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爆发前,为什么英法一直对德国采用绥靖政策?
感谢官方!感谢悟空问答!
在二战爆发前夕,面对德国在欧洲的疯狂侵略,为何英法这两个昔日大国不加以阻止,难道就不怕烈火烧到自己身上吗?
说到底还是因为英法本身刚刚经历过一战的残酷,财力物力方面都遭到了极大的衰退,经济危机、实在养不起庞大的军队。所以英法当时实在是不想再次挑起战端。 在这样的情况下英法都希望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等小国,因为德国会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后,会见好就收。这样英法就可以避免战端。然而英法根本没有想到,德国的野心不仅只限于这几个小国,甚至永远没有只限于占领欧洲,可是疯狂到了要与日本瓜分全世界的野心。 前期英法两国根本不信任和苏联一起防备德国,而在德国吞并同苏联接壤的捷克斯洛伐克后,英法两国根本就是持着借德国恶心一下苏联的想法。然而英法就是持着这种态度,让德国在占领大半个欧洲后, 接的进攻法国。法国在象征性的抵抗40天后投降,而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英国,借着英吉利海峡在苦苦面对着德国的进攻。 文末:总结一下,二战前期面对德国的疯狂扩张,英法两国不是不想阻止,而是实在是经不起战争,德国在希特勒上台后疯狂的发展经济、军事,在当时已经超过英法两国太多。而此时的英法两国经济、军事等方面还处于最薄弱阶段。英法两国也没有想到德国在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后,紧接着会把枪口指向英法两国,所以才造成的德国在二战期间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
作者 : 感谢我们生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愿世界没有战争。
[二战前日本的实力有多强?] 私信回复:二战领取二战秘闻。
声明:本文素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军器战位:关注每天为你讲解军事武器装备知识二战爆发前,为什么英法一直对德国采用绥靖政策?
英法两国采取绥靖政策,原因各不相同,但出发点却很一致,都寄希望于出卖小国利益,以实现祸水东引,挑起德国和苏联的战争。英国自身的原因,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其世界霸权呈现颓势。在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威斯敏斯特法案》,承认了自治领的主权,正式建立“英联邦”。这也预示着,英国的殖民体系走向了瓦解,其国家实力已经大大削弱。除此之外,英国上层的保守主义思想十分浓厚,这些人也被称为保守主义者,主要以保守党为大本营。
在当时,英国首相是张伯伦,他的策略,是坚持过往的“搅屎棍主义”,借机给德国下套,然后英国就可以置身事外,坐收渔翁之利。既然是给德国下套,就得有饵,这个所谓的饵,就是当时的小国,例如捷克斯洛伐克。事实上,波兰也是英国的棋子,由于波兰独特的地理位置,英国人希望波兰成为苏德两国的争夺对象,这样就可以激化苏德之间的矛盾。但是,苏联人并不傻,他们看穿了英国人的套路,知道这是一个诡计。于是乎,苏联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满足了德国的胃口,换取了短暂的和平,这也算是权宜之计。
苏德签约后,直接甩了英国一脸,让保守党政府很没有面子。在此时,英国的“搅屎棍主义”已经破产,但那些保守主义政治精英,却对此迷之自信,自认为可以让德国中计。在保守党内部,也有明白人,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丘吉尔。在他看来,纳粹是喂不饱的,迟早要吞并整个欧洲,如果与其谈判,只会遭到背信弃义。果不其然,在张伯伦拿到所谓的和平协定后,希特勒转眼就发动了另一场入侵。
法国的情况,与英国不太一样。在法国,没有太浓重的保守主义思想,也没有“搅屎棍主义”,法国原本就是欧陆强国,他们最需要的,是保持欧洲大陆的霸权。但是,法国民众对于战争的态度,却表现的非常厌烦。既然民众讨厌战争,那么政治家就要投其所好。因此,法国的政治家为了选票,就刻意的营造出和平的氛围,仿佛战争还在九霄云外。当然了,这种掩耳盗铃的作为,只会打击法国人的士气,壮德国人的胆。
法国军方还是有自知之明,依然保留了欧洲最强大的陆军部队,随时应对德国的进攻。然而,法国军方的思想守旧,他们迷信“一战”时期的堑壕战,就如同英国人迷信“搅屎棍主义”。他们对于先进的作战理论视如玩物,却对守势思维情有独钟。但是,战争的形态,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德国,先进的装甲集群作战理论,开始摆在了台面,而法国虽然也装备了大量坦克,但却只是将其当作步兵的补充。
久而久之,法国人的战斗意志越发消沉,他们自认为依靠一堵墙,就能挡住德国人。在此时,英国人的态度,也对法国产生了影响。英国毕竟还是名义上的世界老大,老大不愿意打,而且大洋彼岸的美国人尚处于危机之中自顾不暇,始终不表明态度。因此,法国人决定跟随英国的步伐,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
法国人心中的盘算,与英国人一样,那就是千方百计的挑起德国与苏联的冲突。在法国人看来,如果战端一开,法国将成为主战场,损失必然很大,假如把战争放在东线,法国也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他们一方面与德国谈判,另一方面又要拉拢苏联,制造苏德双方的不信任,这其实就是在搞阴谋,耍诡计。最终,“二战”还是爆发了,而法国人果然不负众望,仅用了不到40天,就宣告投降。
二战爆发前,为什么英法一直对德国采用绥靖政策?
很多朋友认为,张伯伦的绥靖政策是出于祸水东移的目的,我们当然不能排除这种可能,但从当时英国文献来看,英法的绥靖政策其实都有自身实力不足的原因,当然,这种说法太过表象化,深层原因还有很多,因为政治博弈本身就是很复杂的过程。
英法这两个老牌劲旅已经到了日薄西山的程度,他们想的更多的是如何保住已经到手的胜利果实,对于勇斗纳粹,他们是不感兴趣的,因为这对他们而言无异豪赌,而一旦赌输代价之沉重则是不可承受之痛。
说是英法绥靖政策,其实英国与法国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他们的想法不尽相同,做为老派海洋霸主,英国有着自己的天然优势,而法国则不同,地理位置注定法国无法置身事外,无法做到英国般的超脱。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自古以来,法国就有领袖群伦的抱负,对于德国的崛起法国有两种考虑,一是德国会威胁到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传统地位;二是德国的崛起会直接影响到法国的国家安全。
而这恰恰是英国希望看到的,他俩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英国并不乐见法国在欧洲大陆上一支独大,他更倾向于有一股势力、一个国家来对法国起到牵制作用,反正自己偏居一隅并没有法国的诸多烦恼。
为了彰显希特勒的邪恶,很多资料把他的举动称之为单方面撕毁《凡尔赛条约》,其实条约的撕毁是群策群力的结果,协约国之所以同意条约是因为这可以有效的限制德国的军力发展,而自己在裁军时间上可能很近可能很远,总之就是以后再说,因为他们觉得这并不是自己的强制义务,毕竟他们不是战败方。
德国最初也颇具“诚意”,但是协约国内部却分歧严重,所以问题一直拖而不决,涉及问题无非就是怎么减,减多少,更多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安全考虑,裁军可能带来的和平?
他们是不敢奢望的,对资深政客来说,协约无非废纸一张,当你拥有足够力量的时候,你就可以当众撕毁一切,所以,与其抱希望于他人践行和平主义路线,不如加大自己的军事筹码以图自保。
法国在军控方面带了个坏头,当然,他自己是不会这么认为的,首先他还是忌惮于德国的威胁,其次还是自己“霸主”地位问题,找什么借口呢?法国在全球殖民地比较多,这需要大量的军队来维护,而且自己的海洋实力也不能受到削减,因为这深切影响了自己的海外布局,所以法国对军控始终是抱以消极态度的,哪怕英国百般拉拢撮合也不见效。
《凡尔赛条约》谈不上什么撕毁不撕毁,因为各国尔虞我诈各自为战,他根本就没有切实生效过,德国对此感到愤愤不平,合着这条约就是专门给德国制定的,如果大家都不遵守,那我也不必遵守,希特勒上台后对条约的态度就更别提了。
德国并没有直接挑战军控条约,而是采取了分化“敌方”阵营的策略,对于英法的貌合神离,希特勒在上台前就是知晓的,所以掌权后立刻遣使赶赴英国进行大拆台行动,游说的托词当然就是两国利益没有冲突、两国保持和平共处,德国并不会影响英国的海洋霸主地位。
这种说辞令英国非常称心,本来他对德国的态度就比较暧昧,同时他也不想深入参与欧洲大陆事务,毕竟自己的钱也不是白来的,同盟的同盟是朋友?英国可没那么博爱,虽然国势有所衰落,但也还算是活得美美的,干嘛一门心思扎进大陆寻死呢。
所以说虽然《凡尔赛条约》真实存在,条款也算比较清楚,但从来没有被全体成员们认真对待过,更何况执行了,悬而不决的拖延中,英德两国的媾和下,条约才真正沦为废纸一张,这是英德合作的结果,而非德国单方面撕毁,只是雪崩之后,每一片雪花都觉得自己是无辜的,实际上条约架构的坍塌离不开任何一个国家。
就当时的态势而言,更多国家觉得:《凡尔赛条约》纯粹就是法国撕毁的,超奇怪吧?因为条约本身限制的不止德国,也有法国等一切参与国,而法国因为态度消极借口超多,从而引发了各国一致的口诛笔伐,德国也以法国不承担义务为由直接退出,也就是大家说的“德国单方面悍然撕毁了《凡尔赛条约》”,结果就是法国因崇尚私利背了黑锅。
对此只能说,德国太狡猾了,他想撕毁条约却祸水东移的把责任推给了法国。
前提是什么?前提是几乎所有国家都觉得法国应该承担责任,而对德国抱以同情,所以说法国撕毁《法尔赛条约》也不算是牵强附会。
英法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祸水东移?其实是态度暧昧的法国首先想到祸水东移,德国对莱茵兰的意图昭然若揭,法国的态度是既不强硬也不和谈,几次三番的套取英国对此事的态度,大概意思就是:对此你咋看,如果看不过眼你就上呗,或者你表明与法国同仇敌忾的态度也成,英国的态度则是,法国是利益攸关方,你自己遇事打摆子,英国凭什么为你强出头呢。
法国虽然态度暧昧,但到了德国占领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构成合围之势的时候,还是出于自己的安全考虑,打算与英国联合,以外交手段和警告让德国吐出骨头,懂得收敛,因为德国的行为已经影响到了法国的自身安全,一旦捷克斯洛伐克有事,自己责无旁贷必定会卷入军事纠纷,而到那时才有所反应,恐怕速度上太慢了些,后果恐怕无可挽回。
英国对此不屑一顾,我对你法国负有某些义务不假,但是德国并没有对你发起直接攻击,而你要实现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安全承诺,这与英国没有关系,因为我们并没有相同的承诺,并且由此引发的一切战事,英国都将置之事外,绝不参与。
英法两国真正坚定采取绥靖政策,并且始终如一的是大英帝国。
随之而来的就是祸水东移的舆论战。
法国对外宣称英国将与自己站在一起,可采取的措施并非只有外交途径,这是在以英法联合军事行动来施压德国,大锅甩英国,而早就知道法国心态的英国马上就开始辟谣,捷克斯洛伐克只是强行拼凑在一起的集团(非国家),我们并没有给予法国任何承诺,也不会对德国采取任何不友好的行动,大锅甩法国,而且还把英法苏的态度强行捆绑到了一起,声称任何一国都不会插手苏台德事务。
法国当然对此表示不满,英国不想被法国拖下水,而法国自己也不想下水,所以路有两条,一是军事恫吓,二是寻找盟友,可惜都没有奏效,希特勒又不是吓大的,他对局势有着清晰的判断,这也要感谢英国的鲜明态度。
和德国单挑,法国没有这个勇气,对骂还可以,对抽很心虚,无奈之中他还是想拉上英国这个坚实的后盾,但英国心理也非常纠结,暗地里几次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在希特勒正式发动战争前投降,为啥哩,你不投降希特勒就打你,希特勒打你法国就有可能伸手,法国一伸手我也不能见死不救,一来二去你会间接把我拖下水,这是我不能接受的,因为张伯伦对局势有所预判,他绝不认为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国能在德国的猛攻下得以幸存。
英国有如下几点考虑:
首先不想被捷克斯洛伐克→法国→英国这条串联线带偏节奏;
英国的节奏就是让德国在欧洲大陆上形成与法国的均势,力量平衡那种;
英国也不想让德国一支独大,这和英国对待法国的态度一样;
英国也不想因此失去法国的信任,让法国自成体系;
英国不能容忍法苏联盟,因为英国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问题,而当时病急乱投医的法国相对来说心理障碍不会太大;
担心红色政权染指欧洲,继而遍地开花,被各国争相效仿。
法国则有如下几点考虑:
为了自己的霸主地位,为了自己的国家安全,他不能坐视捷克斯洛伐克被侵略;
自己与德国单打独斗不可能占上风,至于捷克斯洛伐克的战力,不提也罢;
虽然苏联是红色政权,但形单影只的法国当时没有挑选的余地;
同时,他也并非没有意识形态问题,在捷克斯洛伐克→法国→苏联这套有顺序的军事互补联盟中,他并不能充分相信苏联的承诺,我打了,你跑了,我跟谁哭去呢。
法苏关系前景未明之际,法国外交部长遇刺,而后续上任的外交部长则立刻扭转了先前的局面,出于对自身战力的认知、曾经盟友英国置之不理的态度,法国也倾向于对德国妥协,而来自军方的一记耳光真正抽醒了尚存武力对抗意图的政客们,法军声称军队的建制属防卫型部属,无法做好军事干预的准备,建议法国政客们还是先与英国打好招呼为妙,不要擅自行动。
怂了,法国彻底怂了,他将自己曾经承诺的责任推给了英国,因为法国发表声明:事关德国,“集体行动”,也就是说,承诺作废,你们不动我也不动,这事我不再参与了。那么法苏之间的协议也就随着作废了,苏联要求法国先一步行动,苏联才会行动,法国不动苏联也不动,这就进一步助长了希特勒的嚣张气焰。
二战前期,英法为什么要采取绥靖政策?对英国而言,对德绥靖政策是张伯伦一贯的主张,他们不希望欧洲大陆的任何国家一支独大,法国不行,德国当然也不行,在扶植德国的同时,他们还要提防法国因曾经的承诺与德国发生武装冲突,同时也在提防红色苏联染指欧洲大部地区。
由于地理上的优势,他们并不觉得自己受到威胁,民间的和平主义理念也在抉择中占了上风,英国的态度很坚决,绝不参与军事对抗,同时提醒法国当心自己的小命,继而将绥靖政策坚持到底。
对法国而言,欧陆霸主一直是法国的情怀所在,他们害怕一味妥协会让自己这个霸主颜面尽失,他们害怕放弃保护承诺被人指责背信忘义,他们担心自身实力会被德国轻易碾压,他们担心曾经的盟友英国在法国危难之际会选择漠视不理,他们也同样担心苏联的意识形态传遍欧洲。
最终法国所担心的全属多余,因为原来法国军队早就拥有自己的主张,你行你上,我们国家队全体都是守门员,打仗你就另外征兵去吧,最后一丝幻想也破灭了,法国能不采取绥靖政策么。
二战爆发前,为什么英法一直对德国采用绥靖政策?
其实希特勒的胆量真没有这么大,野心也没有这么大,而最后将二战搞得这么疯狂,完全就是英国、法国给“惯”的,只要在希特勒任何一次领土要求的时候,英法只要说出一个:"STOP",希特勒就不敢乱来。英法为了自身利益,为了祸水东引对抗苏联,而对德国法西斯采取着绥靖政策,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向德国妥协,更为好笑的是,《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英国首相张伯伦回到伦敦下飞机时,还兴高采烈挥舞着手里的协议:“我带回了一代人的和平!“( 希特勒:“噩梦开始了!”)
其实从一战之后至二战之前,英、法等西方大国对德国推行绥靖政策并非是偶然,它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一战后遗症,一战让英法领土扩张了,但国力下降,殖民地也不是那么听话了,英国战后经济恢复出现了严重问题;法国更是政局不稳。英法两国更像是两个没落帝国,而新兴的美国和苏联先后超过了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第二工业大国!为了维护世界霸权地位,英法便姑息纵容德国。
其次一战的时候,沙俄十月革命,世界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很不老实,在苏联的眼里,社会主义这种先进生产力很快取代资本主义,于是苏联建立共产国际大量向欧洲输出影响,西班牙就是最典型的案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矛盾的对立碰撞,资本主义的最高代表英法等西方列强极力阻止苏联对世界影响,纵容德国目的就是要德国法西斯强大后,达到“祸水东引,以德反苏”,希特勒也很配合,建立“反共产国际”,后来的事情看来感觉更像是德国利用这个称号迷惑英法!
在这种姑息与纵容的绥靖政策之下,希特勒的胆子和野心越来越大,最初吞并匈牙利只是试探英法态度,只要英法任何一个国家喊停,德国这匹野马就脱不开马缰的束缚。而在合并匈牙利试探到英法态度后,希特勒的野心越来越大,1938年的9月,英国、法国、德国与意大利四国在慕尼黑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正式以牺牲捷克利益将苏台德地区划归德国,而赶来的捷克代表连进入会场的资格都没有,只能在会场外等待着大国的裁决。希特勒在慕尼黑会议上说,占领苏台德区是他对西方的最后一次领土要求。
但是在占领了苏台德区后,仅仅第二年的3月就悍然侵占了整个捷克;再过5个月,就又侵略波兰并挑起了对英、法的全面战争,这时候英法虽然对德国宣战但是都还没有放弃幻想,也仅仅只对德国宣战,而没有向同时进攻波兰的苏联宣战(向苏联宣战就代表着英法阵营对抗苏德阵营了)!
在最后关头英法还是选择放弃了波兰,心中仍然盘算着德国是不是应该向苏联动手了,仍然抱着德国苏联拼得你死我活之后,英法出来收拾残局。
英法这些丑恶行为,德国的智囊高层看的清清楚楚,希特勒想法很简单,先干掉英法解决后顾之忧,然后全力对付苏联,之后的发展恐怕连希特勒自己都没有想到,强大的英法联军在德军面前仅仅抵抗了39天,法国沦陷,英国靠着英吉利海峡苟延残喘的活着,这就是英法的各种算计付出的代价!
至于二战之后的英法,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却彻底沦落为没落帝国,只能吹嘘曾经的荣耀了!
二战爆发前,为什么英法一直对德国采用绥靖政策?
一、时代背景:
法国为确保自己在一战后所确立的优势地位,执行对德强硬政策。
随着时势的发展,法国陷于自身的困境:财政困难,经济低迷;政局动荡,内阁更迭频繁;英国外交的掣制以及国内和平主义思想盛行。法国最终选择一条谋求同德和解、妥协的外交路线,尾随英国执行绥靖政策。
进入 30 年代,面对法西斯德国咄咄逼人的攻势,法国推行大国妥协政治,以牺牲中小国家利益和本国局部利益为代价,谋求同德和解,以求苟安的绥靖政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国追随英国出卖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二、经济困境——绥靖政策的经济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浩劫,法国作为西线战争的主战场,损失尤为严重。法国北部的 10 个省已成为一片废墟,全国有 200 万公顷土地荒芜,法国的生产减少一半。战争使法国丧失 1/10 的人口,140 万人死亡或失踪,约 300 万人受伤,1/4 的产业遭到损失。1918 年法国预算赤字 180 亿法郎,从战前的债权国变为债务国。
巴黎和会上,法国收回失地,获得大量的赔款,取得萨尔区的煤矿开采权,德国在海外的大量殖民地为法国所占有。这些都为法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这种发展是与榨取德国分不开的。随着德国对赔款的抵制和德国逐步崛起,法国经济发展趋缓。
法国是从萧条中脱身最慢而且最不成功的一个。美国历史学家泰勒所说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十五年,法国的对外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内政治和经济决定的,它是内向的迷失的法国根据自己需要制定的,这种需要基本是利用和维护胜利果实。"
三、政局动荡——绥靖政策的政治原因
战后法国财政经济的困境,加深了法国政局的动荡。
1923 年,法国一意孤行,出兵占领鲁尔,制造了震惊欧洲的鲁尔危机。法国占领鲁尔未捞到任何好处,由于德国政府的“消极抵抗”,鲁尔矿区的工人进行罢工。法国利用自己的力量勉强采得煤炭 237.5 万吨。而法国为维持占领区的费用即达 10 亿法郎。法国财政困难负担更加严重,法郎贬值 25%,并导致政府垮台。
继鲁尔危机之后,法国政府又于 1925 年和 1926 年发动对摩洛哥和叙利亚的殖民战争,法国在摩洛哥和叙利亚的战争中,花费了 10 亿法郎以上的军费,国内财政状况更加恶化。内阁在 1925 年 10 月至 1926 年 7 月不到一年时间内,就更迭了7 次。30 年代全球经济大危机中,法国再次上演更迭内阁的闹剧,从 1931 年年初到 1933 年底,共更换了 7 届内阁。如果从1920 年 1 月米勒组阁算起,到 1940 年 3 月达拉第下台,法国共更迭了 40 届政府。
正是在频繁的内阁更换中,法国的国力不断下降,对德政策不断做出调整。对德强硬政策由于缺乏强力政府的支持而难以为继。
鲁尔事件是法国在欧洲优势地位丧失的风向标。从此,法国不得不放弃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开始随英起舞。
四、和平主义思潮盛行是法国推行绥靖政策的思想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各国造成巨大的创伤,民心向往和平,厌恶战争。20 世纪 20、30 年代,和平主义思潮在欧洲盛行。法国作为一战的胜利者,厌战和恐德思想并行。法国已经筋疲力尽、遍体鳞伤,第三共和国衰落的前景此时已经注定。
法国统治阶级不敢奢望战争会给他们带来多大的好处,反而担心战争会动摇其已有的地位,不敢同侵略势力做针锋相对的斗争。
对于统治阶级本身而言, “和平”既迎合了社会思潮,又能维持霸主地位的稳定,它是一种难得的自慰借口。
30 年代,面对德国的崛起和侵略行为,法国统治阶级之所以无所作为,推行大国妥协政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和平主义思潮盛行。普遍和平主义、和平主义衍生出的民众革命主义及其对统治阶级的信号指示,人民要求下的民主机制规范了“避战求和”思想,而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图谋变异了“祸水东引”的判断。这些势力的汇合,终于催生了绥靖政策。
五、英国外交掣制不利于法国推行对德强硬外交
英国“扶德抑法”的外交使得法国对德强硬外交失去了应有的国际环境,法国不得不追随英国实施绥靖政策。丘吉尔说: “英国 400 年来的对外政策,就是反对大陆出现最强大、最富于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国家。”
历史的发展证明了他的预言,一战前,德强法弱,英国采取“扶法抑德”的政策;
一战后,法强德弱,英国便转为“扶德抑法”。可见,英国的外交政策直接地影响到了法国的对外政策,英国强势压力和特定的政治安排使得法国在 20 世纪 30 年代不得不尾随英国推行绥靖政策。一战结束以来,英国扶德抑法,竭力保持欧洲均势。欧洲均势政策是英国传统外交的核心,通过欧洲大陆德、法、俄、意的互相牵制,达到实力动态均衡的同时,尽量保持格局不变的静态平衡。
《凡尔赛和约》虽然使英国获得了最大的物质利益,却也奠定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
法国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建立起了以之为中心包围德国的小协约国体制。法国成了英国最危险的竞争者。劳合·乔治强调说“法国是唯一可能给英国造成麻烦的国家”。英国此时的均势政策是要提高德国的实力与国际地位,从而在德法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冲突又彼此牵制的微妙关系,用以维护及加强英国在欧洲政局上的仲裁者地位。
历史证明,这场本应可以制止或推迟的战争, 由于资本主义世界所固有的矛盾,因“现代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
英、法等国大搞“绥靖政策”,不仅没有使自己置身战争以外,反而助长了法西斯侵略势力的嚣张气焰,不利于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战争的到来。
英、法等西方国家为了一己之私,推行绥靖政策,却未能逃脱被法西斯国家侵略的命运。法国的绥靖政策以利己开始,赢得了短暂的和平,以害己告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迅速沦亡。
二战爆发前,为什么英法一直对德国采用绥靖政策?
为了自身的安全与和平。
欧洲刚刚经受了一战战火的蹂躏,牺牲了整整一代人。基于对一战的惨痛记忆,他们再也不敢置身于另一场战场。
所以他们一次次的受骗于希特勒的花言巧语与恫吓讹诈。
在张伯伦结束慕尼黑的谈判,返回英国的时候,受到了英雄凯旋般的欢迎。
张伯伦也挥舞着一纸协议,骄傲的宣布,他为一代人争取到了和平。
不惜一切代价,争取和平,就是当时的民意。以张伯伦为首的政客们,不过是顺应了民意。
但是民意是变化很快的。
当希特勒吞并了捿克斯洛伐克之后,当时支持他的民众,又把他骂成了白痴。
张伯伦也感觉自己受到了愚弄,恼羞成怒。急急的对波兰提出了安全保障。
这个安全保障对于波兰,对于英法都是致命的。
让波兰更加的狂妄。而英法对于战争的爆发,还没有做好准备。
这种保障,既保护不了波兰,也保证不了和平。
《慕尼黑协定》断送了制止二战的最后机会。当时的捿克,是第七大工业国。有几十万训练有素,装备先进的军人。
这一切都资助了德国。又少了几十万的强大敌人。
至于绥靖政策并到的祸水东引,如果你不是要参加考试,就当做一个笑话就可以了。
如果是真的祸水东引,为什么要向波兰提供安全保障?
当德波战争爆发的时候,为何要向德国宣战?
当德国苏联完全的占领波兰之后,为何又要接纳流亡的波兰政府?
为何为喝斥波兰邻国,允许逃亡的波兰军队借道,前往英法?
英法又为何拒绝德国的和平倡议?
一定会有兄台,拿西线无战事说事。
为何?
英法己经被一战的惨烈景象吓傻。认为自己没技术,没能力,更没决心,突破德国的齐格菲防线。
德国人也同样的没有决心突破马其诺防线。
所以一路取道比利时,一路从阿登森林突破,打了英法一个出其不意,措手不及。
英法也一直在苦思良策。
脑洞更大。
从挪威击砸德国背部,占领瑞典的铁矿产地。切断德国的铁矿石供应。
且以此为基地,援助芬兰,打击苏联。
英法对于苏联的印象,仍然停留在沙俄时代,甚至有所不如。
想干苏联,英法真的不会指望德国。
所谓的对于苏联的恐惧,那都是在二战后期和二战之后。当时对于苏联,并无恐惧。对于他只是讨厌。
在下的一点浅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