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为什么定下16两为一斤?筷子长7寸6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老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万事万物,都有着自己的规矩。而我们的老祖宗也定下了许多规矩,有些看似平平无奇,其中却蕴含着咱们这个民族成百上千年所积累沉淀出的文化精髓。这样的规矩,即使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

比如说我们平时形容两个人实力差不多时,总会说他们是半斤八两,因为古代定的是16两为一斤。再者,筷子的长度最标准的是七寸加六分,这两个规定看似随意,其实却有一定的讲究。

首先说一斤为什的要定为十六两。其实这是根据当时的天象知识制定的规则,天上著名的一些星宿中,南斗六、北斗七,外带三颗福禄寿,这些星宿加起来不多不少,刚好是十六个。

由此可见这种规定可是大有来头。

在我们一般的观念之中,取整数才算是最合适的计量方法。比如说半斤对五两,那么把一斤定为十六两仅仅是出于对天象的理解吗?它有什么实际意义?

这背后可关系到生意人的基本素质。说到根本上,能经常跟斤两打交道的人大多都是生意人,我们去买东西最怕的就是被别人坑骗,所以古人把天上星宿融合到小小的称盘之上,其目的还是对生意人有个警醒作用。如果缺斤少两的坑骗了他人,那么对应的福禄寿就会有相应的折损,这背后其实还有着很大的利益关键的。

人在做,天在看!

所以,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咱们老祖宗对于生意一直都讲究的是“诚信”二字!

至于筷子为什么非要是七寸加六分,最简单的理解是它代表了我们的七情以及六欲,但是这背后也有些易经的道理。七情六欲对人的影响很大,控制不了就会惹事生非,就会出错。同时是在提醒告戒人们在生活中要控制自己的七情六欲,吃饭也应该注意七情六欲。

还有如果你注意观察,你会发现筷子还蕴含着关于阴阳理论的东西。注意,我们说的这些可不是迷信,这是祖先们用宇宙规律总结出的成果,是建立在大量的实践上面的。 我们使用的小小的筷子就蕴含着很多易理,七代表着阳,六代表着阴,一双筷子就包含了阴阳之理。

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两个筷子不能同时用力,一定是一个为固定作用,一个则是夹击作用。这背后的道理是筷子的双数作阴,而用力的单数作阳,只有阴阳合理搭配,才能把饭菜送入嘴中。所以这么一双再常见不过的筷子,是背后折射出来的易学之理是无穷无尽的。

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保留着先人的智慧,只要用心观察,类似的趣味现象还有很多,这就需要个人的用心体会了。所以啊,可别小看了咱们老祖宗,里面的东西够得咱们学呢!

老祖宗为什么定下16两为一斤?筷子长7寸6分?

谢邀,这里是古藏社,中国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这中间少不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以及上千年流传的规矩。而规矩的背后却是老祖宗那数不尽的智慧。

16两为一斤,当我们习惯了一斤十两之后,会感觉古时的16两未免太过于难算。其实并不然,能从秦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那么十六进制绝对有十进制比不了的优势。

我在看其他的回答的时候,以及其他搜索资料中,都会看到秦始皇的“天下公平”的故事以及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以及福寿禄三星的说法,如果缺斤少两那么就会受到上天的惩戒。这样的道德约束无不体现老祖宗的智慧。

制定规则的是永远是上层阶级,秦始皇天下公平的善良故事这一说法并不能给我们相当科学的解释,而十六金星也仅仅是老祖宗用智慧来约束人们的道德底线。那么古藏社为大家科学的讲解一下,喜欢的给个点赞哟。

我们从十六金星秤说起(下图)

秤我相信,很多人都会使用,有秤头、提点、刻度、滑动秤砣组成,第一个点为定盘星。滑动秤砣寻找平衡点,看刻度读出斤两。如果我们称量一个东西,利用滑动秤砣刚好为在刻度末端达到平衡点,重物刚好也是一斤。那么如果是半斤的话,我们肯定是滑动到刻度值一半。

如果我们采用十进制的话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五两之下该如何取数?需要在刻度上进行五等分,五等分在古代的科技水平并不好精确。那么利用对折发,匠人用墨绳进行四次对折取点便可组作一精美的十六金星秤。

就如我们现代的社会,如果网络的编程语言从组织上就非常难,那么何谈软件的制作?用如何能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呢?

当然对于秤斤两的换算,为了方便人们的记忆,这首歌大家可以理解一下:“"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三求,一八七五记;四求,改曰二十五;五求,三一二五是;六求,两价三七五;七求,四三七五置;八求,转身变做五。”

重点说一下:我们要明白,我们祖先的称量法则,只在1斤这个单位里,斤两关系上采用十六进制,在斤以上和两以下都是十进位制。

(配图来自于网络)

对于筷子的说法有,七寸六分代表人的七情六欲,他是为了时刻提醒着我们做事情都要节制,自己要克制。当然对筷子一头方一头圆的说法,它象征着天圆地方,这是古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当然一头方就是防止筷子放在桌子上滚动,一头圆就是放到嘴里不割嘴。

这里是古藏社,喜欢收藏及文化的朋友们不要忘了点赞关注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