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嘉庆皇帝是怎样的人?

嘉庆很憋屈啊!只见过儿子坑爹的,没讲过爹坑儿子的!

在乾隆在位的三十八年,他偷偷立了嘉庆为皇储,后又在五十四年的时候,把这位儿子封了嘉亲王,终于在乾隆六十年,乾隆才正式公布他的身份,立嘉庆做了皇太子。

虽然他名义上是皇帝,其实掌握实权的并不是他,还是他的老爹,太上皇在背后掌握着真正的实权。再过了四年,他爸太上皇去世,嘉庆这个皇帝才有了真正的实权。

那个时候已经是乾隆末年了,刚掌权的嘉庆面对危机四伏的局面,打出了维新的旗号,整顿朝廷里贪污腐败的官员,整理严明纪律,后来不仅把这些庸官换了,还把一些手握重权心思不正的官员也一同打下。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杀和珅了,这个大贪官一倒,嘉庆狂赚一大笔啊。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啊!

不过,虽然他做的这些,让朝廷内部确实有了新的面貌,但背地里,那些不正势力依然根基稳固,他的这次整顿,未能正真的清楚朝政的颓败。在他整理朝廷内部的同时,平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不少的农民起来反抗,与国家的军队打了不少仗,让清的统治力量受到了削弱。

这都是他爹老乾隆给扔下来的烂摊子!

起义军一波接着一波,清朝的军队不仅要对抗虎视眈眈的其他国家,还要安抚歼灭内部的矛盾。在对外的交流中,因为常年采取闭关锁国态度,让清朝对外来的时候,一直保持高度警惕。他主力禁止国外贩卖鸦片,虽然私贩们生生不息。嘉庆二十一年的时候,拒绝了英国提出的外交建立,英国还不止一次提出让他开通更多的通商口,还要沿海岛屿的土地,这些条约也一一被嘉庆否决。后来,各种内忧外患让嘉庆无法逆转局势,清王朝的败落也是在嘉庆年逐步形成。

按这段历史来说,嘉庆皇帝也并不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他只是能力不够,清朝的顽疾已经根深蒂固,他力不从心啊。

历史上的嘉庆皇帝是怎样的人?

嘉庆皇帝是乾隆皇子之子,道光皇帝之父,但一来因为他夹在康乾盛世与道咸衰世之间的尴尬位置,不上又不下;二来他在位时间虽长达二十五年之久,但是除了诛杀权臣和珅之外却没有了其他光辉政绩,难免被“乾隆大帝”的万丈光芒所掩盖,加之在他死后二十年又爆发了鸦片战争,人们的目光纷纷被这场战争吸引了过去,这两点就导致嘉庆所在处的时期几乎成了中国历史的盲区。那么不禁有人要问了,嘉庆其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除了平庸之外还有其他特点吗?

御下仁慈 “以模棱为晓事,以软弱为良图,以钻营为进取之阶,以苟且为服官之计……亮吉以为今日皇上当法宪皇帝(雍正)之严明,使吏治肃而民乐生;然后法仁皇帝(康熙)之宽仁,以转移风俗,则文武一张一弛之道也”——《乞假将归留别成亲王极言时政启》

嘉庆四年,嘉庆皇帝亲政伊始,一位叫做洪亮吉的官员就给他上了一篇奏折,名为《乞假将归留别成亲王极言时政启》。洪亮吉在折中极言清朝吏治之腐败,言辞犀利,激近告诫的口吻于嘉庆,言外之意是说嘉庆皇帝既不如祖父雍正,也不如曾祖父康熙吗。这自然惹得嘉庆龙颜大怒,毕竟那个皇帝能忍受臣子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呢?但是即使是这样嘉庆都没有处死洪亮吉,而是仅仅判了他个流放伊犁,这要是落在乾隆手里,且不说洪亮吉必死无疑,株连九族也不是不可能。

善于自省 “自川、楚教匪平后…. 朕实恧焉…. 朕惟返躬修省耳。”——嘉庆

嘉庆十八年(1813年),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天理教攻打紫禁城事件。后来虽被镇压下去,事情处理亦较完善,但是嘉庆还是下了一道“罪己诏”,向全国人民检讨。同样的,在嘉庆二十三年四月,有一日突然天色有异,暴风大起,尘霾四散,以至“燃烛始能辨色”,嘉庆又害怕是自己的言行不当触怒了上天,于是再次下诏自省:“朕心震惧惕…. 皆朕莅事不明、用人不当之所致”。俗话说“吾日三省吾身”,看来嘉庆在这一点上做的还是比较好的。

崇尚节俭

嘉庆与父亲乾隆的重奢靡,爱铺张不同,他注重节俭,一辈子仅仅大办过六十寿诞这一次生日,为此还自责不已,事后口中还不断念叨着下不为例,下不为例,为此事还专门下了一道旨意:“将来朕七旬万寿时,著军机大臣存记,前一千提奏,不准各衙门复行恳请建设经坛”。

爱民如子

嘉庆对乾隆蠲免天下钱粮的做法十分赞赏,一直跃跃欲试也想要尝试一番,怎奈经济环境不允许,让他始终不能得偿所愿。每次一想到父亲在位期间能够五次普免天下钱粮,合共总额有两万万两白银之多,而自己在位二十多年却一次都做不到,嘉庆就十分内疚,甚至为此还专门下了一道诏书解释为什么他不能给人民免税的苦衷。 最后在六旬万寿的时候,嘉庆还是给百姓减免了两千多万两的税,要知道这个时候清朝一年的财政收入也才四千万两,这相当于已经减除了一半的赋税了,这个时候国家财力还十分紧张,免除的这些税收还是他苦口婆心劝说官员硬给减下来的,在中国数千年的王朝史上,这样的君主是十分少见的。也正因如此,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十八日嘉庆驾崩之后,臣子们才给他拟定了“仁宗”的庙号,并且公认他有圣祖康熙爷的风范。

其实嘉庆的事迹还有很多,比如说改革吏治,惩贪奖廉,严禁鸦片,消除了“文字狱”等,因此仅仅因为嘉庆政绩不显就说他只是个才干平庸之君,这个说法不仅武断、片面,对他来说更是一个不公平的评价。

我个人觉得嘉庆在清朝入关后的十位帝王里,论才干,嘉庆虽然次于康熙、雍正、乾隆,位列第四,但是论品性、修养,他仅逊于康熙,能排在第二位,所以在综合能力方面,嘉庆在清朝诸帝中也算是个中游偏上的皇帝了,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差。

参考史料:《清仁宗实录》、《清史稿》等。

历史上的嘉庆皇帝是怎样的人?

清仁宗睿皇帝嘉庆 名爱新觉罗·颙琰(公元1760-1820年)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禅让给他而继位,为清代入关后第五帝,在位24年(1796-1820)。病死,终年61岁。

卒谥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庙号仁宗。道光帝即位,于“孝恭”前加上“光裕”二字。 葬河北易县清西陵昌陵。人物传记嘉庆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密建为皇储。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三日,被正式宣布立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初一日,受乾隆帝禅位即帝位。其后,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帝控制,颙琰暂时居住在毓庆宫。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帝死后,开始亲政。

面对乾隆末年危机四伏的政局,嘉庆帝打出“咸与维新”的旗号,整饬内政,整肃纲纪。诛杀权臣和珅,罢黜、囚禁和坤亲信死党。诏求直言,广开言路,祛邪扶正,褒奖起复乾隆朝以言获罪的官员。诏罢贡献,黜奢崇俭。

要求地方官员对民隐民情“纤悉无隐”,据实陈报,力戒欺隐、粉饰、怠惰之风。 但其对内政的有限整顿,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清朝政局的颓败。 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如大举围剿镇压川、楚、陕农民大起义。

更易统兵大员,严惩镇压不力的将吏。严密军事部署,实行剿抚兼施的两手政策,分化瓦解起义军。实行寨堡团练的坚壁清野政策,割断了起义军与人民的联系。 嘉庆十年(1805年),川、楚、陕农民起义被镇压,清统治力量也受到严重削弱。

嘉庆十五年(1810年),镇压了爆发于东南海疆的蔡牵起义军。嘉庆十八年(1813年),北方爆发天理教起义,部分天理教徒,在太监接应下冲进皇宫,“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颙琰下诏罪已,同时严令对冲进皇宫的起义军血腥屠戮,无一幸免,并捕杀在城外的头目林清等。

天理教起义被镇压。 在对外交涉中,嘉庆帝力主严禁鸦片,对英国侵略者在沿海的骚扰活动保持了高度警惕性,对英国提出的帮助清朝镇压起义军,帮助澳门葡人抵御法国的居心叵测的要求,明智地严辞拒绝。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拒绝了英国提出的建立外交关系、开辟通商口岸、割让浙江沿海岛屿的要求。 而闭关锁国的传统观念,也使其对外来事物采取盲目排斥态度。嘉庆帝在内乱频仍、外患渐逼中,倾力企图维护清王朝的稳定巩固,然而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使清王朝的败落于嘉庆末年已完全表面化,并从此日渐走向衰亡。

历史上的嘉庆皇帝是怎样的人?

自打清兵入关至宣统退位,满清统治的268年里面,其中的康雍乾三朝,总体上是一个盛世。所谓物极必反,又言“人无百日好”,权力集中于帝王的封建时代,帝王的优劣很大程度决定了国家兴衰的走势。在位60年开创盛世的康熙,晚年也倦怠了,儿子雍正的勤勉,让国家又转入了正确的轨道;前期乾隆在雍正的基础上,使得清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后期呢,乾隆也开始怠政,逐渐清朝显露出衰落的迹象:

  • 首先是吏治松弛,腐败严重。代表人物当属“二皇帝”和珅,其仗着乾隆的宠信独揽大权,贪赃枉法,卖官鬻爵。和珅被治罪后抄家,所折合的白银数量堪比国库。在和珅的“示范”之下,官员有样学样,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义之财,给百姓带来无限的痛苦。在治理河道方面,历来被清朝历代皇帝所重视,但此时的河官却对河患漠不关心,关心的是可以从中克扣多少银两落袋;
  • 其次是国库空虚。清朝自入关不断积累,至乾隆执政前期,根据户部的记载,国库库存一度达到了8000万两,乾隆常常有“国帑之多,不知如何去用”的烦恼。正所谓“由俭入奢易”,当乾隆真正学会花钱后,也是不含糊的,可使劲地造了,这些钱花在了各地的巡幸以及兴建园林上。根据学者统计,在位的60年间,乾隆巡幸各地达到了150余次;兴建的宫殿、楼阁、园林约为240处。此外,所谓的“十全武功”,也是耗资巨大,仅两次平定金川之乱,就多达7000多万两。

乾隆

面对这个有点“烂”的摊子,那么嘉庆“同学”准备好了吗?首先,嘉庆的即位有点出乎意料,因为乾隆一生有17个儿子,其排行老十五,非嫡非长,继承皇位的顺位不是很理想。但乾隆的嫡子好像中了魔咒,两次公开立储后不久后便夭折,加上其他英年早逝的皇子,嘉庆出生时,14个兄长中有8个已经逝世,几年后,连五阿哥永琪也离世,使得乾隆的选择余地变得很小。

即便如此,嘉庆还是经过了22年的漫长考察,最终成为新君,可见,乾隆对于嘉庆应该不是十分满意的。不能否认的是,嘉庆读书方面还是比较有资质且很勤奋,6岁起读书,13岁便能通五经,此后跟随多位老师学习今体诗和古体诗,文化基础是相当坚实的,其中一位老师朱珪,是嘉庆的智囊,为其制定了“小心谨慎,为人做事”的行为标准,在角逐皇位增添了重重砝码,最终成功打动乾隆。

我们常说的五经六艺,“五经”指的是诗(经)、书(经)、礼(经)、乐(经)、易(经);而“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可见,两者有三样重合,这是为何呢?原来,“五经”中礼、书、乐,说的是理论方面;“六艺”中礼、书、乐,说的是实操方面。或许嘉庆在学业方面,是个好同学,但遗憾的是,乾隆并没有给嘉庆,太多历练政务的机会。

六艺

尚未登基之前,乾隆也给过差事,只不过是让嘉庆照看皇孙、皇曾孙、皇玄孙的学习,相当于现在大学的助理班主任;等到嘉庆登基后,在乾隆这个恋权的货看来,退居“二线”并不意味着退休,是退而不休:

1、 退位不让权。虽然退位,但乾隆还是包揽了批阅奏章、颁发敕指等皇帝的主要“业务”;

2、 禅让不隐退。退位后,乾隆并没有搬出养心殿,令到嘉庆还是居住在太子住所毓庆宫;

3、 年号并存。皇宫之外使用的是嘉庆的年号,但在皇宫之中却仍然沿用乾隆的年号。

情况一直持续到了1799年(嘉庆四年),乾隆去世,嘉庆才开始亲政。政务能力上的缺失,唯有靠勤奋弥补,其这样描述自己:朕早膳后批阅奏折,召对引见,至晚膳后则批阅本章。常多至百十件,从未尝以填为烦。可见,嘉庆过得还不是“996”的生活,很可能过得是“697”的生活,即早上6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七天。

庄静固伦公主

厌不厌烦不知道,起码嘉庆是这样要求自己和别人的。1807年的一天,嘉庆比以往起得更早,因为他要去探望四女儿庄静固伦公主,出宫之前,嘉庆照例先处理完了奏章。等到回宫之后,有些倦意的嘉庆打起盹来,醒来发现天色已暗,却不见一人前来奏事,也没有一份奏章。

次日,嘉庆却一下子收到了十几份奏章,马上意识到有人积压了奏章,马上令人查实。果不其然,原来昨天奏事处官员出于好心,看到嘉庆过于劳累而没有进呈奏章。为此,嘉庆罚奏事处的官员发往伊犁,充当苦差。出使的朝鲜使臣回国后,向朝鲜国王汇报,也说嘉庆:纪律颇严,事务无滞

仅仅靠“勤”是不够的,嘉庆的“勤”,能“勤”过祖父雍正吗?比起父辈,嘉庆的差距不小。一则是“老司机”乾隆没有着力培养;其次面对乾隆留下的这个摊子,嘉庆政务才能有限,对于其显然是超“纲”了。尽管经过多次整饬,嘉庆朝的勤政方面大为改观,但又有什么用呢?这只是效率而已,此时清朝需要的是效果,解决问题的人。正如同足球比赛中,一边是嚼着口香糖,躺着也把球挡进球门;一边是满场飞奔,到头来还输了比赛。

所以面临相似的情况,用人方面,嘉庆也比不上祖父雍正,其唯有身先士卒,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每年农耕时节,嘉庆都会在先农坛举行耕作的典礼,以示对农业的重视。在这项活动之中有一项,需要皇帝亲自下田,驱使牛耕种,当然只是意思意思。颇为尴尬的是,有一次相关官员没有做好功课,准备的黄牛,任凭嘉庆怎么驱使,还是一动不动,换了备用牛,依然如此。最后在十几位御前侍卫的生拉硬拽下,手忙脚乱的嘉庆,才勉强完成这次的典礼。

嘉庆

使出浑身解数的嘉庆,没能使清王朝得到根本性的变化,只好重启捐纳。此前康雍乾三朝,开捐主要是为了筹集军饷、治理河道、赈灾的费用,旨在通过捐纳用于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秩序的安定,结果却适得其反,反而刺激了这些捐“官”们的贪欲,加重了对百姓的盘剥。看出弊端的乾隆,果断下诏停止捐纳,并要求后世子孙永远“奉以为法”,不得再开捐。

冒天下之大不韪,重启捐纳,只能说是嘉庆迫于无奈,谁让自己有个会花钱的爹呢。与此同时,白莲教、河道泛滥、军备等方面又急需用钱,只好出此下策。表现出父辈光环之下,嘉庆治国才能相对平庸而又希望国富民强的急迫,希望借此扭转乾坤,殊不知是饮鸩止渴,反而加剧了清朝衰落的速度。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捧个人场,点个赞呗^_^

历史上的嘉庆皇帝是怎样的人?

嘉庆皇帝在位25年,在反腐和勤政上有雍正遗风。他曾踌躇满志,有理想报负,想要扭转乾坤,振兴大清,为此长期处在劳累、伤神、苦思、忧郁和烦躁之中,作为一代帝王,他虽没有完成大清中兴的伟业,没有修复帝国的千疮百孔,但从个人品行上,确算得上是一位有道明君。

大清王朝历史上最无争议的一次权力交接,发生在乾隆皇帝与嘉庆皇帝之间,因为这一次权力交接是在乾隆皇帝在世之时完成的。乾隆六十年过后的第一天正月初一,老皇帝将那象征皇权的印玺交给了儿爱新觉罗·颙琰。丛这一天起,大清王朝改元乾隆为嘉庆。

虽然王朝改元,皇位易主,但是这一切都仅停留在表面,权力实际上依旧被太上皇,也就是乾隆皇帝紧紧攥在手中。不久朝野上下就都明白了,所谓的嘉庆元年,其实就是乾隆六十一年。乾隆皇帝应该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幸福的太上皇了。

时间很快来到嘉庆四年春节。年前太上皇偶感风寒,并无大碍,正月初一还接受了嘉庆皇帝等王工大臣的拜年礼。可是,年初二老皇帝就高烧不退,奄奄一息出现器官衰竭之症状。初三,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乾隆皇帝与世长辞,享年八十有九。乾隆皇帝的驾崩,标志着乾隆王朝的彻底谢幕。大清将迎来新朝,虽然这位皇帝已经在位三年有余。

不得不说,嘉庆皇帝真正掌权之后的首次亮相是“惊艳”的。为什要用“惊艳”这个词?是因为嘉庆皇帝不费吹灰之力就收拾了历史上第一大贪官,乾隆皇帝的第一宠臣——和珅。过程十分迅速,在乾隆皇帝去世的第二天,嘉庆皇帝以要求和珅专心治丧为由,解除了和珅一切职务。

紧接着,刘墉等一些老臣开始上书揭露和珅罪状。正月十三,和珅被拟定二十条大罪状下了大狱。就乾隆皇帝去世之后十五天,和珅一尺白绫在狱中自裁。显然,对于如何收拾这位,在乾隆朝被称为“二皇上”的超级权臣和珅,嘉庆皇帝已是酝酿已久,而且经过了深思熟虑,出其不意将其拿下,将打倒和珅给朝廷可能带来的各种隐患风险降为最低。嘉庆皇帝这一手,确实干得漂亮。

嘉庆皇帝这一个亮相,朝野上下对这位新掌权的嘉庆皇帝更是啧啧称奇,刮目相看。王工大臣对于嘉庆皇帝韬光养晦和城府之深感慨不已,更对收拾和珅之政治手腕拍案叫绝,佩服地五体投地。很多官员相信,在这样一位勤政英明的君主带领之下,大清王朝一定能够重振雄风,再现康乾盛世。

掌权之后的嘉庆皇帝真是踌躇满志,更是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由于父亲乾隆皇帝后期执政时期,个人的骄奢淫逸,沉浸在盛世虚荣之下沉迷于享乐。在皇帝的带头作用之下,大清王朝官员迅速腐化,仅十年之间,就将大清政体朝政搞得四维不张,几代人努力奋斗而来的康乾盛世,被迅速掏空。

乾隆末年之时,大清王朝已经真正是,看似华丽外表之下,一片荒凉。然而,白莲教起义事件更是尴尬地捅破了康乾盛世外表的最后一层窗户纸,揭掉了康乾盛世虚伪表象最后的遮羞布。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大清王朝为了平定这场人民起义,竟然耗用国帑六千万两白银之多,经过了七年时间,起义势头反而更加迅猛。大清王朝朝政之废弛,由此可见一斑。

嘉庆皇帝很清楚,这场撼动朝纲的起义,之所以迟迟不得平定,正是因为有以和珅为首的一群贪官污吏,他们欺上瞒下,将剿灭白莲教当做了中饱私囊的途径。他们虚报战功,克扣军饷,一线士兵根本拿不到应得的饷银,士兵的士气之低,可想而知。所以,嘉庆皇帝乘铲除和珅之胜机,继续追击缉拿贪官,使得国家的支出真正用到平定地方起义之中。经过嘉庆皇帝的不懈努力,平定白莲教的战事势头总算是有所扭转。嘉庆七年,剿灭白莲教的捷报终于到来,当嘉庆皇帝在朝堂之上阅读捷报之时,竟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泪流满面。“白莲教”这块压在嘉庆皇帝心头之上的重石,总算是被搬了出去。

那么,在这样一位看似积极向上的英明君主之带领下,大清王朝的颓势是否真的被扭转呢?很不幸,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究竟又是为什么呢?答案就是固步自封。

嘉庆皇帝为了重振朝纲,惩治贪腐的力度不可为不严厉,但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无论嘉庆皇帝如何惩治,贪腐的势头有增无减。更让皇帝感觉打脸的是,亲自树立的清廉标兵,没过两年就因贪污成了阶下囚。

嘉庆皇帝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他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的工作方法不得当?他痛定思痛,认为解决大清王朝的问题是一个长期斗争,应该用以身作则的方式,教育官员们洁身自好,改过自新。于是嘉庆皇帝写了大量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下发给官员们阅读学习,妄图能够感化官员们,放弃贪腐念头。实际上,大清王朝的官员们,并不缺少教育,缺少的是制度上的改革。

除了贪腐问题,大清王朝此时更是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也急需要制度上的突破。仅举一例以概之,此时的大清王朝,面对着史无前例的人口压力,致使大量劳动力过剩,再加之官员们的层层盘剥,受到生活所迫的普通百姓急需要生活来源。如果此时利用这些过剩的劳动力,大力发展采矿、工商业等其他产业,想必大清王朝定会发生翻天覆地之巨变,英国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成功案例。

面对着社会迫切的转型与体制改革的急需,嘉庆皇帝是怎么做的呢?嘉庆皇帝认为,社会政体制度,列祖列宗已经制定的很完美了,之所以我们当下出现了这么多问题,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严格地遵守祖宗成法。所以解决贪腐的问题,制度上绝不能改革,只能以皇帝的监察和思想教育为主。

社会人口再怎么膨胀,也绝不能发展其他产业,都要在家安分守己的种地。嘉庆皇帝的理论依据是,只要每个人都安分守己,勤勤恳恳的务农,是不会存在温饱问题的。此外,发展其他产业,如采矿等,会有出现百姓聚集的问题,统治者始终担心百姓“聚众”,认为这是造反的温床,所以发展其他产业,更是被嘉庆皇帝所不允许。

话说到此,大家应该明白了,面对着江河日下的局面,其实嘉庆皇帝是什么也没做,而且还想出了一大堆的借口与理由自欺欺人而已。

倘若嘉庆皇帝真的会学习和总结自己先祖的光辉历史,他应该会发现,从自己的曾祖到父皇,之所以能够创造康乾盛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敢于否定先人,及时纠正前人执政时期的一些致命错误,这才是盛世创造和延续之根本。很显然,嘉庆皇帝没有这样的魄力和能力,即使每天苦读先祖实录,也无法总结出什么有见地的结论。他能做到的就是照搬照抄,机械地死搬硬套而已。所以,晚年的嘉庆皇帝,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就是“怎会如此”、“这如何了得”之类的无奈言词。一位一辈子兢兢业业的皇帝,最后竟然是如此的无可奈何,真是让人唏嘘。

嘉庆的悲剧在于:认为天下的问题都是由于和珅不好、百官不好造成的,而没有从自身找责任,也没有从制度挖根源。其结果是,滋生百官腐败、和珅现象的制度土壤没有被铲除,因而这种现象也就无法根除。嘉庆在25年的皇帝生涯中,虽一件一件地解决乾隆盛世留下的危机,却又一步一步地陷入更深的危机。乾隆朝盛世下的危机,到嘉庆朝更加深重。到他的接班人道光皇帝时,则陷入内外交困、四面楚歌的境地!

历史上的嘉庆皇帝是怎样的人?

谢邀。关于题主的这个问题,子渊有些特别的话想说。一般而言,嘉庆皇帝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其实不太高,其父乾隆皇帝的风头太盛,其子道光皇帝也曾下令举行“虎门销烟”,更曾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于嘉庆皇帝,似乎除了下令查抄和珅府宅,人们再没有其他印象。事实上,嘉庆皇帝是一位难得的宽仁之君,而且非常俭朴。若是考虑到他是在富庶的乾隆年间成长起来的,其俭朴行为无疑更加令人动容。嘉庆皇帝到底节省到何种程度,可以从他冷清的生日说起。

▲故宫掠影

众所周知,清朝时期宫廷里最重视的节日就是元旦、万寿(皇帝诞辰)、冬至这三大节了。每逢这三个节日,无论内外臣工,都必须呈送表、笺以示庆贺,清廷内部庆祝三大节的场面也非常热闹。然而在嘉庆帝执政时期,这隆重的“三大节”却变成了“两大节”,嘉庆皇帝自己的万寿节常是冷冷清清、寡淡无味的,就连他的三个整寿庆典都异常冷清。

▲嘉庆皇帝朝服像

嘉庆帝即位时36岁,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 年)驾崩时61岁,御极二十五年,共有四十岁、五十岁和六十岁这三个整寿万寿节,照理说这三次应当是最隆重的。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十月初六是嘉庆帝的四十大寿,百官从前一年就上奏嘉庆,建议要大办特办这次四十整寿。但谁曾想这年正月初三,乾隆皇帝突然驾崩,按照古制,父丧后儿子应当服丧27个月,如若按此,本年十月初六还在大行皇帝的丧期之内,肯定是不能大操大办的。

好在清制“以日代月”,皇帝守丧的实际丧期缩短为27日,如此一来在嘉庆寿诞前夕,群臣便纷纷上奏,万寿节可以照常大办,然而据《清仁宗实录》载:“(嘉庆)不御殿受贺。”嘉庆帝或许觉得父皇刚刚驾崩,还没来得及下葬,自己大办寿辰有些不妥,为避免引起百姓议论,他最终选择简办寿典。

▲清代玉如意一柄

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嘉庆帝眼见自己五十大寿将近,特意下旨给内务府寿辰简办。嘉庆帝在谕旨明确禁止朝中大臣给他赠送珍贵礼品:“万寿正日,准各恭送如意一柄,其珠玉陈设等件,一概不准进呈。” 事实上,哪些人可以呈递如意祝寿,嘉庆皇帝也规定得极为详细——亲王、郡王、贝勒等人可以当面呈递如意,而贝子、辅国公、镇国公、辅国将军等则只能在内廷呈递进献。这些人都算是皇帝的亲戚,是自家人,像朝中其他大臣,则一并免去此礼。就这样,嘉庆皇帝的五十大寿就在自家人送礼的过程中冷清度过了。

▲嘉庆年间四色圣旨

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适逢嘉庆皇帝六十大寿时,为避免铺张浪费,嘉庆皇帝干脆提前一年就对朝臣加以警告——他心里很明白,就算普通老百姓过六十大寿都会大肆庆贺,何况是统领天下的皇帝呢?为了不耗费国帑,嘉庆帝特意在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二月下旨明言:“来年朕寿登周甲,所有金珠玉器陈设,仍一概不准进呈。”

说起来,嘉庆皇帝之所以选择简办自己难得的万寿节,是有深层次原因的。比如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刚刚平定完教首林清起义的嘉庆皇帝,闲来一想到自己五十四岁生日就快到了,可天下还是这么不太平,心情十分烦闷,于是就下旨内务府:“此次寿辰,实无心绪。”所以,那年宫中的万寿节极为冷清,就连次日的皇后千秋节也被迫从简。按理来说,只差一天的万寿节和千秋节,应该大操大办才对,但却因嘉庆帝没有心情而冷清至极。

▲夕阳下的故宫角楼

虽然嘉庆皇帝把自己的万寿节过得极为冷清,但好在他心怀天下,每次都趁着自己过寿的名义给百姓做点儿实事。比如在嘉庆皇帝六十大寿之时,为“普天同庆”,清廷宣布免去天下历年正耗民欠并缓征钱谷,折合白银共计21296800余两,此等举措无疑惠及天下百姓,因此在嘉庆帝驾崩后,道光皇帝率群臣为其上谥号为“仁”,倒也是理所应当之举。

参考资料:

《清史稿》《清仁宗实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