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典故不说,把"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改为"撼山不易,撼岳家军更难"是否更好呢?
抛开典故不说,把"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改为"撼山不易,撼岳家军更难"显然不妥!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其实是一个很妙的句子,首先“撼山易”这三字,是在说金军的强大,连撼动大山都十分容易。这无疑是对岳家军强大的一种侧面烘托,撼山易,却难撼岳家军,可想而知,在当时金军眼中,岳家军是多么的难以对付。
如果改为"改为"撼山不易,撼岳家军更难"则就没有了这样的味道,"撼山不易”并不能体现出金军的强大,那么岳家军的形象也不能得到升华,即使后面有着“撼岳家军更难”,这样一个递进的句子,也无法展现金军对于岳家军的恐惧,所以,显然是原句更好。
在历史上,岳飞率领的岳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很强,谁拿民间一草一木,马上处死;老百姓主动开门留宿,也无人敢入。全军的口号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抢掠”。打仗时,全军士气高涨,所向披靡。敌人遇到岳家军,不是溃败,便是投降。
当年岳飞北伐中原,一口气收复了颍昌、蔡州、陈州、郑州、郾城、朱仙镇、消灭了金军有生力量,金军全军军心动摇,金兀术连夜准备从开封撤逃.南宋抗金斗争有了根本的转机,再向前跨出一步,沦陷十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复了.岳飞兴奋地对大将们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破掉酒戒庆祝)”
《宋史·岳飞传》载: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只不过金军撼不动的岳家军,最终却被自己人所推倒!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赵构秦桧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将岳飞父子和张宪诬害,岳飞宁死不屈,临邢前挥笔写下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驶骈在抗金战场上的主帅岳飞,就这样被秦桧一伙奸臣夺去了年青而宝贵的生命.寿年仅三十九岁.
抛开典故不说,把"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改为"撼山不易,撼岳家军更难"是否更好呢?
被大家认识了的,再改个人感觉没有必要!
抛开典故不说,把"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改为"撼山不易,撼岳家军更难"是否更好呢?
撼山不易,憾岳家更易。岳家自己.当逃兵更快。
抛开典故不说,把"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改为"撼山不易,撼岳家军更难"是否更好呢?
地球上哪支军队能傻逼到这样称赞敌人?不知道当年希特勒有没有这样称赞过罗斯福和斯大林,这句蠢话傻缺们还是留着自娱自乐,自我陶醉吧。
抛开典故不说,把"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改为"撼山不易,撼岳家军更难"是否更好呢?
“撼山不易,撼岳家军更难”,第一句有什么用?
撼山易,显然是无理。正因为无理,它才有存在的必要。因为“山”跟岳家军毫无关系,“撼山不易”一句大白话,搁这儿干嘛?
这样的表现手法很常见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山哪有“小”的?无非表达“绝顶”的高而已。
山的小也好,撼山的易也好,都是人的错觉。用主观错觉渲染客观事物,是中国式的表现手法。他描述的客观你没见过,没有概念,但这种主观错觉你有概念,很容易引起你的共鸣。就像郭德纲说相声的那种台上台下的互动,让你也参与其中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见过笔直向上的烟吗?不常见吧?那得是一幅怎样的平静祥和的景象?他其实根本没写,靠你体会。
抛开典故不说,把"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改为"撼山不易,撼岳家军更难"是否更好呢?
“撼山易”说明金军的强大与自信,“撼岳家军难”衬托岳家军更强。山、金军、岳家军,层层递进,形成鲜明对比。题主这么一改,就成了金军、山、岳家军,意境大失了好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