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为什么大都以失败告终,而只有少数人成功呢?

农民起义有错吗?当然没错!如若不是活不下去了,谁会去干那个造反的勾当,要知道失败了可是要掉脑袋的?

古代封建统治,君主对于权利的掌控几乎达到了让人望而生畏的地步,古代的劳动人民,遭受课税的负累,收到统治阶级的压迫,纷纷起义,却总是以失败告终。

秦平定天下,秦王无道施暴政百姓苦不堪言,在压迫中,一定会有一部分不甘平庸的人民,揭竿而起,陈胜吴广就是当时最好的例子,因大雨导致前往戍边的时间拖延,在前是刑法之死,在后的起义。

同为死,一众人决定揭竿而起,推翻秦王统治,虽然引领了当时反抗精神的先旗,但终究为秦所灭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战不善,兵不力,虽伤秦一二,但终究拜托不了农民阶级的惰性,只顾分享获得的利益而忽略了军队的治理与开发。

陈胜吴广只是农民,一举从低层上升到一军统帅无疑对他们来说是极大的负担,不懂得合理调用人才,最后导致为身边之人袭杀。虽然有其正面的历史意义,但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败北。宋朝亦是如此,皇帝昏庸无道,听信谗言,自毁长城,国之栋梁皆被其亲手一一葬送,因时而立,梁山行道,在无情的压迫之下,众好汉相继投效,其中豹子头林冲便是官宦阶级被迫上梁山的典例。

林冲,八十万禁军教头,一心为国,却因妻子被高俅之子垂涎,与高俅交恶,而高俅数次欲诬陷杀害他,最终在风雪山神庙之后扬长而去,拜上梁山。梁山众好汉亦是各种原因上梁山,梁山势起,完全可以风光过活,但当时起义是为非流。宋江一心为众兄弟某一个明哲保身之道,却为宋朝皇帝利用,与同为起义之军的方腊相争,两败俱伤,后起义失败,虽有立国之才,却无争雄之心,一心想招安,以至宋江葬送了梁山好汉,起义落幕。

当然,宋朝起义的例子或许举方腊才更加合适,因为真实的历史中,梁山更像是一群匪徒。在此举例,仅仅是因为其会更加易于大众接受。

而近代,饱受屈非清朝莫属,闭关锁国,为世界所抛弃,西方各国而来,践踏我泱泱大国的土地,当然在这时,亦会有英雄志士揭竿而立,为国家讨回一个公道,太平天国应运而生,可惜持续了没有多长时间,便被磨灭了,再一次失败,究其原因,无非就是一军之主只顾享乐,导致权利分散,围剿势力以至,却不能很好的调动军队。

其次,农民自身认知存在各种局限性,导致他们不能很好的认清现实,不能掌握大势而动,便只有灭亡一条路可走。无论什么时候,农民起义无非就是因为收到的压迫过于强烈,并且文化程度不高,导致他们不能很好的认清现实状况,他们所求只有安稳生活,一旦得到了自己所期望的东西他们便会懒惰,便会失去起义军应有的锐气,没有进取心的人注定难以成大事。

并且农民不能很好的调兵遣将,任用贤才,从而便会导致军队内部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失败是必然的结果。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为什么大都以失败告终,而只有少数人成功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第一,农民起义基本都是为了混口饭吃。

清末一些农民起义,有个有趣的现象。

起义的农民,并不是一年到头都造反的。

在荒年没有饭吃的时候,农民都去造反,加入反叛组织。

有意思的是,只要灾情好转,尤其是播种的季节,很多农民就脱离反叛组织回家去了。

因为他们认为生活还有盼头,就没有必要造反了。

历史上绝大部分农民起义,其实都是因为生活无法维持,活不下去,这才拼死反抗。

所以,只要朝廷能够救灾和安抚,农民起义就很难成功。

而方腊起义有几十万人规模,北宋军队用了三四个月,就将方腊打垮。

为啥?当时北宋江浙地区,老百姓还没有到无法生存的地步。

第二,农民起义的领袖往往没什么追求。

这些领袖都有着严重的个人目的,而不是考虑农民们。

历史上的黄巢,是一个黑社会,地方的盐贩。当年私下贩卖盐是重罪,敢于做这个生意的基本都是穷凶极恶的黑社会。

黄巢自己不是农民,也不是没饭吃,为什么要起义?

他本来只是社会鄙视的黑社会头子,试图借助武装暴乱获得更大的现实利益,甚至做皇帝。

这种思维的农民领袖,非常的多。

为什么东汉末期黄巾起义有百万规模,然而还不到1年就被政府军剿灭?

主要政府军收买了很多黄巾起义领袖,让他们成为朝廷官员。

这些领袖私利满足以后,就没有必要造反了。

第三,农民起义往往得不到群众支持。

农民起义大多是流寇,其实同四面打家劫舍的土匪没有什么不同。

李自成的农民军四处游荡,所到一处就将当地粮食和物资抢劫一空,维持自己的生存。

此举并不是只针对有钱人,而是所有人都抢。

为什么出现流寇以后,往往民间会死很多人?

大多是农民粮食被抢走以后,活活而死罢了。

另外,农民起义的分子良莠不齐,颇有一些歹徒和土匪混迹于内,烧杀奸淫无恶不作,引起民众恐慌。

以黄巢为例,后期因军粮无法维持,竟然吃起人来。试问,群众可能支持吃人的农民军吗?

第四,农民起义只是一种轮回。

大家看过电影《雪国列车》吗?

电影中主角柯蒂斯认为自己在进行一场革命,给列车带来更公平,更合理的制度,打破这种残酷的压迫。

没想到,柯蒂斯竟然只是一颗棋子,被两个老头吉列姆和威尔福德玩弄于鼓掌。

之所以搞这个所谓的革命,是因为两人发现列车的人口太多,资源不足,只能杀死一部分人来维持运作。

但杀死的对象并不仅仅只是尾车的低等乘客,最好还要清除一些高等乘客。

所以,柯蒂斯被他们利用来实现这个目标。

而农民起义很多时候,同雪国列车没区别。

我们会发现,中国历史上有过4次小冰河时期,出现粮食严重短缺的情况。

第一次小冰河期有: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第二次小冰河期有:东汉末年、三国、西晋。第三次小冰河期有:唐末、五代、北宋初。第四次小冰河期有:明末清初。

大家发现了什么?

每一次小冰河时期都伴随着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大量的人口减少。

通过农民起义的杀戮,出现了中国人口巨减,这样也侧面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

如果本来全国遭遇小冰河,粮食只够维持7000万人,现在却有1亿人。

随着农民起义的混战,杀死了3000万甚至更多的人,也就动态的实现了粮食和人口的平衡。

而所谓农民起义,就算成功也不过是改朝换代,农民始终是农民,只有极少数人可以成为统治阶层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为什么大都以失败告终,而只有少数人成功呢?

为啥古代农民起义大部分都失败了呢?历史书上面有标准的答案叫做:农民阶级具有局限性。可是这句话只说出了表象,没有说出其背后深刻的本质。今天我就来拨开历史的迷雾,带大家一起去探寻一下:古代农民起义失败的本质原因吧!

我国古代历史上发生了无数次的农民起义,从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黄巾起义、李自成起义、一直到晚清末年的太平天国起义……

其实古代的皇帝们已经把防止农民起义问题,列为了头等大事了。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来预防农民起义的发生,例如:利用小农经济管控流动性和富裕度、用科举考试来钳制思想、用严刑峻法来立威和震慑、用闭关锁国来杜绝交流、用儒家思想来驯化群众……

可是怕什么来什么,皇帝们以为江山可以万年传。可是那些无路可走的农民们,最终还是走向了起义的道路。

下面我们来探讨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我们古代历史上经常发生农民起义呢?为什么这些农民起义最后大多数以失败而告终呢?

我国古代发生农民起义次数多是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的

前面说过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那是相当的多、规模也是非常的大。有些农民起义都达到了百万级的人数,例如:元末的朱元璋、明末的李自成、清末的太平天国等等。

其实谁也说不清:我们历史上到底出现了多少次农民起义,我们现在知道的只不过是一些大的、重要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而已。但是小的农民起义在古代几乎年年都有、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

根据《清实录》记载,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之前,清朝其实已经发生过300次以上的起义了,频率跟当年的宋朝差不多。

为什么我们古代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就会如此之多呢?

1、古代生产力非常的低下,经济模式又是“小农经济”。这样的情况下:大部分农民的生活都是极其悲惨的,当悲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起义也就爆发了。

2、古代的皇帝们都信奉一个真理:稳定就是硬道理。前面说过了,皇帝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手段去压制群众、防止农民起来反抗。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农民有问题、有情绪、有需求,那就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也没有发泄不满的地方。

这种模式下,时间一长的话,农民们的不满情绪积压得越来越多、搞到后来把小问题积累在一起,农民们也就只能通过起义来改变现实了。

3、古代农民起义多发于:大型的自然灾害之后。其实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必然性的。

古代是小农经济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高,发生自然灾害之后必然导致减产,这样群众的基本生活也就无法保障了。

如果再加上不靠谱的官员们层层盘剥救济粮的话,农民起义也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例如:朱元璋就是典型的例子。

4、还有一条也是非常严重的,古代的朝代到了后期会出现一种必然的情况:官员越来越多、贵族越来越多、财政就会崩溃——税收越来越重。

这样的情况下,农民们需要养活更多的“寄生虫”们、土地也会被严重的兼并,活不下去的农民自然也就起义了。例如:明朝后期,大小王爷上万人,每年财政的一大半都被用来养活这些王爷们了。

总之一句话,古代农民起义之所以数量又多、规模又大,本质原因只有两个:一是,农民们的日子太苦了、压迫太厉害了,不得已而反之;二是,古代农民是社会的最底层,没有一个反映自己想法的渠道、官方为了所谓的稳定又不愿意听群众的呼声,然后也就造成了农民们不得不起义了。

古代农民起义虽然很多、强度也很大,为什么成功的却极其少呢?

前面描述过了,我国古代的农民起义的次数、强度应该都是世界之最了。可是农民起义的成功率却并不高或者说是极低的,绝大部分的农民起义都被无情地镇压下去了。历史上能够成功建立政权的农民起义少之又少,好像只有:刘邦和朱元璋两个人最后成功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绝大部分的农民起义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原因吧:

1、在我们这里领导很重要,古代的农民起义的带头人就更加重要了。可是绝大部分的起义领导者都没有雄心壮志、没有长远的打算的,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能够享受美好的生活。

这样在农民起义中往往就会出现:占山为王、不思进取、贪图享受、不断腐化的情况了,从而导致起义的不彻底性。例如:沉迷深宫的洪秀全就是典型的代表。

2、古代的农民起义缺乏一个长远的目标和规划,提出的口号也是“权宜之计”而已。往往在一开始提出了一个无比美好的愿景,例如:均田地、同富贵等等。可是只要一等到,有一定规模、占领一定的地盘之后,这些愿景也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说白了就是,口号和愿景只是为了拉队伍时的需要而已,等到事业小成的时候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皇帝还是皇帝、农民依然是农民。

3、不管古代的农民起义出发点是什么、口号是怎么样的,都逃脱不了一个魔咒——皇帝轮流做而已。这样的思想觉悟下,往往是一种周而复始的瞎忙活而已,还给底层群众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4、农民起义内部领导间的内耗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农民起义的领导们往往能够共患难、不能够同富贵。一旦江山有点眉目了之后,内部间的互害模式也就准时启动了,例如:陈胜和吴广的故事、洪秀全和杨秀清的故事等等。

总之一句话,农民起义者的最终目的只不过是:把旧皇帝拉下马、换个新皇帝而已,其实这就是典型的“换汤不换药”的搞法。如果说农民起义对社会生产力有多么大的推进、对群众生活有什么本质的变化,我觉得那是一点都没有。最后我想说,思想决定未来、思路决定出路。一群封建思想深入骨髓的人不管搞什么起义,最终的结果无非是换个人当皇帝而已,对于农民本身、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其实意义不大。顺便说一句:大家觉得明、清比唐、宋又进步在哪里呢?……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为什么大都以失败告终,而只有少数人成功呢?

这问题并不成立,所谓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更是无稽之谈。

关键是,不管什么阶层、身份出身的,想要登顶做皇帝的,都几乎没有成功的——因为成功的就那几个……

哪怕以太子的身份,没能继承皇位的还多得去了。秦始皇的扶苏就被赐死了,汉武帝的太子遇上巫蛊之祸了,隋文帝的太子、唐高祖的太子被自己的弟弟阴了,唐太宗自己的太子也不能幸免……建文帝好不容易以太子世子的身份熬出头了,结果叔叔打过来了。至于康熙的这么许多儿子,有个太子的身份只能是众矢之的。难道因为许多太子失败了,我们就要说太子群体有局限性,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太子如此,要以权臣外戚登顶就更难了。我们只看到那成功的一点点例子,曹操两代人、司马懿三代人,终于篡位成功了。这个过程中多少其他的家族就被抹去了。东汉时,梁冀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了,一下就被桓帝杀了;何进可以说是地位稳固了,他弟弟何苗还手握禁军,突然就被宦官杀了。这尚且是外戚权臣中掌握相当权势的,至于董承、伏完,根本还做不了什么,就这样被满门抄斩了。难道我们要说外戚群体有局限性,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权臣的生存率本来就很低,掌握军权的大将就更是如此。董卓慷慨进京,威重一时;尔朱荣大军南下,势不可挡;侯景兵临建康,混水摸鱼;安禄山席卷两京,天下震恐。他们中谁又成功了,谁又有善终?他们已经是能够搞出大新闻的了,至于韩信这样纵横天下无敌手的名将,还没来得及做什么小动作,就已经被铲除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难道要说天下的名将也都有局限性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这些离皇位如此近的人,要成功尚且如此困难;那些不得不揭竿而起的农民,当然失败的多,成功的少。这不是因为农民阶级有某种局限性,只能说权力斗争是空前残酷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性格中哪怕最微小、平时最微不足道的特质都有可能成为致命的弱点。在这样的斗争中,没有阶层有局限性,因为没有人没有局限性。

那些生存下来,登顶权力顶峰的人们,只是刚好比对手们强了那么一点点,或是运气好了那么一点点。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为什么大都以失败告终,而只有少数人成功呢?

农民总是有个致命的地方,他们没有正规军规,文化层次差别太大,凭着感情硬闯硬大,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力量,闯出去了算成功,闯不出去算失败。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为什么大都以失败告终,而只有少数人成功呢?

只能输出暴力,不能输出秩序,且没有坚强的领导集团,最后的结果只能身死族灭。

古代的农民起义很多,但在秦之前,可以统称为盗。

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

九千人,这个规模在诸侯林立的春秋时代,已经算是非常彪悍的武装力量了。盗跖的力量也足够强。“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打起诸侯和大夫们,就是怎么打、怎么赢。

但,盗跖只是横行了一世,却无法建立新的诸侯国,更别提什么一统天下了。

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

原因是什么?

原因就是无法输出秩序。秩序的基础是礼乐故事,你得在宗法这个基础上把故事讲好。但,盗跖做不到,所以只能当一辈子大盗。

进入中央集权的传统王朝时代后,农名起义就更多了,类似于盗跖这种,数不胜数。但,一直是失败的多,成功的少。

第一场影响深刻的农民起义,应该是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虽然掀起了秦末大乱,但陈胜、吴广这两个起义领袖,都被自己人搞死。而建立的张楚政权,也被项氏的楚国集团取而代之。

汉末绿林赤眉起义,虽然把王莽的新朝政权打得落花流水。但,关键是刘演、刘秀以及豪族势力的加入。这伙人为绿林起义军注入了合法性依据,所以才能建立更始政权,对抗新莽王朝。最后,光武中兴,起义军也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东汉黄巾起义,声势浩大,扫荡了大半个东汉帝国。但,太平道,虽然讲了故事、聚了力量,却无力为天下输出秩序。除三十六方渠帅的简陋军政组织,各地黄巾军一直都是游击部队。虽然人数多、力量大,但还不如绿林军更有威胁,因为黄巾军连起码的政治秩序都无法输出。

隋末杨玄感起义,算是关陇贵族势力利用国内矛盾,发动的农民大起义。但是,起义军缺乏一个坚强的领导集团,所以迎着杨广战河北做不到、扫荡关中定天下也做不到。在洛阳坚城之下,输出完暴力,就只能等死了。李密和翟让的瓦岗军起义,也是如此。最佳策略就是进兵关中,直接断了大隋的政治中心。但,起义军做不到,所以杨玄感怎么死、李密就怎么败。大唐来自山西,而大唐却成就了关中的最后辉煌。山西军阀李渊要比农民起义军果决的多,选择了最佳攻略、也执行了最佳攻略。

安史之乱后,大唐每况愈下,接连爆发了庞勋起义、王仙芝起义和黄巢起义。但,严格来说,庞勋起义不算农民起义。发起力量是戍守桂林的八百徐州兵。由桂林转战徐州后,起义就变成了江淮总暴动。但,基干力量是被解散了的武宁军。根子不是农民,而是大唐的藩镇职业军人。

王仙芝和黄巢起义,就是彻底的农民起义了。但,这两伙人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学盗跖。横行天下、转战南北,拒不与地方乡绅合作,搞彻底地暴力输出。所以,这伙人非常难对付,大唐的军队不是打不过他们,而是追不上他们。黄巢入主长安以后,起义军由流动武装变成节度使模式下的割据力量。这时候,黄巢起义也就只能失败了。没人相信这伙盗贼能输出秩序,而黄巢这伙人也不相信阀阅们会相信他们。所以,形成的局面就是杀戮接着杀戮,黄巢起义军干掉了两京的阀阅家族。

五代以后,基本上没有农民起义什么事儿。因为多方政治力量都在你死我活的搞竞争,没有农民起义的空间。五代风云变幻之后,就是宋辽西夏、宋金西夏的三国演义。王朝竞争的矛盾,压制了农民起义的产生。一直持续到蒙古大元的末期,爆发了红巾军起义。

这是一伙农民起义,而且真正实现了成功。可以说,中国历史上,这是农民起义唯一的一次成功。起义军不仅摧毁了旧王朝,而且也建立了新王朝。

为什么这次会成功?

南方多伙农民军内部鏖战的时候,大元袖手旁观。而这几支农民起义军,都不是流动武装,而是裂土搞割据,直接上演争霸战争。所以,从一开始,农民起义军就在内部竞争中输出了秩序。待到南方完成统一,朱元璋就开始北伐大元。这时候,已经不是什么农民军了,而是政权加军队的模式,北伐大元,既能输出暴力、又能输出秩序。所以,最后建立大明王朝,也就水到渠成了。

农民起义军为什么几乎总是失败?

要实现成功,得有这样几个关键要素:一是坚定的领导集团;一个是彪悍的军事武装;一个是有力的人心争夺。

前两者容易做到,旧王朝提供了机会,但这是完成了力量一环。甚至,很多农民起义连力量这一环,也不能彻底完成。

比如,盗跖集团,就没有精英人物的参与,精英都在诸侯国,领导集团自然无法建立。比如,陈胜吴广起义,精英人物的六国复辟力量是参与了,但这伙人纷纷背叛了。比如,杨玄感和瓦岗寨起义,为什么死活不能采取关中攻略?就是因为只有军事武装而无领导集团。

而有力的人心争夺,就真不是农民起义军能做到的了。因为这个太复杂,即便能争一时一地,也不能争天下。

西汉末年的绿林军起义,能够争夺人心,也摧毁了新莽王朝。原因是地方豪族和刘氏宗亲的加入。这伙人为农民起义军注入了合法性依据,于是人心的问题就解决了。之后的局面,就不是绿林军与王莽的新朝角逐了,而是与刘秀大军和赤眉武装的较量。

黄巾军所到之处,群起响应,但黄巾军却无法争取豪族支持。自西汉末年以来,中原王朝内部就在稳步建构豪族的社会政治基础。豪族这伙人不支持黄巾军,黄巾军就不能算争取到人心。平民的欲望是人心,但豪族的欲望也是人心,你不能忽略这个最强力量的存在。

五胡乱华的胡人政权,一个接着一个。一个原因是衣冠南渡,北方豪族让出了空间和机会;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胡人取得了余下豪族的支持,还有没走的北方豪族。后赵石勒是羯族奴隶出身,杀人无数、暴戾恣睢。但这家伙居然恢复九品中正制。这就是在争取人心。而这种手段,是农民起义军难以具备的。

杨玄感起义、瓦岗寨起义,能够争取到洛阳一带的人心,但争取不到天下人心。庞勋起义,能争取到武宁地方的人心,但也争取不到天下人心。其后的王仙芝和黄巢起义,就没打算争取什么人心。

决定历史前进的,是力量和人心。你总缺失一个环节,那就是只能滥觞天下大乱,却无法一统天下了。

怎么才能争取到人心呢?

就是输出秩序。凡是能够输出秩序的暴力起义或造反,都是旧王朝的最大威胁。

秦末,陈胜吴广集团,就那么回事,一伙流动武装而已;但接替的楚国集团,却完全是一个复辟的新物种。刘邦、项羽这伙人,不仅占着道义,即亡秦复国,立即就争取到了山东人心,关键是从领导集团到军事武装,力量足够强。而决定的因素,是这伙复辟武装能够快速输出秩序,打下一城一地就能立即建立统治。刘邦入关,甚至把关中父老的人心,也给争取到了。所以,亡秦的不是陈胜吴广,而是刘邦和项羽的楚国集团。

隋末大乱,杨玄感的黎阳起义军、翟让和李密的瓦岗寨起义军,都不行。但,来自山西的李渊军事集团,却可以。李渊,才是大隋最大的威胁。因为这伙人不仅能够争取到关陇贵族的支持,而且所到之处便能立即输出秩序。

最后,也就知道元末农民起义为什么能够成功了。

这伙人开始起义,当然借助了宗教的故事,这是力量聚集的来源,形成了红巾军。而一旦形成力量,他们就不搞漫无目的地杀人抢掠了。起义的目的很集中,就是要清除蒙古大元的统治,从蒙古人手中抢下一城就算光复一城。所以,唐末农民起义军是流寇武装,而元末农民起义军出手就是搞割据的。

江淮农民大起义,根本就不是农民起义军与蒙元王朝的较量,而是农民军自己要打出一个老大来。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到底谁当老大,战场上见分晓。而这时候的大元在干什么?你们打你们的,我们打我们的,大元自己搞内斗,完全就不管南方的多国演义。国家源于战争,但流寇的战争打不出国家,只有割据的较量才能打出秩序。南方独大的朱元璋政权,就是一边搞暴力输出、一边搞秩序输出。所以,北伐大元,不仅能够摧毁旧王朝,而其能够建立新王朝。

至于人心,就更不用说了。蒙元王朝把经济搞得破产,中原百姓自然人心思变。而南方政权一旦建立且输出秩序,蒙古的异族标签,就成了起义军的最大人心支持。

领导集团、军事武装以及人心争夺,元末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全都具备。所以,能成功就不是什么偶然,而是大概率的必然。而历史上的其他农民起义,就没有这些机缘巧合的条件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