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如果孝成王一直用廉颇,赵能胜秦吗?
不能,不过也许不会全军覆没!
众所周知,长平之战乃是秦赵两国的命运之战。这一战,秦国胜 ,自此一路向东,再无对手。赵国败,45万青壮尽没,自此再无争霸之力!
其实早在长平之战前期,赵国一直是由老将廉颇负责主持战事的。虽然并没有在战争中取得优势,但局势还是比较稳定,赵国和秦国一直处在相持阶段!
可是后来廉颇被赵孝成王换下了,接替廉颇主持战事的人是赵括。赵括领兵之后,主动出击,结果被白起击败,全军覆没,就连赵括也在这场战争中阵亡了。
于是很多人会说,如果赵孝成王能够信任廉颇,让廉颇一直主持战事,应该能避免最后的失败。
其实这是错误的!长平之战的失败,表面上看,是因为赵括战场上的经验不足,盲目自信,这有一定的道理,毕竟四十多万大军,全军覆没,赵括作为主将,怎么都脱不了干系。
但是它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国力的差距,在于赵王!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在于韩国将秦国一直觊觎的上党,转手送给了赵国。而赵孝成王更是头脑发热,不假思索地就吃下了这块肥肉,这使得秦国一下子就将怒火对准了赵国。
虽然当时的赵国,综合国力是很不错。可秦国的实力更强。当时秦国享有关中与蜀地两大粮仓,国力殷实。而赵国土地相对贫瘠,国力较弱,在与秦国的对抗中,逐渐不支。这是赵王换将,主动出击的最重要原因,因为再耗下去,赵国将不战而败!
所以赵孝成王急于求胜,一直在逼迫着廉颇快速发兵,但是出于战场形势考虑,他知道主动出击也打不过,因为之前打过了,连败数次,廉颇才选择坚守,准备以以逸待劳的方式挫杀秦军的锐势,然后等待有利时机再出击。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赵孝成王为了快速打退进犯的秦军,换上了赵括。结果赵括还是太年轻,被白起给好好尚了一课,战死沙场。所以即使是廉颇主持长平之战,也不能真的打得过秦国。这本就是一场必败的战争,要么赵王努力求和,要么秦国主动退出,要么有盟友帮忙,否则赵国必败。可是这三点赵国都没有,求和人家秦王嫌你舍不得,罢兵秦王是可能罢兵的,盟友,赵国一个都没有!
当然,廉颇毕竟经验老道一些。在他的手上,赵国就算是失败,损失也应该会小一点。或者说,即使是败了,赵军也能削弱秦军的实力!
长平之战如果孝成王一直用廉颇,赵能胜秦吗?
赵国会取胜,秦军将不得不退兵。
先纠正网络上流传的几个流言:
第一个流言:在长平之战,赵国严重缺粮
一般某些人会拿出这个证据来。 他们说,“赵无粟,请粟于齐”,证明赵国当时缺粮。
但这个证据是错误的。
注意,开头那句“王建立六年”,齐王建六年(公元前259年)是长平之战后的第二年,正是秦军围困邯郸城。赵国缺粮是因邯郸城被围,秦军封锁了其它方向的运粮通道。
而且,周子说“今日亡赵”,如果是在长平之战,秦赵正在僵持阶段,周子何能断言赵国有亡国之险?
所以以后大家别再说赵军缺粮向齐国借粮的事了,免得被嘲笑。
第二个流言:秦国有都江堰和郑国渠,川蜀和关中是秦国富饶的产粮区
这个证据也是错误的,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都江堰,这是在长平之战以后的事情。
郑国渠更晚,始建于公元前246年,是秦王政即位的当年,历十余年而成。
长平之战前的秦国巴蜀地区并非是秦国产粮区,而是经常受灾的地方。秦国为了解决屡年的灾患,才搞的水利工程。
第三个流言:秦国运粮比赵国方便
居然还有人出主意,说秦国能从水路运粮,真是搞笑,起点和终点在哪里?除了上一次船,走水路有什么意义?
秦赵开战之初,赵国的粮草运输也有困难,但当赵军退守石长城防线后,运输难度大大降低,而秦国则苦不堪言。
第四个流言:赵括干掉了三十万秦军
依据是白起曾经说过:“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 。
但这仍然是胡扯淡。这句话是截取的一句,《史记》中真实的全文是这样的:
注意,白起所言其实针对的是从长平开战一直到邯郸围城的整个战役情况。
即使按照逻辑,赵括消灭掉秦军三十万也是极其可笑的。
按正常的战损比,如果赵军想消灭秦军三十万,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伤亡呢?至少得二十万吧?再加上投降后被坑杀的四十多万,赵括到底率领了多少人马?
如果秦军在围困战的状态下,还要死三十万人,秦军大将到底是白起还是白痴?
如果秦军真的被打掉了三十万人,这个包围圈还能存在吗?早就被突破了。
不要以为秦国君臣都是大秦的叛徒和内奸,如果双方继续僵持下去赵国会亡,那秦国君臣还采取反间计干什么?想挽救了行将覆灭的赵国吗?
再给大家解释几个疑问。分析战事,大家不要把眼睛只死盯着长平一隅,而是要从整个战国七雄的大格局上着眼,才能分析得更加全面和清晰。
第一个疑问:长平开战,白起哪里去了?
为什么秦国放着白起这么牛掰的大杀器不用,反而让王龁和廉颇在那里死耗着,干嘛不让白起去灭了廉颇呢?
有三个原因:
1.白起有更重要的任务――震慑楚魏
秦赵在长平开战,如果双方主将都没有犯大的错误,必然发展成为旷日持久的长期战。
在白起前期的军事生涯中,他的战绩大多数都是从韩魏楚三国获取的。韩魏楚对白起是又恨又怕,但又无时无刻不想着收复失地,报仇雪恨。
韩国没有实力,魏楚虽然有这个实力,但也深深忌惮白起的凶名,不敢下手。如果白起的形踪出现在了长平战场,被廉颇死死拖住,魏楚两国就会立生不轨的企图,如果他们率兵兵趁虚而入,秦国就危在旦夕了。
秦国隐藏了白起的形踪,魏楚两国就无法判断出白起到底在哪里,也就谁都不敢举兵来犯。魏楚都害怕在自己的进攻方向遇到这个恶魔。
所以,当白起前往长平指挥的时候,秦王下了严令:“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 ,始终不敢泄露白起真正的形踪。
2.即使白起去了长平,结果也一样
廉颇是赵国的老将,经验丰富,沉稳狠辣,几条防线守得滴水不漏。白起虽然厉害,但廉颇坚守不出,白起就算有天大本事,也发挥不出来,他去了长平的结果只能和王龁一样。就算能给赵军造成的伤亡会更大些,但对于大局来说,毫无意义。
3.廉颇眼毒
大将领兵做战,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用兵特点。廉颇与秦国多年对抗,对秦国各个将领的作战风格非常熟悉,他完全能够根据秦军的动向和作战方式迅速推断出敌方的领兵将领。
一旦廉颇确定了对面的秦军将领是白起,把这个信息传递给了魏楚,魏楚两国的胆气马上就壮了。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都是雄才大略之辈,岂能放过这样的良机?魏楚若率军从其它方向攻过来,秦国将面临灭国之灾。
第二个疑问:秦赵如果继续僵持下去,谁更危险?
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谁更急着要改变现状,谁就更危险。
首先着急的是秦国。
为了打破现状,急求变局,秦国施行了反间计。
秦国当然更着急,主力部队被拖在长平,进退两难:想进,却寸步难行;想退,怕廉颇乘机从背后掩杀。拖的时间越久,秦国面临的局面就越危险,
诈术是有时效性的,没有长久不被识破的谎言。白起的凶名能镇住魏楚两国一时,却瞒不过一世。迟早要被魏楚两国看出猫腻来。
万一空城计被瞧破了,魏楚率兵来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白起再凶恶,如果没有足够的兵力,也无法抵抗。
所以秦国就使用反间计,换掉了廉颇这个老牛皮糖。
第三个疑问:秦国反间计为什么指名点姓,选择赵括?
秦国的反间计直接点名赵括,当然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1.知道赵括主攻
秦国希望赵军能尽快攻出来,如果再来个死守派,秦国的反间计就没有一点意义。
2.知道赵括很渣
这是必须的,总不能把廉颇换掉了,反而来了个更狠的,把白起都干败了,秦国君臣还没蠢到这种地步。
3.赵括是赵王室的家族成员,还有个名将父亲,容易被赵王接受。
4.赵括名气大,口才好,说服力强,反间计容易成功。
综上所述,当时的情况是:秦军主力当时已经在长平战场上泥足深陷,进退两难,秦国陷入了十分危险的境地。
如果廉颇继续领兵,赵军的策略就仍然是死守不出,秦军也无可奈何,战局长久的拖下去,秦国迟早会暴露出国内空虚的弱点。
其它几国的愿望无非是想看着秦赵两国一个进了太平间,一个进了重症监护室。他们乘机拿着刀叉围拢过来。廉颇赌的就是你秦国敢不敢接受这个命运!
秦国当然不肯,他们最后一步就是,如果反间计失败,赵军仍然坚守不出。白起就必须出场了,短暂地发起一波强力攻势,以攻为守后,迅速撤军,以白起的威名震慑住赵军,使其不敢尾追,以保障秦军能全身而退。
而在实际的历史上,赵孝成王中了反间计,大嘴巴赵括选择了贸然出击,他继承了他爹的“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特点,但赵括勇是够勇,也把大军带进了“狭路”,他唯一缺的是个“胜”字。
白起没有这只小壁虎成长为霸王龙的机会。
长平之战如果孝成王一直用廉颇,赵能胜秦吗?
白起廉颇两个人各有千秋,秦强赵弱,秦军多赵军少,正面交锋廉颇不是对手,但廉颇防守在那里,白起也无法攻破。两个人都是当之无愧于一代超级战神!白起为秦国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廉颇是在危难中上演绝地反击,是秦军攻不破的钢铁长城!
长平之战如果孝成王一直用廉颇,赵能胜秦吗?
用谁赵国都得败,只不过不会那么惨,关键是赵国应该拒绝上党地区,这才是上策,赵国接不接收上党地区是赵国的权利,而保住保不住自已却作不了主。
长平之战如果孝成王一直用廉颇,赵能胜秦吗?
不能!长平之战如果赵孝成王一直用廉颇为主帅,赵国依旧会战败,完全没有胜算。
首先,在战争开始之前,赵国就没有打赢秦国的胜算,赵国最好的估算是廉颇能够守住防线而不被秦国攻破,却没有反攻击败秦国的能力。当赵孝成王得知韩国上党郡郡守冯亭要将上党郡拱手送给赵国时,就找来平阳君赵豹商量此事,赵豹不同意接受上党郡,认为此举对赵国不利。随后,赵孝成王又找来赵胜(平原君)和赵禹商量,两人同意接受上党郡,并说了自己的理由,但尚没有被天上掉馅饼而冲昏头脑的赵王问了赵胜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赵国接受上党郡,秦国肯定会派白起率军来攻打赵国,赵国谁能抵御秦国的进攻呢?”赵胜回答赵王说:“我们要和秦国打持久战,因为很难和秦国争锋决战。廉颇勇猛善战并且爱惜将士,知难而忍耻,虽然打野战不如白起,但是守城完全可以胜任。”(可与持久,难与争锋。廉颇为人,勇鸷而爱士,知难而忍耻,与之野战则不如,持守足以当之)就这样赵王接受了上党郡,点燃了长平之战的导火索。
我想赵王肯定没认真分析赵胜的话,赵胜说廉颇善于“守战”,但廉颇真的能守住吗?就算守住了,和秦国打持久战,又打算打多久?国力能支撑多久?我们作为局外人,当时的赵国已经不是赵武灵王时的那个赵国了,赵国已经在走下坡路,而秦国此时已经是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赵国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接受上党,不说必败,起码没有胜算。
其次,赵国高估了廉颇的能力,因为秦国在没有派出白起时,廉颇都招架不住名不见经传的王龁。公元前260年初,秦国派大将王龁率军攻占上党,不久王龁又攻打赵国的长平。赵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但廉颇不是王龁的对手,数次战败,秦军多次攻破赵军阵地。于是廉颇决定依托有利地形,命令士兵固守营垒,坚守不出,以此来疲惫秦军,挫败秦军速胜之谋,打持久战。(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如果说廉颇善守不善攻,打了三个月才转攻为守已经很不错了,但转攻为守后依旧不能抵挡秦军的进攻,败了一次之后龟缩不出了。你还能说赵国还有胜算吗?
再次,秦国挫败了廉颇打持久战消耗秦军粮草的计谋,秦军丝毫没出现后勤补给不济的状况,反倒是赵国的粮道受到秦国的袭扰。当廉颇坚壁不出,以此来疲敝秦军,消耗秦军粮草,消磨秦军的士气时,令廉颇想不到的是,秦国看穿了廉颇的计谋,于是就陪廉颇打持久战。秦国是这么做的:秦国召集百万青壮,抓紧时间向军队疏通渠道,使秦国可以通过水路运送军粮,比赵国更快更畅通,而赵国开战不久就粮草匮乏,秦军还不断骚扰赵国的粮道。廉颇转攻为守后依旧不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同时其挫败秦军速胜之谋的计划也很快破产,都到这步田地了,你还觉得廉颇有胜算吗?
综合以上三点,所以我觉得长平之战如果赵孝成王一直用廉颇,赵国还是不能战胜秦国。对于赵国来说,这一开始就是一场错误的战争,一场赵国必败的战争!
您觉得我说的对吗?欢迎和我一起讨论这场闻名史册的秦赵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如果孝成王一直用廉颇,赵能胜秦吗?
廉颇当时连王龁都打不过,更别说白起了...当时王龁打的廉颇丢了有利地形还杀了赵国六尉,廉颇的副将茄都被打死了!廉颇照着样打下去会是什么结果?所以我觉得赵括强于廉颇,当白起带来大军打赵括時各个方面都是强于赵国的,军队数量后勤补给政治外交都比赵国做的好,赵括可以说已经绝望了只有已死相拼了!而白起却用的是杀敌1000自损800的打法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白起他很小心的在对付赵括,赵括还是有一定能力的...长平之战垫底的应该是廉颇,然后是王龁,再是赵括,最后是白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