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桥之战,曾经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为何成了战五渣?
八里桥之战,可以算得上传统骑兵的落幕之战,其正式宣告世界战争史进入到了热兵器时代。
我先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场战争,其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具体时间是1860年的9月,地点在北京近郊的八里桥。对战双方分别是清朝的满蒙骑兵,人数大约在3万左右,其中包括了一万左右的蒙古铁骑,由铁帽子王僧格林沁为主将。而敌方则是拥有着近代化军队的英法联军,兵力在8000人左右。
虽然清军占据绝对的兵力优势,但战争结果却是惨败,双方伤亡差距非常悬殊。三万多清军伤亡过半,而8000人的英法联军只有十二人阵亡。对此,主将孟托班遭到了国内议员没们的嘲笑,认为他这根本不叫打仗。
而对于清朝来说,八里桥之战彻底将他们的信心击垮,这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北京城陷落,圆明园被抢劫一空,以及整个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
输,其实我们并不意外,因为双方武器装备差距过于悬殊。但是输得这么惨,确实难以理解。要知道这次可是有着曾经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啊!
我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武器装备的差距。作战打仗,很大一部分就是依靠武器的威力,近身搏斗是下策之选。当时的西方已经对军队进行了改革,已经把先进的武器装备用在了打仗上,最鲜明的就是枪炮为主得热兵器。这个武器要比传统的弓箭、大刀有威力多了,而且这都是远程射击,在对方还没拔出弓箭的时候,子弹已经发射出去了,因此,这个方面的优势远远超过了蒙古铁骑。
2、 战术思想的落后。当时的清军主要就是蒙古骑兵,骑兵作战,最主要的就是应该有严密的队形,密不透风的防范措施,有组织且悍不畏死的冲锋是最重要的。这不仅仅是战力的保证,更是气势上的压迫。
而当时的蒙古骑兵还是百年前的战术,依然是游击骑射这种凸显个人英雄主义的“单打独斗”,队形混乱,进攻没有节奏,虽然英勇,但形成不了有效的冲击。面对英法联军严密的枪炮封锁,这样无疑是抱薪救火,白白送死。
3、 骑兵战斗力的下降。此时的蒙古骑兵已经不是曾经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 在早先的铁木真时代,蒙古的铁骑那是无人可敌。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人人都重视格斗,重视骑术,因为铁木真就是马背上打下来的天下。
所以说,那个时候的人们可以说对于骑术,是争相学习的,是根本不需要有人去督促,就会主动去学习那种。 而后期的时候,人们生活相对比较安宁,人们对于武力方面的拉弓射箭已经没有了以往的热情。同时,他们也缺乏应有的格斗技术,这对于近身搏斗也好,远程射击也好,都是不利的方面。
4、落伍于时代。当时蒙古的铁骑还在故步自封,而其他国家都在改进更新,一个不与时俱进的民族,在战斗力上衰减也在情理之中了。 事实上,当时英法联军也有骑兵,比如赫赫有名的近卫龙骑兵团,双方在八里桥之战前夕,有过前哨战。结果300英国骑兵,击溃了3000蒙古骑兵。类似的战况不止一次的发生。往往英国人一个阵列冲锋,蒙古的骑兵就废了。
没办法,他们面对的不是曾经的欧洲重骑兵,他们也不是曾经无敌于草原的“上帝之鞭”,无论是机动性,纪律性还是单兵的作战能力,他们都比不上英国这样的现代职业化军队。
总而言之,八里桥之战,是一场全方位的失败,这不仅仅是武器装备的落后,而是一个时代的差距!
八里桥之战,曾经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为何成了战五渣?
八里桥之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最后一战,也是清军最后一次大规模使用骑兵与西方作战,当然,这场战役毫无意外的是清军惨败,败的有多惨呢?对阵的双方,清军步骑兵约三万,英法联军共约5千。战斗持续仅 4个小时,之后以清军败退、八里桥失守而告终。清军在此战中损失惨重,仅英法联军清扫战场时发现的尸体就有 1500 多具,而英法联军在此战中伤亡极小,法军 3 人死亡,17 人受伤; 英军 2 人死亡,29 人受伤,清军与英法联军阵亡比达到惊人的 300: 1,甚至有可能更高。
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这场战斗,甚至很难想象,这种战损比是怎么打出来的。这已经不能称之为战斗,是屠杀,是英法联军对清军单方面的屠杀。索性,由于这场战斗时间比较近,对此的记录也很多,中国人的,英国、法国人的都有,我们来看看这场战斗到底是怎么进行的。
清军总共三万,其中蒙古马队1万人,步兵三万人。统帅是僧格林沁,副手是胜保。僧格林沁和胜保是当时满蒙贵族中较少的有丰富实战经验、善于用兵的将领。他么在与太平军作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说是当时最合适的人选。
1860 年 9 月 21 日早 6 时,清军骑兵采用集团冲锋的方式率先向英法联军发动攻击。据法军总司令蒙托邦记载:
“鞑靼人(清军蒙古马队)开始了猛烈的攻击,他们的骑兵从我们阵地的右侧到左侧都聚成一片,蜂拥而来”。清军骑兵成密集队形驰骋而来,直至离英法军前沿阵地仅五十来米,这一切全无声息,听不到任何指挥号令,这个场面应该说是十分惊心动魄的。但英法联军显示出了超高的战斗素养,他们并不为所动,不急于开火,而是等清军骑兵冲到大约五十米时集中开火。蒙古马队在英法联军来复枪的射击下人仰马翻,逐渐溃不成军。据僧格林沁奏报称:
“该夷火箭数百只齐发,马匹惊骇,回头奔驰冲动步队,以致不能成列,纷纷退后”清军骑兵的冲锋以失败告终,英法联军开始追击清军至八里桥。清军后撤的唯一退路就是八里桥,一旦被英法联军占领,清军将全军覆没; 而英法联军也希望通过占领八里桥,既消灭清军部队,又打开进攻通州和北京的通道,因此双方为争夺八里桥展开了决战。不得不说,八里桥之战清军打得还是很英勇的,完全不是我们印象中的豆腐渣军队。法军军官德凯鲁勒和埃利松的记载生动展现了当时激战的情景:
十二号炮已经进入阵地,并把炮弹倾泻在桥上。这时,桥栏上的大理石被炸得粉碎,四散飞奔,再加上炮弹的碎片,把桥上放着的石头老虎也给炸坏了,( 清军) 倒下去的人立刻由新的禁卫军所替补……普热上校带着两连精锐士兵冲上前去杀到了桥上,与清军展开白刃战。从这段记述可以看到,清军和英法军队是展开了白刃战的,但是,即使是在清军寄以取胜希望的白刃战上,依然没有占到任何便宜,仍然是一边倒的屠杀。不过,清军在八里桥之战所表现出来的高昂斗志给英法联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整整一个小时内,他们顶住了使他们惨遭伤亡的压倒火力。这些勇敢的,然而还不够灵活的战士与其把战场易手让给敌人,还是宁愿一步不退,勇敢坚持,全体就地阵亡。八里桥之战,清军败得如此惨,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将帅不合八里桥之战主将是僧格林沁和胜保,僧格林沁为主帅,指挥蒙古马队正面突击; 胜保为副帅,主要负责指挥两翼包抄。但两位将帅在战斗过程中并没有精诚团结,反而互相较劲,在战斗后又诋毁对方美化自己。当时社会上也流传着二人不和的传言,如“僧王(僧格林沁) 肯稍接应,定能破敌成功……僧王忌胜公( 胜保) 威名,不欲其功之成,且伊素所畏者,止胜公一人而已,故欲置之死地,假手于人以杀之也”。又如“僧王经营两年,节节败退,胜公乃欲一战成功,是不为僧王留余地矣”。以上虽然属于传言,可以确定的是,二人关系并不融洽。其实,将帅之间这种关系在封建军队中实属平常,这中军阀习气、互相攻讦的作风也是封建军队战斗力低下的原因之一。
二、战术失误在战前,咸丰帝制定了“以奇兵抄袭,挫其前锋,能以鸟枪、刀矛等短兵相接”的战术,即先以蒙古马队为先锋,利用骑兵的速度先击败英法联军前锋部队,再以清军其余步骑兵从两翼包抄,与蒙古马队一起将英法联军围而歼之。咸丰帝认为此战法能“使其自相烦扰。夷性多疑,军心一乱,剿办自易得手。军情变幻靡常,总在出奇制胜”(这到还真颠覆了我对咸丰的看法,这位逃跑皇帝原来也还略通兵事,不管有没有用,至少咸丰提出来的这个战术,听起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在随后的作战中僧格林沁和胜保采用了咸丰帝提出的战法,但结果证明咸丰帝的战法正是导致清军失败的关键因素。
在英法联军来复枪和重炮的轰击下,清军的马队根本就冲不到英法联军的面前,用骑兵在广阔平原上冲击装备新式枪炮的敌军就是一种自杀行为,骑兵的速度无论如何比不上子弹的速度。更严重的是,一旦骑兵溃败,马匹受惊,奔回本阵,后方的清军步兵部队面对马匹的冲击根本没有抵挡能力,直接导致步兵阵型大乱,最终清军全线溃退至八里桥,并在立足未稳时与英法联军决战失利,因此,这一战术失误是导致八里桥之战失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不过,战术失误并不仅仅体现在咸丰帝身上,各级官吏对于英法联军的猛烈炮火也认识不足。时任詹事府詹事的殷兆镛提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棉被法”,即
“遇夷匪,则棉被军当先,前层蹲,次层立,将全军遮住,酌留空隙为瞭视与放火器之地。布阵既定,任敌人多方冲突,我军屹立不动。俟敌稍懈,则棉被军疾驰前逼,彼火器刀矛都无所施”愚昧无知,对火器没有足够的认识,是那个时候的常态。
三、武器装备和士兵训练落后清军在八里桥之战中所使用的武器仍是以传统的刀矛冷兵器为主,辅之以火炮火枪等火器。即使是火器,绝大部分仍处在明末清初的水平,如英法联军缴获的清军火炮,“青铜做的,长达 3. 51米,重达 7220 公斤,这些大炮被称为‘无敌大将军’炮,尤其那些铁炮,外观破旧,不带瞄准器,甚至没法调节射击距离。“无敌大将军炮”是清朝康熙年间研制的一种子母炮,曾在雅克萨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该炮面对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而不断发展的西方新式武器( 后膛开花炮和来复枪) 已经落伍。
火器落后,那么在传统冷兵器上,总能扳回一点优势吧?事实是,即使是冷兵器作战,依然不是西方军队的对手。法军曾讽刺清军:
仍那么幼稚使用弓箭作战,弓箭怎么抵挡了卡宾枪和刺刀,( 清军) 500 米内射不到人家那里,人家却一下能射穿他们的胸膛。中国兵没有刺刀,只有长矛、梭镖、戟和各种大刀、短刀、长刀或双手拔刀等。当时,清军使用的大刀长矛,在灵活性好、杀伤力大的刺刀面前,毫无招架之力。除了武器装备落后外,清军在军队训练上也出现很大问题。即使拥有很少数量且落伍的火器,清军也没有发挥出这些武器应有的作用。法军军官马蒂埃记载,
“清军的炮兵是联军攻陷大沽炮台时释放的战俘,这些战俘重新编入僧王的部队。清军发射的炮弹从我们头顶飕飕飘过,虽然炮火凶猛,却无杀伤力”法军军官瓦兰·保罗记载,
“清军的铁炮,因为没有调整好方向,( 炮弹) 总是从我们头顶上飞过”以上两处记载可以窥见清军在平时训练中的废弛状态。但凡有一发炮弹命中,英法军也不至于死伤这么点人。
总结八里桥之战,是清朝对西方对军队的全面失败,无论是武器装备、战斗素养,还是战术水平,都远远落后与西方,在西方现代军事体系面前,等待清军的只有被屠杀的命运。就是这样的战斗,让西方有了从骨子对中国的轻视,当然,这一切,直到朝鲜战争,才发生改变。
八里桥之战,曾经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为何成了战五渣?
八里桥之战,那些蒙古骑兵们真不至于是战五渣,就连参战的英法联军都震撼于冲锋的蒙古骑兵的不怕死勇气!第一次正面冲锋的5000蒙古精锐,参加了无数场同太平军,捻军的战斗,不可谓战斗经验不丰富!一场冲锋下来,阵亡3000,从士兵角度来说可以说真心尽力了!这是为什么?是武器装备有代差么?也不算是,因为清军的火枪同英法联军的滑膛枪都是一样后堂装弹,射击效率低下。清军主场作战,人数3万对八千,是什么狗屁原因导致这样一场大战,蒙古骑兵彻底丧失战斗力,却只打死英法联军五人,伤30多人这样简直让人无法理解的战绩?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清军的指挥官僧王-僧格林沁压根就不相信自己能取胜,就算能胜也不敢胜,包括其他的高级指挥官和幕后的恭亲王他们,也不信和不敢!刚刚研究了拿破仑战争的他们,知道英法联军的真正实力和武装力量规模还有国家综合实力。即使八里桥打赢了又如何?彻底激怒英法?英法暴怒之下,通过利益交换,伙同俄,普,意,奥组织个十万规模的远征大军彻底同大清死战?顺便武装大清剩余的太平军捻军等反政府力量?大清如何应对?事态不能再扩大了!有亡国的危险!还有,僧格林沁一直防备的湘军淮军等汉族武装,也依靠他的蒙古骑兵和黑龙江马队限制,拼光了他们这些满蒙贵族们还有哪怕任何一点依仗吗?皇帝可不知道,一心保卫首都,叫僧王去,他不敢不去,去了也就是应付差事!他把针对曾国藩的三万最精锐的骑兵带去了一万,还带了两万绿营的步兵,啥战斗力就不说了!也一共三万出征八里桥。当时一个细节,僧王的参谋阿布塔建议,一部分骑兵夜间做迂回包抄,调开炮兵,步兵依靠熟悉地形,夜间袭扰,然后凌晨主力骑兵突击!僧格林沁只是笑了笑没说话,是他不会打仗?恐怕想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拿三千士兵性命,应付了皇帝,留下本钱保卫他满蒙贵族的利益才是根本,这就是他想的!打洋人不用玩命,因为人家是要钱的,拿钱走人,反正钱也是从屁民身上搜刮!剿匪必须玩命认真打,因为那是来要命的,你不死我就不能活!这就是政治,满清政治!
单纯从战术角度说,虽然火枪大概一样,但是炮兵可就不同了!人家英法带的是新式康戈里夫火炮,拿破仑战争打出的名头,对付古典骑兵,简直就是虐杀!
一场战争,别的不说,最起码的,是得叫你的士兵和将军们相信,能胜!哪怕我死了,最后能胜利,我死的才值,对吧?否则,我图个什么?起码坟墓上没有鲜花也不能有狗屎吧?无论你用什么办法,怎么洗脑都行,必须做到这一点!当一个国家的所有人都不相信我们能胜利,什么都没用了!也别计算什么这个那个武器,人口,资源了!
八里桥之战,曾经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为何成了战五渣?
八里桥之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发生的一场激烈的战斗,因发生地点为八里桥(东距通州八华里)而得名。在此次战斗当中,虽然清军士兵表现英勇,但终因战法、装备严重落后而惨败。清军投入约5至6万人,其中3万骑兵,损失1000人(清朝自己估计为3000人)。法军死亡3人,受伤17人,英军死亡2人,受伤29人。
清朝主要是使用蒙古骑兵冲锋,以前有机会成功是因为双方使用的武器是前膛枪,开完一次后需要重新上弹的时间较长。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已经使用后躺枪,完全冲不到敌人的跟前,因此失败告终。
曾经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在新式武器面前根本起不了作用。就算在全世界也是这样,自从进入热兵器时代后,骑兵兵种作用越来越少,渐渐被取消了。
八里桥之战,曾经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为何成了战五渣?
八里桥……冷兵器对热兵器,只能是单方面屠杀,无他。
了解近代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一战,僧格林沁的骑兵部队可以说是当时满清最后的希望了,只是那结局,让人无奈。
不知道你是否见过几匹马(要求不高,四五匹即可)向你冲来?我见过,那真的是一种不论前方刀山火海我要都送你入地狱的强大气势。可是这马背上的人,手里拿的是弓弩和火绳枪(射击距离短,精度差,装填速度慢),后面的“火炮”(前装炮)火力支援基本忽略不计(战术+火炮射程、精度都无法满足),而面对的是英法联军的线膛前装炮和线膛后装枪,在威力、精度、火力持续性上远远超过满清骑兵。
骑兵的冲锋距离一般在三百米以内,冲锋时间十几秒,在冷兵器时代,骑兵确实是战争中最大的X因素,在合适的时间地点可以将敌方冲的七零八落,但僧格林沁这次面对的是一支拥有成熟战法和先进热兵器的联军部队。且不论其武器代差,光战术思想的落后就彻底葬送了这支部队。你的骑兵还没开始冲锋便被对方火炮轰击,勉强列阵作殊死一搏,自己的弓弩火绳枪还未到射程就被对面的弹雨打的七零八落。
这仗,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单方面屠杀。这也不过是那百年屈辱中的一幕罢了。回望历史,总是有很多痛苦和恨意,再看而今,路还长,但华夏从未屈服,“复兴”一词,地球上也只有华夏一个民族可担。
附上那场战争的国外资料: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相关记载:
2人死亡(一人为英军,一人为印度兵),29人受伤(11名英军,18名印度兵)。
《拿破仑三世和他权力的顶峰》记载: 第272-278页是关于八里桥战役的,第276页提到法军死亡3人,伤18人;英军死2人,伤29人。清军损失超过1200人。同时缴获了“大量的火炮,一堆弓,箭和箭囊,上千把火绳枪,很多旗帜,里面有僧格林沁的皇家大旗,落入了胜利者的手中。
八里桥之战,曾经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为何成了战五渣?
标题中“曾经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一语用的不妥:横扫……的是成吉思汗的骑兵,不是僧格林伈的骑兵,虽然都是蒙古人。这2者所处的时代和他们的战斗力完全不同,硬要说他们是一家,就好像说麻婆豆腐就是辣子鸡丁……。另外,现在应该研究的是当时清政权手里有多少能同八国联军相近的武器和军队?具体说就是有没有后膛枪炮和马克西姆重机枪?如果有,在啥地方?为啥不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