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二战后大多数纳粹残余都逃亡到阿根廷?阿根廷政府对他们有什么庇护吗?

在二战中,纳粹分子犯下了十恶不赦的罪行,罄竹难书。即使判他们死刑,都不足以你比他们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在战争结束后,纳粹分子也被人们谴责,甚至在自己国家都待不下去。但是,这些恶魔却在战争结束后,都往阿根廷跑,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阿根廷当时的国家情形,阿根廷在当时是一个中立性的国家。而且阿根廷地处南美洲,远离战火,所以那里是欧洲移民避祸的热门。当年的梵蒂冈教廷在欧洲与阿根廷之间还有一条天主教徒移民“快捷通道”,被称为“老鼠路线”。而因为在战时梵蒂冈是德意两国的盟友,或者说是被德意所控制的,所以这些路线在战后也就成为了纳粹余党逃亡的路线。

没办法,虽然阿根廷保持中立,说的是不反对纳粹,也不支持纳粹,但是这并不证明他无所顾忌,其还是怕引火烧身,传统上阿根廷和轴心国各国始终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双方之间的政府关系也很好,因此也就对纳粹分子进入他们国家置之不理。

而且阿根廷还只是南美的一个小国家,无法与庞大的德国抗衡,当时他领导人还想着讨好德国,最近自己国家的发展,真是愚不可及。当时他们政府还特地为德国印制了几百本空白护照,以方便德国的纳粹逃亡计划。

现在阿根廷已深深意识到他们当时做的事到是多么得糊涂。

有句话说的好,“对罪恶者的置之不理是更大的恶”。那么可能会有人疑问,当时在世界上保持中立的国家也有很多,像西班牙、爱尔兰等国,为什么这些纳粹分子却有那么多逃到阿根廷呢?这就要看一下当时阿根廷的地理环境了,阿根廷地处南美,两个国家,一个在南美,一个在欧洲,距离十分的遥远,十分安全,而且是南美唯一一个中立的国家。相对于德国来说,阿根廷只是一个非常小的国家,易于控制。

当时阿根廷,巴西,智利南部等一些国家,居住有数十万的德国人,受到他们的影响,这些国家的人对希特勒的政策持有同情心。到1943年,部分青年军官起义建立新政府,其领导人直接表明了自己对希特勒政府的同情心。

说“希特勒的政策是引领他们前行的指路明灯”。因此就导致了很多纳粹分子觉得阿根廷是他们的天堂,就纷纷逃往阿根廷。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自1945年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至少有一百多名纳粹分子逃到阿根廷,而且其中还有一些罪行累累的纳粹军官,还包括纳粹第二领导人马丁.波尔曼。所说到现在这些纳粹战犯也被揪出来很多,但还有一些隐藏的深的,很多人对阿根廷也是纷纷指责。

不过现在阿根廷也是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在1998年特地成立了一个纳粹分子监察组,去查找那些仍然居住在阿根廷的纳粹分子 去洗刷自己那段不光彩的历史。

为什么二战后大多数纳粹残余都逃亡到阿根廷?阿根廷政府对他们有什么庇护吗?

先看看战后纳粹们的几种结局。

第一种,直接被逮捕,受到审判。这个就不多赘述。

第二种,纳粹党员科学家。二战期间,美国有个“回形针计划”,旨在吸收德国纳粹科学家,通过争夺,将大批德国火箭技术专家及高阶研究人员转移至美国。只要你足够优秀,不用改名换姓的东躲西藏,自有八抬大轿去抬。

最有名的是德国“火箭之父”党卫军少校冯.布劳恩,相当的被纳粹党器重,战后又被美国花大价钱请走,不但没受到审判,还主持了土星五号等大工程,成了美国航天之父和阿波罗登月设计师,还担任过美国航天局的副局长。

上图——被德国国防军簇拥的“德国火箭之父”——党卫军少校冯.布劳恩

下图——与美国总统相谈甚欢的“美国民族英雄”校冯.布劳恩局长

第三种,虽然算不上科学家或者工程师,但是有一技之长。他们大多隐姓埋名,逃往南美洲、少部分去了中东、西亚和北非。阿根廷是他们的首选。

下图,2017年6月,阿根廷联邦警察发现了有史以来找到的最大的一个纳粹仓库。这个仓库里有75件与纳粹分子有关的物品。经过鉴定,这些原属二战时期的德国高官所有。更有甚者,有媒体报道,一个128岁的阿根廷老人自称自己就是希特勒,这个估计是老糊涂了。是不是做个基因检测就真相大白了,但貌似官方都不屑于检测.....

再回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当时的阿根廷是南美唯一保持中立的国家,地理上与欧洲正好是个对角线,属于天高皇帝远,对方鞭长莫及的位置。与炎热的中东或者其他南美国家比,自然环境和气候与欧洲更为接近。

此外,与其他血统混杂的拉美国家不同,阿根廷是个白人为主的移民国家。二战前,国内有将近五分之一的德国和意大利裔居民,很多村镇都有德语学校、发行德语书刊。如此庞大的数量当中自然不乏纳粹的支持者。纳粹德国也一直刻意拉拢阿根廷政府。

战前阿根廷就活跃着大量法西斯团体,还组织了一些法西斯党派。这些法西斯团体的人数在巅峰时期达三十万之多,德国驻阿根廷使馆还给他们发津贴,供给活动经费。整个30-40年代,这些团体大量发行法西斯报刊来,还利用广播、电影等“新媒体”为自己宣传造势,不少阿根廷群众被成功“洗脑”,对纳粹产生了明显的亲切感。

下图,30年代,阿根廷的法西斯团体集会。

二战中,英国与德国互为敌人,而因为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问题,阿根廷和英国也互相看不顺眼,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以,此时,阿根廷的官方政府虽然保持中立,但已经明显在朝着纳粹德国倾斜。

因此,阿根廷被认为是纳粹藏身的理想目的地,既有政府欢迎,还有民众基础。

二战后期到结束后这段时间,阿根廷政府曾把数百本空白护照寄给德国,供逃离欧洲的纳粹分子使用。当然,是付费的,据说是每人5万美金起,包括路费、伙食和行李等等,是个套餐。在二战中后期,许多纳粹分子疯狂敛财,一部分进了阿根廷政府的腰包,再往后就去给贝隆夫人(下图)买貂、花裙子、鞋鞋和各色口红珠宝了。贝隆夫人的头发本身是深棕色的,为了迎合当时主流审美(与纳粹的金发碧眼有共通之处),给漂染成的淡淡的金黄色,频繁的染发也可能也是她33岁就患子宫癌去世的一个诱因。

90年代之前,阿根廷的政府基本是文官和军政府通过政变轮流执政。

1946年,胡安·多明戈·贝隆政变成功,当了阿根廷总统,27岁的伊娃·贝隆成了第一夫人。贝隆夫妇比前届总统更亲纳粹,阿根廷开始接受大量有一技之长的纳粹党员(注意,必须得有过人之处,比如科学家、医生、政客等等)。

1947年,贝隆夫人访欧被时代周刊称为“彩虹之旅”(大型个人时装秀),但其暗中旨在帮助纳粹分子到阿根廷定居。她将西班牙、梵蒂冈、中东(埃及为主)中支持纳粹的势力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为纳粹分子提供庇护和逃亡服务“套餐”,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又进一步的丰富了自己的衣帽间。再谈一个题外话,虽然贝隆夫人高调奢侈,但阿根廷的工人阶级很是崇拜她。底层出身的贝隆人在出任劳工部长期间,打击了亲英美的富裕阶层,为劳动人民谋了不少福利。结果在她去世不久,没了第一夫人的胡安·裴隆就在一次军事政变被推翻,流亡国外。

在阿根廷政府和民间的双重协助下,这些纳粹余党带着家私繁荣了阿根廷的消费市场,在各行各业继续发挥“余热”。

逃亡的德国纳粹在阿根廷、智利等国的军政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现在南美这些国家的军装还保持着德意志第三帝国遗风(下图),比如,有鲜明识别特征的M35钢盔、修身的野战灰军装制服,还有德式的大盖帽等等。

此时,动荡的阿根廷需要大量治国、治军和其他方面的技术型人才。二战后,一度非常低调,甚至有点与世隔绝的南美洲国家军队建设和训练水平在这些“高人”指导下突飞猛进,比如80年代初的马尔维纳斯战争,阿根廷空军超高的作战素质,硬是把装备一流的英军打的一愣一愣的。下图,1982年,马岛战争中,阿根廷的超级军旗携带飞鱼导弹,击沉了造价高达2亿美元的英国最先进的导弹驱逐舰——谢菲尔德号。

最后,给说个根据事实改编的电影《尊严殖民地》,描述了1973年智利政变时期,一对年轻的德国夫妇丹尼尔与莱娜反抗智利军政府统领、独裁者皮诺切特的故事。

二战后,除了阿根廷以外,智利也是纳粹们逃亡拉美的主要目的地。丹尼尔被绑架到一个为“尊严殖民地”的秘密基地。那儿正是前德国纳粹分子在智利的聚集地,在政府武装保护下,俨然成了国中之国,进行着大量的刑讯工作与秘密人体实验,被绑架的人从来没有一个曾活着逃出“殖民地”。丹尼尔的妻子莱娜找到了基地所在,混了进去,不惜代价要救出丈夫。然而,在两口子历尽艰辛,成功逃出魔爪,进入外国大使馆寻求保护,竟然发现,使馆竟然也布满了纳粹余孽的眼线和天罗地网.....可见纳粹势力在战后的几十年仍旧强大,还有当地政府做后台,提供庇护和支持。

电影中,那个“大魔头”的原型就是保罗.舍费尔(下图)。

此人是前纳粹德国士官,通过金钱疏通、亲纳粹宣传和散布“共产主义威胁”等办法来说服当时的智利政要,串联了混迹于南美的前纳粹分子和右翼德国移民,建立了一个准国家形式的“尊严殖民地”,并在纳粹理念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种邪教信仰。

在政府支持和金钱+人脉的疏通下,舍费尔将这块“殖民地”发展成了袖珍型的“纳粹德国”。这个“尊严殖民地”一度占地137平方公里,拥有300多“子民”,包括德国移民和智利本地人。当时的智利军政府赋予庄园特权,给予其慈善组织地位。既不纳税,也不允许智利军警进入,还有自己的武装警卫队,警卫队成员穿着仿二战德国军装,庄园里面有军火库,有机枪岗哨、火箭筒、半自动步枪,更夸张的是居然还有坦克,俨然成了智利的“国中之国”。

保罗舍费尔钻研了希特勒的演说技术,把自己吹成了大神,对他的“子民”进行洗脑。让他们心甘情愿的为自己劳动、赚钱。只有他自己有所谓的外交权,“子民们”不许和外界有任何接触,他还禁止婚姻关系,分“男营”和“女营”(有点太平天国的味道啊),并且规定这块地上的女性都属于自己,甚至不放过孩子,尤其是男童。不从的就拿去做人体实验,然后就被“消失”了......这个保罗.舍费尔在自己的“袖珍纳粹王国”中当了小半个世纪的“元首”,从战后逍遥到了到1997年,他的后台——智利军政府被推翻,保罗.舍费尔开始了第二次逃亡生涯,直到2005年才被抓获,判了20年。

现在,“尊严殖民地”已经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下图),据说那里空气清新、风景优美,俨然一个世外桃源。加上关于此地恐怖而神秘的故事,吸引了大量游客,每年的门票收入相当可观。

为什么二战后大多数纳粹残余都逃亡到阿根廷?阿根廷政府对他们有什么庇护吗?

二战后,阿根廷接收纳粹要员,明码标价:每人5万美金,不但可以得到全套阿根廷政府颁发的合法文件,其中一部分人,还可以享受由政府提供的从德国逃往南美的航空和海运服务,当然,交通和食宿费用另算。正是靠这种方法,加上贸易获利和纳粹分子的政治献金,庇隆夫妇敛财不少。

二战期间,阿根廷表面中立。那时庇隆还没有当上国家元首,但也是阿根廷极具权势的人物,影响着政策的走向。作为民粹主义军事领袖,庇隆从不掩饰他对墨索里尼、希特勒和佛朗哥的崇拜,视他们为自己的政治教父。他1940年代初多次访德,与里宾特洛甫过从甚密。

他从德国人手中购买军火,也请德国军官为他训练部队。阿根廷的德国移民本来就不少,庇隆一直得到这些德裔寡头、富翁、政治领袖的支持。因此,当德国战败几乎已成定局之时,在庇隆的命令或支持下,阿根廷为大量接收纳粹要人、科学家、支持者作好了准备。

1947年,庇隆夫人前往欧洲巡访,获得极大成功,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彩虹之旅”。她的欧洲之行不为人知的一面是,帮助前纳粹分子到阿根廷定居。她在西班牙会见了纳粹特种部队创建人斯科尔兹内,并协助他建起了帮助纳粹高官逃亡的组织“蜘蛛”。

她还将西班牙、梵蒂冈、瑞士政府和金融家中支持纳粹的势力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更大的网络。据说这是她和教皇皮乌斯十二世、瑞士外交部长及银行家们秘密讨论的议题之一。当时阿根廷驻欧洲一些国家大使的主要任务,就是从为纳粹分子提供庇护中,建立隐密的商业链条,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

瑞士伯尔尼市场街49号的移民事务所,3名负责人长期与瑞士外交部和银行业合作,帮助把纳粹资产转移到阿根廷,也帮助纳粹高官逃到南美洲国家。据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的调查,二战末期和二战以后,阿根廷政府向纳粹分子及其支持者颁发的护照,高达10多万个。其中多少是经庇隆夫人之手,不得而知。

由于受到庇隆毫不迟疑的保护,阿根廷成为二战纳粹分子们的天堂。他们不但因此逃避了法庭审判,还在遥远的南美洲重建起美好生活和商业帝国。有历史学家认为,庇隆得以三次担任阿根廷总统,阿根廷籍德国人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支持,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为什么二战后大多数纳粹残余都逃亡到阿根廷?阿根廷政府对他们有什么庇护吗?

阿根廷在二战后,公然接受二战纳粹战犯和高官,而且是明码标价:每人5万美金,不但可以得到全套阿根廷政府颁发的合法文件,如果价格高的话,阿根廷飞机接送,就此阿根廷藏匿了大量的纳粹战犯。但由于冷战关系,无论美苏都无暇顾及阿根廷政府,也让阿根廷政府发了一笔横财。阿根廷的政府行为饱受国际尤其的以色列的非议。二战后,进入阿根廷的纳粹高官超过了300人。

之所以如此。首先就是阿根挺政府与纳粹德国关系莫逆,作为少有的支持纳粹的国家,阿根廷在二战中与德国进行秘密贸易。在战前,阿根廷政府就和希特勒政府关系不错,也是规模排斥犹太人,称他们为“不受欢迎的移民”。是德国以外最大规模排犹国家。而许多德国高官也把自己从占领国掠夺来的私人财富藏匿在阿根廷,以备不时之需。阿根廷字在1944年,迫于美苏压力。断绝了与德国的外交关系,而且在1945年向德国宣战。但此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二战一结束,阿根廷就位为从欧洲逃出来的纳粹分子提供安全保障。其实不仅阿根廷,包括瑞士也这样干,他们为获得纳粹战犯手里的金钱,在其逃亡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光彩角色。阿根廷给纳粹逃犯提供有效的外交护照。。阿根廷驻巴塞罗那的领事馆就为这些纳粹分子发放假护照。

臭名昭著的“死亡天使”约瑟夫.门格勒。在集中营中进行灭绝人性的致命的人体医学实验,他在1979年在巴西海岸淹死(以色列暗杀)。阿道夫.艾希曼是绝欧洲犹太人计划的始作俑者,战后逃到阿根廷,在1960年代才被以色列特工抓获审判后判处绞刑。(由此我想到,我们是否主动缉拿过一个日本战犯)。而阿根廷之所以如此,有一点就是阿根廷有着大量的德国移民和其后裔,大概有 25万左右。经过长期在阿根廷的生活, 他们已经进入阿根廷精英阶层,甚至政府机构,他们对于母国德国, 依旧具有深刻的感情和休戚与共情怀,就造成了阿根廷上下极度亲德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当时的阿根廷总统贝隆本人就是纳粹分子,秉持了极其强烈地民族主义。对于纳粹抱有好感就很正常,贝隆公然宣称:“认为这将成为未来的政治形态——真正的社会和人民的民主。”二战刚刚结束。贝隆就秘密派遣情报人员,打通了一条从意大利和西班牙到阿根廷的的逃亡路线。贝隆也就此招募了大量的德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为其效力。

还有一点就是在二战前,德国对阿根廷在政治和经济上渗透,在经济上, 德国需从阿根廷进口大量的粮食和牛羊肉和相关农产品。德国以精钢,武器。工业品作为交换。仅在 1940 年, 德国对阿根廷的投资大约就 5亿 多美元。阿根廷官僚阶层和利益集团与纳粹集团关系莫逆。而在舆论宣传和思想意识上, 德国通过出版。媒介,各个方面宣传纳粹的“好处”营造了有利于纳粹的氛围,以至于在 阿根廷就有4万多名纳粹党徒, 仅在布宜诺斯艾利斯, 就有 400个纳粹党支部在活动。而德国则利用 阿根廷想当拉美“盟主”意识,也开始大量武装阿根廷武装。双方可谓一拍即合。彼此利用。

在一战以后,英美对阿根廷的经济“剥削”让阿根廷上下十分不满,导致阿根廷和德国“同病相连”所以迅速热乎起来。二战爆发后, 阿根廷政府面临两难的困境。既不敢彻底倒向英美,也不敢投入德国怀抱,只有首鼠两端。以暧昧外交战略处理和英美德三国关系,而对英美来说,只要阿根廷不直接介入二战就可以。而德国也需要阿根廷倾向于自己的“中立”政策。纳粹德国席卷欧洲的时候。阿根廷政府依据形势按照当时形势, 采取了最符合自身的利益外交措施。阿根廷的莫能两可政策也得到了交战双方的默许。而阿根廷大量藏匿纳粹战犯的行为,其实也是英美默许的结果。而阿根廷通过这接收纳粹高官能够获得巨额财富。这些逃亡到阿根廷的纳粹攫取了大量的巨量财富以及无数的黑心钱,接收他们无疑可以给阿根廷带来高经济收益。还有一个就是跟冷战有关、当时都普遍认为二战结束之后,美苏两个阵营之间会迅速爆发战争,战事重启战事,而阿根廷境内的纳粹就是“第三势力”会对战局起到一定的作用。

所以在各种因素之下,导致了以阿根廷为首的南美各国藏匿了大量的纳粹战犯,这无疑是对二战的亵渎。理应受到谴责。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为什么二战后大多数纳粹残余都逃亡到阿根廷?阿根廷政府对他们有什么庇护吗?

说起人类历史上的大战,那么一二战应当是规模最大的,尤其是二战,了解过这次战役的都知道,这是少有的世界大战,战火从欧洲蔓延到了亚洲,其中德国与日本,作为帝国主义的典型,也是诸多受害国所厌恶的国家。德国纳粹可谓是臭名昭著,在历史上犯下诸多罪行,不过德国最后还是战败了,那些纳粹大多逃往阿根廷,那么这是因为什么呢?阿根廷政府对纳粹,又有什么庇护呢?

德国宣布投降后,纳粹有以下几个下场,要么被战胜国逮捕,送上军事法庭审判,基本上难逃一死,其次有能力的纳粹,例如一些掌握技术制造的纳粹,这些人大多数可以活下来,而且美国还在暗中挖墙角,帮助那些掌握技术的纳粹,逃往美国去,为美国出力。最后一种纳粹,只有逃往各国了,都知道欧洲是由很多小国家组成的,所以有不少纳粹,会选择隐姓埋名逃去别的国家。

阿根廷就是个很好的选择,为什么纳粹不去别的国家,反而这么喜欢去阿根廷呢?主要是因为当时阿根廷政府的政治立场,它是当时南美唯一中立的国家,与欧洲的位置正好是个对角线,欧洲各国想来找麻烦的话,也是比较困难的,同时阿根廷的气候条件,与欧洲也比较相似,与中东、南美其他国家相比,阿根廷显然更适合纳粹居住。

同时阿根廷属于一个移民国家,这里也是个白人为主的国家,二战开始之前,阿根廷有很大一部分的居民,是从德国过来的,并且很多乡镇都有德语学校,纳粹在这里并不受排斥,反而受民众的欢迎,阿根廷与英国有矛盾,而德国与英国关系也不合,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虽然阿根廷政府嘴上说中立,其实内心更偏向于纳粹要多一些。

阿根廷之所以这么受纳粹的欢迎,是因为民众们不排斥,同时语言上也可以沟通,政府还属于亲纳粹派,在德国宣布战败后,阿根廷政府还派人送了几百本空白护照去往德国,让不少纳粹活了下来。当然了阿根廷也不是做慈善,会接受被人唾弃的纳粹,是因为他们手中掌握有技术,阿根廷有了这些高技术纳粹帮助以后,迅速地崛起,成为当时南美的强国,所以阿根廷的接受,也是有前提条件的,像一些没能力、没钱没技术的纳粹,基本上也逃不出德国的领土。

以上就是个人的一些看法,总的来说,纳粹去往阿根廷,是因为生活条件与德国相近,同时阿根廷的政府与国民对他们不排斥,而且还挺欢迎,因此阿根廷才成为纳粹逃往的首选,当然了,阿根廷也不是傻子,只要是纳粹都接受,接受也是有前提条件的,可以这么说,只要你有技术的话,那么无论是阿根廷还是美国,都可以忘记你的纳粹身份,给予你一个新身份。

为什么二战后大多数纳粹残余都逃亡到阿根廷?阿根廷政府对他们有什么庇护吗?

二战后,大多数的纳粹余孽都纷纷逃亡到了南美小国阿根廷。这些纳粹余孽中不乏纳粹高官以及杀人魔头,为何阿根廷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接受及帮助这些纳粹余孽逃亡?更令人惊奇的是当时美苏等国家明明知道阿根廷的行为,还听之任之,无可奈何,这其中到底有什么隐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一探究竟。

二战后,阿根廷之所以大量接受纳粹余孽,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当时的阿根廷,其大部分人口是西班牙、意大利以及德国后裔,其中意大利和德国后裔就占到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在二战期间,阿根廷就与德国、意大利等轴心国关系紧密,并且希特勒还提供大量的资金来扶持阿根廷国内的法西斯势力,其最大的法西斯组织“民主主义联盟”的会员一度有30多万人。当时的阿根廷总统胡安·庇隆就是意大利的后裔,甚至有传言他是纳粹的间谍。因此,当时的阿根廷俨然成为了欧洲纳粹组织的第二基地。

二是金钱驱动,纳粹的领导人从犹太人中掠夺了大量的财富,他们为了逃亡到阿根廷愿意给阿根廷政府付出巨额的买命钱。当时的阿根廷政府非常乐意做这样的买卖,只要这些纳粹人出的钱足够多,阿根廷直接邮寄护照,甚至派飞机帮助这些纳粹余孽逃跑,可谓服务到家。

在二战后,正是由于阿根廷不遗余力地帮助和接待纳粹余孽,让大量的纳粹余孽通过“老鼠路线”而逍遥法外。例如纳粹高官如约瑟夫·门格勒(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医生,人称为“死亡天使”,用毒气谋杀犹太人)、种族清洗计划的主要负责人阿道夫·艾希曼等人都在战后逃到了阿根廷。甚至有传闻当时希特勒并没有死,也逃到了阿根廷。总之,在二战后,阿根廷曾一度成为纳粹余孽们逃避审判的天堂。

实际上,对于阿根廷接受纳粹余孽的事情,美、苏、英等国家都知道,但他们也只是谴责而已,并非过多的干涉。他们之所以如此表现,主要是因为二战后,美苏争霸,阿根廷成为双方阵营的拉拢的对象,特别是美国不希望阿根廷投入苏联的怀抱,因此大家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后不了了之了。

二战后,这些纳粹余孽逃到阿根廷后,大部分融入阿根廷社会,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后来,也有一部分人被以色列通过各种手段弄到以色列接受审判,例如1960年艾希曼被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从家中绑架并送到以色列接受审判,最终判处绞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