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梁山的实力那么强,为什么宋江非得招安而不是直接反了大宋朝?

其实,《水浒传》里的梁山不过就是一个山寨,与强大的北宋王朝相比,实力根本不成比例。之所以显得比较强势,是因为书中所写的几次战斗,给人一种虚假的印象。最明显的就是两赢童贯,三败高俅,这是与朝庭前来征剿的军队直接对抗的两场战斗,表面上是梁山胜利了。但是别忘了,这是梁山守住水泊根据地,利用地形上的优势,以逸待劳所胜。反之,如果让他们出征去攻城掠地,直接与朝庭的军力相抗衡,显然就没有那么强大了。

在《水浒传》中,梁山军队直接攻陷北宋城市的战斗,不过只有三次,一是三山聚义打青州,二是智取大名府,三是攻陷高唐州。其它三打祝家庄和攻打曾头市,都是和地方武装争斗,算不上和朝庭直接发生对抗。

另外,抛开历史史实不谈,仅就《水浒传》这部虚构的文学作品而言,虽然梁山也是农民起义,但与其它农民起义军是有本质区别的。比如同时期南方的方腊起义军,他们已经占有了广大的区域,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有了自己的年号,起义军首领方腊已经穿上了龙袍,等于是一朝天子了。

而梁山的政治纲领,从晁盖当上寨主开始,就不过是杀富济贫,惩恶扬善,除暴安良,替天行道。除此之外,并没有改朝换代建立政权的企图。他们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因此既便攻下城市,也只是除暴安良,劫掠钱粮武器装备后,立刻就返回水泊梁山,并不占领城市和地盘,更不建立政权和封授官吏。说到底,水泊梁山充其量就是一个占山为王的起义窝点。尤其是宋江当上寨主后,和官府的打斗不过是为了博取日后招安的政治资本,根本就没有建立政权的打算。

在这样的政治格局下,梁山的实力既没有朝庭强大,也没有推翻大宋王朝的政治纲领,又何谈去反了大宋朝庭呢?

更何况,宋江的意图就是要带领梁山弟兄们,早日摘下流民草寇的帽子,争取早日接受朝庭招安,尽忠报国,实现封妻荫子,青史留名。事实证明,招安后,梁山的人马立刻就开始镇压同样是农民起义军的方腊,成为了朝庭的鹰犬。

总结:

综上所述,梁山的实力既没有北宋朝庭强大,也不可能推翻北宋王朝。也就是说,梁山既没有那个能力,也没有那个想法。这两方面都是不存在的。

《水浒传》里梁山的实力那么强,为什么宋江非得招安而不是直接反了大宋朝?

宋江非得招安而不直接反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聚集梁山好汉的本质决定了不可能反宋。宋江带领的这群好汉聚集梁山,其实并不能算是起义军,他们虽然从各种途径走上梁山,但并不是抱着推翻朝廷的目的而上的梁山。宋江就是一个典型,他其实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有忠君报国思想的人,只是生活中一系列的“失误”导致了他不得不走上梁山,所谓的“逼上梁山”并不是反抗朝廷,而是暂时避祸。其实梁山上好汉绝大部分都是这种情况,最终都还是想为朝廷出力,成为官家的人。所以,在这种宗旨思想的指引下,宋江一伙怎么可能直接反宋呢!

二是梁山的整体实力决定了不可能反宋。不要看梁山上有108条好汉,但真正能冲锋陷阵的将领并不多,很多都是有一些奇才怪才或有一定单打独斗本领的人,而一般的喽啰也并不多,与朝廷训练有素的军队相比,不管是从将领还是士兵的数量相比,都不在一个等级上,要反宋没有实力不行啊!这一点,作为梁山“一把手”的宋江内心应该“明镜似的”。所以说,宋江就是想反宋,也是“有心无力”,如果反抗最后会把老本赔完。所以,在权衡实力后,宋江也不可能反宋。

三是招安是宋江等的唯一正确的出路。朝廷不可能让宋江等长期在水泊梁山中逍遥自在,迟早会调集大军来剿灭,到那时如火拼,结果要不被杀丢了性命,要不亡命天涯东躲西藏,要不被俘或被迫投降。不管是哪条路,都不是宋江愿意看到的。所以选择主动被招安就成了唯一正确的出路了,这样既体面,又可搏一个“封妻荫子”。

《水浒传》里梁山的实力那么强,为什么宋江非得招安而不是直接反了大宋朝?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想必也是很多读者在读《水浒传》时内心的疑问,书中描写的梁山好汉在宋江的带领下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攻城略地不在话下。那么为什么宋江还要选择走招安这条并不招人待见的道路呢,如果反抗宋朝自己建立一个新政权不是更好吗?

但是事情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宋江之所以选择了前者,而不是后者主要有一下几点原因:

首先,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宋江在浔阳楼上题写的反诗中有这样一句话:自幼攻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宋江是读书人出身,虽然没能做成大官,而是刀笔小吏,但是读圣贤书给他带来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北宋之际,儒学再次兴起,儒家之中关于“忠孝”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的读书人。

从他们出生或者学习那一刻起,这个观念就被深深地印刻在脑海中了。宋江作为读书人中的一员自然深受影响,所以书中他多次拒绝落草梁山。上梁山后,上一任寨主晁天王不幸去世,他接任寨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聚义厅改成忠义堂,并且在忠义堂前竖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

这是骨子里的东西,是无法避免的,这也是为什么自古以来,王朝更替除了异族入侵外,基本都是农民起义,或者统治阶级自己窝里反,因为这两种人都没有忠孝的心理负担。

其次,梁山泊人员构成复杂,官军比较多。

梁山泊最后形成108将的格局,虽然说是上应天星,兄弟们义气相投,但实际上远远没有那么美好。梁山上关系也比较复杂,军官、小吏、地主、土匪、恶霸、渔民等共同构成了梁山现有的格局。

但是我们看梁山泊的座次排名,就乎发现一个问题,凡是官军出身、地主出身的人,无论本事是否高超都排在靠前的位置,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天罡星,即使不在天罡之列,那么在地煞星里也是名列前茅。

显然这些人在梁山上更具话语权,那么这些人究竟怎么想呢?他们基本上都是被逼无奈走上梁山的,而且大部分人都得到了宋江的承诺——我也并非甘心为贼,有朝一日,机会合适的时候,会带着兄弟们归顺朝廷,谋个一官半职。

若是宋江最终不接受招安,那么这些人就会是梁山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处理不好,极有可能再次出现火并事件。

最后,实力他不允许啊!

别看梁山泊在对外战争中屡屡获胜,周边的府县都不是敌手,但是这只是假象而已。不信的读者可以在翻一番梁山泊攻城略地的案例,基本上都采取里应外合的策略,没有一场是正面攻坚拿下的。

即使打曾头市这样的民团组织,还用了三次,并且主要领导人晁盖还因此而丧命,最后攻下祝家庄还是因为病尉迟孙立做了内应,从里面打开城门才得以成功的 。这就暴露了梁山泊的短板,等到打方腊的时候,里应外合之计就没那么好用了,硬碰硬的战斗使得梁山损兵折将。

此外梁山泊没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战争打的是什么,是后勤!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而梁山呢,从来都是以战养战,缺粮了,缺钱了就下山哄抢,有钱了就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其实和乌合之众没有太大的分别。

攻下城池之后,梁山泊也无法自行治理,这就缺少了维持统治或者战争所需的钱粮、兵源。所以梁山对外战争就喜欢速战速决,坚持久了,梁山消耗不起,所以往往战争进入僵持阶段,宋江都会托病退军。

小结

综合以上因素来看,接受招安比负隅顽抗要强的多,因为负隅顽抗基本只有死路一条。一个没有长远规划,没有野心报复的领导人也无法成为一时枭雄。真正想过土匪这种生活的人虽然也有,但是少之又少,主流还是心向朝廷的,所以这就注定了这场反抗并不能持久。

人心散了,队伍自然就不好带了,那么不接受招安只能坐等灭亡。历史上的梁山泊起义就是如此,所以聪明的宋江还是选择了走招安这条综合起来看最佳的道路。

《水浒传》里梁山的实力那么强,为什么宋江非得招安而不是直接反了大宋朝?

这正是《水浒传》这部小说“好”的地方。假如这部小说最后宋江成为造反的领袖,揭竿而起,反对宋朝皇帝,确实更有激情,更有故事性了。但是,这样反而削弱了这部小说暗含的社会批判意义,那就是对于“投降”的批判。

我们谈《水浒传》就谈小说,抛开小说谈历史那叫跑题。有人认为宋江等人造反死路一条,因为只是山大王,和宋朝官军差距太大,造反的话必死无疑。这种观点就是典型的跑题,这是说历史,而不是在说小说。

按照小说的说法,梁山108将各个身怀绝技,这群人聚在一起拥有了强大的力量。诸位想想小说中梁山好汉后来打的都是哪些人?打的是宋朝一百多年中束手无策的辽军,打的是几乎要占领江南半壁的巨寇方腊,就凭这俩角色,宋朝官军也未必能手拿把攥的获胜。

可见,在《水浒传》小说中,梁山群雄已经具备了挑战宋朝皇帝的能力,具备了造反改朝换代的力量!

那么,宋江等人为何最终选择招安呢?

这就是观念问题了。宋江出身宋朝体制内,他之所以离开体制落草为寇,只是因为对体制内的一些人事不满意,他并不反对这个体制,相反,他是这个体制的拥护者。所以,在宋江眼中,造反没有出路,投降朝廷混个铁饭碗才是正道。

说到底,目光狭隘,心胸太窄,不具备雄才大略,没有驾驭群雄,一统江山的气魄。宋江从骨子里是个喜欢耍阴谋诡计的小官吏,他甚至不如方腊。

这才是梁山失败的根源:最高头领的低能(老不看三国)。

《水浒传》里梁山的实力那么强,为什么宋江非得招安而不是直接反了大宋朝?

看《水浒传》,相信大家脑海中始终有个念头,为什么宋江会带领大家做了朝廷的犬牙,去与方腊拼个死活,打的两败俱伤。最后还落了个被朝廷赐了毒酒的下场?打祝家庄,打曾头市,打北京大名府,劫江州法场等的时候这么厉害,为什么不直接反了大宋朝廷呢?自己当皇帝不好吗?连李逵都说,让宋江做那皇帝,吴用做了国师,还要杀上京都。

我认为,宋江不反大宋朝而要招安其实最主要原因是没有那个实力,也没群众基础,想青史留名同时也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

宋江的面前有三条路:保持原状,造反起义,招安

1,保持原状:

可以说宋江手下的兄弟,有很大一部分是希望保持原状的。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其中代表人物就是李逵。李逵是个凭直觉的野蛮人,并没有长远目光。为什么这么说?

保持原状是需要钱来保持的。梁山的主要收入来自哪里呢?

梁山自从宋江上山,打的旗号是替天行道。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替老天爷来办一些正义的事情。所以,他们的目标不是小老百姓,而是地主阶级。有没有证据呢?还真有,来看下宋江的说辞:

即目山寨人马数多,钱粮缺少,非是我等要去寻他,那厮倒来吹毛求疵,因而正好乘势去拿那厮。若打得此庄,倒有三五年粮食。

这话是说在宋江一打祝家庄的时候,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宋江还没有完全聚集齐108将领,此时还有大半好汉比如柴进,徐宁,卢俊义这些有钱人并没有上梁山,最大金主柴进也是三打祝家庄后才被李逵救上山,卢俊义也好好当着他的豪强呢。这时候可以说并没有那么大的消耗量,军马也并没有完备。却依然过得捉衣见肘,紧紧巴巴的。

宋江的话里却有几个有意思的信息:

  • 现在山上人马数量非常多,钱和粮食已经不够用了。
  • 打下这个庄子,能够吃个三五年的粮食。
  • 早期梁山只有这个进项,也不奇怪,毕竟就是强盗嘛,只有大地主家才有存粮。
  • 大地主家都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并不好打。(甚至晁盖就是打地主武装而死的。)

做强盗,打家劫舍是很正常的。但是梁山在小的时候可以打劫财主,地主为生,但是后来发展到十万众的时候,显然光靠打家劫舍显然是不够用的。

这个时候就有了第二个进项:拉有钱人入伙。

代表就是柴进和卢俊义还有祝家庄的大官人扑天雕李应。柴进不用说了,富可敌国。卢俊义在大名府更是富的流油。而李应的排名那么高,除了带家产上山,你见过什么时候他出面立功吗?

其实这也就解释了李逵为什么在扈成投降后也要杀了扈三娘全家,其实不就是为了家产那点事嘛,你带上山,我如何让你把财产充公,拿来我用?谁知道你带了多少?杀了你全家,自然都归于我了。

话说回来,这两种方式要想养活这么庞大的梁山人马,难道不吃力吗?何况梁山属于地方武装,不光吃饭而已,总要置备武器,战马,民房,栅栏,水船等等吧?哪里不是钱呢?对比方腊,方腊好歹可以占府衙州县,有税收和土地。梁山这么一个强盗组织,难道还能收税吗?打祝家庄,打曾头市,还有史进没上山都是例子,会遭到地方组织和国家组织的强烈反抗,甚至弄不好要像晁盖一样把性命都搭了进去。

而且保持原状,是要承担着朝廷隔三差五来围剿的。总不能这边打仗,那边再下去打地主收粮食吧?

现实不用说,兄弟们可以保持一时的痛快,十年后呢?二十年后呢?力量是此消彼长的,朝廷因为有税收,有土地,有全国的经济来支撑,收拾你一个占山为王的贼寇还是简单的。即使收不了,派军队天天骚扰你,梁山自己就垮掉了。

所以,保持原状并不可取。那造反就能成功吗?宋江有造反成功的条件吗?

2,起义造反

但凡起义造反成功,那是有条件的,最起码要有群众基础,可水浒中好汉的普遍认知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处处为天子撇清嫌疑,没错,这是真的:

宋江道:众兄弟听我说: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水浒传第七十一回

宋江不用说了,秉性忠义,有这个认知不奇怪。但是鲁智深的话你品品:

鲁智深便道: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直缀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水浒传第七十一回

鲁智深这话的意思是:现在满朝文武百官,基本都是奸臣佞臣,反正没啥好人,他们蒙蔽了圣上。你看,皇帝是好皇帝,是这帮大臣没好东西。水浒中如果你细读,可以至少读出个十个八个这样的地方。

可见,梁山不光宋江,大多好汉的认知都是皇帝是好的,只是被几个奸臣蒙蔽,务必要除了几个奸臣来恢复赵官家的清明。

许多人说,包括武松在内许多好汉不都是反对招安的吗?没错,反对招安,不等于反对皇帝,不等于皇帝不好,只是说这朝政已经乌烟瘴气了。原因是被奸臣蒙蔽,但皇帝还是那个好皇帝。

可是造反,是造皇帝的反,是推翻皇帝的统治,自己去做皇帝。梁山除了李逵这个浑人,还真没有别人有这个想法了。连阮氏三雄这么草莽的英雄,唱的歌曲都是:

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水浒传第十九回

老爷生在石碣村,秉性生来要杀人。先斩何涛巡检首,京师献与赵王君----水浒传第十九回

这么一看,这反哪里造的成。宋江最多能做的,大概也只能是清君侧罢了。

同时造反是需要对应得实力的,拿方腊来举例:

  • 方腊有着统一的教规,思想。并且教民中有着广大的群众基础,已经攻下了许多城池,依靠这些城池的税收,土地的产粮,还有经济基础,却还是失败了。宋江凭什么能成功?
  • 这还是宋江与朝廷两面军队夹击的结果,最后是方腊,宋江两败俱伤的局面。
  • 何况这时候,宋朝并没有亡国的基调,就是后来靖康之耻,宋朝也不过是跑到江南建立南宋而已。要搞定大宋,梁山其实是没这个实力的。
  • 进一步想,即使能搞定大宋,还需要搞定方腊,田虎,王庆这些地方割据势力,怎么看都不容易。书里面能征服这些人可是在朝廷的供给之下,离开朝廷的辅助,恐怕是有难度的。
  • 一个山大王,想对抗整个国家机器,而且这国家机器正是生命力正旺盛的时候,怎么想都不靠谱。

所以宋江没有选造反,只选择了第三条路:

3,招安

这么一对比,保持原状迟早被灭,造反是反对皇帝,这肯定不行,不光宋江过不去这坎,大多好汉也过不去。就剩下招安这条路了。在宋江看来,招安至少有几个好处:

  • 首先,就是解决了这一帮兄弟的生存问题:这一帮人的吃喝拉撒无疑是个庞大数字,由打家劫舍变成朝廷来负担。
  • 其次,洗掉了过去的罪犯身份,从新做自由人。要知道,原本大多数好汉可都是身上背负罪名的。不光罪名消除了,而且变成为国家效力的人员了,还能青史留名,子孙也不背负反贼的罪名。何乐而不为呢?
  • 第三,让这些人有了正确的目标。一帮强盗再打着替天行道,能有什么正义?为国家保境安民,变成了体制内的公务人员,这才是宋江理解的正道。
  • 第四,给了兄弟们一个建立功名的机会。古人讲男人建功立业,青史留名。占山为王肯定是没机会的,而加入朝廷,一定会有这个机会。
  • 你说好汉不近女色,好习枪棒。难道只为了打架斗殴?潜意识里还不是为了报效朝廷吗?招安其实也是变相满足了好汉们的精神需求。

其中,想青史留名是这一众好汉的心中所想,是那个时代的限制,连武松都说过:

今天死得没分晓了,早知如此,不如去孟州府里首告了,便吃一刀一剐,却也留得一个清名于世。----水浒传第三十一回

这其实也是李逵被宋江鸩杀的真正原因,为什么施耐庵费劲力气来写这样不讨好的情节,无非是想说明宋江真正的内心想法,终究是逃不脱那个时代的印记罢。

今日天子轻听谗佞,赐我药酒,得罪何辜!我死不争,只有李逵现在润州都统制,他若闻知朝廷行此奸弊,必然再去啸聚山林,把我等一世清名忠义之事坏了。——水浒传地一百二十回

总结:宋江并无更好的选择,招安在他看来是正确的,只是忽略了朝廷的因素,才落得个这样的下场,你认为宋江还有哪种选择呢?

《水浒传》里梁山的实力那么强,为什么宋江非得招安而不是直接反了大宋朝?

在历史上宋江只是诸多起义中的一支,主要在山东河北一带辗转作战,本身的实力并没有多大。

亳州知州候蒙向宋徽宗上书:“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或足以平东南之乱”。

《水浒传》就是根据这件事儿编撰而成的。

在《水浒传》中宋江的实力,已经从原先的三十六人扩展到一百零八将。乍一看宋江的实力非常强大。所以李逵才会说:“你家皇上姓宋,俺家哥哥也姓宋,他做得皇上,俺家哥哥也可以做得!”

李逵只是莽人一个,不免因此有点儿夜郎自大。宋江可是十分地清楚自己的实力。仔细地看一下那一百零八将,真正有本事儿的其实也没有几个。

由此看来,宋江并不是不想反了大宋,只是根本就没有那个实力。

梁山的处境其实是很尴尬的。

王伦选择了不做大的策略,不引起大宋朝廷的注意,只想做个逍遥快活的小贼。但是王伦的不做大,最终却是被自己的同行所吃掉。

宋江如果继续走王伦的路子,迟早也会步王伦的后尘。如果选择扩大自己的实力,要想养活那么多的人,势必要增大劫掠的规模。如此一来必然又会引起大宋朝廷的注意。

宋江凭着多年为吏的经验,这才最终选择了招安。对于宋江来说,可能只有招安才是最好的归宿。

也许正因为如此吧,金圣叹把《水浒传》给拦腰砍断,故事到了英雄排座次就结束了。

金圣叹把《水浒传》润色之后,不仅文字更加优美,而且情节更加地合理了。

正是因为金圣叹对《水浒传》的润色和点评,才使《水浒传》在文人阶层得到了很大的推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