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龙城飞将到底是卫青还是李广?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个“龙城飞将”是谁早有定论,龙城和飞将得分开来看。龙城指的是卫青,因为卫青当年奇袭龙城,大败匈奴。而这飞将则就是李广了,人称飞将军。其实在诗句意思上这两者都是一个象征词语,意指保卫边关的优秀将士。卫青咱就不介绍了,太出名了,匈奴克星啊!咱主要说说这李广,他这“飞将”之名由何而来?
李广是西汉名将,当时的西汉可谓是人才济济,李广在这样的人群中并不是特别突显。比他更加出众的卫青,霍去病等人,不管是胜场的战绩数还是运用军法,都是数一数二的人才,他们不仅在西汉有名,在整个古代有才的将帅里,也是非常有名声的。而李广,在这几位人才当中,影响战绩确实比较逊色一点。
那么他到底是靠什么,才被称为飞将军呢?
那是在汉文帝当朝的第十四年,李广在与匈奴的抗战中,成功击退了他们,因此立下军功,被封为中郎。景帝在位的时候,他又不辞辛苦不畏环境的艰难,在荒凉的北部边域镇守。后来武帝又当朝,把他召回来,封他做宫廷卫尉。元光六年时带兵攻打匈奴,率领了上万骑兵,却因为匈奴足足有数几万,被匈奴俘虏。(这应该算是他人生最大得污点,也是其一生未能加官进爵得主要原因)
李广假死后,逃了回去,再后来又在蒙古当太守,匈奴也被他这种不折不挠的精神打败,对他产生敬畏之情,所以称他为飞将军,一直延后数年,不敢来犯。
而就是这样与匈奴作战勇敢,让匈奴闻风丧胆的他,官位一直没有被提上去,这便是“李广难封”的由来!
虽然他的声望是胡人给的,但也算是名声赫赫,而一些不如他的人,却一直加封进爵,落魄的李广最后因为在战场上失利,而自己结果了自己。
李广个人性格很爽朗随性,自身带有一种很可贵的英雄气概,说来,其一生都在为国而战,不失为民族英雄!而边塞里,那个风光一时的飞将军,最终却落得自刎的结局,也是多数虽立战功,却不得封的将领们同样的心酸吧。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龙城飞将到底是卫青还是李广?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王昌龄的这首《出塞》被称为"唐人七绝压轴之作"。历来对这首诗"龙城飞将"到底是指卫青还是李广存在争议?
既然王昌龄开篇就是"秦时明月汉时关",那我们就从汉朝边关说起。从上图可以看出汉朝北部有漫长的国境线,暴露在匈奴的铁蹄下,即便有长城,边关重镇的守卫任务也很重,由东到西军事要塞有:鱼阳、上郡、代郡、雁门、云中,还有陇西。
王昌龄诗的开头,明月照耀下的秦汉边关,应该是一片静谧祥和的,为什么能静谧祥和?因为和平,一旦发生战争,边境狼烟四起,金戈铁马,血肉横飞,哪来的静谧?
秦朝时,秦军强大没有边患。汉朝时匈奴却时刻危险着北部边防。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规模入侵,进逼咸阳附近。
在匈奴咄咄逼人的边患下,是谁保卫了国家的边境安全,换取汉初六十年社会休养生息,积蓄国力的时间,答案自然是边关将士,他们用血肉之躯护佑着国家的安宁。
王昌龄所处的是盛唐时期,唐朝军队一直是很剽悍的,国家四处用兵,这也是后来藩镇割据,尾大不掉的原因,自古"一将功成万骨枯",长期的战争人们渴望和平。如果有"龙城飞将"在,匈奴人是不敢度过阴山来进犯的,国家就安宁了。
那"龙城飞将"是谁?有人说是卫青。《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与“龙”同,笼城就是龙城,因此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更多人认为汉飞将军李广。王昌龄诗中的"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几乎匈奴进犯的要塞都派遣李广为太守。
你看李广的人生轨迹。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崭露头角。汉景帝时,李广曾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驻守右北平几年,匈奴不敢进犯。可以说,李广从军到死,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汉朝北部要塞驻防,几十年如一日的守护着汉朝的边关安宁。
李广和卫青都是功勋卓著的将领,李广的功劳在于"守",而卫青的功劳在于"攻"。很多人只看到卫青封侯拜相,却抹杀李广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这是不公平的!
而且,李广是守护边疆让国家安宁,百姓安居乐业。卫青是主动出击匈奴,每一次都需要王朝积蓄巨大的能量,付出巨大的战争成本,出击匈奴,消耗匈奴有生力量。汉朝在开疆拓土的同时,也几乎耗尽了民力,导致生灵涂炭、民生凋敝。
因此,我更倾向这里的"龙城飞将"是李广,守卫边疆安全,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是作者王昌龄的夙愿,也是边关战士和天下黎明的夙愿。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龙城飞将到底是卫青还是李广?
谢谢邀请!“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中的龙城飞将,应该指的是李广。首先,龙城是指边防城,在边防上,李广驻守的不是一座城,作者只是考虑平仄,借用一下,不会对人物形成误解。若用“上谷”“雁门”,似乎不如“龙城”好。李广作战勇敢,擅长骑射,箭法准,有“飞将军”的美称。其次,李广擅长守势。西汉早期,国家还是不太强胜,没有能力和匈奴进行大兵团作战,能守住边界就是胜利,守不住是常事。汉文帝14年(公元前166年),李广应征入伍,到了部队就马上崭露头角,屡建奇功,使匈奴对汉朝有点畏惧,使汉文帝对李广很欣赏,年纪轻轻,就被汉文帝提拔为中郎将。汉景帝时期,李广跟随周亚夫参加了平定七国之乱的战斗,表现了惊人的勇敢,又建奇功,被汉景帝任命为上谷太守。从此,李广就在边境线上,保卫边疆,使匈奴近20年不敢越过阴山。
边塞诗人王昌龄处在盛唐转衰之时,安史之乱,胡人南犯,这些都是亲眼目睹的,眼看唐朝要走下坡路,于是发出了“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慨叹,希望唐朝能出现像李广那样的人,能守住边防,不让胡人越过阴山。所以说,作者已经告诉读者,他所说的“龙城飞将”,就是李广。
至于说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和李广两人,是不妥的。因为卫青和李广比较,卫青适合大兵团作战,主动出击,攻其不备,和霍去病的战法有相同点,李广在守势上是很擅长的,王昌龄慨叹的就是这一点。所以说龙城飞将指的就是李广。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龙城飞将到底是卫青还是李广?
“但使龙城飞将在”出自盛唐诗人、“七绝圣手”王昌龄的代表作《出塞》,句中所指的“飞将”到底是谁,其实诗中已经给出了答案!
如果“但使龙城飞将在”这句可以理解成是种“设问”,那么下一句“不教胡马度阴山”就是“答案”,其密钥就在最后三个字——“渡阴山”!
阴山山脉在今天内蒙中部(上图),为东西走向,处于黄河的“几”字形横画的正北面、横亘于汉帝国和匈奴之间。也正是由于阴山山脉的阻隔而改变了黄河流向,才形成了广袤的河套平原。
在汉匈开战以前,河套地区一直是匈奴在漠南最主要的牧区和进军中原的军需基地,也是对汉长安城威胁最近、最大的战略要地。正因其战略位置险要,适逢元朔二年时,匈奴进犯渔阳和上谷,汉武帝派卫青以“迂回”战术绕到匈奴侧后,围歼了匈奴白羊王、楼烦王,一举夺回对河套的控制权,并由此设立朔方郡和五原郡,让不可一世的匈奴人不仅悲叹“漠南无王庭”!
“漠南无王庭”的后果,直接使汉帝国增加了上千里防御纵深、且将战略前沿直接前推至阴山一线。此战不仅彻底解除了匈奴对都城长安的威胁,也极大缓解了右北平一带的渔阳、上谷、代郡等地的军事压力,更让匈奴“渡阴山”的战略宏图变的毫无可能!而比丢失河套更为要命的是,后面接踵而来的河西之战、漠北之战两场决战,打的匈奴魂飞魄散、想投胎都找不到躯壳!
匈奴最终的结局,才是王昌龄同学在嗅到隐患(临近安史之乱爆发)时对比盛唐繁华的现实、内心所涌动出强烈的对英雄救世的渴望!
我们再来看“龙城飞将”。
“飞将”这个称呼,最初是由匈奴盛传的:
《汉书•李广苏建传》:“广在郡,匈奴号曰“汉飞将军”,避之,数岁不入界”。史书记载中的这个“郡”,就是右北平郡。因为在卫青夺取河套这段时间,李广正远在右北平出任太守,而这时的河套刚刚夺回、还未开始筑城和移民垦边,尚未成为实质意义上的郡。这也就是说,王昌龄诗中特意强调的“不教渡阴山”——夺取河套的整个过程,均与李广无关!
李广一生四次参加对匈越境作战,两次全军覆没、一次无功而返,一次因迷路而错过战斗。其中一次竟然还被匈奴活捉,亏得他在被押解途中抢得战马和弓弩侥幸逃回,匈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李广这只煮熟的鸭子“飞”了。
而当时资历和年纪都远不及李广的卫青,在第一次(与其他三路汉军)出征匈奴时、且都是各率一万精骑情况下,就敢于孤军飙进八百里深入匈奴腹地、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此战的意义对于当时的汉帝国是何其重大!大汉臣民第一次深深地感受到:即使是被匈奴欺凌了半个世纪之久,只要敢于拼杀,大汉的军刀一样可以插进匈奴的胸膛!——冦可往,我亦可往!
匈奴历来崇武尚勇、爱慕英雄,用“飞将”表达对李将军的敬重也是情理之中,但事实是,李广的这个“飞”,盛名之下却名不符实!较之卫青千里迂回、长途奔袭的“战略性飞奔”,其意义和效果简直不可同日而语!难道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中流露出的不尽期盼和悲叹,仅仅只是对李广个人荣誉的倾慕吗?——别忘了,王昌龄公元757年被害、755年就爆发了安史之乱!王昌龄所热爱的大唐盛世也由此急转直下!
对于一个边塞爱国诗人,还有比心中的殿堂即将坍塌、而自己又无能为力更忧心的事吗?还有比卫青、霍去病这些让胡人闻风丧胆、单于夜遁逃更值得企盼的英雄吗?在这样的一个历史事实面前,怎么可能去仰慕一个对匈奴从没有过伤筋动骨之痛的李广呢?不可能!!
——因此,“但使龙城飞将在”所指的“飞将”非卫青莫属!
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我的头条号:大相无形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龙城飞将到底是卫青还是李广?
先说结论,龙城飞将指的是李广。再说理由。
龙城在南北朝和唐代诗歌的语境中,只是用典,既不是特指匈奴龙城,也不是实指前燕龙城,更不是卢龙城的略写,而是泛指所有的边关边城。
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均《战城南》写道:
忽值胡关静,匈奴遂两分。天山已半出,龙城无片云。汉世平如此,何用李将军。南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徐陵《长相思》写道:
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龙城远,鴈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北朝诗人卢思道《从军行》写道: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隋朝权臣、军事家、诗人杨素《出塞二首》其一写道:
漠南胡未空,汉将复临戎。……云横虎落阵,气抱龙城虹。……方就长安邸,来谒建章宫。上述诗歌中的龙城,无一是实指《汉书˙匈奴传上》所谓“五月,大会龙城”的匈奴祭天以及大会诸部之所,也并不是指前燕龙城或者卢龙城,而只是泛指边关边塞,甚至有时候为了文学夸张和属对亲切的需要,并不顾及其实际的东西南北地理位置——卢思道诗中龙城和龙庭两出,更说明此龙城非彼龙城。
另一方面,『但使龙城飞将在』是倒装句,仄仄平平平仄仄,正和下一句『不教胡马度阴山』的仄平平仄仄平平相对应,符合诗词格律,而究其实际的意思就是『但使飞将在龙城』(这样就是仄仄平仄仄平平,与下句失对不协,所以不这么用),诗句含义是飞将戍守、守卫在龙城,第一说明飞将是飞将,龙城是龙城,龙城不是飞将的修饰语;第二龙城从词义上很明显是指己方的地盘。
唐代诗人温庭筠《伤温德彝》写道:
昔年戎虏犯榆关,一败龙城匹马还。唐代宰相、诗人武元衡《石州城》写道:
楼兰径百战,更道戍龙城。众多唐诗中的龙城包括王昌龄本诗中的『龙城』都是作为典故使用的,几乎没有一例是实指,部分稍稍带有一些实指的因素,也主要是泛指辽西一带,不是指匈奴的龙城。
所以用所谓卫青曾至龙城为据来把此处的『飞将』(飞将军)说成是卫青,完全是错误的。2003年后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对“龙城飞将”的注释做出的修改:
“龙城”指奇袭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卫青李广,更多的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完全是不理解诗句语言结构和历史知识的错误表述(重复上述的陈述龙城既不是飞将的修饰语,也不是指代人)。更需要指出的是,诗歌是文学作品,不是《大汉征讨匈奴军功实录》和《刘彻关于军事活动的座谈会纪要》,不需要面面俱到,一碗水端平,哪个指挥官都不落下。
至于认为所谓『飞将』不是『飞将军』进而认为龙城飞将指的只是卫青而根本不是李广,更是『白马非马』式的逻辑谬误。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龙城飞将到底是卫青还是李广?
手提梅花亮银枪站在这里,我告诉你:飞将当然是我们李家人:李牧,李广,李陵,李信……中华儿女英雄辈出,龙城飞将出奇制胜,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突厥赢得仓皇北顾!信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