所办理的事情多数是重大事务。例如上面讲的例子,或慰劳功臣、或为大臣护丧、或分封、或镇抚。若是小事,则不得派遣持节使臣。霍光废“昌邑王刘贺”之时,列举的罪名之一就有“令从官吏持节从”。

遣往外国的使臣,所持节还含有代表国家和民族的意儿。据《汉书·苏武传》记载,西汉苏武持节被匈奴扣留后,“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旌尽落”,宁死不降,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至今受人景仰。

由于“玺、符、节”十分重要,历朝还设有专门官员来掌管。如周朝的“典瑞和掌节”、秦朝的符玺令、汉朝的“符玺御史和尚符玺郎”、唐宋时期的符宝郎、明朝的符宝卿等等。因此,需要这些官员对朝廷绝对忠诚。

据《汉书·霍光传》记载:“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欲收回玺以防意外),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要知道,霍光可是托孤辅政大臣,要收回玉玺,尚符玺郎竟然宁死不从,可见这个尚符玺郎多么忠直!

古代的“节”是什么?节的特殊意义在哪里?持节云中,节可以代表皇帝,调动军队吗?

古代的‘节’是什么东西。

。。古代有‘符,‘节’’,是王权的手令,‘符’是虎符,是皇帝给大将颁封的兵权。它不受元师印节制,在战争的特殊情况下,王者避开帅权而颁发虎符。‘节’比如像三国中的关羽,汉中王刘备封关羽‘假节钺’,所以关羽的北伐樊,不要请示汉王和诸葛军师充许而执行。关羽可以自作主张。刘备封他‘假节钺’也是害了他。如果须要请示回报,或许刘备或诸葛不同意出兵攻樊城,那关羽即可没事。(假节钺,钺是一种代兵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