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杨坚能够迫使突厥臣服,是打了突厥哪根软肋?

感谢邀请!

众所周知,突厥是继匈奴与鲜卑之后,北方草原上新一代霸主。但是,其在与隋朝的对抗过程中,却长期处于下风。曾经一度无比强盛的突厥汗国,也是在这一时期逐渐走向了分裂与衰落。

这一切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源于隋文帝杨坚的一个政治策略。

581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停止向突厥的岁贡。于是突厥人便趁着隋朝立足未稳的机会,大举南下进犯。武威、天水、安定(今甘肃泾川北)、金城(今甘肃兰州)、上郡(今陕西富县)、弘化(今甘肃庆阳)、延安等地遭到严重的抄掠杀伤,弄得“六畜咸尽”。隋文帝不得不发兵抵御,并修筑长城,此时的突厥在与隋朝的对抗中是占据上风的。

与此同时,杨坚采用长孙晟“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建议,利用突厥首领沙钵略可汗、达头可汗、阿波可汗等人之间的矛盾,进行离间,使他们互相攻击。果然没过多久,突厥内部就出现了问题。当时东突厥沙钵略可汗即位,西突厥达头可汗拒绝承认沙钵略可汗名义上的宗主地位,583年东西突厥正式分裂并内战。最终沙钵略在西突厥和契丹东西两面威胁之下,便在开皇四年上表称臣,愿意“永为藩附”。从此保持了边境的和平。

这对于杨坚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只要突厥长期曾现分裂局势,各自为战,那么杨坚的压力就会小很多。而正是这一事件的发生,促使杨坚有了一个邪恶的计划。因为当时突厥即使在分裂之后,依然有着强大的实力,东突厥仍然是悬在隋朝头顶的一把利剑,所以对于南边早就该灭了的陈朝,杨坚一直下不下去决心。

怎么办呢?那就再让他们分裂一次吧。于是再公元587年,东突厥都蓝可汗新汗即位,而在杨坚支持下,突利发动叛乱,东突厥陷入内战。如此一来,东突厥根本无暇估计隋朝,所以隋文帝得以腾出手来灭了南边的陈朝,统一了中国。

而在此之后,杨坚一直支持着突利,利用他来维持北方草原得混乱局面,从而保证隋朝面对东突厥的优势性。此时的隋朝乃是香饽饽,突厥各方势力都来巴结隋朝,杨坚得以占据高位。后来,,都蓝可汗联合达头部落打败了反叛的突利,使得东突厥有了重新统一的形式,而这无疑将会给隋朝边境再度带来战火。杨坚很清楚这样的局势对于他是很不利的,于是他又玩起了老手段。杨坚再度支持突利,帮助其东山再起,并且承认他的可汗地位,让他在河套地区建国,册封突利为启民可汗,做隋的盟邦,东突厥自此彻底分裂,对隋朝再无威胁。

当时启民可汗称臣内附,上隋文帝尊号“圣人莫缘可汗”,“自天以下,地以上,日月所照,唯有圣人可汗。今是大日,愿圣人可汗千岁万岁常如今日也。”意指圣贤的、富厚的君主,杨坚即为隋朝皇帝兼突厥名义上的君主,是为中华天子兼异族国君的首例。李世民的“天可汗”还得排在杨坚“圣可汗”的后面。

所以,综上来看,杨坚玩转突厥,其实就一招,即“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利用对突厥内部的挑拨分化来保证自己最大的利益,既省事儿又有效。

当然了,任何事都得掌握一个平衡,杨坚这一招之所以成功,是保证突厥的一个长期的分裂,让他们狗咬狗。其中心思想乃是离强而合弱,如果玩儿过分了那就麻烦了。这部后来在隋炀帝时期,东突厥始毕可汗(启民可汗他儿子)带领东突厥再度强大,还把杨广吓得眼睛都哭肿了。

这是由于杨广后期急于求成,军政举措失当,国家四分五裂,才让东*突厥汗国一度回光返照,扶植北方各路代理军阀,貌似复兴,但已远不可与隋初那个超级强权相提并论。

所以以夷治夷可以,但千万不要养寇自重,同时还要保证自身的强大,只有强者才会无懈可击。

对此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李成梁养努尔哈赤,你看养了个什么?

为什么杨坚能够迫使突厥臣服,是打了突厥哪根软肋?

六世纪中叶,对于栖息在的阿尔泰山南部的突厥部落来说,一个非凡的部落首领的出现和一场非凡的战争迅速改变了部落命运。这个非凡的首领叫阿史拉土门,这场非凡的战争发生在公元546年,当时铁勒讨伐柔然,半路遭土门率部众截击,铁勒战败,五万多部众投降归附,从此突厥开始了疾风骤雨般的扩张。不到十年,活跃于大漠的柔然汗国悄然消失于突厥的铁蹄之下。

公元552年,土门建立突厥汗国,自号伊利可汗,势力覆盖整个蒙古高原。

突厥扩张的步伐并未松懈,然而553年,土门死了。

土门有三个儿子,老大科罗,老二俟斤,老三佗钵。汗位传给老大科罗。

还是在这一年,老大科罗也死了。科罗怎么死的,没有任何记载,是病死?意外?谋杀或者战争?一无所知。但科罗有两个儿子,长子摄图,次子处罗侯。

汗位没有传给科罗的长子,而是传给了科罗的弟弟——老二俟斤。史料记载,俟斤胆识谋略过人。为什么汗位传弟弟而没有传儿子?可能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突厥汗国仍然处于强势扩张的时期,科罗的孩子有可能年龄太小无法承担管理国家的重任。毕竟科罗与父亲土门在同一年去世,科罗已经有了孩子,那他们已经是三世同堂。估计在那个年月,爷爷死的时候,孙子辈的年龄不会太大。

老二俟斤继承哥哥的汗位,在位19年。这19年里突厥汗国的扩张达到了巅峰,572年俟斤死的时候,辽阔的疆域东达大兴安岭、辽河流域,西到咸海和中亚河中地区。

老二俟斤死,汗位既没有传给自己的儿子大逻便,也没有传给哥哥的两个儿子。也许是自己的儿子年龄还小,可哥哥的俩儿子都超过19岁,那总可以传给哥哥的儿子吧,但没有。俟斤把汗位传给了弟弟——老三佗钵。

把汗位传给弟弟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很可能也是无奈之举,从有关史料看,俟斤的儿子的娘亲,也就是自己这个老婆地位卑贱,娘亲地位卑贱,儿子继承汗位会招致贵族们非议。也从中可以窥见突厥这个大部落联盟具有森严的等级制度。

老三佗钵继承汗位。经过了八年,在这八年里,佗钵有向南扩张的意愿。南边一个北周一个北齐,北周和北齐之间互相打得热闹,都害怕对方联合突厥,于是都倾其所有贿赂佗钵,吃的用的金银珠宝贡品不绝,佗钵还打什么打呀,打来打去还不是为了这些财物?不如坐地起价,两头通吃。

突厥的财力、国力达到了巅峰。

581年,把突厥带到巅峰的佗钵死了。也是这一年,杨坚开国立隋。

按理,南有陈国、梁国,北有突厥,隋国被夹在中间,势必左怕狼右怕虎,但杨坚迅速剪除前朝皇族,稳定国内局势。而后冷落突厥,不再向其纳贡,居然坐等突厥来犯。须知此时的突厥吃惯了白食又兵强马壮,咋能容忍杨坚无礼!

没错,杨坚雄才大略,早有了把突厥干趴下而后南灭陈、梁的壮志!

佗钵死的那一刻,突厥内部种矛盾浮上水面,突厥的厄运来了。

佗钵将死,对自己的儿子菴逻说,当年啊你的俟斤二伯没有把汗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我,我死之后啊,汗位你就不要继承了,让你的表哥大逻便来继承吧!

真不知道佗钵说的是不是真心话。大逻便的娘亲身份卑微,他不会不知道。已经去世27年的大哥科罗的两个儿子摄图和处罗侯,都是27岁以上的青壮年了,而且都颇具声望,大逻便哪里有可能坐稳大汗的位置,明摆着佗钵举动有诡。果然,摄图以及多数贵族坚决反对大逻便继承汗位,威胁说如果大逻便继位刀枪相见,于是拥立菴逻继位。

大逻便不服啊,你爹真够意思呀,说来说去还是要让亲儿子继位,你爷俩真会演啊!

于是大逻便天天来骂街,骂得菴逻坐立不安。菴逻被骂得吃不消了,不得不把汗位让给摄图。大逻便又找摄图说道,凭啥呀,我跟菴逻闹得不开交,咋你占便宜呢?我娘亲卑贱怎么了,可我也是可汗的儿子呀,凭什么你都吃干霸尽了,我却一无所有!摄图没有办法,只好封他做小可汗,去统领都斤山和阿尔泰山之间的部落。

摄图做了可汗。然而有一个特亲近的人特令他膈应。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亲弟弟处罗侯。处罗侯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但地位很尴尬,又不甘心生活在大哥的屋檐下。摄图看透了亲弟弟的心思,对这个亲弟弟心存戒心。

突厥的疆域实在太大了,摄图封族叔玷厥做西部的可汗,管理阿尔泰山以西的广袤地区。

这一切都被一个外人看得清清楚楚,他不但看清这里每个人心怀各异,还看清了这里的山川地貌、河流湖泊,他结交各部族势力,为有朝一日征服突厥暗暗准备。

这个人就是长孙晟。一年前北周国还在,长孙晟作为奉车都尉护送千金公主来突厥和亲。长孙晟英俊高大,气宇不凡,有一手高超的箭术,摄图对他大为喜欢,贵族子弟们皆爱与他交往,陪他四处狩猎游历,长孙晟广交各部族首领。

杨坚登基时,杀了千金公主的父亲和兄弟们,千金公主悲痛欲绝,不断鼓动摄图为娘家人复仇。

长孙晟回国后被杨坚重用,为杨坚谋定对付突厥的策略。

隋国不纳贡,摄图怒火中烧。加上自己亲爱的老婆千金公主天天在耳边叨叨,摄图下定决心要找杨坚的麻烦,为他老丈人一家报仇雪恨。

杨坚也开始行动了。他向西结交玷厥,向腹地暗通处逻侯乃至摄图的小儿子,向东结交奚、契丹等诸部。

582年12月,摄图率10万突厥大军杀到咸阳以北的敷州。长孙晟通过摄图的小儿子染干诈称北部铁勒部众叛乱,摄图仓皇撤退。

583年4月,隋国军队兵分八路,北伐突厥。先击败大逻便,迫使大逻便与隋结盟。摄图听说大逻便叛变,怒不可遏,杀向大逻便领地,诛杀大逻便的娘亲,占领大逻便的王庭。大逻便逃往西部突厥向玷厥求助,玷厥和大逻便一起进攻摄图,夺回王庭。

突厥陷入激烈内战,不断有部族倒戈相向,摄图四面楚歌,不得不向杨坚求饶。千金公主也请求杨坚饶过夫君,请求做杨坚的女儿,于是杨坚赐千金公主杨姓,改封大义公主。回顾这段史实,可以想象千金公主的内心承受怎样的煎熬。

摄图写给杨坚的信道,你是我妻子的老爸,也就是我的岳父啊,我就是你最贴心的儿子,我发誓对您比您的亲儿子对您还亲,伺候好我亲爱的老爹您啊是我世世代代的光荣!

就这样,杨坚驯服了突厥,为南灭陈国、梁国解除了后顾之忧。

为什么杨坚能够迫使突厥臣服,是打了突厥哪根软肋?

毛笋应邀答题:

隋文帝杨坚(541一604)隋朝开国皇帝。其为北周杨忠之子,袭父爵为隋国公,其女为周宣帝(天元帝)宇文赟皇后,太建十二年(580年)宣帝死,由八岁子宇文阐继位。他以后父入宫辅政,总揽大权,次年代周篡立。年号开皇、仁寿,在位24年。开皇七年,灭后梁,九年灭陈。统一了全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近三百年的混乱分裂局面。文帝是一位在我国历史上有影响之皇帝。(限于篇幅,在位治国方針略)

突厥初为柔然铁工,世居金山(今阿尔泰山)之阳。公元(552年)始立国,漸强大。公元(555年)灭柔然,威服塞外,虎视隋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突厥遂以四十万大軍,分四路南下,大举入侵隋之北部防线,被隋击退,但仍不断扰边。次年四月,文帝以兵十余万,分四路,进行反击,并派使者潜入突厥内部,巧使离间计.反间计(此可能是突厥軟肋),突厥大败,逐求和。于是双方互通信使,言归于好。

仁寿四年(公元604年)七月,文帝病危,见侍奉在侧的陈夫人神色有异,问其故,夫人泫泪曰:"太子(隋炀帝杨广)无礼"文帝狠曰"畜生何足付大事"。召杨勇(杨广之兄)杨素闻之,密告杨广,广即害死勇。又尽遣后宫出就别室。文帝俄而坚死。享年六十四岁,在位二十四年,葬于大陵(亦名泰陵,在今队陝西武功县三畴原。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