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要杀开国功臣刘伯温?

历史上,那些统领四方的开国之君,在功成名就之后就过河拆桥,这样的事列已经数不胜数。从“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越王勾践,到卸磨杀驴,杀尽功臣的汉高祖刘邦,再到朱元璋。

究其原因,他们无一例外,是畏惧一个有才能的人,不再忠心于自己,为了防止以后出现这样的事,就要杀死对方。

当然,乍一看刘伯温之死,根本不能怪朱元璋,因为这事儿是胡惟庸干的,朱元璋可没下令杀他。但事实上,这事儿,朱元璋脱不了关系!

当时朱元璋一统天下,刘伯温居功至伟,其在民间的名声,甚至于盖过了诸葛亮。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姓朱的心里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建业以后,对他的防备心愈来愈烈。夜长梦多,他心中卸磨杀驴的心思就起来了,有了这想法,后续就是做计划了,怎么才能让刘伯温自寻死路呢?

唯一不让别人嚼他舌根的方法,就是激将法了。

先是给这一等一的功臣,封一个配不上他的官职,一个比公爵侯爵都低一等的诚意爵。

刘伯温心里明白得很,人家不与他计较,你不就是想让我生气,自乱分寸以下犯上嘛,我偏不上这个当。这刘伯温不按他想的来,给朱元璋急的啊,虽然心里已经处死刘伯温七八百遍了,可没有罪名,他也不好拿人家怎样。

刘伯温也深知帝王心的可怕,小心翼翼的走好每一步,终于找到机会让他离开京城。在洪武四年他就告老还乡,摆明的让朱元璋知道,自己不贪你的权也不贪你的位,你就让我好好的在家养老吧。

朱元璋想的就不一样了,他认为刘伯温之所以不犯错,只因为在京城有那么多眼线盯着他,他不敢作乱,这次告老还乡还不知道要出什么幺蛾子。于是他表面一阵惋惜,同意他回老家,背地里还是观察他的一举一动。

刘伯温也还算争气,偏就一丁点的错也不犯,安安稳稳规规矩矩的,你能把我怎么样吧。朱元璋盯了这么久也打算放弃了,皇上不急太监急,这丞相又来出风头了。

胡惟庸把朱元璋的心思都看在眼里,心想你要是不方便做那就我来担这个罪吧。于是就编造罪名,强行给刘伯温定了罪,不仅如此,还让他面经圣上,谢圣上不杀之恩。刘伯温给气的,到了京城人就倒下了,这还逃不过被杀的结局,胡惟庸戴着望病的名义,把毒药给他端来了,这毒不能马上置人于死地,但人喝下就活不了几天。

刘伯温以为自己逃过了,但回了乡没几日就死了,说到底这胡惟庸还是通过揣摩圣意才杀的刘伯温,要是朱元璋没有那个意思,胡惟庸也不敢擅自做主,毒杀刘伯温。

说起来,这谋略过人的刘伯温,成在谋略,败在谋略,要不是自己谋略过人也做不了朱元璋的功臣,要不是自己谋略过人也做不了朱元璋的眼中钉。

朱元璋为何要杀开国功臣刘伯温?

刘基,号伯温,足智多谋,思维缜密,料事如神,是朱元璋夺得天下、建立明王朝的第一谋士。然而,明朝开国后,刘基只被封了个次一等的爵位诚意伯。虽然他执法如山,并且在与淮西派首领李善长的争斗中占了上风,最终却被李善长的心腹、奸臣胡惟庸所害。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总有一只无形的手在主宰他的命运,直至生命的终结。 一、淮西派与浙东派拉开争斗序幕

朱元璋在解决了北元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和生活的政策,得到了好的效果,但此时,朝廷内部的矛盾又激烈起来,大臣分成两派,以地域为区分,开始了新的争斗。

这些所谓派别,实际上就是老乡会,大家都说一样的方言。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乡会就是淮西集团,会长本来应该是朱元璋,但考虑到他还兼任皇帝一职,所以当时是由李善长代理。这一集团人多势众,主要成员有李善长、郭兴、郭英、汤和、周德兴,还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可以说这些人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当时的人们见面都以会说淮西话为荣。

李善长何许人也,为什么是第一功臣?此人主要负责后勤和政务,如果把刘基比作张良,那么李善长就是萧何。他一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鞍前马后的劳顿,后勤工作不好做,劳心劳力又不讨好。朱元璋是个明白人,所以在建国后,便以李善长为第一功臣,任命他为丞相。李善长这个人的特点是外表宽厚,却心胸狭窄,谁敢和他过不去,就一定要解决对方。

俗话说恶人自有恶人磨。淮西集团很快遇到了对手,那就是浙东集团,首领就是刘基(刘伯温)。两个集团就在朱元璋眼皮底下开始了斗争,朱元璋似乎很有兴趣,他准备看一场好戏。

二、刘基处死李彬,与李善长结怨

李善长被朱元璋引为第一功臣,于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韩国公,这是很了不得的,因为当时朱元璋一共只封了6个公爵,其他5个人分别是徐达、常茂(常遇春儿子)、李文忠、冯胜、邓愈,他们都是血里火里拼杀出来的一代名将,而出人意料的是,李善长排位居然还在这些人之上,名列第一。他也是公爵里唯一的文臣。

相比之下,刘基也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大功,却只被封诚意伯(伯爵)。耐人寻味的是,他的俸禄也是伯爵中最低的,年俸只有240石,而李善长是4000石,多出刘基十几倍。

刘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许多重要决策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什么只得到这样的待遇?李善长是他的老乡,而且多年来只在幕后工作,从不抢风头,埋头干活,这样一个人朱元璋是很放心的。相对的,刘基是一个外乡人,更重要的是,刘基对事情的判断常常比他还要准确!

洪武元年,双方第一次交锋。当时的监察机构是仿照元朝建立的御史台,刘基是御史中丞,也就是说,他是言官的首领,此时的优势在刘基一边。

引发矛盾的导火线是一个叫李彬的人,是李善长的亲信,他由于犯法被刘基抓了起来,查清罪行后,刘基决定要杀掉他。此时正好朱元璋外出,李善长连忙去找刘基说情,刘基却软硬不吃,还将这件事向朱元璋报告。朱元璋大怒,命令立刻处死李彬。不巧,这份回复恰巧落在了李善长手里,他不敢隐瞒,但也怒不可遏。为了救自己的亲信一命,他想了一个借口,他相信只要讲出这个借口,刘基是不会拒绝他的求情要求的。

他找到刘基,对他说:“京城有很久不下雨了,先生熟知天文,此时不应妄杀人吧。”

李善长可谓老奸巨猾,他明知刘基深通天文之道,以此为借口,如刘基坚持要杀李彬,大可将天不下雨的责任推到刘基的身上,当时又没有天气预报, 谁知道什么时候下雨。

然而刘基的回答是:“杀李彬,天必雨!”

李彬就这样被杀掉了。李善长被激怒了,他开始准备自己的第一次反击。

刘基敢说这样的话,应该说他是有一定把握的,他确实懂得天文气象,可问题在于即使是今天的天气预报也有不准的时候。

这一次刘基的运气不好,过了很久也不下雨,等到朱元璋一回来,李善长积聚已久的能量爆发了出来,他煽动很多人攻击刘基。朱元璋是个明白人,并没有难为刘基。但刘基自己知道,这里是呆不下去了,于是在当年8月,他请假回了老家。

临走前,正值当时朱元璋头脑发热,想把首都建在老家安徽凤阳,同时还积极准备远征北元。刘基给了朱元璋最后的建议,建都凤阳是绝对不行的,而北元还有很强的实力,轻易出兵是不妥当的。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又对了。应该说,当时的朱元璋是很理解刘基的,他对刘基的儿子说过,现在满朝文武都结党,只有刘基不和他们搞在一起,我是明白人,不会亏待他的。

朱元璋这次可真是被刘基给蒙了,刘基并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他在临走之前已经布下了自己的棋子杨宪。

杨宪是刘基的死党,他得到了刘基的指示,接任御史中丞,准备对淮西集团反攻。

三、胡惟庸从幕后走到台前

这位杨宪也不简单,他韬光养晦,扶植高见贤等人,并利用言官的力量,不断收集李善长的黑材料,并经常在朱元璋面前打小报告,说李善长无才无德,不能委以重任。朱元璋不是蠢人,知道杨宪说这些话的目的何在,开始并未为之所动,对李善长依然十分信任,但时间长了,他也慢慢对李善长有了看法,对李善长多有指责。11月,他召回了刘基,并委以重任。淮西集团全面被打压,浙东集团开始占上风。

浙东集团眼看就要成为胜利者,李善长十分忧虑,他明白自己已成靶子,淮西集团岌岌可危,而自己又不便亲自上阵与淮西集团公开叫板;他左思右想,为何不学学刘基呢?找一个代言人,但这个人又不能太有威望,要容易控制。于是他看中了胡惟庸,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选择最终让他踏上了不归之路。

胡惟庸是李善长的老乡,他很早就追随朱元璋,却一直不得意,总是干些知县之类的小官。但他的确是个有能力的人。在得到李善长的首肯后,他成了淮西集团新的领袖。这场斗争最终将在他手中结束。

有道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浙东集团春风得意、准备一鼓作气打败淮西的时候,事情又发生了变化。由于刘基言语过于直接,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没有沟通技巧,很多人开始在朱元璋面前说他的坏话,朱元璋对这个足智多谋的第一谋臣也起了疑心,于是就有了后来那次决定刘基命运的谈话。

四、朱元璋与刘伯温谈话玄机四伏

这一天,朱元璋单独找刘基谈话。双方以拉家常开始了谈话,就在气氛渐趋融洽时,朱元璋突然变换了脸色,以严肃的口气问刘基,如果换掉李善长,谁可以做丞相?

刘基十分警觉,马上说道:“这要陛下决定。”

朱元璋的脸色这才好看了点,他接着问:“你觉得杨宪如何?”

这又是一个陷阱,朱元璋明知杨宪是刘基的人,所以先提出此人来试探刘基。

刘基现在才明白,这是一次异常凶险的谈话,如果稍有不慎,就会人头落地!他马上回答:“杨宪有丞相的才能,但没有丞相的器量,不可以。”

但考验还远远没有结束,朱元璋接着问:“汪广洋如何?”

这是第二个陷阱,汪广洋并不是淮西集团的成员,朱元璋怀疑他和刘基勾结,所以第二个提出他。

刘基见招拆招,回答道:“此人很浅薄,不可以。”

朱元璋很佩服地看了刘基一眼,这是个精明的人啊!

他说出了第三个人选:“胡惟庸如何?”

刘基松了口气,说出了他一生中最准确的判断:“胡惟庸现在是一头小牛,但将来他一定会摆脱牛犁的束缚!”

说完这句话,刘基知道考验已经过去了,但他错了,下一个问题才是致命的。

朱元璋终于亮出了杀招,他用意味深长的口气说道:“我的相位只有先生能担当了。”

大凡在极度紧张后,人们的思想会放松下来,刘基也不例外,他终于犯了一次错误,这次错误却是致命的。

他回答朱元璋:“我并非不知道自己可以,但我这个人嫉恶如仇,皇上慢慢挑选吧。”

这句话说得非常不合适,自居丞相之才不说,还说出所谓嫉恶如仇的话,如刘基所说,谁是恶呢?

刘基的昏劲还没有过去,又加上了一句话:“现在的这些人,在我看来并没有合适的。”朱元璋就此与刘基决裂。

五、第一谋士之死谁之罪

至此之后,刘基不再得到朱元璋的信任,他虽明白自己地位不如前,但仍然坚持在朝中为官,为浙东集团撑台。但朱元璋不是那么好打发的。

洪武三年,朱元璋亲自下书给刘基,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你年纪这么老了,应该在家陪老婆孩子,何苦在这里陪着我呢。”

这意思就是,我要炒你鱿鱼,走人吧。刘基只好回到了乡下。

这时,浙东集团的另一干将杨宪失去了刘基的帮助,很快被淮西派排挤,本人也性命不保,被胡惟庸找个借口杀掉了。在这场斗争中,淮西集团最终大获全胜。

刘基明白,自己失败了,他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好好在家养老,度此一生。可是在这场斗争中,失败的人是要付出代价的。

胡惟庸成了丞相,他没有放过刘基,指使手下状告刘基,此时刘基已经没有官位,还能告他什么呢?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实在是至理名言。刘基的罪状是占据了一块有王气的地。所谓王气实在是个说不清的东西,说有就有,说没有也没有,只看你的目的是什么。

于是朱元璋再次下诏处罚刘基,官都没了,还罚什么呢?朱元璋有办法,他扣除了刘基的退休金。

刘基陷入了绝望,但他的智慧又一次发挥了作用,他没有在原地等死,而是出人意料地回到了京城。

这实在是很绝的一招,他明白,胡惟庸对付他的根本原因在于朱元璋,只要自己回到京城,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让他放心,自己的性命就有保证。

但这次,他又错了。

洪武八年正月,刘基生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注意这点)探视刘基,胡惟庸随身的医生给刘基开了药方。刘基吃了药后,病情越来越重,过了不久就死去了。

关于刘基的死因,后来胡惟庸案发后,医生供认是胡惟庸授意他毒死刘基的。这也成为了胡惟庸的罪状之一。

很多人都知道,胡惟庸和刘基有仇,朱元璋也知道,却派他去探望刘基。而刘基这样有影响的人,胡惟庸是不敢随便动手的,不然也不会让刘基在他眼皮底下逍遥5年,他很有可能是得到了朱元璋的默许。无论此事是否朱元璋指使,但毫无疑问,刘基之死朱元璋是负有责任的。

刘基一生足智多谋,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他对形势判断准确,思维缜密,能预测事情的发展方向。虽然他本人并非真如民间传说那样,有呼风唤雨的本事,但从他的判断和预测能力来看,料事如神并非过分的评语。他和诸葛亮一样,已经作为智慧的象征被老百姓所铭记。

胡惟庸胜利了,他在朱元璋的帮助下打败了浙东集团,除掉了天下第一谋士刘基。现在他大权在握,李善长也要给他几分面子。

但他真的是最后的胜利者吗?历史的回答是否定的。

朱元璋为何要杀开国功臣刘伯温?

刘伯温的死,主要是因为他太聪明了,太聪明的人往往自视过高,很多的事就算他看的透彻,也明白,但是就是不肯放下,总觉得能凭自己的才智度过一个个难关,他不明白的是,他的智慧在皇帝的权利面前是不堪一击的。

不愿功成身退

刘伯温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建立明朝的第一谋士。从龙湾之战,到后来解救安丰,朱元璋能想到的,他都想到了,朱元璋没有想到的,他一样也想到了。在打天下的时候,这些不是问题,因为一切以打赢夺下天下为主要目的。朱元璋需要刘伯温的谋略。

但是天下打下来了,就不一样了,没有一个皇帝喜欢自己的臣子比自己聪明,不放心啊,再说刘伯温的那套权谋,打天下时候很好使,但是治理天下,安定民生,对于权谋的需求就没有那么高了。

再加上朱元璋见识过刘伯温的厚黑学,比如不让他去救韩林儿,这些在争天下时是必要的,但是一旦天下安定下来,朱元璋就要想刘伯温的这些智谋会不会哪天用到自己身上。

于是,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李善长都封了公爵,而刘伯温,却只是封了一个诚意伯,不但爵位低,就连俸禄也是最低的,只有240石,而李善长有4000石。

这已经是一个信号,刘伯温真聪明的话,就应该功成身退了。可是他没有。

自视才高,陷入朝廷争斗

朱元璋的朝廷,主要是俩派人,一派就是他跟着他从家乡走出来的淮西那波人,都是朱元璋的老乡,以李善长为首,算是朱元璋的起家的班底,按今天的话说就是朱元璋的基本盘。另外一派就是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派。

李善长被朱元璋视为第一功臣,封了公爵,还任命当了宰相,而且这个人和朱元璋一样,心胸狭窄,属于有仇必报的那种人,谁得罪了他,必弄死对方而后快。

刘伯温这个时候的官职是御史中丞,负责监察,是言官的领袖。

于是俩个人就掐起来了,而且是在朱元璋眼皮底下掐,朱元璋一开始的态度是看戏。

第一回合,刘伯温抓了李善长一个亲信,叫李彬。李善长就找刘伯温说你看看这个是我的人,给我个面子,算了。

刘伯温就说,算不了,罪证确凿,怎么就能算了呢?算不了,再说我已经和皇上请旨了。

李善长这个人也是个老狐狸,他说你看现在天一直大旱,不适合在这个时候杀人吧?

刘伯温还真和他杠上了,就回答他说:杀李彬,天必雨。

刘伯温是号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他这么说,肯定是他夜观天象算过。可是这次老天爷没帮忙,杀了李彬之后,天一直不下雨。

于是李善长就开始在朱元璋面前给刘伯温上眼药。又煽动淮西的势力攻击刘伯温。

没办法,刘伯温请假回老家了。

按说,刘伯温这个时候应该是萌生退意,然后终老一生,也是很好的结局了。

可是他没有。

我就不信干不死李善长

刘伯温临走前,培植了一个亲信杨宪,接任御史中丞,继续利用言官的权利,对淮西集团,尤其是李善长发动了猛烈的反攻。收集各种的黑材料,每天往朱元璋那送,说李善长无才无德,仗着是皇上的老乡,受皇上的宠爱,可是净干些不利于皇上的事。

朱元璋开始也不信,知道是淮西派和浙东派的争斗,可是架不住整天在耳边听人这么说,久了,就开始疑惑,对李善长就不像以前那么信任了。

而且,他忽然招回来了刘伯温。

刘伯温又开始得意了,淮西集团受到打击,浙东派占了上风,刘伯温很为自己的权谋感到骄傲。

李善长也是老狐狸了,他想我在皇帝那现在不受待见,我不能直接咬刘伯温,那我也学学刘伯温,我也找个人出来做淮西派代表就得了。于是他就找到了老乡胡惟庸来做这个淮西派的新领头的对抗浙东派。

因为刘伯温占了上风,而且正在兴头上,所以说话办事就不免骄奢,得罪的人就多了。

胡惟庸也是个有本事的人,就利用这点,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发动所有可能发动的人,在朱元璋面前给刘伯温打小报告。说他坏话。

没多久,朱元璋对刘伯温也不放心了。

于是决定找他聊聊。

和朱元璋的一次聊天要了刘伯温的命

朱元璋开始和刘伯温聊家常,聊他们奋斗的历史,战斗的岁月,气氛是融洽的,君臣也动了感情,火候到了,朱元璋话锋一转,问刘伯温:如果彻底换掉李善长,谁可以做宰相?刘伯温知道朱元璋在试自己,马上回答说:这事得陛下您来定。朱元璋就问他:杨宪怎么样?刘伯温汗毛马上树起来了,心想这不是一般的谈话啊,这是要给我挖坑啊。

于是他马上回答说:杨宪不行,他干不了宰相。

朱元璋接着问:汪广洋如何?刘伯温说:这个人浅薄,不合适。

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如何?刘伯温说:胡惟庸现在还只是头小牛,但是将来它一定会摆脱牛犁的约束。

一溜十三遭下来,朱元璋接着说出这样的话:看来我的宰相只有刘爱卿当了?

这个时候,才是最考验人的时候,而聪明智慧擅权谋的刘伯温,没有经受住考验。

他居然说:我知道我的本事能当宰相,但是我嫉恶如仇,得罪很多人,皇上您还是慢慢再找吧。不过在我看来,现在所有这些人,没有一个合适的。

还有什么比这句话更能让朱元璋动杀心的呢?

于是

弄死刘伯温,悄悄的干

从这次谈话后,刘伯温就不再受朱元璋信任,可是浙东派还需要他,他自己也有点身不由己了,继续撑着干。

到了洪武三年,朱元璋绷不住了,他找来了刘伯温和他说,岁数大了,回家陪老婆孩子吧,把刘伯温炒了。

刘伯温一走,浙东派没了主心骨,杨宪也被胡惟庸找个借口杀掉。到了此时,淮西派大获全胜,还是老乡最亲。

刘伯温这个时候想安心养老,不问世事,以渡残年了。

可是,晚了,胡惟庸找人诬陷刘伯温占了一块有“王气”的田,刘伯温你不是会看穴吗?就让你死这上面,朱元璋说,既然是这样,把他的养老银子扣了吧。

都到了这个时候了,刘伯温还在妄想用自己的智慧救命,他没有继续住在家乡。反而是千里迢迢回到京城,他想着在皇帝眼皮底下,皇帝该放心了吧?!

可是,他又错了。

洪武八年,刘伯温生病,朱元璋派胡惟庸探视刘伯温,随身带去的医生给刘伯温开了药,吃了,没见好,再吃,死了。

都说胡惟庸和刘伯温有仇,害死了刘伯温,可是没有朱元璋的暗示,他敢吗?

以后,胡惟庸事发,这个事成了他的一大罪状,朱元璋这个一鱼俩吃,玩的高明,玩的阴狠!

刘伯温,足智多谋,智慧化身,可是,谋略也好,厚黑也罢,不知道进退,终究让自己丢了性命。还是那句话,在皇权面前,谋略算什么呢?什么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呢?

朱元璋为何要杀开国功臣刘伯温?

刘伯温,本名刘基,字伯温,是明朝初年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是明朝的开国元勋。

刘伯温

刘伯温在元朝末年就已经中进士,但没有去朝廷做官,刘伯温也对元朝的统治非常不满,当朱元璋邀请刘伯温的时候,刘伯温没有犹豫,二话不说就出山帮助朱元璋打天下。

刘伯温参与过对张士诚、陈友谅的战斗中,也参与过北伐元朝的斗争中。为朱元璋建立大明立下汗马功劳。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刘伯温就是功臣,但朱元璋此时的心态发生改变,学习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对任何功臣都不放心,就怕自己的位置被下属取代,这里也包括对刘伯温的恐惧,所以开始整理功臣。

明朝初期朝廷分为两派

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和以刘基为首的浙东集团。朝廷出现两大集团,自然就会有矛盾,会对立,这样就会对朱元璋的位置产生严重的威胁,所以朱元璋暗下决心开始收拾这两大集团。

李善长

在朱元璋眼里,李善长和刘伯温有着不同的待遇,刘伯温被封为伯爵,李善长被封为公爵,虽然差了两级,但在待遇上却差了十多倍,刘伯温的俸禄二百四十石,而李善长的俸禄是四千石,由此可见朱元璋很偏向李善长,根本上说,李善长是朱元璋的老乡。

刘基杀了李彬

李彬是李善长的亲信,本来两个派别之间明争暗斗很正常,但在这个时候刘伯温却杀了李彬,这引起了李善长的不满。

还有胡惟庸跟刘基也是死对头,所以当刘基生病的时候,朱元璋故意派胡惟庸去看他,这也就出现了刘基吃完胡惟庸带来御医开的中药后觉得身体不舒服,立即报告给朱元璋,而朱元璋只是搪塞了刘基的想法,其实这都是朱元璋故意的。

谈话决定命运

有一次朱元璋找刘伯温谈话,问刘基,朝中谁更适合坐李善长的位置,当时李善长是宰相。

刘伯温又不是傻子,一听就知道朱元璋这是在试探他,稍作思索后说道:“皇上,这个还是您亲自下决定。”

朱元璋一看刘伯温没有上套,马上又问:“你觉得杨宪如何?”

朱元璋

刘伯温顿时心里翻江倒海的在想:杨宪是我的人,你竟然想用我的人去做宰相,这不明摆着要我和李善长死掐吗?我可不能上你的当。

刘伯温赶紧说道:“不可以。”

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可以吗?”在朱元璋心里,汪广洋跟刘基是一起的,实际汪广洋不是刘基的人,也不是李善长的人,但朱元璋不这么想,所以来了这么一问。

刘基说:“此人也不合适。”

朱元璋此时感觉刘基确实有两下子,回答看人都很准确,也很符合朱元璋的想法,然后又开始试探说:“胡惟庸应该可以吧!”

胡惟庸

胡惟庸在当时也是淮西集团的的重要人物,也是李善长的亲密朋友,但跟刘基的关系可不咋地。

当朱元璋说起胡惟庸的时候,刘基想都没想,直接说:“此人将来必将难以控制!”

这刘基的判断简直有如神助,虽然当时朱元璋没有想得太多,但胡惟庸后来还是谋反了,被朱元璋杀了全家。

朝中的名人几乎都问了个遍,刘基以为此次谈话到此结束了,结果朱元璋抛下了最后一颗炸弹。

朱元璋说:“看来朝中宰相的位置只有先生莫属了。”

完了,这下刘基真被套进去了。

刘基说:“我知道自己可以,可是我这个人嫉恶如仇。”

朱元璋心想:好你个刘基,自负,还嫉恶如仇,真以为你能做宰相吗?

这句话彻底把朱元璋惹恼了,也正是这次谈话,让朱元璋对刘基的看法一落千丈,后来刘基生病,朱元璋故意派他的对手胡惟庸去,明摆着是要毒死他的。

刘基死后,浙东集团彻底瓦解,而朱元璋也开始了大杀四方,开国功臣都被杀了个遍。

朱元璋为何要杀开国功臣刘伯温?

答:所谓“朱元璋要杀开国功臣刘伯温”只是阴谋者论断、小说家言。

按照阴谋论者的说法,刘伯温是个谋比张子房,智压诸葛亮的能人大牛,既能兴人国、亦能覆人国,朱元璋为了自己的子孙坐稳龙廷,就狠心把他杀害,免除后患。

在民间传说里,“火烧庆功楼”、“烧鹅杀徐达”等等骇人听闻的奇闻怪谈就是这么来的。

事实上,刘伯温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真没有多重要。

我们用事实来说话好了。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大封功臣,最初所拟名单里并没有刘伯温的名字。

封赏结束后,过了二十天,朱元璋觉得工作有遗漏了,匆匆补封了两名位列于公、侯之下的三等伯,刘伯温才得以排在了被封功臣中的最后一名:诚意伯。

这一年,刘伯温已经六十岁,跟了朱元璋十年,这不容易才混到这么个象征性爵位,业绩应该不是太出色。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在之后的一次祭奠孔子活动上,朱元璋没有安排刘伯温参加。刘伯温却在活动仪式结束后,站在了领受祭肉的行列。

朱元璋当场发话:你刘伯温不是在学圣人之道吗?你都没参加祭奠,却来要享受祭品,学礼学到哪里去了?

末了,朱元璋还下令停发其一个月俸禄。

刘伯温斯文扫地,颜面无存,于洪武四年(1371)以病老致仕,归乡隐居。

浙、闽交界有一个名叫谈洋的小地方,经常有走私盐贩聚集,治安不好。

退休后的刘伯温闲不住,觉得应该在青田设立谈洋巡检司,让长子刘琏上奏其事。

以左丞相掌管中书省事务的胡惟庸是刘伯温曾经的政敌,其抓住机会,指使刑部尚书吴云弹刻刘伯温,说:“谈洋这个地方踞山临海,有王气,刘伯温想占来作自己的墓地,百姓不同意,他便请求设立巡检司来驱赶百姓。”

胡惟庸这一诬陷,上纲上线。

刘伯温赶紧入朝当面向朱元璋交待问题。

朱元璋见了刘伯温的衰样,也没怎么为难他,反倒多番慰藉。

刘伯温就没有急着返乡,在京师住了下来。

洪武八年新年,刘伯温体感不适,却仍和京官参加元旦的早朝,并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岁早朝》。

正月下旬,刘伯温感风寒,病重,卧床不起。

胡惟庸不知是过意不去,还是不安好心,送来医生诊治。

刘伯温服过药后,却感觉病情加剧。

三月下旬,刘伯温病情恶化,朱元璋于是颁发《赐归老青田》诏书赐归田里。

诏书中,朱元璋对刘伯温的功过进行了一次总结,并特别强调自己对刘伯温的一切安排和处置都是符合“国之大体”的。

洪武八年(1575)四月十六日,刘伯温卒于家中。

从刘伯温的死亡过程来看,说他是善终乡里也是成立的,何来朱元璋杀害之说?

但是,阴谋论者咬定,刘伯温是胡惟庸派来的医生下毒药毒死的,进而又说,胡惟庸派医生下毒,幕后主使就是朱元璋——这真是脑洞大开!

其实只要仔细想想,刘伯温已经是六十开外的老人了,而且是多病多悉的身体,又手无寸权寸柄,患此重病,就算延医求药,也是去日无多,朱元璋和胡惟庸何必要多此一举要下毒杀人以授人口舌?!

最后补一笔,刘伯温的名声在后世如此隆厚,主要是其子孙的高超运作。

首先,刘伯温次子刘璟早早就在老家青田县城的一座道观里为老爸建立了祠堂,为此捐出了115石的田租。

弘治十五年(1502),刘伯温九世孙刘瑜又动用重金,通过好友给事中吴仕伟向明孝宗请求重建刘基祠堂于处州府城。此举当时虽未获准,但朝廷却同意将原有祠堂按建制扩建成庙,并御赐给“诚意伯刘公庙”一块“翊运祀碑”,还诏授刘瑜为处州卫世袭指挥使。

由“祠”改“庙”,并且是统治阶级的行为,意义非同小可,刘伯温从此一跃而成为当地神祗。

到了正德九年(1514),刘氏后裔又依靠广泛的人脉,把祖先运作成了“太师”,谥号文成。

当时朝廷对刘伯温的赞誉之辞为:“学为帝师,才称王佐”,“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

好家伙,在朱元璋封功臣中排名在第三十七位的刘伯温竟然成了“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

到了嘉靖十年(1531),刘伯温的同乡、刑部郎中李瑜向当时的世宗朱厚熜上疏,说刘伯温应当陪着太祖朱元璋享受祭祀,他的子孙也应该像中山王徐达的后代一样世袭爵位。

此议很快得到了嘉靖朝君臣的同意。

在此基础上,成书于嘉靖年间的演义小说《英烈传》又加了一把火,把刘伯温塑造成一位能呼风唤雨、料事如神的神算军师。

关于刘伯温事迹的造假神化,到了明末,谈迁、许重熙等人觉得太过、太火,曾提出过种种批驳。

近代历史专家,曾任国家图书馆副馆长、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的杨讷也著作有《刘基事迹考述》,对神化刘伯温事迹一一作出考辨。

一句话,刘伯温,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朱元璋没有非要杀刘伯温的理由。

事实上,刘伯温也不是朱元璋杀害的。

  

朱元璋为何要杀开国功臣刘伯温?

古代谋士的宿命使然,谋士知道的太多了,君王干了那些坏事,谋士都参与其中,知道来龙去脉。而且很多谋士出的计策都是阴谋诡计,很多都是见不得人的计谋,这些计策太过阴毒,君王不得不防备谋士。

刘伯温曾经就出过阴谋害人的计策。众所周知,朱元璋是红巾军的分部,打着小明王韩林儿龙凤政权的旗号在金陵一带扩大势力。当然了朱元璋也在名义上奉行小明王的旨意。

小明王龙凤政权在刘福通的带领下发展壮大,本来可以一举灭了元朝,由于指挥失误,元朝反扑,刘福通惨败,龙凤政权的实力大大削减。

刘福通和小明王韩林儿驻扎安丰,张士诚就派部将吕珍包围安丰。当时安丰城内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情况危急,连小明王韩林儿都哭泣。

刘福通只好求救于朱元璋,朱元璋要带兵亲自去救龙凤政权。刘伯温阻止朱元璋,认为大军不应该轻易出动,如果将小明王救出来,该怎么安排小明王。

当然了朱元璋并没有听从刘伯温的建议,而是去救故主小明王。朱元璋到了安丰,刘福通已经战死,朱元璋击败吕珍,救出小明王韩林儿。

当时朱元璋还想将韩林儿迎接到金陵,而朱元璋手下的将领也都认为应该在中书省设立御座,朱元璋要按臣子的礼节率将领参拜。而刘伯温就不同意,说:“这不过就是个放羊娃,拜他有什么用?”

只是刘伯温没有想到,朱元璋也曾经是个放牛娃,和韩林儿一样,这当时的气氛就尴尬了。刘伯温瞧不起放羊娃,为了缓解气氛,刘伯温以朱元璋天命所归为理由,才让朱元璋转怒为喜。

《国初群雄事略》卷一:癸卯春,张士诚围安丰,福通请救,太祖亲援之。先遣常遇春至安丰,士诚遂解围。福通奉林儿弃安丰遁于滁州居之,士诚兵复入安丰守之。丙午三月,太祖取安丰。先是安丰被围请援,太祖救之。太史刘基谏曰:“不宜轻出,假使救出来,当发付何处?”不听。径过庐州,平章左君弼不出迎。及安丰兵解,回攻庐州,三月不克。后太祖谓刘基曰:“我不当为安丰之行。使陈友谅乘我之出,直捣金陵,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友谅不攻建康,而围南昌,此计之下者也。”太祖至安丰击吕珍,破之,珍弃城走。太祖遂以宋主韩林儿还金陵。诸将议于中书省设御座奉林儿,刘基曰:“彼牧竖耳,奉之何为!”密陈天命所在,太祖意悟。

朱元璋阵营中对小明王韩林儿有意见的就是刘伯温了。当然了刘伯温的建议逐渐改变了朱元璋对小明王韩林儿的态度,朱元璋没有将小明王韩林儿安排到金陵,而是安置在滁州。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清楚,朱元璋称吴王的第二年,小明王韩林儿就去世了,只不过死的不明不白,明太祖朱元璋让廖永忠迎接小明王韩林儿到金陵,在乘船渡长江的时候,船沉了小明王也从此淹死江中。

《明史》:太祖击走珍,以林儿归,居之滁州。明年,太祖为吴王。又二年,林儿卒。或曰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儿归应天,至瓜步,覆舟沉于江云。

小明王韩林儿之死恐怕也是刘伯温出的计策吧,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刘伯温只不过是个伯爵,而廖永忠立下大功,本该是公爵,却封侯爵。而且两人都是死于洪武八年,不能说跟这件事无关。

尤其是刘伯温还精通天文,朝廷有点小事动不动就拿天命说事,而且每次都说中了。这让朱元璋不得不防备刘伯温,因为天命都被刘伯温掌握,大明江山能否长远,也不过是刘伯温一句话的事了。

谋士辅佐君王打江山,讨论各种战略战术,很多军事政治机密都会知道,而且谋士长期在君王身边,对君王的心思猜的十分透彻,对君王的秘密也心知肚明。这其实就是触犯了君王的逆鳞。

比如越王勾践的谋士范蠡文种就曾长期辅佐勾践,勾践在吴国当奴隶的时候,范蠡和文种就陪伴在身边,对于勾践在吴国所做的事一目了然。尤其是吴王夫差病了,太医诊断不出,需要,有人来尝吴王夫差粪便,通过粪便的味道来辨别病情,但是吴国没有人愿意这么做。

到最后勾践自告奋勇前去尝吴王的粪便,最后治好了夫差的病,也得到了夫差的信任,由此勾践被放回越国,才能卧薪尝胆,最后吞并吴国。

而勾践吃屎这件事范蠡和文种都知道,当大功告成,范蠡懂得君王勾践可以共患难,不能同享福,于是离开了庙堂,散舟五湖。而文种却辅佐勾践,最后被勾践赐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