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雄主赵武灵王为什么沦落到掏鸟窝、捉老鼠最终还被饿死?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一位非常有成就的君主,历史上对于他的功绩赞不绝口。梁启超先生曾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

他的胡服骑射更是留名千古!整个赵国也因为他这独具特色的改革而变的强盛。纵观起一生,他武功极盛,灭中山国,败林胡、楼烦二族,辟云中、雁门、代三郡,为赵国拓地千里,连秦国都得避其锋芒。

此外,他还修筑了“赵长城”,每一件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儿。

只可惜如此有作为的一个人,最终却落得一个被活活饿死的悲剧下场!

其在退位后,公子章与继位的赵惠文王争夺王位,大动干戈。最终公子章兵败,逃到赵武灵王所住的沙丘宫。而惠文王派兵包围沙丘宫,公子章最终被杀,赵武灵王也被活活饿死,史称沙丘之变。

一代雄主赵武灵王拥有如此悲惨下场的根本原因,还是他动摇了国家的继承规则!

封建时期的储君制度,虽然很可能把国家交给一个无能的君主,但如果冲破这样的规则,也无异于动摇了国家的稳定基础。武灵王本身就有嫡长子赵章作为储君,这个储君的能力虽然算不上多么出色,但从一般的君王标准来看,也是基本上可以达标的。

此子本身做事比较果断成熟,又因为其母亲是韩国公主的缘故,地位也很受尊崇,无论从哪一个方面看,这个储君都应该是未来的接班人,可是一阵“枕边风”却完全改变了这一切……

武灵王在后期开始宠爱了一个本国小妾,此女颇有心机,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工作”,国君竟然“破天荒”一般的把没有任何过错的大儿子给废除了,为了讨自己宠妃的欢心,就把她生的孩子立为了新的储君。如果在此之后,他选择狠心的把大儿子斩草除根,那倒也不会有太大问题,可是身为一个父亲,他在这件事情上还是过于“优柔寡断”,仍然留着大儿子这个不稳定因素。

这是他干的第一件错事

除此之外,他干的第二件错事就是过早的退位,武灵王正值壮年之时,就把王位给了小儿子,按照他的理论来说,政治这些东西就交给儿子了,自己要去带兵为赵国赢的更广阔的疆土。可是他的权利和威望也因为这次的退位降低不少。

随后他又做了第三件错事,就是可怜了自己的大儿子。

在自己的小儿子继位以后,他自己心里觉得有点对不住赵章,竟然提出要把赵国一分为二,让两个儿子分别管理,这样的做法在政治斗争中是非常幼稚的,更何况当时的权利在赵王手中,这样的建议当然被直接拒绝了。

得知消息的赵章愤愤不平,不考虑后果的公开反叛,但是他的实力自然没法跟弟弟赵王相比,在被打败以后,无处藏身的他就逃跑到了父王的行宫之中,结果武灵王面对造反的儿子竟然动了善怜之心,选择了把这个大儿子保护起来。

可他毕竟已经不是赵国之主,赵章在被抓走以后,他也被重兵软禁在了住地之中,后来的事情发展就很值得思考了,堂堂一代君主,在被软禁了数月以后,他吃光了住所中所有能食用的东西,包括树叶以及草根,掏鸟窝、捉老鼠,最后因为饥渴而死。

权利的斗争中不能掺杂任何情感,这位君主的一步步感情用事,让他最终落得了如此悲情的结果。

一代雄主赵武灵王为什么沦落到掏鸟窝、捉老鼠最终还被饿死?

想必大家都非常羡慕皇帝,也曾无数次的梦想自己当了皇帝,身边那么多的美女,爽呆了,其实皇帝是个非常危险的职业,据不完全统计从轩辕黄帝到溥仪,中国出了559个皇帝,在这些称王称霸的人中,有三分之一死于非命,无论是与后宫佳丽们昼夜床震累死在龙踏上,还是从帝王之尊到被绞死、饿死、囚死,其实都是自作孽的制度使然。一代雄主赵武灵王却被活活饿死。

帝王富有四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要什么有什么,怎么会被饿死呢? 赵武灵王赵雍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前295年,战国时期赵国的君主,他是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所实行的胡服骑射改革使得赵国逐渐强大起来。

当时的汉人服饰普遍是宽衣大袖,作战效率很低,赵雍要求全国老百姓穿胡人的衣服,练习骑马射箭,这样大大的提高了赵国军队的作战能力,赵雍率领这支虎狼之师灭掉了中山国,为赵国开拓了疆土,已经成为了北方第一霸主。

赵雍并没有因此而松手,他要干更大的事,就是南下攻打秦国来增强自己的疆域,他将王位交给自己十一岁的小儿子赵何,让有丰富经验的老臣肥义为相国,他自己则从繁琐的政务中解脱出来,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都投入到训练军队、攻打秦国上。

赵雍正值盛年主动退位,自称为主父,易名化妆深入秦国刺探军情,为进攻秦国做准备,就是这样的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却被活活饿死在深宫之中,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赵武灵王的原配王后韩氏,生了个儿子赵章,是嫡长子,于是赵雍宣布赵章为太子,就在太子赵章十五岁那年,又娶了个美女吴孟姚做小老婆,这位吴小姐长得是风姿绰约、仪态万方,赵雍很是宠爱她,并给她起了个“吴娃”的呢称,第二年吴梦姚生了个儿子赵何,恰好这时候正宫娘娘韩夫人一命归天了,于是吴梦姚被封为王后,吴王后提出要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赵雍是爱屋及乌,满口答应,就撤销了长子赵章的太子封号,宣布还是小娃娃的赵何为太子,并于公元前299年传位给太子赵何,赵何就是历史上的赵惠文王,赵雍做起了太上王,自称主父。

一次主父赵雍看到小儿子赵惠文王赵何接见群臣时,身为哥哥的赵章面北称臣给弟弟下跪叩头,心中很是过意不去,于是想把赵国一分为二,封赵章为代王,但是相国肥义激烈反对,没有办法分王不成。

赵章得到消息后更增加了对弟弟赵何及相国肥义一伙的憎恨,一场血雨腥风的宫廷政变在所难免。

转眼间时间来到了公元前295年,忙碌了一阵子的赵雍决定带领全体皇族和大臣们前往都城邯郸西北60多公里的沙丘去度假,这个沙丘就是现在的河北平乡,商纣王在那里建了一座高台和两座行宫,赵雍和赵何各住一个行宫,两个行宫相距三公里左右,被废黜的前任太子赵章将行营设在两行宫之间,当晚在真正的行营中,赵章和他的智囊田不礼正在密谋,他们决定抓住这个天赐良机实施他们的叛乱计划,田不礼的计划是假传太上王赵雍的命令,声称有紧急事故召唤赵何晋见,赵何必然要经过赵章营地,他们就在营地附近设伏兵截杀赵何,只要赵何一死,赵章就能顺理成章夺取王位,这个计划非常完美。

于是一个假传太上王的特使前往惠文王赵何的行宫通报说,太上王忽然得了疾病,要面见大王,请大王火速前往,少年国王没有多想就准备起身前往主父宫中看望,相国肥义却把他给拦住了,肥义对这件事情有点疑惑,认为主父赵雍身体一向健康,怎么恰恰在深夜就生病了呢,他就让赵何待在宫中,自己前去看望,如果这个事情属实,大王再去看望也不迟,相国肥义又嘱咐禁卫军加强戒备,紧闭宫门。

忠心耿耿的相国肥义和他所带的护卫不出所料的被赵章的伏兵全部歼灭,等清理战场时却没有发现赵何,田不礼对赵章说消息已经走漏了,现在形势非常危及,我们现在唯一的生路就是快速进攻赵何的宫殿,只要攻下宫殿,杀死赵何,我们还能成功。

但是现在赵何已经有了准备,禁卫军誓死守卫王宫,赵章是久攻不下,正在惠文王赵何万分危急的时候,救兵杀到了,原来赵雍的叔父赵成和大将李兑坐镇邯郸,唯恐废太子赵章有什么不法举动,于是就各率一支军队赶来沙丘护驾,想不到来的正是时候,正好赶上恶战,赵章的军队被杀得大败四处逃窜,这时赵章也慌了手脚,不知怎么办了,田不礼让赵章赶快去投奔主父赵雍苦苦哀求他,他能保护你,于是赵章就找赵雍去了;

李兑斩杀了田不礼后没有找到赵章,他判断赵章别无他路可逃,只能去投奔太上王赵雍,于是就把赵雍的行宫团团围住,砸开宫门进宫搜查,赵章被搜出来杀掉,又把宫中其他人都轰了出去,只让赵雍一个人留在宫里。

一代英雄赵雍此生第一次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没有人来帮助他,当他想出宫的时候,宫门已被反锁,过了几天后,宫中的粮食都吃尽了,赵雍开始挨饿,在饥饿难忍下,他爬上宫墙向外哀嚎。

据史书记载: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彀而食之三月餘而饿死沙丘宫。

赵雍要求赵成、李兑能放过他,但他俩害怕赵雍今后对他们进行报复,他们为了保全自己,仍然无动于衷,最后赵雍饿得实在没办法,就爬上树找鸟蛋来充饥,又坚持了一个月,终于饿死在空无一人的宫殿之中。一代英雄如此长逝实为可惜。

李兑之流直到三个月之后才打开宫门,可怜太上王赵雍身上的肌肉已被蚂蚁和老鼠啃得只剩下一具枯骨,赵惠文王赵何将他安葬在代郡,就是今天的河北蔚县西南五十公里的地方,现在山西灵丘因赵雍的陵墓而得名。

至于说赵何为何不救自己的生父,有许多说法,其一说赵成和李兑势力太大,赵何年岁小,不是他们的对手;其二说赵何不知父亲赵雍被关,这有点说不过去,两三个月都不知道怎么可能;其三说赵何是被权力迷了心窍,所以才不去救。

娇妻爱儿,彪炳的勋业对于赵雍来说不过是一场幻梦,面对王权的诱惑,父子情深、兄弟情义全被抛到脑后,心中剩下的就只有杀戮了。

一代雄主赵武灵王为什么沦落到掏鸟窝、捉老鼠最终还被饿死?

每每论道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总会别有一番感慨。

我们感叹于那时期英雄们的事迹,也遗憾于英雄的没落。今天我们要聊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时曾任赵国的国君,赵武灵王赵庸。

为何他会沦落到掏鸟窝、捉老鼠最终还被活活饿死呢?接下来,我们跟着有书君一起来揭晓答案。

首先先来了解下这个人。赵武灵王,名庸,是赵肃侯之子。生于约公元前340年,死于公元前295年。赵雍于公元前325到公元前299年在位,共26年。

是战国时期一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那么,他对赵国做出了哪些贡献呢?

一、粉碎五国联盟阴谋

公元前326年,赵庸的老爹赵肃侯去世,那时赵庸十五岁。彼时,魏、楚、秦、燕、齐国各派锐师万人来参加会葬。对于才十五岁的赵庸来说,父亲葬礼上的凶险是他从未遇到过的,一个处理不好,赵国就会被五国联军瓜分掉。

首先,他令本国全军戒严,随时准备战斗。从版图看,韩、宋位于秦、魏、楚、齐这四国间,且能与赵形成品字型结构。故赵庸积极的联合韩、宋作外援。赵国争取到这两个强有力的外援,就能将秦、魏、楚、齐置于多面受敌的被动局面。这样一来,赵国就能争取到更多的时间来想退敌之策。

武灵王预测到仅仅联合韩、宋还不能吓退几国盟军。于是,他又给越王送去大量的金银珠宝,请越国去攻打楚国。先把与赵国土地不接壤的楚国转移往它的老对手越国那边,然后楚就无精力搞联盟。但是,剩余的四国威胁还是很大,那怎么办呢?别急,让我们继续跟着有书君一起往下看。

武灵王故伎重施,他派人给楼烦王献上无数的金银财宝,请他攻打燕国与中山国。这楼烦王骁勇善战,一出马就把燕国和中山国搞定了。去除燕、楚后,魏、秦、齐联盟对赵、韩、宋联盟就无绝对的优势了。

总的来说,武灵王在赵肃侯的托孤重臣肥义的帮助下,决定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应对措施,摆开决战的架势,成功粉碎了魏、楚、秦、燕、齐的阴谋。

二、胡服骑射

对于赵国来说,北方的游牧骑兵一直是心头大患。武灵王登基后,通过对胡人骑兵作战的观察,他发现了胡人的优势在于他们的服饰。于是他下令,赵军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钩、穿皮靴。服饰改革很快就见效,赵国骑兵打败中山国,“辟地千里”,中山国献马求和。

随后武灵王又攻打北方的匈奴,占领了今内蒙古南部黄河两岸大部分地盘,并建立了云中、九原两郡,又在阴山筑赵长城以抵御胡人。

通过胡服骑射,赵国从没落走向强盛,成为当时仅次于秦国的强国。史家评论,骑射胡服绝对是可以媲美商鞅的变法。

如何来形象的理解胡服骑射这个变法呢,说白了就是靠一件衣服和向对方征兵,来同化瓦解自己的敌人。

那么,勇猛英明的武灵王,为何会沦落到掏鸟窝,捉老鼠最终还被饿死的悲惨地步呢?说到底,无非是聪明人干了糊涂事,还自以为干得好。

起始:娶了吴广之女

英雄难过美人关。每一个为君者大概既爱江山也爱美人,殊不知温柔乡英雄冢。话说在公元前310年,即武灵王登基十六年,出游大陵。

这时的赵国,经过武灵王登基以来的努力拼搏,国家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据说,有一晚,他梦见一个年少貌美的女子鼓琴而歌。他把对梦中女子的留恋,在酒宴上告诉自己的大臣们,并且还具体地描绘了少女的形象。台下的官员吴广听后,觉得武灵王说的就是自己女儿,于是乎就把其女孟姚献给了赵武灵王。武灵王非常宠爱孟姚,赵人称之为吴娃。这孟姚也是集美貌和智慧并存,没几年就作了王后生下了公子何,即赵惠文王。

进阶:废太子立幼王

这武灵王对孟姚,平日里是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伺候的异常小心。爱屋及乌,公子何也受宠。加之赵何长得乖巧聪明,赵武灵王越看越喜欢,孟姚又时不时的给他吹枕头风。于是乎,他就做了一个无法挽回的决定,即废太子赵章,改立赵何为太子,封赵章于代地,称为安国君。

不久,武灵王又主动传位给年幼的太子赵何,自己做起太上皇。他是这样设想的,自己掌控军权主外,赵何操持政务主内,内外分权,一能分担自己的压力,二能提早锻炼赵何管理一国的能力,一箭双雕。不得不说,赵武灵王设想的很美好,可,现实是赵何确实太小了难堪大任啊。

终极:一国立两王

一山不容二虎,一国怎可有两君呢?武灵王看到勇猛善战且颇有自己风范的安国君,向他年幼文弱的弟弟赵何下跪行礼时,武灵王又看不下去了。

于是乎,他又想到了新办法,也是这个新办法把他推之万劫不复的地步。

武灵王计划把赵国的土地一分为二,划出一份给赵章,然后册封他为代王。他的得力干将肥义发觉不妙,极力劝阻。武灵王的这一想法让已死心的赵章看到了希望。可老父王迟迟不见真行动,赵章也是憋屈。

公元前295年,作为父亲的武灵王为缓和两个儿子僵硬的关系,就下令携二子赵何到沙丘宫巡游。

赵章与亲信商议,决定借用赵武灵王的令符,把赵何招到宫中议事,除之。不料这事被相国肥义察觉。

于是肥义派人通知公子成和李兑勤王,自己代赵何去赵章宫中。

赵章发现赵何未来,来的是肥义,自知事情已经败露,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就杀了肥义,反了。可赵章毕竟势单力薄,他的党羽被随后赶到的援军杀死,自己则仓皇逃往赵武灵王的宫中。

公子成和李兑率兵包围了行宫,迫使赵武灵王交出赵章,可赵武灵王爱子心切,不交。他心想公子成毕竟是自己的儿子,谅他们也不敢把自己怎样。

谁料公子成和李兑二人一合计,这赵武灵王事后必定会为赵章报仇,索性继续包围行宫,并放话“宫中人后出者夷”。

最后行宫中只剩下赵武灵王一人,身边不再有人伺候。

最后,赵武灵王被饿得爬树掏鸟窝。三个月后,孤身一人的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时年45岁,一代雄主赵武灵王就此没落。

回顾赵武灵王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他敢于去旧出新,无愧于改革军事家的称号。但是他太过高估自己的,在子女的培育上方法失当。人无完人,不知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且行且惜吧!

一代雄主赵武灵王为什么沦落到掏鸟窝、捉老鼠最终还被饿死?

赵武灵王之死是自己一系列决策错误所致。

首先,他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让赵国变成了一个畸形成长的军事机器,战争效率空前提高,却付出了政治效率下降和结构性紊乱的巨大代价:为了减少旧势力的干扰,他对公子成等公族让渡了大量政治和经济权力,并牺牲了人事权,赵国看似轰轰烈烈,但新式军队也好,政权机构也罢,却仍然充斥着公族和贵族等旧人,这在同期六国中是比较落后的,不仅不如秦国,甚至也不如三晋中其它两国和齐国。如此畸形的人事结构,导致一旦他个人控制力下降,旧势力就能轻易反扑并掌控全局。

其次,他对这种脆弱的政治格局(很大程度上是自己造成的)之缺陷浑如不觉,反倒一次次轻率地“失去位置”:放弃王侯尊号自贬为君,后来更索性放弃君位自称“主父”,结果儿子惠文王一旦被说服转向,就可以凭借如假包换的“真王”权柄,让“主父”亲自训练的几十万雄兵变成无用之物,让“主父宫”变成不设防。实际上他已经足够走运了,因为惠文王是幼子,有一个成长过程,攀龙附凤的旧势力也需要和他有一定时间的相互试探和磨合,如果当初选定的赵王是年长的章,而后者又有一些野心的话(从章后来意图夺位可知他的确有野心),也许主父逞能扮使者去秦国“侦查”那趟就回不来了(只需放出个“那使者是赵主父啊”的小道消息,然后再发丧就好了)。

第三,一手建立了这么个摇摇晃晃的“危楼”后,他居然又玩废长立幼,废长立幼本就冒险任性,既然做了就该再狠一下心,照先秦惯例让老大公子章去外国自谋出路,乃计不及此,让老大让位后又生恻隐,打算把代分给他,以赵代两地从战国直到秦汉之交的独特关系,一旦事成赵国势必一分为二且对掐不息,而他苦心编练的精锐部队也势必会自相残杀消耗殆尽(赵后期精兵以代为多)。事没办成却被两个儿子及其亲信知道,结果双方都不满这个“糊涂爹”不说,还不约而同加快了夺权步伐,最终导致兄弟阋墙的提前白热化。

第四,事情已经闹到不可收拾,赵主父却仍然糊里糊涂地不清楚自己的实力和已经称王并初尝生杀予夺滋味、周围又围拢了一群逐利者的小儿子,居然让战败的大儿子入宫避难,结果他的庇护不但未能保住大儿子的性命,反倒促使已经势成骑虎的小儿子及其周围智囊横下一条心,索性把事做绝,仅仅把他饿死,也算战国时尚有周代遗风,若是到南北朝或更晚,那就直接动手了。

简单说,赵武灵王是个出色的军事将领(甚至都未必能称得上出色的统帅),但作为一国之君,政治头脑基本上是“脱线”状态的,能够在老病的年纪才困饿而死,已经可以烧高香了,倘若他的儿子再大些狠些,他的运气再稍稍差些,以如此任性的做派,或许早就挂了。

一代雄主赵武灵王为什么沦落到掏鸟窝、捉老鼠最终还被饿死?

战国时赵武灵王因推行“胡服骑射”改革,成为中原第一强国,但是一代雄主却被困在沙丘宫内三个多月,无水无食,只好去掏鸟蛋、捉老鼠充饥,最后竟饿死在沙丘宫中,有诗云:

武灵遗恨满沙丘,赵氏英明于此休。

年来月去春寂寞,故宫雀鼠尚含羞。

英雄难过美人关 废长立幼埋祸端

赵武灵王十六年(公元前310年),赵武灵王游大陵,梦见一个少女一边抚琴一边唱歌:“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荣。命乎命乎,曾无我嬴。”

那小模样真是婉兮清扬,倾国倾城,赵武灵王醒来尤清晰地记得少女的容貌,女子甜美的歌声亦常常萦绕耳畔,自此对梦中女子寤寐思服。

有一次饮酒,赵武灵王和众人谈起了这个梦,还具体地描绘了梦中少女的模样。

俗话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座中吴广听说后,觉得赵武灵王说的少女简直和自己的女儿孟姚一模一样,于是就把孟姚献给了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得到了日思夜想的梦中情人孟姚,自然是欣喜异常,万般宠爱。赵人称孟姚为吴娃。

不久,赵武灵王封吴娃作了王后,没过几年,吴娃为赵武灵王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赵何。武灵王爱屋及乌,自然非常喜欢王子何,于是竟废掉原太子章,改立幼子赵何为太子(英雄难过美人关)。

祸根由此种下!

废长子又宠长子,立幼子又成对头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五月,赵武灵王禅位于年仅10岁的赵何,史称赵惠文王,由赵武灵王的老师肥义为相辅佐赵何;赵武灵王则去王号自称“主父”,即国主之父。

一次赵惠文王朝会群臣时,赵武灵王在旁暗中窥测群臣的反应,看到高大英武的长子章落寞地向幼小的弟弟俯首叩拜,心有不忍,又怜惜起这个被他废掉的长子章了。

章本是赵武灵王第一个夫人韩夫人所生,韩夫人温柔贤惠,相貌姣好,生前与赵武灵王两人也是十分恩爱。长子章聪明英武,颇有乃父之风,只是后来章母死后,赵武灵王宠爱吴娃母子,一时脑热废长立幼。

章经常跟着赵武灵王东征西讨,立下不少战功,因此在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封赵章为安阳君,驻代地(代国被赵所灭,本号上一篇《春秋时的一场“夺命”鸿门宴》已讲过)。

赵武灵王见公子章无辜被废后毫无怨言,一如既往地孝敬自己,而且又英武果敢,屡立战功,对他越来越喜爱,加上自己无故废其太子之位心里觉得愧疚,觉得对不起死去的韩夫人,于是赵武灵王一心想着弥补。

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突发奇想,要将赵国一分为二,想让赵章在赵国的代地也称王,这样两个儿子就都能当王了,此议一出立即招致一片反对之声,最后不了了之。

儿子章封王没成功,赵武灵王心内怏怏,更加厚待他,经常和章吃住在一起,衣食住行均命人都要准备两份,连公子章的仪仗用度与赵王何的几乎都是一样的。

朝中的许多大臣们见公子章重又受到了赵武灵王的厚爱,以为赵武灵王又有什么新的打算,便暗中与公子章来往示好。

公子章本就有雄心,见父皇重新厚待自己,朝中大臣又都向自己示好,最主要的是他的那个相国田不礼不断怂恿撺掇他,经常以立长乃天经地义、人间正道的一套说辞影响公子章,不断煽风点火(不礼果然无礼),公子章胸中的雄心不断膨胀,想要夺回本应属于自己的王位。

这个想法得到了赵武灵王的默许,为什么呢?赵武灵王正当壮年主动禅让赵何以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中心地位,赵何在相国肥义的辅佐下逐渐成熟起来,名正言顺地取代赵武灵王成为赵国的一号人物。

尽管赵王何是赵武灵王亲自立的,但权力与荣誉远去的痛苦让赵武灵王十分失落,一生追求荣誉的赵武灵王有些不甘寂寞了。潜意识中重新扶植公子章的愿望越来越明晰,说到底,就是要重新夺回王权。

于是赵武灵王与公子章自然而然结成了同盟,想一起对付赵惠文王何(何必当初)。这时赵武灵王已经不把何当成儿子而当成对手了。

父子兄弟终反目 沙丘宫中尸骨横

而赵王何虽然年幼,但年少有为,而且有忠于王室的相国肥义和公子成及李兑的辅佐与拥护,他们也看出了公子章的用心,严加防范,公子章一时无从下手。

赵武灵王也看出这一点,他要给章制造一个机会,于是赵武灵王以要在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西北)选看墓地为名,通知公子章与赵王何皆随行。

赵王何即便知道此去凶险也没有办法拒绝,只得在大臣肥义和信期的陪同下随行。

到沙丘后,赵王何住在一个宫室,赵武灵王与公子章居另一宫室。

田不礼劝公子章杀了赵王何,再控制赵武灵王,以奉赵武灵王之命的名义称王。

于是公子章借用赵武灵王的令符请赵王何到赵武灵王宫议事(赵武灵王肯借令符说明什么)。肥义感觉不对,要赵王何与信期加强防卫,自己先去探探虚实,若自己不归即发生事变。命令使者到时候立即通知公子成与李兑来勤王。

肥义入赵武灵王宫后,果然被公子章和田不礼所杀。

赵王何见相国肥义未归,知道发生事变,手下将领信期率军包围了赵武灵王的宫室,与公子章和田不礼一伙儿展开激战。

李兑与公子成很快也率军赶到沙丘勤王,参与平叛,一同进攻公子章。

公子章与田不礼战败,田不礼逃亡到宋国,公子章败退到其父赵武灵王宫中躲藏。

信期、李兑、公子成围住宫室。李兑想向赵王何请示如何处置,被公子成制止。公子成说,如果请示赵王何,赵王何很难下达赶尽杀绝的命令,亲口诛其父兄;而如果不请示赵王何,自己处置,赵王何也一定会接受这个结果。

李兑与信期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派兵攻入宫内,诛杀了公子章及其党羽,赵武灵王眼睁睁看着而无力制止。

最后赵武灵王一人被困在沙丘宫里,仅有的瓜果点心没过几天就被吃光了。公子成对赵武灵王断粮断水前后达三个月之久,最后英武一时的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了。

公子成在确定赵武灵王必死之后,才打开内宫,为其收尸。

赵王何对其父之事一直不闻不问,直到公子成来回报其父已饿死,才痛哭一场,命令好生厚葬,全国举哀。

嗨历史君言:哀哉!赵武灵王之祸岂不是咎由自取乎?古语有言“齐家治国平天下”,先治理好小家才能治理好大家,才能平定天下。家乱焉能国安?齐家亦是以修身为本,天子以至庶民皆然也。

正是:

闲来凭吊数春秋,阅尽沧桑土一抔。

本藉兵争百战得,却同瓦解片时休。

祖龙霸业车中恨,主父雄心宫里愁。

唯有朦胧沙上月,至今犹自照荒邱!

我是“嗨历史”,喜欢就点个“关注”吧!

一代雄主赵武灵王为什么沦落到掏鸟窝、捉老鼠最终还被饿死?

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位一代雄主被活活饿死,一个是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一个就是战国初第一雄主赵武灵王。但赵武灵王的下场如此之惨,完全是咎由自取。可以说,正式由于赵国在鼎盛时期这场“政变”使得赵国丧失了唯一一次统一天下 机会。

赵武灵王,名赵雍,20岁登基,以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闻名。再有两个有名的事件就是,秦燕两国诸侯都是赵武灵王所立了,尤其是赵武灵王受芈月所所托,派兵助其子当上秦王(秦昭襄王)如果赵武灵王地下有知,数十年之后,秦赵长平之战的就是秦昭襄王主政的时候,不知作何感想。

用最简单话说,赵武灵王就是一世英名,一时糊涂。沙丘之变不仅使得自己死于非命,而且使赵国就此一蹶不振。赵武灵王的下场应该是自找的,用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来说明此事最恰当不过。赵武灵王原本立长子赵章为太子,但赵武灵王有一个宠妃叫吴娃。并立为王后,二人有一子也就是赵何、应该说赵武灵王对吴娃钟爱一生,在吴娃去世以后,出于爱屋及乌的意思,断然废长立幼,让赵何当了太子,赵武灵王这一做法遭到了以“宰相”肥义为首的朝臣的强烈反对,一是本身废长立幼就不对,二是长子赵章无过,三是赵何能力真一般也不如赵章。而当时的君主权力不像后世那么大。立储也是公卿一族的大事,但赵武灵王不知道哪根筋搭错,力排众议立赵何为太子,而且一步到位,自己退位为“主父”。赵何为当赵王了。赵武灵王之所以这样做,一是为了堵住公卿的嘴。二是让赵王何得到锻炼。赵王何既然登基,就是赵武灵王失去“生命”的那一天。

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赵武灵王希望自己是“垂帘听政”但赵王何一旦获得获得权力自然不愿意失去,而经过四年的观察,赵武灵王已经意识到,赵王何不是一个有为之君,他这才想起长子赵章的好处,赵武灵王希望将“易主”先是将赵国一分为二,然后再“废掉”赵王何,已经品尝到帝王威仪和权力的赵王何自然不会答应,权力是最好的毒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赵武灵王觉得自己拿回自己的王位很容易,但他错了,权力一旦失去,就永远失去了。他对长子赵章的“补偿”不仅害死了赵章。也害死了自己。

事情的过程与结果已经不重要了,我们只要知道,赵武灵王长子赵章惨死,而一代雄主赵武灵王被其子赵王何困在沙丘三个多月,活活饿死。在这件事情上,赵武灵王有三个错误。一是不应该废长立幼。二是不应该提早退位,使得自己丧失最大优势,三是既然已经退位,赵王何在位,就应该任命。不能再生风波。过于自信害死了自己。而最后意图分裂国家。实在糊涂了,赵武灵王前期雄霸一时,后期却昏聩不堪,何以会如此?实在是让人费解。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