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洗发水,那么古人是怎样洗头的呢?
嘿嘿,这个问题倒是挺有趣的,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咱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和古人是不一样的。
比如现代人洗漱的时候,比较讲究,会用沐浴露这些东西,其实这些就是现代的化学技术发展的好了,才出现的。在古代,人们虽说没有这些东西,但是也要洗头发洗澡,那咋办呢?
没事儿,他们也有自己的一套东西。
古人在洗头发和洗澡的时候,大多数时候所用到的东西一般是一样的,分的没咱们这么清楚。特别是在那些比较贫穷的人家,更不会过的太精致了。
古人洗头发洗澡,主要有这些东西:
第一样东西就是泥土。现代人可能觉得泥土很脏,但是古人却不一样,所以古人在洗漱的时候,很多人会选择泥土,毕竟选材比较方便,而且满大街都是。这一般是穷人们,没那么多讲究,可以把污垢简单得洗一下就行。顺便给大家科普一下,泥土去油性污垢还是可以的,各位在野外如果洗手这些没有清洁液,抓点泥巴搓一下还是很不错的。
第二样东西是红潭水。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也想要过的更加的精致,而且泥巴这些搞在脸上和头上实在不舒服,于是就有了红潭水。当时,人们会选择比较暗的潭水,然后提炼出固体,进而使用。但是这些可不是一般百姓可以用的起的,那是百姓们大多还是使用泥土。
第三样东西就是植物。首先皂角(皂荚)应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直到今天,一些古老的村落里边可能还会有人使用皂角。因为皂角有着一定的去污能力,所以有的人选择用它来洗澡和洗头发。有钱人家呢,还会加一些香草,有点洗发水沐浴露的感觉了。
当然,因为其去污能力,人们还会用它来洗衣服。因为古代人们的衣服大多比较的粗糙,所以也不会担心用皂角会不会损伤自己的衣服。当然,皂角在使用的时候也不是直接的往衣服或者是身上蹭,他们会选择专门的容器,把皂角杂碎,然后再使用。
除了皂荚,还有木槿叶,这是个好东西,具有药性功效,清热解毒。同时其含有大量的肥皂草素和肥皂草甙还有一些天然粘液,可以去除污垢。拿来洗头时再好不过了,其含有的药用成分还可以达到滋养秀发的作用,大家不妨可以试试看,当然了,谁不能太烫,温水洗头。
第四样就是淘米水了,这也是古代普通人家用得比较多的。
古代没有洗发水,那么古人是怎样洗头的呢?
先说几句题外话,也挺有意思的。
在先秦以前的古汉语中,大部份都是单音节词,也就是说一个汉字便是一个词,这是我们读如《诗经》等文字时要特别注意的。
例如洗、沐、浴这几个字,便各有着不同的意思。
洗,形声字,从水,先声。《说文》:洗,洒足也。即专指洗脚。
浴,形声字,从水,谷(yù)声。《说文》:浴,洒身也。即专指洗身。
沐,形声字,从水,木声。《说文》:沐,濯发也。即专指洗头。
例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言归正传,那古人用什么“沐”呢?
最常见的是“潘沐”,也就是用淘米水洗头发。(注:潘,形声字,从水,番声,本义:淘米水)。其又分出“沐稷”(指用淘洗稷的汁水洗头发。)“沐粱”(指用淘洗粱的汁水洗头发。)
《礼记·玉藻》曰:“沐稷而靧粱。”(筱静注:靧,指洗脸)。
而富贵人家,则还有以皂荚加上香草专门配制而成的洗发水,谓之沐芳。还有专门用于护理头发的油脂,谓之膏沐。
唐.李白 《沐浴子》诗:“沐芳莫弹冠,浴兰莫振衣。处世忌太洁,至人贵藏暉。”
最后顺便说说,古代的“洗头”,是一种婚嫁礼俗,新娘九朝回门后,“以冠花、段疋、合食之类,送归壻家,谓之洗头”。
我是筱静,爱好国学诗词,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古代没有洗发水,那么古人是怎样洗头的呢?
提及古人,也许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幻想——肤若凝脂的姑娘斜倚墙站在半开的门前,风吹过来,她宽大的衣袂似蝴蝶翻飞,风渐渐变大时,三千青丝也随风而舞。这样的画面一定很美,可若是画面里的头发油腻成一团,还隐约能嗅见一些不太美妙的气味,似乎就有些不雅了。这就不由让人思考,古人也是人,也会和我们一样有洗头的需求,可古代也没有现在的洗发水,护发素这些东西,那古人在没有洗发水的情况下,是怎么洗头的呢?且随笔者一探究竟。
其实呀,古人是很重视清洁的,在《说文解字》里就提到过:“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古人也真的很聪明,他们善于从大自然的馈赠中寻找可用之材进行创造,他们在没有洗发水的情况下,琢磨出了不少替代品。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吧。
一,当然是知名度很高,甚至现在也还有人在使用的——皂角。那么他们是怎么用皂角洗头的呢?第一步,将皂角清洗干净,再用滚水泡涨泡软。第二步,将泡涨的皂角细细捣烂。第三步,掺水煮捣好的皂角,往里面掺上一些红糖,熬制粘稠熄火,储存以备使用。当然也可以不这么麻烦,直接把皂角弄碎,泡在水里或者呈粉末状后涂抹。古人用皂角洗头,可以清除头上的油渍,让头保持清洁。除了洗头,皂角还能用来洗衣服,用皂角洗的衣服据说很柔顺,也不容易褪色。
二,利用草木灰。草木灰,最常见的还是烧秸秆产生的灰。别看它似乎就是团灰,充其量铺在土地里作为养分,其实它也能用来洗头,不过不是直接倒在头上,而是将它们倒进水中,搅拌再过滤,用那个滤液洗头。这种方法,也可以达到去头油的效果。
三,木槿叶。相较皂角,木槿叶的味道要更好闻些。古人采集来木槿叶后,洗干净,再把这些叶子里坏的,有虫的择出去,剩下的新鲜的叶子,会被剪碎,拿纱布把它们松松的包起来,放进温水里使劲搓挤,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久也比较消耗体力。木槿叶发挥的作用,更偏向如今的护发素。
四,淘米水。淘米水,在古代称为“潘”,就现代来说,我们可以给出更科学的解释,用淘米水洗头,是因为淘米水中含有一些氨基酸和蛋白质,这些物质和头发接触之后被头发吸收,头发会变得更柔顺,达到又黑又亮的效果。当然,最后别忘了用温水把头发冲干净。
五,澡豆。这种物品主要盛行于宋以前。澡豆是一种干粉剂,用豆粉添加药品制成,它既可以洗手,还能洗脸,还能洗头,洗澡,洗衣服,可以说非常全能了。孙思邈就在《千金翼方》记载道:“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足可见澡豆的受欢迎程度。澡豆有平价的做法,也有达官贵人才能享受得起的做法——譬如在其中掺上名贵香料。
六,胰子。这是在澡豆的基础上革新产生的,已经很像如今的肥皂了。人们把猪油、猪胰、砂糖、香料等按比例混杂一起研磨,再通过加热让它定型,从而就做出了“胰子”。胰子是利用动物胰脏里含有的生物酶来分解脂肪,从而达到去污的目的。
古人的创造当然不止以上几种,笔者不过撷取部分与君共赏,也许还有许多我们未尝得知的方法,但不管怎么说,古人于日常中发明创造的能力还是令我们惊叹,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处处留心皆学问吧”。
古代没有洗发水,那么古人是怎样洗头的呢?
皂荚
古代没有洗发水,那么古人是怎样洗头的呢?
取灰水或猪胰子,做肥皂液
古代没有洗发水,那么古人是怎样洗头的呢?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所以咱要尽力给它做个全面有趣的回答。
洗头是每个拥有头发的人都要做的事,对于有头发的人(并非是所有人)来说,洗头只存在多长时间洗一次的问题而不存在洗不洗的问题,古人也是一样。古人不但洗头,而且洗的很讲究。古代的洗头和现在的洗头是两种洗头,他们没有洗发水,也不会随心所欲的想洗就洗。在古代,洗头是一件分阶层、有仪式感、洗发用品也需十分考究的精致之事。
一、古代的洗头不叫洗头,叫“沐”
无论男女,古人的头发都很长,因为他们相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从来不剪发,一般都是以盘髻, 戴巾戴冠的方式整理头发,每次洗头都很不方便,所以古人洗头的次数是很少的。因为少所以珍贵,久而久之,在一言一行都规定的十分严格的古代,平日里做的比较少的洗头就有了一个专门的称呼叫“沐”,沐浴更衣的沐。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道:
“沐,濯发也”。“洗,洒足也”。“浴,洒身也”。“澡,洒手也”
濯发就是洗头。也就是说,在古代,我们认为的洗澡并不是洗澡,认为的洗头也不是洗头。“洗”其实是洗脚,“澡”其实是洗手,“沐”和“浴”两个字加起来才是我们平常认为的洗澡的意思。洗头在古代被称作“沐”。
“沐”是长发飘飘的古人对洗头这一动作的独特称呼,在一言一行都需十分慎重的古代,洗头并不是一件随心所欲的事情,“沐”与礼相关,具有严格的规定和强烈的仪式感。
二、古代洗头的仪式感
(一)要洗头:“沐”的时间与礼俗
洗头在我国古代有悠久的历史,商朝的甲骨文与金文上就有关于洗头的记载。《诗经·小雅》中也说:“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花了一天的时间采一种可以洗头的植物,最后却连一把都没采到,但是我的头发已经很卷了,得赶快回去洗洗。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文化的发展,洗头渐渐与礼相合,古代有关“沐”的规定开始多了起来。
- 首先就是“沐”的时间。不同的人在洗头时间上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妇女来说,按时洗头是一件关乎妇容女德的事,《后汉书·列女传》中就说:“舆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按时洗头”是妇女的基本守则,而妇女何时洗头最好呢?《太平御览·沐书》里就规定到:“子日沐,令人爱之。卯日沐,令人白头。”每个月的子日洗头最好,卯日洗头最差。对官员来说,洗头的时间的规定甚至已经制度化。自汉代起,古代官员就有“休沐日”制度,即每上五天班放假一天,让官员回家洗头,顺便休息。虽说洗头只是给官员放假的理由,但以洗头为由而制定放假制度充分体现出了古人对洗头的仪式感。
- 其次就是“沐”的礼俗。古代洗头是一件以礼相合的事,人们的“沐”关乎几种风俗。譬如人臣在间天子时就一定要先把头洗好,不然就是对皇帝不尊敬。《史记》中就明确记载:“人臣见天子当洗沐”。洗头也与古代的丧葬文化有关,在给父母守孝时人子是不能洗头的,《礼记》中就明确说过:“父母之丧,衰冠,绳缨,菅屦,三日而食粥,三月而沐,期十三月而练冠,三年而祥。”父母的守孝期一共三年,在这三年守孝期里,前三个月不能洗头。虽说只有三个月,但后世仍有孝子在守孝三年都不洗头,以示对父母尊敬的。如《新唐书》就记载唐朝书法家柳公权的哥哥柳公绰“居丧毁慕,三年不澡沐。”洗头对于古人的非凡意义可见一斑。
(二)不能洗:“沐”的相关禁忌
古代对洗头的规定不止停留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要洗,还规定着什么时候不能洗。在日常生活中,“沐”有着多方面的忌讳。
首先就是在有些情况下不能洗头。在古人看来,盲目洗头不但不和礼法还会损害身心健康,所以提出了很多不能洗头忌讳。比如,刚吃饱的时候不能洗头,因为会让寒气拥堵大脑,导致头昏脑涨;用水冷热不均的情况下不能洗头,不然会使经脉堵塞,进而导致形瘦体重等。古代很多典籍中都记载了不能随意洗头的情况,如《永乐大典》中就写道:
“饱食沐发,冷水洗头,饮水沐头,热泔洗头,冷水濯之,皆令人头风。”
《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等古代医书也都有类似内容。
其次就是刚洗完头时的忌讳。除了在有些情况下不能洗头以外,刚洗完头时如果不注意,也会损害身体。比如,在《史记》中就有提到刚洗完头时如果过度吹风,还不擦干净枕着湿头睡觉就会导致中风、脱发、牙齿疼的症状:
“新沐未干,不可以卧,使头重身热。反得风,则烦闷。”
总之,除开礼仪风俗以外,古代对洗头的忌讳皆是处于对人们身心健康程度的关心,在洗头这件小事上体现着古老的养生智慧,可以为当今所借鉴。
三、古代洗发的用品
古代的人洗头注重与礼相合,与健康相关,可谓是十分讲究,而这种对洗头的讲究也延伸到了洗头用品的使用上。
(一)几种主要的古代洗发用品
古代没有洗发水,故而古人的洗发用品大多以植物精华还有米汁为主,前文提到的《诗经》里那种叫“绿”的植物就是古人洗发用品的一种。古代的洗发用品主要有:
- 米汁:古代的米汁称作“潘”是从五谷中提炼而出的精华。用米汁洗发可以防止发质增生,更是可以促进头发生长。《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以米汁生发发药方“米泔煮五六日,去渣,日日洗之则长”。
- 皂荚:又叫皂角,是古代一种植物洗发用品。在秦汉时期就有人用皂荚提炼出的精华洗发,因为皂荚之中含有类似于洗衣服的化学物质,用皂荚可以生出泡沫,强力去垢。
- 草木灰:稻草、秸秆等烧成的灰,其中含有碱性可以与头发中的油脂相互反应,达到去垢的目的。不过草木灰容易呛鼻,所以一般被当做配合皂荚的辅料使用。
- 陵苕:又叫紫葳,也是古代的一种植物洗发用品。它的功能较之其他几种洗发用品要强大的多,它不但可以去除头发的污渍,还能养护头发,使头发乌黑亮丽。《本草纲目》中就提到多收一些陵苕捣碎,然后用布包着洗头,可以“发白染黑”,十分有效。
除以上外,不但还有木槿叶、槐枝灰、动物油脂等很多可以用来洗发的用品,但还是以植物提炼出来的精华为主。而在尊卑有序的封建社会,洗发用品的使用也往往因人而异的。
(二)古代洗发用品的差别使用
前文列举很多中古代的洗发用品,从他们各自的功效与出处就可以看出,这些洗发用品的使用并不是像现在一样人人一瓶海飞丝,也可以随意买些其他贵的牌子。在古代,洗发用品的使用并不是人人平等。
平民的洗发用品大多以草木灰和自己采的野生植物精华为主。平民百姓不会去使用昂贵的洗发用品,不光是因为用不起,而是因为太讲究。譬如古代的“潘”,一种在五谷之中提炼的精华,平民百姓若是十分想用,拼着不吃饭也可以提取一些。但是使用米汁洗发时, 必须要配合白理木做的梳子来去垢, 洗完以后还要用象牙梳子来重新梳一遍头发,平头百姓家又怎么会备用这么多昂贵的梳子。况且,与礼相合的“沐”只适用于官员贵族,没有人规定平头百姓在洗头上的礼节,他们一般都是头痒了就洗,洗完就去耕种,根本没有精致洗头的意识。
古代社会上下层民众中经济基础与自身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不同造成了古代洗发用品的差别化使用,使“沐”这一在今天看来十分平常的行为有了尊卑感。
四、结语:古人洗头不易
《礼记·玉藻》中有一段对古人洗头过程的描述:
沐稷,而靧梁,栉用椫栉,发晞用象栉。进禨进羞,工乃升歌。
洗头要用米水,米水加热后要立刻用来洗发,不能耽搁。洗的时候要连胡须一起洗才能保持光洁,还要辅以椫木做的梳子。晾头发的时候要换成象牙做的梳子来梳。等头发差不多干了再喝点专门酿制的洗发禨 (酒),吃点小零食,最后在大厅里升起歌舞,庆祝洗头成功。
洗头不易,确是古代贵族独有的优雅。把平凡的洗头洗出不平凡的意味也只在礼化尊卑的古代中国才有了。相比之下,咱更喜欢现在的洗发水和洗头自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