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九王夺嫡”期间,真正让八阿哥胤禩栽跟头的是什么事件?

九子夺嫡是一场悲剧,八阿哥虽说最为出众,却也输得最惨

后世之人在评价“九子夺嫡”的时候,大多只会提到两个人,一个是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另一位便是八阿哥胤禩。

对前者的评价,有些人以优秀的政治家来形容,有些人则以善于谋略来形容,这个四阿哥还没有组党之前,对储位之争是没有站在最前线的,而是站在当时的太子身后,当自己的太子哥哥被老爹废了两次之后,四阿哥才猛然发觉,自己应该要站在储位之争的最前线。

对后者的评价,除了拿德才兼备来夸他之外,还形容这个八阿哥天资聪慧。后世之人大都觉得,八阿哥的阵营比四阿哥的阵营强悍了许多,可是最后却输得那么地惨,真的是相当地遗憾。

▲爱新觉罗·胤禩(1681年-1726年),清朝宗室,清圣祖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异母弟,自幼备受康熙喜爱,17岁的时候即被封为贝勒,是当时封爵皇子中最年轻的。

那么,这位八阿哥到底输在了哪里呢?

第一,他输在没有得到自己老爹的眷顾,康熙在去世的前几年,对自己的第八个儿子是比较打压的,因为当时朝堂之上太多人支持这个八阿哥了,他们认为康熙在废掉二阿哥之后,应该让八阿哥成为太子。不过,老爹不愿意看到儿子的声望比自己还要高。

第二,八爷党没有象四爷党那么地沉稳,尽管前者势力非常地强悍,可是,锋芒毕露老是爱抢风头,直接就是给了康熙跟其他阿哥很多挑刺攻击的机会。四爷党较为沉稳,尤其是四阿哥这个人,他当时真的非常地隐忍。就是这样子的状态之下,四阿哥胤禛在康熙的眼中,反倒是比较顺眼的那个,最终才能够顺利地坐上那个位置

历史上“九王夺嫡”期间,真正让八阿哥胤禩栽跟头的是什么事件?

康熙朝的“九龙夺嫡”向来是清剧所热衷于拍摄的一个历史片段,热播剧《宫》、《步步惊心》、《雍正王朝》、《甄嬛传》无不围绕这一主线展开,题主这里所问起的是老八胤禩为什么最终会夺储失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少年得宠

少年时的胤禩还是很得父皇康熙的喜爱的,史书记载他在尚书房读诵文章时,娴熟悠扬、朗朗上口,康熙对此赞不绝口;打猎技术在众多兄弟中也是独占鳌头,康熙发布的上谕中很多次提到了儿子们行猎时的情景,其中论打得猎物多少胤禩往往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康熙三十七年(即公历1698年)三月初二日康熙大封皇子的时候,年仅17岁的胤禩就和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一同被封为贝勒,成为四人中年级最小的贝勒爷。

年纪渐长,有意太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胤禩慢慢地对东宫储君有了非分之想,特别是康熙四十二年“太子党”骨干索额图涉嫌谋反被处死后,大家都认为这是嫡长子胤礽即将被废黜的前兆,于是便开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分别用起法子来想要讨得康熙欢心争得嫡位,由此“九龙夺嫡”也逐渐拉开了序幕。

果不其然,五年后太子胤礽便被康熙以“不法祖德,不遵朕训,肆恶虐众,暴戾淫乱”之罪赶下了太子之位,这无疑更加剧了老八这些人对皇储的渴望。

“张明德事件”让康熙对胤禩初起戒心

废掉太子后不久,作为皇长子的胤禔也开始蠢蠢欲动了起来,积极谋划着如何成为继位太子。结果没有想到胤禔心里的这点小九九早被康熙看在了眼里,他还因为这件事被康熙给大骂了一顿。此事过后,康熙害怕其余的儿子依然没有吸取老大的教训,就针对太子一事专门下发了一道上谕“诸皇子中如有谋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所不宥”。经此一难,胤禔自知与太子人选无缘,便转而扶持老八胤禩,他想的是只要保住八弟这条大腿,将来他登基为帝自己凭着这个拥戴之功起码还有个亲王之尊,甚至保不齐还能混个“铁帽子王”。

接着他就开始“花式作死”了,向康熙进言:“允礽(胤礽)所行卑污,失人心。术士张明德尝相允禩必大贵。如诛允礽,不必出皇父手。”(张明德曾给胤禩相面,说他是大富大贵之相) 康熙一听这话便知道胤禔是个毫不顾惜兄弟手足之情的冷血之人,一想到自己百年之后膝下诸子会骨肉相残,不免火冒三丈,情难自抑地大骂胤禔“凶顽愚昧”。久思许久后,康熙认为处理的还是不够,就决定拿胤禔做个典型(下旨把他夺爵圈禁),希望能杀鸡儆猴断了儿子们的夺嫡之心。也正是从这件事开始,康熙意识到自己的这个八儿子也不是个善茬,开始对老八有了防范。

推荐太子之事让康熙对胤禩隔阂日深

“废太子”之事基本平静之后,康熙就想“发扬民主”令大臣们举荐合适人选重新再立一个储君。结果出人意料的是这些官员似乎都提前串通好了似的,全都提议让八阿哥胤禩来继任皇太子,这当然让康熙心中不快,感觉在被老八前者鼻子走,恰逢此时老二胤礽在中了魇镇之后身体有所好转,就找了个由头复立他为太子。

“百官举荐”之事让康熙对胤禩的结党营私甚为不悦,为此他公然违反了“君无戏言”的规矩,居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出尔反尔,这也标志着老八基本也不可能再和东宫之位有任何关系了。

“毙鹰事件”让康熙对胤禩绝望

康熙五十一年(即公历1712年)九月三十日,太子胤礽再次被废,这又重新点燃了皇子们对嫡位的渴望,其中当然包括了老八胤禩。

事件转眼到了康熙五十三年的十一月二十六日,这一天本来是胤禩生母良妃的忌日,他本该随驾陪同父亲前往热河巡视,但考虑到康熙极重孝义,他便想借此机会在他面前秀一波仁孝之道以挽回圣心,因此没和康熙打招呼就只身前往墓地祭奠母亲,只和太监打了声招呼让他代为禀报。

这件事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康熙也不是个不通情理的人,但是坏就坏在胤禩本来想给父亲送两只老鹰献献殷勤,结果百密一疏不知道为什么鹰送到康熙手上的时候已经气息奄奄、命不久矣了,康熙自然龙颜大怒,认为这是胤禩在诅咒自己也会这只鹰一样日薄西山,逼着自己退位让贤,自然也管不得什么父子情义了,对着老八就是一顿痛斥,盛怒之下最终甚至说出了“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这样的重话。

通过这句话老八就知道自己再也不可能成为储君了,于是也和老大胤禔一样动起了歪心思,退而求其次,转而拥护老十四胤禵,胤禵就这样成了“八爷党”的下一任核心。

历史上“九王夺嫡”期间,真正让八阿哥胤禩栽跟头的是什么事件?

历史上的九王夺嫡比之于艺术作品更是波谲诡异,残酷真实。众所周知,老八胤禩在朝廷上下最得人心的皇子,因为他宽厚待人,而且经常跟随康熙处理朝廷政务,从政经验丰富。太子胤礽经营四十年,虽然根植较深,盘根错节,但是说到人心所向,非八阿哥胤禩莫属。

但是为什么八阿哥胤禩这么好的条件,给玩儿输了呢,且在九子夺嫡期间,到底是什么事件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古来有一句话说得好:老小老小。什么意思,就是说人一旦老了,就跟小时候差不多了,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康熙也是人,虽然干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老来之后,因为储君的事情搞得很痛苦,多次出现老来泪落不止,性情不定的情形,实在令人唏嘘。到了康熙四十五年年之后,康熙的身体智力大不如以前,性格开始变得怪异乖张,敏感多疑,时常做出超乎想象的事情来。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废太子的情形。还提出公议新太子的策略。为什么康熙不是制定新太子呢?这其实有点像努尔哈赤时代公举汗王的政策,因为老年康熙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有意搬出祖先曾经创立的八旗议举制度。但是时代毕竟不同了,公议新太子适合不适合,真的很难说,因为,最终裁量权不是在公议之人手中,而是在康熙手中。

果不其然,胤禩在获得最多选票的同时,却遭到了康熙严厉的敲打。为什么康熙要敲打他呢?

老了,总觉得儿子们要篡班夺权了,手里握了四十几年的皇权,要是就这么一朝被夺去,自己还不知道被他们抛弃到哪个荒野上去呢。康熙还罢了胤禩贝勒之爵位,还出尔反尔,要求再议。

但是大臣们不同意,这岂不是当儿戏吗?朝廷和皇帝的威信何在?康熙又说想复立废太子,但是没有得到大臣们的支持,甚至还有人反对。这个反对的人还是皇亲国戚,朝廷重臣佟国维,佟国维的举动,得到朝廷大多数人的赞赏。

康熙无奈,为了平息安抚,恢复了八阿哥胤禩的贝勒爵位。胤禩在这次风波中虽然遭到敲打,但还是被康熙重用处理朝廷各项事务,所以,这一次,他是小栽跟头,并未伤筋动骨。

真正伤筋动骨的是二废太子后,此时的胤禩,大有希望成为康熙的继承人,因为老大被圈禁,老三没实力,老二胤礽不可能在复立,老四胤禛一直被康熙冷落,其他皇子除了老十四,根本和他没得比。在这大好的情况下,胤禩怎么就在了大跟头呢?也许是命运使然,天意注定。

胤禩是个很孝顺的人,康熙五十三年,胤禩出宫祭奠生母两周年,康熙当时出巡塞外,驻在密云瑶亭。胤禩没有忘记父亲康熙喜欢狩猎的爱好,就叫人给康熙送去几只海东青(鹰),海东青是打猎必备的老鹰,说是待他祭奠完母亲后再去看他。谁知道等这几只海东青送到康熙手里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回事已经奄奄一息了,敏感多疑的康熙气得火冒三丈,心脏病发作,说是胤禩将自己比作是将死的老鹰,只顾盼着自己早死好登上帝位。如此不仁不孝之人,怎么有资格当皇帝。

这显然不是胤禩所为,他犯不着故意气晕康熙来给自己找不快。有人甚至认为,这可能是反对胤禩的人从中做了手脚,故意对胤禩进行打击,因为当时胤禩是最具竞争力的人,反对者自然不会轻易让他好过,这其中,包括老四胤禛。

这件事最终让老八胤禩栽了大跟头,预示着他与皇位最终无缘,真是天意难测。

历史上“九王夺嫡”期间,真正让八阿哥胤禩栽跟头的是什么事件?

在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中,有三个事件直接导致了康熙对于八阿哥胤禩产生了极度的厌恶之感,也使其就此失去了继位的资格。第一件事情就是“江湖术士张明德案”。

这件事情的发生可以说是八阿哥完全被大阿哥胤禔彻彻底底的给坑了。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在热河秋闱期间,以“太子不孝。所行不善”为由,第一次废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就在此时,大阿哥胤禔跳了出来,向康熙建议杀掉胤礽以绝后患。

“胤礽所行卑污,大失人心。今父皇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

大阿哥此言一出,立马早到康熙皇帝的极度反感,使得胤禔直接被康熙排除在了继位名单之外。

然而,已经失去继位资格的大阿哥胤禔马上向康熙皇帝举荐八阿哥胤禩,彻彻底底的坑了八阿哥一把。

在此之前,康熙已经下旨,明令禁止擅言废立之举。

“朕已有旨、诸阿哥中、如有钻营谋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断不容。”

胤禔此时向康熙举荐胤禩,本就是顶风作案,更为致命的是,胤禔可以说是将整个“八爷党集团”和盘托出,结果被康熙是“一网打尽”,这便是著名的“江湖术士张明德案”。

张明德原本只是一名求签问卦、算命占卜的江湖术士,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多罗顺承郡王布穆巴(初代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第四子),又被引荐了胤禔。

胤禔在向其询问有关太子废立事情的时候,张明德说道:

“皇太子暴戾,若遇我,当刺杀之,八阿哥丰神清逸、仁谊敦厚、福寿绵长、诚贵相也。”

胤禔先将这番话告诉了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禔等人,随后才告诉了胤禩,胤禩听到后直接将张明德接到了自己的府上。

于是,胤禔就以张明德对于八阿哥胤禩的这番评价,“丰神清逸、仁谊敦厚、福寿绵长、诚贵相也”,作为了推举胤禩为新太子的理由,并且将事情的始末、知晓人员,全部都原原本本的告诉了康熙。

康熙得知此事之后是大为愤怒,他已经深刻的意识到了此时的皇子已经开始结党夺嫡,事态已经是非常的严重。于是,他将张明德捉拿审讯,很快,张明德就将此事全部招供,康熙是更加的愤怒,将张明德押赴菜市口处斩,布穆巴被革去爵位,其余参与者也知情者也受到了康熙严厉的处罚,整个“八爷党”在朝中的势力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之后,康熙再一次当着所有皇子和朝臣的面,将胤禩进行了严厉的训斥,同时也告诉所有人,自己将永远不会考虑胤禩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就这样,胤禩在夺嫡之路上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为康熙所深深的厌恶,而这一切都是拜他那位从小一起相伴长大的大哥,大阿哥胤禔所赐。

第二件事情,是康熙召集朝中重臣召开了一次讨论会议,会议的结果令康熙更加记恨八阿哥胤禩。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在畅春园召开了一场会议,就皇位继承人的人选问题征求一下朝中主要大臣们的意见。

康熙非常迫切的希望通过这样一次会议统一朝臣的思想,同时营造积极的舆论效应,让自己能够顺利的重新册封胤礽为皇太子,以缓和皇子之间剑拔弩张的矛盾局面。

在此之前康熙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和安排,选择了朝中非常有声望和地位的满汉大臣,包括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权臣,并且由胤礽的老师李光地负责召集会议,同时提前将康熙的想法传递给了与会大臣。

但是会议从一开始,康熙就失去了控制。

阿灵阿首先发言,先是痛斥胤礽之前的种种罪行,随后直接提出自己愿意保举八阿哥胤禩为继位人,这一观点得到了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人的一直赞同,所有人都推举八阿哥胤禩为康熙的接班人和继承人。

面对这样的情形,康熙内心是极度的不平衡,当即反驳了朝臣的意见:

“八阿哥未尝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贱”

但是阿灵阿等人始终坚持举荐八阿哥胤禩,自始至终也没有任何人提到胤礽,康熙的全盘计划也就此落空了,这场会议对于康熙而言也成为了一场彻彻底底的失败会议,康熙也就此更加的厌恶八阿哥胤禩。

第三件事情就是“毙鹰事件”了。

康熙五十三年(1713年),康熙前往热河,八阿哥胤禩以为母守孝为由留守北京。

期间八阿哥派人给康熙请安,并派人送去两只海东青作为礼物,谁知到了康熙那里的时候,这两只海东青已经是奄奄一息了。

要知道,海东青在满洲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并且是最高图腾的象征,而以两只待毙的海东青作为礼物送给康熙,实际上就是在诅咒康熙,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引起了康熙的震怒,立马将胤禩召集过来,不仅怒斥八阿哥,宣布“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并且当着众人的面大骂胤禩为“辛者库贱妇所生”。

这件事情的发生也最终宣告了八阿哥也从“九子夺嫡”之中彻底的出局,再也无法染指大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的位置了。

实际上,八阿哥能力是非常的出众,就连后来的雍正皇帝都评价其曰:

“胤禩为人聪明强干,才具优裕,朕深知其能办大事。”

但是八阿哥与其他的康熙皇子,以及康熙的朝臣关系过于密切,得到的支持和呼声过高,这也就使得康熙产生了极大的威胁感,进而引得了康熙的愤怒与不满,也正是因为如此,八阿哥胤禩最终无缘皇位,从“九子夺嫡”之中,彻底出局。

历史上“九王夺嫡”期间,真正让八阿哥胤禩栽跟头的是什么事件?

胤禩是什么时候彻底激起了康熙的怒火呢?海东青事件,如果以前是储位之争的话,这次就变成了对父亲人格方面的侮辱、身体方面的诅咒。

康熙帝前往热河视察,本有众多皇子陪同,其中也包括了老八胤禩,不巧的是,出行那段时间中,正好赶上了胤禩生母良妃卫氏的死祭,胤禩没有办法全程陪同,只说在归途上等待众人一起回京,自己就先去祭奠母亲去了,这是人伦孝道,人之常情,本来没有什么,但是他让太监捎给康熙的鹰却被发现气息奄奄,康熙认为胤禩这是在诅咒自己,所以叫来了所有随行的皇子宣布,与胤禩恩断义绝。 康熙被气得也没心情在视察了,仅仅一个多月就回到了北京,康熙帝停了胤禩的俸银俸米,胤禩在康熙的刻意打压之下病倒了,可能是苦肉计、亲情牌,也可能是赌气示威,反正也都没有什么效果,康熙根本不闻不问,之后虽然一切如初原谅了胤禩,但父子之情已经有了不可修复的裂痕,再有朝臣提议立储也不被康熙接纳,反而严加斥责,总之胤禩是彻底的被猪队友们和一只半死不活的鹰整到沟里去了。

胤禩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至于毙鹰事件是否故意,这就不好说了,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所谓的康熙五妃之一没有什么可夸耀的,良嫔虽然被封为良妃,但那是康熙看她人眼看要不行了才封的,这是惯例,一辈子连个妃都当不上,胤禩压力山大,他们母子的地位是相辅相成的呀。

②良妃临死前还留下了仇恨的种子对胤禩说:

“尔父皇以我出身微贱,常指我以责汝。”你父皇因为我的低贱出身,常常借我的低下身份来指责你。

指责什么呢?“胤禩乃辛者库贱妇所出。”话是没错,但太伤人了,无法补救那种。

③胤禩肯定是有野心的,这不用猜,康熙不遗余力的把话说绝,把事做绝,完全断了胤禩继位的念想,胤禩能不恨他么?

综上,即便胤禩真的是有意送过去将死的老鹰也不奇怪,虽然也是没有办法,但此事做的太绝,能达到同样效果的处理方式不是没有,原不必如此恶毒。

至于康熙帝所说“胤禩乃辛者库贱妇所出。”,话虽过分,但也是被逼急了,这种事谁也受不了,后续的雍正帝同样受不了,乾隆帝也快被逼疯了“谁在谈论立储就是挑拨我们父子关系,行同叛国。”

乾隆那几个儿子大家懂的,没一个出类拔萃的,没一个敢明目张胆争储的,即便这样乾隆都能被逼成那副德行,参与九子夺嫡的这些人呢,除了胤禔呆鹅一只,胤礽一只呆鹅以外,其他皇子都有些本事和能量,尤其太子党和八爷党,不但有能量,而且能量很大,康熙能不愁么,只说些过分的话,没有下狠手已经不错了。

康熙以仁孝治天下,这也是乾隆帝执政初期所效仿的,可惜九子夺嫡的发生恐怕让他彻底失望了,他以仁孝治天下为理念,可是近在咫尺九个参与夺嫡的儿子们他却挑不出一个孝顺孩子,藏得半深不深的胤祉最终也露馅了,康熙老了老了还要嘱咐臣子说瞎话帮胤祉敷衍过去。

庶长子胤禔,心黑手狠野心大,要不是康熙下手早,别说镇魇太子了,刺杀胤礽也该实施了,自己被圈禁之前还把队友胤禩照死坑了一把。

嫡长子胤礽,很混的一个人,无论皇子还是王公大臣抡起鞭子就敢打(胤禔语),对父亲不孝,康熙病得很重,他跟没事人一样,兄弟病死了,脸上毫无戚容,更作死的是前后两次策划逼迫康熙交权。

老三胤祉,他可不是个闲散文人,如果不是胤祉,胤礽不会那么快就被复立,他给康熙找到了绝好的借口,所以无论他对继位的雍正帝多么恭顺,胤禛看他也极其不顺眼,险些坏了大事,而且他还派人四处结交督抚,联络感情,因为这,连年羹尧都被康熙帝整治过。

老四胤禛,自称天下第一闲人,自称孤臣,其实不必把他的做为解读为阴谋论,心思缜密的他只是找对了方法而已,康熙喜欢仁孝,他的路走对了,所以成了最终赢家。

老八胤禩,如果胤禩能有胤禛一半隐忍,一半的心思缜密,一样的谋而后动,那就没有别人什么事了。简单地说,他就是太拿自己当回事了,一副舍我其谁的架势,完全没有看懂康熙的忌讳,甚至在康熙数落胤礽时说过类似“分权”属大忌的话,他也当耳旁风,胤礽好歹是个太子,你算什么呢,康熙帝小时候吃亏吃够了,上台就开始加紧极权,如果皇帝不乐意,大清所有人支持你都用,前赴后继死了那么多人,连佟国维都被迫回家养老了,重臣罢黜、获罪的更是无数,胤禩偏偏还看不懂这些忌讳,失败总是难免的,不会有一丝机会留存。

啦啦队就不说了,最后就是老十四胤禵,虽然是大清为数不多的几位大将军之一,其实短板两块:

一是误判了形势,康熙心软,伤了儿子心就要弥补,对胤礽、胤禩、胤禵甚至劝架的胤祺都是这样,所谓的大将军不过是想让胤禵捞些军功荣耀荣耀,弥补当初挥刀欲砍的过失,真要是想立储,怎么会派他远征,康熙自己多大岁数心里没数么,抓紧培养都未必来得及。

二是缺乏胤禛一般的洞悉力,所谓的远征,胤禵就是个摆设,康熙一直不让他染指军权,一个没有经验的生瓜蛋子,让他直接指挥那是要全军覆没的,军中一切军务都要奏报康熙定夺,皇帝说的话才好使,即便胤禵造反都没人跟他疯。

综合来看,最适合继位的还是胤禛,胤禩很不合适,康熙仁孝治天下,这口号是好的,但是吏制败坏、府库不足等等这些康熙自然也都知道,但是他自己是不想动手了,本性难移,所以选择胤禛没错,如果选择胤禩,一团和气,天天你好我好大家好,那大清历经胤禩这一朝就完蛋了,都不用外人打。

有时候甚至怀疑,康熙帝二废太子的时候就想到了胤禛,只不过吸取了教训不再泄露消息,比如给曹寅的书信中的四个“小心”,他当然不会动曹寅,意思就是让曹寅马上补清亏空,我在位没事,某天我完了,继任的皇帝恐怕不会放过你,遇到这类事,真能下手、能办好的也只有胤禛。

历史上“九王夺嫡”期间,真正让八阿哥胤禩栽跟头的是什么事件?

八阿哥胤禩,生于康熙二十年,卒于雍正四年,其母亲乃是康熙的五妃之一良妃卫氏。纵观八阿哥胤禩一生,虽然志在天下,却事与愿违,功败垂成。最终,胤禩在九子夺嫡中,败下阵来。随着冷面王四阿哥胤禛的上台,胤禩下场凄惨,他被雍正改名为“阿其那”,削籍夺爵,最后死于禁所,时年45岁。

胤禩的结局凄凉,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太张扬了。他既然有心夺嫡,窥测神器,却又处处示人,搞的人尽皆知,这是不智的表现。也正因为其不智,胤禩频繁栽跟头,终于,康熙彻底对他失望,胤禩也就彻底与皇位无缘了。

一废太子后,胤禩的夺嫡之心就为康熙察觉,胤禩栽了第一个跟头

在此之前,胤禩以待人温厚,处事灵活著称,因而颇受康熙皇帝重用。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册封皇四子、皇五子、皇八子为贝勒。胤禩成为了几兄弟中,年龄最小的贝勒 。此后,胤禩参与政务诸多,得到了裕亲王福全的高度评价。

“心性好,不务矜夸,聪明能干,品行端正,宜为储君。”

时间来到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终因诸多不轨行为,被父皇康熙废黜。康熙第一次废黜太子,其他几位阿哥见机会来了,也开始蠢蠢欲动。首先跳出来的是大阿哥胤禔。胤禔向康熙进言:“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相面人张明德曾相胤禩,后必大贵。“胤禔是想趁机一石二鸟,除掉太子胤礽和劲敌八阿哥胤禩。康熙听了很是震惊,原来胤禔心肠竟如此狠毒,简直丧心病狂。康熙立即下旨逮捕了道士张明德。据张明德交代,他确实说过此类话,并曾向大阿哥和八阿哥进言,除掉太子。胤禩竟知情不报,康熙知晓内情后,震怒非常,将胤禩革去爵位,禁于府邸。当然,此事的罪魁祸首大阿哥后来也被圈禁了,张明德更是被斩首于市。 这次事件,也使康熙察觉了胤禩的夺嫡之心,看来,平时看似温文尔雅的皇八子,其志不小。而胤禩,被大阿哥害惨了,扎扎实实的栽了一个跟头。

举荐新太子风波, 酝酿着胤禩可能要栽更大的跟头

太子被废后,康熙下旨,号令众臣举荐新太子。令康熙大感意外的是,以佟国维、马齐为首的朝中重臣竟全部异口同声的上表推荐八阿哥胤禩。明亡于党争,康熙皇帝深晓其中利害。康熙此刻或许已经明白:八爷党声势浩大,八阿哥已经有”结党篡权“的苗头了。康熙不得不有所警觉。为此,康熙复立了太子胤礽,又恢复了八阿哥的爵位,以安众臣之心。康熙是勉为其难,才有此一着,仔细想来,八阿哥此刻在康熙心中的地位肯定已经大打折扣了。

毙鹰事件,康熙对胤禩彻底失望

康熙五十三年,胤禩栽了一个大跟头。从此,胤禩与皇位再也无缘。到底是什么事情呢?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毙鹰事件“。

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康熙巡幸热河,原本,八阿哥该陪侍父皇左右,但恰逢生母良妃祭日,八阿哥无法前往,只得派太监前去说明缘由。胤禩特命随从太监挑选了上好的礼物--两只海东青(鹰)前往行宫拜见父皇。谁知,当太监见到康熙,打开笼子时,赫然只见两只奄奄一息的海东青。这不是在诅咒父皇吗, 康熙顿时大怒。传诏众位皇子,当众斥责胤禩道:

”皇八子胤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听相面人张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觅人谋杀二阿哥,举国皆知。伊杀害二阿哥,未必念及朕躬也。朕前患病,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无奈,将不可册立之胤礽放出,数载之内,极其郁闷。胤禩仍望遂其初念,与乱臣贼子结成党羽,密行险奸,谓朕年已老迈,岁月无多,及至不讳,伊曾为人所保,谁敢争执?遂自谓可保无虞矣。”“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这样的话语,也是彻底断了八阿哥的皇位之念,八阿哥也算彻底栽了。这件事的幕后主谋是谁,无人得知,有人猜想是四阿哥,也有人认为是其他人。总之,八阿哥及八爷党锐气被重挫了,这个跟头,摔的胤禩再也无法翻身了。

文/风雪梦不逝

点赞关注、鸿运当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