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著名阵法?

也可以聊聊世界各国的著名阵法?

功盖分三国,名成八阵图!说起中国古代阵法,最出名当属八卦阵了!

这八卦阵传说乃是战国时期大军事家孙膑创造的,其灵感来自于《易经》中八卦图,所以称为八卦阵。

具体阵势是大将居中,四面各布一队正兵,正兵之间再派出四队机动作战的奇兵,构成八阵。八阵散布成八,复而为一,分合变化,又可组成六十四阵。

后来诸葛亮将此阵再度推向顶峰,名为"八阵图",不过由于此阵太过逆天,最终失传!

传说八阵图在隋唐时期,曾经由名将韩擒虎和李靖这对叔侄重现过,并作为士兵的教习军阵之法。据《隋书》及《新唐书》在的相关记载,此教习之法,乃是让士兵分为两军,各依直阵、锐阵、曲阵、方阵、圆阵的顺序变阵,取其对应的五行相克之意。

当然,此阵法太过神奇,真实性有待考证!

鸳鸯阵

鸳鸯阵,中国古代阵法之一。中国明代军队抗击倭寇时采用的一种疏散的战斗队形,由抗倭名将戚继光创立,以形似鸳鸯结伴而得名。

明朝时期,火器已经广泛运用于战场,武器的杀伤力和破坏力显著提高,传统密集的战斗队形已经是难以适应作战需要。明朝军队在倭寇的火绳枪面前,没少吃亏!

于是,一代军事怪才戚继光,在接受抗倭重任之后,他根据东南沿海地区的地形特点和倭寇作战特点,采用了此阵法。

事实上,这个阵法最早是由唐顺之设计的,这家伙也是一个兵法奇才,在抗倭战场上有突出表现。

唐顺之早期的鸳鸯阵,规模较小,其以五人一组,主要对付倭寇长枪兵。不过即使如此,唐顺之的鸳鸯阵跟同时期的相比,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以更灵活的作战。

当然了,这也有自己的不足。因为兵力不足,无法做到攻守兼备。于是戚继光便在唐顺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人数增加到了12人为一队,盾牌,标枪、腰刀,长枪还有专制日本长刀的狼筅,攻守兼备,运转灵活。吧倭寇给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马其顿方阵

这是亚历山大大帝横扫亚欧非最大的倚仗,很好的向我们诠释了一寸长一寸强。那个时代的军队还比较落后,更多的是一种乱战的方式,混乱无比。而马其顿方阵则是将军队用方阵的形式组成了一个整体。这样在混战之时,即使在总人数上他们处于劣势,但在实际对阵中,他们面对敌人是绝对的优势,其军队的战斗力会曾几何倍数的增长,特别是那长约十几英尺的马其顿长矛,在普遍缺乏远程武器的那个时代,简直就是敌人俄噩梦。它管你几处来,我只一路去,就像一个坦克一样,在人堆中横冲直撞。如此在配合骑兵的掠阵,简直无敌!

这样情况下,敌人很容易就会被击溃,接下了便是骑兵的收割了!

但是这个阵法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无法估计两侧,一旦侧翼保护的骑兵被突破,这个方阵就完蛋了。后期罗马人就是靠着这一战术,把马其顿给灭了的。所以马其顿方阵其实不算厉害,他之所以一度无敌,只不过是面对的敌人太过无脑!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阵法?

不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的历史上,一个将领临阵指挥能力往往能从他排兵布阵的本领上看出来。一字长蛇阵、雁形阵、蛇形阵等阵法,大家都在影视作品中看过不少了,今天协虎想详细介绍一下一个战斗力爆棚的阵法:鸳鸯阵。

鸳鸯阵大名如雷贯耳,为什么协虎今天要特别拿出来介绍呢?其实,关于鸳鸯阵,可能还有很多大家不知道的故事,且听我慢慢说来。

一·抗倭奇阵,从何而来

说道鸳鸯阵,大家第一时间会想到的必定是抗倭名将戚继光,还会理所当然地认为鸳鸯阵是由戚继光发明的。实则不然,初创鸳鸯阵的另有其人,而戚继光只是在其基础上加以改进,形成了后世熟知的那个版本。

▲唐顺之像

疑似最早发明鸳鸯阵的人,应该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唐顺之。他曾在兵部任职,后来因为私下拜会太子、触怒皇帝而被罢官。但当倭寇大举侵犯东南沿海时,上奏请求重新启用他的奏折达五十余封。唐顺之因而重新出山,带领部队开始抗倭,屡屡大捷。

为了便于治军,他将许多前朝的将领奏疏、著作和自己的想法加以整合,写成《武编》10篇。其中,在《武编》前集有关于阵法的内容中,就提到了“鸳鸯阵”。但鉴于《武编》也有的内容是摘录和整合,“鸳鸯阵”究竟是不是唐顺之本人的创造依然存疑。

▲《武编》中对鸳鸯阵的记载

后来戚继光在调往浙江担任参将,招募训练义乌兵,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传授“鸳鸯阵”。

二·鸳鸯阵的“使用说明”

鸳鸯阵不同于前文提到的那些大规模的阵法,它主要应用于比较小规模的士兵作战,是一种“战术配合”。《武编》中所提及的鸳鸯阵编制仅有五人,而戚继光改进的鸳鸯阵将两个这样的组合合在一起相互照应,形成十二人的编制单元。但两者的共同特点都是“小而精”,让一个个编制单元发挥出巨大的战斗力。

接下来协虎以较为完备的戚继光版鸳鸯阵为例子,进一步解释鸳鸯阵。

戚继光版本的十二人编制包括队长一人、长牌手一人、圆牌手一人、狼筅手二人、长枪手四人、镗钯手二人、伙夫一人。其中队长在阵前指挥、两个盾牌手在队伍前面为队伍提供防护、狼筅用于干扰和压制敌人的兵器、长枪手做主要输出、镗钯手为队伍后方和侧翼进行掩护。

▲鸳鸯阵示意图

这样的一个十二人小组在作战时,又可以根据敌情和地形的不同,分为两组或三组作战,,分别被成为“两才阵”和“三才阵”。两才阵每组都由盾牌手和长短兵器组合、三才阵则把盾牌调整到两侧进行掩护,显然是针对敌人不同的进攻方向而改变。

而除了这十二人小组以为,鸳鸯阵背后还有火铳和弓弩的火力支援,在必要的时候,镗钯手也会以镗钯作为支架,用以施放火器。如此一来,不管是长短兵器还是远近兵器,都充分配合。

《武编》所记载的鸳鸯阵只有一名盾牌手,也没有执短兵器的士兵。戚继光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小巧灵活的圆盾,并加强了短兵器的配置以备近身作战,同时还演练了阵型的变化,灵活性自然大大增加。

▲变为“三才阵”的鸳鸯阵

三·克敌制胜、战绩光荣

“鸳鸯虽小、五脏俱全”,虽然鸳鸯阵只是小编制的阵法,但发挥出来的作用却非同凡响。面对倭寇中浪人武士善于近战的特点,戚继光的改善使得浪人难以在狼筅和长枪的威胁下接近鸳鸯阵,即使侥幸接近了也还要应付刀牌手。而倭寇的长兵器也会在狼筅和盾牌的压制下难以伤人。

凭借着鸳鸯阵的奇特功效,加上戚继光治军有方和义乌人天生的勇悍,戚家军在抗倭战争中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战果。嘉靖四十年的台州大捷:斩杀倭寇三千余;福建平倭寇的战斗中,斩杀倭寇五千余;两年后于平海卫等四处战斗,斩杀倭寇两万余。

这些都是“斩杀”,是实实在在根据人头数量来算的,其他乱战中来不及枭首的、烧死的淹死的、战后伤重不治的都没有算上。如果算上了,数量应该会更多。而戚继光人品大家是有目共睹、治军也是以严格著名的,杀良冒功的事情大概率不会出现在此时的戚家军。那么这一杀敌数量,应该是比较可靠的了。

▲台州大捷

值得注意的是,经历了这么多大胜之后,戚家军的伤亡数量非常少。少到史书上几乎能一一列出战死者的性命。而从戚家军建军到后来转战北方这么多年,总共战死了多少人呢?

二百余人而已。

虽然后来戚家军还应用了更多火器、车营等技战术,但鸳鸯阵一直没有消失。也就是说,戚家军如此耀眼的战绩,鸳鸯阵也是有很大功劳的。

鸳鸯阵看起来虽然简单,但为什么能发挥这么大的功效呢?其实,一方面是因为这一阵法充分发挥了士兵间配合的力量,另一个原因,就是他给士兵们加了一个重要的buff:组织性。经过这一阵法训练的士兵是能够令行禁止、懂得相互配合的,这才是在战斗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如果所有的明军都有这样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也许就不会出现萨尔浒那样的惨败了。

[1]张慧琼.明代抗倭儒将唐顺之及其海防诗创作[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31(04):1-4.

[2]胡嘉山.戚继光抗倭的“鸳鸯阵”[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03):12.

[3]师里.戚继光与鸳鸯阵法[J].东北师大学报,1994(02):21.

[4]林长华.戚家军的《长枪队》与《鸳鸯阵》[J].中国民兵,1989(09):28.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阵法?

受到电视的影响,一谈到阵法,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什么诛仙阵、八卦阵、八门金锁阵等等,人进去后晕头转向困死在里面。

但这大多实际是为了达到戏剧效果而夸大的。现实中我也在一些古籍中看到过这类奇门遁甲阵记载,配合时辰方位,只用几张凳子就可以起到鬼打墙一样的作用,但是也说到这种阵法非常严苛,用于一两个人可以,但是在战场上,变数太多是无法使用的。

至于真假,没见过,也就持保留态度了。

而真实战场上阵法又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

在动作片中,主角往往能一个打数十个数百个,而反派们总像葫芦娃救爷爷一样一个个送,我们观众总是着急的大喊怎么不一起上!

而真正的古代这方就是为了发挥人数的作用,一起上,或者造成局部的优势兵力。我怀疑这阵法是不是从打群架中领悟发展过来的。

结合《唐太宗李公卫问对》记载关于阵法的演变,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历代有名的阵法。

传说中阵法的始祖是黄帝的大臣风后,其创握奇阵,并著有《奇握经》传世,而该阵的另一个名字,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风后八阵图。

奇握阵以天地风云四阵为正,龙虎鸟蛇四阵为奇,四正四奇总为八阵。大将居阵中掌握机动兵力(即所谓“余奇”之兵),称为“握奇”。

后来据说这个阵法传到了姜太公手上,被运用和改进。

再后来武庙十哲之一的司马穰苴创五行阵,但是历史上司马穰苴记载很少,只留下《武经七书》之一的《司马法》,具体五行阵如何也就不得而知。

后孙武创八卦阵,但是具体如何也是没有记载。

孙武之后孙膑在结合古人的基础上,创立了《孙膑十阵》对后世影响很大,分别是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形阵、雁形阵、钩形阵、玄襄阵、水阵和火阵。前八阵为后世的基本阵法,而后两阵其实是两种利用水火的战法。

来到秦末汉初的时候,张良受黄石公圯上授书,得到了姜子牙的《太公书法》,猜测其中可能就是等到姜太公的改进的握奇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

历史再来到了三国时期,此时阵法终于迎来了其巅峰。传说中“智近乎妖”的诸葛亮,总结了前人的阵法,最终创出了八阵图。与演义不同,八阵图是在诸葛亮北伐后期创造出来的,据说实际上为八个阵法,分别是: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蛇蟠阵。

晋灭三国后,司马炎非常推崇诸葛亮,曾命陈寿整理诸葛亮所有著作,并要求武将都学习武侯兵法。至西晋初,马隆曾用扁厢车根据八阵图列阵,边战边进,推进上千里,大败秃发树机能。

可是到东晋,知道八阵图的已经很少,面对诸葛亮的八阵图垒遗址,没有人知道是什么阵法,只有桓温说出这是常山蛇势。

这是因为八阵图对于武将素质要求非常高,所以到今天实际已经没有人知道真正的八阵图是怎么样的了。

传说八阵图在隋朝传到了大将韩擒虎的手上,韩擒虎又将其传到了外甥李靖手上。后来李靖对于唐朝军队的建设都是基于诸葛亮兵法的基础上,但是这八阵图实在太难,就将其简化为六花阵。大大降低了武将掌握阵法的要求,但这也导致了八阵图最后的失传。

而到了宋朝,阵法的使用就开始走偏了,比如宋太宗赵二,每次打仗前总喜欢画个阵法给下面的将领,让他们按这个阵法打仗,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平戎万全阵,此阵非常壮观,完全布成需要比例14万,展开直径20里,但实际上却基本上没什么卵用。

宋朝对外战争的失利就往往与此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后来比较著名的将领,岳飞就是不用阵法打仗的,他就提出兵法运用之妙,在于纯乎一心。就是打战不应该拘泥于阵法,而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改变。

之后传说,阵法传到了刘伯温手上,再之后传到戚继光。但这里有个人物却要提一下,就是俞大猷的老师唐顺之。我们一般认为鸳鸯阵是有戚继光发明的,实际上鸳鸯阵最早是有唐顺之发明,之后戚继光再在鸳鸯阵的基础上改良出五行阵,而五行阵又可根据地形变化成大小三才阵。

但这里的阵法我觉得已经和古代的阵法不同了,本质上应该和现在的三角战斗队形是一样的了。

而什么契型阵、鱼鳞阵、却月阵万变不离其宗都是来自上面阵法的实际应用或变阵,至于那些什么一字长蛇阵,什么二龙出水、四门斗底的都是小说家们编出来唬人的,战场上真的想列这些阵,赵二证明会被人打死的。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阵法?

提到古代行军打仗,除了统军将领、武器装备,双方采用的阵法也常常令人们津津乐道。在许多话本小说的渲染下,古代双方交战时,常常各摆阵势,或圆或方,或横或纵,而斗阵失利的那方,便会马上兵败如山倒,有时,阵法则和奇门遁甲相联系,一旦施展,便会将数万大军围困,无法逃脱。那么,阵法真的那么神奇吗?历史上有哪些著名阵法呢?

首先,我们来说说大名鼎鼎的“八阵”。提到八阵,可能大部分人脑海中当先浮现的便是诸葛亮的“八阵图”,其实,“八阵”一词含有多种解释,其原理也十分的复杂。传说,八阵早在上古时期便被黄帝的部下风后发明了,他还写成了《握奇经》。后来,这本书被姜子牙引申、被汉武帝的丞相公孙弘注解,成为一代奇书。

这本《握奇经》有着浓厚的道家色彩,它的主旨在于:“以天地风云四阵为正,龙虎鸟蛇四阵为奇,四正四奇总为八阵。”这便是最初的八阵。作战时,“先出游军定两端……风居四维……云居四角……天居两端,地居中间,总为八阵”,布阵完毕后,“游军从后蹑敌,或惊其左,或惊其右,听音望麾,以出四奇。”

大体上看,便是在阵势布置时,派游击队警戒;阵势布置完毕,游击队在队伍末尾隐藏,伺机出动;等到两军相接,便让游击队从后出击,协助八阵士兵。而关于最重要的四正四奇之运用,则后人对此有多种解释,无法准确理解和还原。

八阵从黄帝时代流传到战国,被著名军事家孙膑吸收融合进自己的思想,编入《孙膑兵法》。根据孙膑的解释,八种阵法各自有着不同的功能,适应不同的战争情况。如用来阻截敌人的方阵、用于集结队伍的圆阵、扩大阵地的疏阵、突破敌军的锥形阵、更好地发挥弩箭作用的雁形阵等等。

在这之后,诸葛亮也接过了八阵的衣钵,根据《三国志》记载:“推演丘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尽管现在诸葛亮版本的八阵图已经失传,但《诸葛氏宗谱》上还有着记录。在名称上,诸葛亮的八阵图继承了“天地风云、龙虎鸟蛇”的名称,按照这一宗谱所说,八种阵法有着这些特点:

天覆阵:“外方内圆,为阵之主,为兵之先。”地载阵:“其形正方,其体莫测,动用无穷。”风扬阵:“风无正形,附之於天,变而为蛇,蛇能为绕,三军惧焉。”云垂阵:“云附於地,始则无形,千变万化,金革之声。”龙飞阵:“潜则不测,动则无穷。”虎翼阵:“伏虎将搏,盛其威力。”鸟翔阵:“一夫突击,三军莫当。”蛇蟠阵:“势能围绕,性能屈伸。”

八阵图之外,还有中军,中军又分为十六个小阵,其它八阵各自分成六个小阵,使得八阵图共能细分成六十四个部分,还有二十四阵作为游击队,十分繁复。后世的“诗圣”杜甫曾用“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来赞扬这一神奇的阵法。

我国历史上,确实存在着许多奇妙的阵法,虽然它们其实并没办法呼风唤雨、撒豆成兵,但它们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在战争中,它们能够协助主帅进行战术的实施,变换阵型也有助于限制敌军,发挥己方优势。

在历史上,著名的阵法,有的如“天、地、风、云”般玄妙,有的则像“方、圆、疏、数”等偏重实用,它们的存在,增添了冷兵器时代战争的精彩性,并为后人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题材。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阵法?

史上名字最好听阵法:

鱼丽阵法

出处:

最早历史记载于《左传·桓公十五年》郑庄公“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阵。先偏后伍,伍承弥缝,战于繻葛。”

特点:

攻击力极高,势如破竹,防御性偏弱繻葛之战全过程:

公元前707年秋天,周桓王沙场点兵,亲自统率周、陈、蔡、卫联军开赴郑国,大举征讨。

郑庄公闻报桓王倾巢而出,来势汹汹,决定出兵迎战。很快,两方大军相遇繻葛(今河南长葛东北),双方拉开阵势,剑拔驽张。

交战之前,郑国大夫公子元建议郑庄公首先击破周联军薄弱的左右两翼,然后再集中优势兵力进攻桓王所指挥的联军主力中军。郑庄公欣然采纳了这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

另一位郑国大夫高渠弥鉴于以往郑军与北狄作战时,前锋步卒被击败,后续战车失去掩护,以致无法出击的教训,提出了改变以往车、步兵的混搭作战方式,编组成“鱼网阵”以应敌。

所谓“鱼网阵”,就三军阵形特点而言,是军队部署两翼靠前、中军稍后的倒“品”字形,像张网捕鱼似的打击敌人;就各自军阵内部部署特点而言,是“先编后伍”、“伍承弥缝”,即把战车布列在前面,将步卒疏散配置于战车两侧及后方,从而形成步车配合,攻防灵活的整体。

郑庄公不愧为一代霸主,听了这个“鱼网阵”后,心中大喜,拍案叫好,就这么办。会战开始后,郑军按照既定方针向周军发起猛攻,“旗动而鼓”,击鼓前进。郑大夫曼伯指挥郑右军方阵首先以泰山压顶之势攻打联军左翼的陈军。陈军士气低落,一击即溃。

与此同时,祭仲也指挥郑军左翼方阵奋勇进击蔡、卫所在的联军右翼,蔡、卫联军抵挡了一阵,几个回合下来,也是丢盔弃甲,一败涂地。

周王所在中军,为溃军所扰,军心不稳,阵势混乱。郑庄公见状,立即擂鼓摇旗对周中军发起总攻。祭仲、曼伯双翼方阵左右顺势合围,夹击周中军。失去两翼的周桓王中军无法抵挡郑国的三军合击,瞬间大败,周桓王仓惶后撤,本人身负箭伤,退出战斗。

繻葛之战以郑国的胜利宣告结束,周天子在此战之后威信尽失、颜面扫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传统从此走向衰亡,开启春秋争霸时代。

“鱼丽阵法”的出现和获得的成功,成为中国军事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促使古代车法、阵法进入不断革新、迅速发展的崭新阶段。

参考资料:《上下五千年》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阵法?

历史上的著名阵法是很多的,东西方皆有。

中国古典战争小说中的阵法,被吹嘘得神乎其神,什么天门阵,十代冥王阵,三才阵,六甲迷魂阵等,还加上了神怪的元素。

其实阵法,就是军队作战的阵型。通过有效的队列,使得各兵种、不同部队之间有效配合,相互掩护,取得最大战果。

关于这个可以写很多专著,这里限于篇幅,只简单举几个吧

中国最早的阵,春秋时代的鱼丽之阵:

《左传·桓公五年》载:郑国以“曼伯为右拒,祭仲足为左拒,原繁、高渠弥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阵。先偏后伍,伍承弥缝,战于儒葛。杜预注:“《司马法》:‘车战二十五乘为偏。’以车居前,以伍次之,承偏之隙而弥缝阙漏也。五人为伍,此盖鱼丽阵法。”

简单说就是把战车排开在前面,步兵在后面。首先用战车冲击敌方队伍,然后用步兵随后掩杀并掩护后方。道理很简单,但很实用。

稍晚,西方的亚历山大大帝和他爹腓力二世创立了著名的“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的主力是重装步兵,主要由富裕农民组成。相对于斯巴达的重步兵,他们盾牌较小。但他们手持的长矛则极为恐怖。士兵排成密集队形,纵深一般在16排以上。各排士兵的矛长短不一。第一排士兵的矛只有两米多,越到后面越长,后面的矛最长可达五六米,只能架在前排士兵的肩头。这样,前面五六排士兵的长矛,就都伸出到第一排士兵的身前两米左右,形成了一片矛头的森林,密密麻麻如同刺猬一样。而后面十排士兵也一起往前用力推挤。显然,这个方阵的正面是无坚不摧的。任何挡在前面的敌人,都将遭到密集矛头的攒刺,瞬间就能变成蜂窝。马其顿方阵还配备了贵族组成的重骑兵作为前锋,色雷斯、伊里利亚等部族的轻骑兵和轻步兵保护两翼和后方。如此,就将马其顿方阵变成了一个能攻能守的有机整体。

腓力二世依靠这个方阵征服了希腊,亚历山大则依靠这个方阵一直打到印度。当然,阵法是死的,应用是活的,后来,马其顿方阵败在机动灵活的罗马方阵下。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改进了“八阵图”。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不用一兵一卒,仅仅用一堆堆石头摆成的八阵图,竟然能引起阴风大作,神鬼怒号,东吴大将陆逊进阵去后就出再也不来。这实在太夸张了些。

诸葛亮的“八阵图”,是在古代《太公兵法》《司马法》《孙子兵法》等兵书战阵基础上发展而来。大致来说,这个阵法,把全军分为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个分阵,每个分阵又有若干个小阵,分别按照一定队形和位置排列开来。在两军野战时,根据不同的战场形势,各个分阵、小阵变换阵型,或分进合击,或首尾救应,确保我方各部队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避免落单,同时对敌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从而取得战场优势。

八阵图当然不能像小说中的“法宝”一样每战必胜,但它确实能在野战时更多杀伤敌人,减少我军损失。诸葛亮自己记载,在八阵图编练完成之后,部队在战场上即使战场失利,也基本可以保证主力退下来,不至于发生全军溃败乃至覆灭的惨景。

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各兵种的配合越来越灵活,传统阵法也越来越不实用了。宋太宗热衷于阵法,每战必要求将领按照他的兵书来布阵,结果把宋军搞成了笑话。

但在明朝中期,戚继光的鸳鸯阵却大显神威。当然,这时候的鸳鸯阵,已经不是那种千军万马的战役阵法,而更类似“步兵班战术队形”。

一个鸳鸯阵共计12人,包括队长1人,伙夫1人,大毛竹2人,长矛4根,牌刀手2人,火箭手2人。遭遇倭寇时,盾牌手抵挡倭寇的远程兵器。待倭寇接近后,两根大毛竹扫在前面,挡住大部分倭寇。少数突破毛竹的倭寇,由长矛手攒刺。牌刀手掩护阵型两翼(毕竟毛竹转动不便)。同时,火箭手发射火箭进行远程压制。如果近战,火箭手的发射器也可以肉搏。队长统管全局,伙夫负责送饭砍头,必要时刻伙夫也可以上阵堵抢眼。

这样12个人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相互掩护,相互配合,在江南水网地带,杀得武艺高强的倭寇无计可施,大败亏输。

以上就是东西方几种著名的阵法。其实,到抗战时期,日军拼刺刀两两背靠背,何尝不是阵法?炮兵轰完步兵冲,步兵冲完炮兵轰如何不是阵法?解放战争时期林彪的三三制如何不是阵法?现代战争美军先打电子战,再用空中打击和巡航导弹,最后陆军收尾,也是一种阵法。阵法本来就是战术的形式之一,一点也不神秘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