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刚继位后,八旗势力都有哪些派系?
说起清朝,“八旗制度”是怎么都绕不开的一个坎儿!
努尔哈赤因为八旗制度建立起了一直强大的军队,帮助他击败了实力远超自己的明朝!中国历史因为“八旗制度”,进入了“血统时代”,旗人和非旗人是要分开的,甚至于“旗民不通婚”。
接下来,咱们便来聊聊“八旗”的兴衰!
清朝八旗的诞生
1584年,女真人努尔哈赤于在建州起兵,起部下以黑旗为军旗,是为“黑旗军”,八旗的序幕由此拉开。后来努尔哈赤统一建州三卫,实力增长,便在黑旗军的基础上创立了以红旗为军旗的“红旗军”。自此之后,黑红二旗开始战于天下,为努尔哈赤,开创不世宏业。
1601年,实力进一步扩大的努尔哈赤,将黑红二旗再度分化,是为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四旗。
1615年,努尔哈赤平定了女真各部族,人口极大的补充和增长,为了巩固统治,为了更好的管理,努尔哈赤又将四旗分化为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镶红旗八旗,至这便是八旗的诞生。
其中,努尔哈赤亲自统领正黄旗,镶黄旗,剩余六旗分别由大阿哥代善统领正红旗和镶红旗皇太极,皇太极正白旗,杜度执掌镶白旗,莽古尔泰统领正蓝旗和阿敏执掌镶蓝旗,这便是皇太极登基之前的八旗势力化分。
1626年,后金大汗努尔哈赤因病逝世,皇太极继承了其后金汗位。皇太极为了巩固自身统治,君主权利,皇太极开始着手整顿八旗势力。其先是将多铎的正黄旗改色正白旗,将原属自己的正白旗改色为正黄旗,后又将阿济格统领的镶黄旗改为镶白旗,同时把原镶白旗,给了自己大儿子豪格担任,继而改色为镶黄旗。
如此一来,皇太极成功控制了正黄和镶黄两旗。
再后来,皇太极又把阿济格的镶白旗给予了多尔衮。1628年多尔衮因征讨蒙古有功,遂与多铎的旗主对调成为了正白旗主,而多铎则统领镶白旗。所以,两白旗被多尔衮兄弟给掌控。
再往后,原镶蓝旗主因为战败而被剥夺旗主之职,镶蓝旗给到了齐尔哈朗手里,齐尔哈朗是皇太极一派。正蓝旗在莽古尔泰死后也被交给了自己的长子豪格,此外两正红旗还是在代善手里。所以皇太极继位后,八旗势力大致可以分为这几派,皇太极四旗:两黄旗,两蓝旗;多尔衮兄弟两白旗,代善两红旗。
1643年皇太极突然驾崩,八旗势力派系又发生了变化,当时多尔衮执掌大权,是为摄政王,乘机从代善和豪格以及齐尔哈朗手中拿到了两红旗和两蓝旗,一时间风头无两。
不过多尔衮去世之后,形式再度变化,正白旗和镶白旗被其养子继承,后因顺治让其认祖归宗,顺治乘机统帅正白旗,镶白旗则给了豪格的长子齐正额,代善的孙子勒克徳浑继承正红旗,多铎第五子多尔博继承正蓝旗。
而顺治作为皇帝,成功掌控正黄,正白,镶黄三旗,这便是后来的“上三旗”。自此八旗基本固化,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主要就是负责皇帝的安全是为亲兵,担任皇宫的警卫任务,而下五旗则驻守京师及各地,负责拱卫整个大清江山的安全。
皇太极刚继位后,八旗势力都有哪些派系?
1626年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继承后金汗位,1627年改元天聪,即位之初皇太极面临的困境不少,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和皇太极共同执掌后金政权,权利分散,这个后金的“汗位”有点形同虚设了。对此,皇太极进行了封建化改革,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皇太极剧照)
皇太极即位后八旗有那些派系?八旗中的镶黄旗和正黄旗本来由努尔哈赤自己统帅,后来将阿济格定为镶黄旗旗主,多铎为正黄旗旗主,将来多尔衮另外再给一旗。这种安排明显是要立多尔衮为继承者,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是同母的三兄弟,这一股政治力量,不过三兄弟都非常年轻,底蕴不足。(多尔衮剧照)
大贝勒代善家族控制正红旗和镶红旗,其儿子岳托为镶红旗旗主,他拥立皇太极登汗位,是中间派别。(代善剧照)
莽古尔泰控制正蓝旗,曾经杀自己的亲生母亲,失去了登临汗位的资格,是皇太极要对付的势力之一。(莽古尔泰剧照)
阿敏控制镶蓝旗,阿敏是努尔哈赤同母弟弟舒尔哈齐的次子,是皇太极对付的势力之一。(阿敏剧照)
爱新觉罗.杜度控制镶白旗,杜度是努尔哈赤处死的长子褚英的长子,是政治势力最弱的。(杜度像)
皇太极自己控制正白旗。
皇太极如何集中权利的?要出手对付不同的对手,皇太极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来处理的。按照努尔哈赤的惯例,大汗要亲自掌控正黄旗和镶黄旗两个旗,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三兄弟掌控着两黄旗,怎么办?皇太极的做法是两白旗和两黄旗互换旗帜,最弱的爱新觉罗.杜度掌控的镶白旗成为了皇太极的囊中之物,杜度被降格为普通贝勒,这个做法引起的争议不是太大,皇太极顺利掌控了八旗中的两旗。
天聪四年(1630年),阿敏弃守滦州、遵化、永平、迁安四城,皇太极趁机发难,将阿敏幽禁起来,他的镶蓝旗换上了济尔哈朗,是舒尔哈齐的第六子,个人和皇太极关系非常铁,皇太极也重用他。四大贝勒少了一个!
1631年,皇太极亲率大军围攻大凌河,莽古尔泰随军作战,在合围时莽古尔泰向皇太极表明自己的部队遭受了明军的重创,意图保存实力。遭到皇太极的的责难,一言不合莽古尔泰就想拔刀相向,虽然没有把刀拔出来,但不满的情绪表露无疑。
这事被皇太极利用,治了莽古尔泰的大不敬之罪,和硕贝勒封号改成了多罗贝勒,削除了他的部分兵权,1632年年底,莽古尔泰暴卒。又少了一个大贝勒!
只剩下代善和皇太极两位了,天聪六年,代善在议政时的座位低于皇太极的位置,他是自愿的。结束了四大贝勒时代,皇太极独自南面而做。
皇太极并不放心代善,他家族有正红旗和镶红旗两旗人马。1635年,代善私自接待莽古济公主(莽古尔泰的同母亲姐姐),被皇太极亲自登门责难,众臣给代善议罪,要免他的贝勒封号,夺10牛录的人口,最后皇太极宽大处理,只夺了10牛录的人口。
皇太极在此后的数年间,不停的敲打代善家族,使得代善家族服服帖帖。
1636年,天聪十年,皇太极正式改国号为“清”,建国自称皇帝。皇太极刚继位后,八旗势力都有哪些派系?
满洲八旗
满清八旗最初只有四旗,为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
八旗是努尔哈赤于1601年创立的,最初是因为努尔哈赤因统一女真,造成人口众多,为了便于管理,才划分的。
直到1615年,努尔哈赤才在原来四旗的基础上增添了另外四旗,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除四整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其中正四旗旗帜为纯色四方形,龙首朝后;镶四旗旗帜为五边形,黄、白、蓝三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龙首朝前。
当时正黄旗主和镶黄旗主的旗主为努尔哈赤、正红旗主和镶红旗主为代善、正白旗主是皇太极、镶白旗主杜度、正蓝旗主莽古尔泰、镶蓝旗主阿敏。
八旗建立自此始,亦即为满洲八旗的源起。
1631年,皇太极为巩固统治,初编汉军旗。
蒙古八旗在1635年,为了扩大兵源,后金在征服察哈尔蒙古后,对众多的蒙古壮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编审,正式编组为若干蒙古牛录分属八旗。这便是“蒙古八旗”。
汉军旗1642年,汉军八旗正式出现,所使用的旗帜和满洲、蒙古相一致。
1651年(顺治八年),多尔衮死,顺治帝亲政,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于是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
皇太极整合及所属势力1626年,皇太极为巩固自身权利,将多铎、阿济格二人统领的正黄、镶黄二旗改色为正白旗与镶白旗。将自己亲领的原正白旗改色为正黄旗,又夺取杜度的原镶白旗主之位,交由长子豪格担任,改色为镶黄旗。
1630年,阿敏获罪 ,被罢官幽禁后,由他弟弟济尔哈朗为镶蓝旗旗主。
1635年,正蓝旗主莽古尔泰意图谋反事败遭诛,该旗由皇太极所得,皇太极将其与自己亲领的正黄旗混编重组,成为新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并从中分出8个牛录给予豪格统领的原镶黄旗,又再次将其改色为正蓝旗。
自此,皇太极整合八旗结束,其后又由他的弟弟多尔衮及后代完善,最终成为“清八旗”。
地位其实,八旗本无高低之分。
在清军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惟镶黄旗只属于皇帝一人。镶黄旗内除了皇帝之外.没有其他宗室。
皇权进一步加强后,正黄旗与正白旗又归皇帝统属。
入关后,宗室王公皆分隶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等五旗,皇子分府全部拨入这五旗,再无入正黄与正白旗的人。
如此始有上三旗,下五旗之分。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