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诸侯都瞧不上秦人?
这还得从秦人的起源说起!
据一些远古典籍记载以及一些专家的考证,秦人应该是咱们华夏族的一支,其在商朝时期西迁到了当时的西戎之地。而西戎这样的族群在当时是不被华夏所认可的,他们被认为是蛮夷,是外族,当然也经常和商朝进行战争。
而在这个过程中,秦人担当到了一个先锋抗敌的角色。后来商朝败亡,秦人被周王朝给征服,成为了为周天子军队管理马匹的马夫。当时秦国还不是诸侯国,只是周王朝的附庸,算是殖民地或者藩国,两者没有宗亲关系。
周王朝是利用其来戍边对抗西戎,并没有把他们当作自己人。不过后来因为戍边有功,为周朝开拓了疆土,周王室便把这些原本就是秦人打下来的地盘,封给了秦人,这便是秦国立国的基础。
再后来,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镐京被犬戎攻破,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洛阳,秦人因为护送有功,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允许他们建国。
周平王曾经允诺秦襄公:“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与誓,封爵之。
所以,秦国真正建立成为诸侯国之一,已经是在东周时期了。此时的周王室已经远没有曾经的威望,其封爵赐土的含金量和说服力自然也就小了许多,以至于许多诸侯,根本就没有把秦国当作自己的一员。他们认为秦人是马夫,身份低贱,且常年居住在西部蛮荒之地,与戎族为伍,没有文化,是蛮夷。
所以他们打心底里就看不起秦国。不过,在春秋战国那个礼乐崩坏的时代,血统论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实力才是关键。秦人历经数代努力,终于击败戎族,称霸西戎,并不断扩张,国力日渐强盛,位列春秋四大国之一。秦穆公时代更是与晋国联姻,争霸中原。
那个时候的秦国,没有人瞧不起他们,至少嘴上不敢说瞧不起。
不过,当历史的车轮转动到战国时期的时候,秦国已经不复当年之勇,他们落后的制度在历经改革之后东方强国面前显得不堪一击,曾创下五十五秦军不敌五万魏军的耻辱记录,由于连连被魏国所击败,秦国丧失了大片土地,国家积贫积弱。这样的秦国自然没人会看得起,被三晋压得死死的。当时的东方诸侯们根本看不起秦国,甚至连诸侯会盟都不让秦国参加。
当然,后来秦国变法图强,逐渐成长为超级大国,再也没有谁敢忽视他们。
其实,比起秦国来,同为春秋四大国之一的楚国才是被歧视的最惨的那一位,楚国比秦国建国早,周朝初建之时,他们就已经存在了。因为帮助周朝灭商有功,被奉为诸侯,当然了,这个爵位可是非常低的,“子”爵,位列“公侯伯子男”第四等。在诸侯会盟的时候楚国因为是南方蛮夷之地来的,所以一样被瞧不起,根本没有资格参加会盟,只能在门口帮着守火堆。
不过楚国人确实够硬气,他们也懒得搭理周王室,后来干脆自立为王,和周王室对着干,他们自称“蛮夷”,“不与中国之号谥”。几经兴衰之后,最终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已经成为了雄踞南方的超级大国,无时无刻都在想着称霸中原。
关于这段历史,推荐大家去看看央视纪录片《楚国八百年》,你会回来感谢我的!
相比于秦国用奋斗来让别人刮目相待的方式,楚国这种“关你屁事,关我屁事儿”的道系态度,显得更加有趣!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诸侯都瞧不上秦人?
我认为战国时期的东方六国不是瞧不上秦人,而是畏惧秦人,所以才站在道德的危岩上说秦人是虎狼。春秋晚期和战国初期,东方六国是真瞧不起秦人,因为秦国又穷又弱还与中原文明程度上有相当大的差距;至于春秋早期与中期,诸侯们根本没有瞧不起秦人,因为秦国是东周的开国诸侯,实力强劲,巴结还来不及,何谈瞧不起一说?因此真正的诸侯卑秦只有春秋晚期与战国初期,其它时候秦国都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高山仰止啊!
很多人说秦人是西戎人,其实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在山东地区生活,他们在周朝开国后才迁到西部地区的。因为秦人替周王室养马,镇守西部边境,故与戎人相互杂居,有不少戎人的习俗,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赵国胡服骑射后,很多习惯跟匈奴一样了,咋没有听人说赵国是胡人呢?秦国强大后消灭了六国统一了华夏,秦亡后部分六国后人就开始诋毁秦人了,如何诋毁呢?最好的诋毁方式就是从血统上和道德上说事,这并不是什么新招式,从古至今的诋毁都只有血统和道德这两个套路,在此我不反驳,有识之士自明。
王都镐京被戎人屠戮,血流成河,铁蹄之下天子六师溃败,周天子哭哭涕涕没有诸侯敢来救(历史上说是烽火戏诸侯,故诸侯不来救)。当此之时秦人迎头痛击戎人,千里护送周王室东迁洛阳,因勤王得力,护驾有功,故秦人被周天子允许建国,且国土就是被戎人占据的关中平原。秦国作为东周的开国诸侯,深得周王室依重,没有钱粮了就找秦国要,被别人打了就找秦国打回来。秦国在春秋中期东平晋乱,西霸戎狄,地广三千里,战车上万乘,天下诸侯畏惧秦国还来不及,何来瞧不起一说?
周天子被弟弟赶出了王都,天子找晋国帮忙,晋国又找秦国帮忙,秦晋联军平定了子带之乱,复迎周天子归国。楚国被吴国攻破了国都,楚国大夫跑到秦国不吃不喝哭了七天七夜,秦国才出兵击退了吴军,收复了楚国故土(楚国将商於之地给秦国作为出兵费用)。另外我正告诸君,孔子不入秦,并不是他不想入秦,也不是秦国不让他入秦,而是孔子没有钱粮作为路费入秦了。要知道孔子名为周游列国,其实就是在各国逃命,经常吃了这顿没有下顿,穷困潦倒之下,如何千里西进入秦呢?
因此在春秋中期,秦国的国际地位还是很高的,很多西部小国都是秦国的附属国。春秋晚期,秦国四代乱政,这时魏国崛起,攻占秦国河西之地。秦献公继位后,与魏国血战二十余年,收复了河西,但是秦国打穷了打得要跨了。秦孝公继位后,将河西之地又让给魏国,与魏国停战求和,这时的情况是:六国会盟而谋秦,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秦孝公之后的秦国就不是各国看不看得起秦国的问题了,而是争相事秦,如事君父了。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诸侯都瞧不上秦人?
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个国家一直受到中原国家的轻视,这两个国家就是秦国和楚国。
中原国家的人都称楚国为“蛮夷之国”。楚国国君也常常因为这个,和周王室,和中原地区的国家闹矛盾。从西周开始,周王室就已经和楚国发生了不少战争。春秋时期,诸侯开始争霸的时候,也拿楚国来说事。齐桓公的所谓“尊王攘夷”,这里的“攘夷”,所要攘的,多半是楚国。齐桓公甚至带着众诸侯冲到楚国的边境上,屯兵示威。
除了瞧不上楚国外,中原国家也瞧不上秦国。中原国家称楚国是“蛮夷之国”,称秦国则是“虎狼之国”。文献中有非常多这方面的污蔑性的称呼。如《史记》中,屈原就曾对楚怀王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等等。
(屈原剧照)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一直没有去秦国,这也被一些人认为是瞧不上秦国的表现。
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确实对秦国是有偏见的。那么,他们的偏见是怎么来的呢?
一、秦国做大来历不正。秦国原来是西边的一个边陲小国,它之所以会成为一个大国。主要得利于两个时间段内。
一是在周平王东迁的时候,秦国一边帮助周平王东迁,一边占领周王室在西边的大片土地。让周王室的“王畿之地”变得非常少。这一点,诸侯们都看在眼里。虽然说其实跟诸侯们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大家心里都很不服气。
二是在秦穆公时期,攻打西戎地区,占领了西戎的大片土地。本来秦穆公是想往中原发展的,但由于受到晋国的阻碍,打不到中原来,只得往西边打。这样一来,虽然秦国也拥有了一个庞大的国土面积。但是它也就被混同于西戎这样一些民族。我们知道,所谓逐鹿中原,只有在中原地区获得天下,大家才认可,你占领周边的国家,就算你的面积很大,大家也没有把你当回事儿。
秦国虽然是大国,但是它做大这个过程,让大家不服气,所以大家也不怎么认可他。
(秦穆公剧照)
二、秦国不尊周朝礼仪。在整个西周时期,一方面秦国是一个小国,另一方面它又处在边陲地区,所以它一点儿也不引人注目。秦人也很少学习周朝的礼仪,整个礼仪制度在秦国并没有建立起来,秦国处于一种没有教化的状态。
春秋开始,秦国在做大后,加强了和中原国家的交流。本来它是有机会学习礼仪的。但是,这时候开始了诸侯争霸。诸侯争霸,就要有争霸的本领。齐国、宋国、晋国可以打着维护周礼的幌子,发展自己的经济和军事。秦国本身就缺乏周礼,所以找不到这个借口。再说了,找这个借口也没用,这样是不能把国内的经济和军事搞起来的。因此,只能利用兵家、法家等,实施有利于国内经济发展的那些措施。
秦国之前没有礼仪,国民没有教化,后来又直接抛弃礼仪那一套,利用兵家和法家进行国内改革。在中原国家看来,秦国这是走了偏路,走了邪路。因此,中原国家的人瞧不上他们的作为。
(白起剧照)
三、秦国倡导暴力美学。秦国从开始发愤图强那天起,就坚持暴力美学。一方面,秦国对内实施严刑峻法,严格管控国人。这样做,固然可以起到很好的管理作用,但是这种缺乏道德教化的管控,连亲情都有可能丧失掉。比如,秦国由于规定了连坐责任。这种父子之间为了保护自己,告密倾轧的情况,非常普遍。
孔子当年说,父亲偷了羊,当儿子的应该帮他掩饰。我们可能觉得这样做是违法的。但是,孔子举的这个例子,想要表达的,是以亲情为基础的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秦国除了在国内奉行暴力美学外,更严重的,就是在国际上奉行暴力美学。固然,中原的国家都在称霸,都在努力扩大自己的版图。但是这种称霸,是要有说辞的。获取别国的土地,在春秋及战国早期的时候,都是要找到理由才去打。而且对待俘虏,也没有那么残忍。秦国自从实施军功奖励制度,按照所获得的首级数目来计算战功后,大肆屠杀俘虏的现象就出现了,白起甚至一次性坑杀了40万人。
显然,这种残酷的暴力美学,也是中原国家的人不能接受的。
(参考资料:《史记》)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诸侯都瞧不上秦人?
秦国以“弼马温”身份起家,简直就是齐天大圣孙悟空另类的发家之路。周天子看到秦国先祖鞍前马后地效劳那么多年,直接就说,给你一块地养老吧。最后确实划了一块最靠近西戎少数民族的地方。可仅仅是“画大饼”,需要自己打下来才算是你自己的地盘。秦人也是“人狠话不多”硬生生撕下一块地盘,作为秦国先祖发源地,创业基地。秦国那时还上不了诸侯排名榜。
春秋初期,黄河流域作为古中国地区的文明发源地,晋国等国家都是周天子同宗同族或是周朝贵族后裔,商朝后裔的封地。仍然被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所看不起。因为就像外地蛮荒之地来到大城市贵族家中,自然而然认为无法上得了台面,门不当户不对。中原地区诸侯国认为秦人不习周礼,是未开化的民族。怎么能够与我们同桌吃饭,祭祀都是打杂的角色。秦襄公时期率全族之力护送周天子,护驾有功,才被正式赐封为秦。才成为真正的诸侯国。那时真的是瞧不上秦人。
春秋中后期,秦国一直认真地按照周朝周礼来规范国家的管理体制,秦穆公时期,消灭西戎地区十二国,开拓疆土千里,成为春秋时期的“五霸”之一,正式挤入整个时代的队伍中。那时候秦人被成为“虎狼之师”,诸侯国开始重新认识这位西陲地区走出来的青年国家,又害怕又故意散播谣言,打压秦国的声誉地位。这时真的害怕秦人。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害怕这位西陲地区的秦国走出来打破天下格局,魏国率先攻占河西之地后,秦国又退回洛水以西,地位又退一步,一直到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犹如脱胎换骨般的新生,国力大提升,军力大攀升。秦惠文王时期,北扫义渠,南下平巴蜀,攻占商於之地,打下秦国东出函谷,争霸天下的基础。秦惠文王相王盛举,诸侯国感觉到耻辱,但又谄媚于秦国。
秦昭襄王时期,白起战神时期,最著名的长平之战,灭东周与西周国,正式宣告周朝灭亡。秦昭襄王要六国诸侯王相王,迁九鼎定咸阳,成为天下雄主,正式发出一统六国的声音。诸侯国感觉到心惊胆战,如鲠在喉,做好亡国之君。
秦始皇时期,一统六国,完成七进一的淘汰赛制,诸侯各国相继灭亡,无力回天。
个人意见,如有不同,请回复并关注。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诸侯都瞧不上秦人?
与其说是瞧不上,不如说是畏秦如虎的酸葡萄心理作怪,这种情况在中国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屡见不鲜,比比皆是~一:秦本为华夏一支,并非西戎蛮夷
就史书记载而言,秦人先祖本是山东人,因为非子养马有功而被周王封在西岐旧地,而刚刚受封之初,也还是有爵位而无封地的,直到周平王动迁,鉴于秦君有大功于社稷,为了酬答功臣,便将已然沦落胡人之手的岐、丰之地尽数赏赐给了秦君,秦国正式成为堂堂正正的诸侯国。
要说国家之正,天下莫过于秦,因为秦的封国本事周部落的旧地,是周王朝的龙兴之所,“凤鸣岐山,天下归心”说的就是这个地方。所以,在平王东迁之初,周的太史就曾预言,五百年后秦国将统一天下,后来果不其然。
二:国家文化导致了秦与山东诸侯的差异
在华夏正统观念之中,秦、楚两国向来备受山东六国的敌视,究其原因,无非是“周礼”和“礼记”在作怪。自周公确立“正统”以来,原本属于“淮夷”一支的楚人就被彻底逐出中原诸侯的阵营,所以楚王最早称王,以示不忿之心,而天下也莫之奈何。
到了后来,王室板荡,周王东迁,秦君受封。为了恢复国土,历代秦君都是崛起战阵之中,百战余生的主,于是偌大个秦国充满了轻剽敢战,悍不畏死的气质。这种暴烈与凶悍与山东六国的衣冠文明显得格格不入。
由此也就被山东六国排除在天下诸侯,衣冠正统之列。成了天下人眼中的戎狄之属,备受歧视。
三:酸葡萄心理作祟的山东六国
自古文人相轻,国与国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随着兼并战争的深入,天下诸侯被秦、楚两国的横暴气息压得喘不过起来,不得不有所取舍成为其附庸。但肉体的屈服不代表精神的妥协,身为中原正统、衣冠主角的尊严迫使他们不得不经常性的自我安慰,为自己的趋炎附势寻找冠冕堂皇的借口。以此达到精神上的平衡。
这种精神特质,在中华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从未消失,在近代史上更是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明明是被夷洋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迫于敌人的洋枪大炮签下的丧权辱国的协议,却偏偏要自我安慰,说什么“赏赐”“恩遇”。殊不知的这种自欺欺人的方式,除了贻笑大方,自取其祸,其他根本没有任何好处。
虽说世殊事异,但有些精神特质却有着非比寻常的稳定性。从山东六国的自欺欺人到满清王朝的“君子见机”。除了透漏出不敢正视现实的懦弱,还有什么呢?
一家之言,切望指教~欢迎关注过吐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诸侯都瞧不上秦人?
呵呵,春秋战国有两大蛮夷,一个是楚国,一个是秦国。
没办法,楚国是不属于黄河流域,古文明发源地的区域,所以被视为蛮夷。
而秦国就简单了,天下诸侯不是姓姬就是功臣后裔,秦国的祖先只是周天子的一个养马的,岂能和这些皇亲国戚和显贵们相提并论。
给秦国祖先一块封地,无非就是要其戍边。
所以秦国的地位不算很高,即便获得封地也只是部落模式,在周幽王救援才获得封国,混上了公爵,更叫人不爽。
出身低微,成国晚,那些自视甚高的诸侯当然瞧不起秦国。
况且秦国的文化曲乐发展并不如那些诸侯国,更是叫诸侯国鄙夷。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