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手握30万秦军,为何不叛变?又为何会被赵高逼到自杀身亡?
感谢邀请!
蒙恬,将门之后,蒙氏一族,世代忠良。爷爷蒙骜,战功卓著,被拜为秦国上卿,地位仅在三公之下。父亲蒙武,曾经和名将王翦并肩作战,同样声名显赫。而蒙恬更是文武双全,乃秦始皇之心腹,为秦朝立下汗马功劳。
其对内,官拜内史,治理咸阳,秦始皇修长城、开直道,皆有蒙恬经手,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对外,蒙恬率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郤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而在击败匈奴后,蒙恬率领秦军为秦朝驻守九郡十余年,威震匈奴,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
不过,蒙恬的结局并不好,他站队公子扶苏且手握重兵,颇有威望。这导致其在秦始皇死后,遭到了赵高李斯等人的迫害。秦始皇驾崩后,李斯与赵高暗中谋划政变,扶持胡亥上位,并假造遗诏,以始皇身份赐死扶苏!蒙恬也因为支持公子扶苏而被剥夺军权,囚禁于阳周,最终为赵高所害!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蒙恬奉命戍守边疆,手握30万秦军,为何不反抗呢?
我总结应该有两个原因!
第一,圣命难违
赐死扶苏,剥夺蒙恬军权乃是圣旨,圣旨即皇帝的旨意!古语有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蒙恬身为臣子,面对秦始皇所以从君臣的角度来说。蒙恬必须要服从。否则就是不忠,蒙恬恰好是个忠臣。而且这三十万秦军不是他蒙恬的,而是皇帝的,蒙恬要反,至少得有人带着,比如跟着公子扶苏一起反。但当时扶苏直接就领旨自杀了,蒙恬也失去了所追随得人。
第二,蒙恬想要申辩
逼扶苏与蒙恬自杀,诏书到达长城军中时,扶苏准备自杀,但蒙恬不相信秦始皇会这样做,想复议,但被使者关押起来,而扶苏深信不疑的自杀,蒙恬被关押起来还没有死。所以此时的蒙恬或许还有活路。如果反了,那可就没任何退路可言了,他蒙家一大家子人可都在咸阳,肯定难逃一劫。
其实秦二世并不想杀蒙恬,在杀死扶苏后,他便想释放蒙恬。可赵高不一样,他之前与蒙恬弟弟蒙毅有旧仇,且忌惮蒙家势力,所以想要干净杀绝,于是赵高便诬陷蒙毅毁谤胡亥,胡亥杀了蒙毅,后又派人逼蒙恬自杀。
一代忠臣良将,最终落得如此下场,实在可惜!
蒙恬手握30万秦军,为何不叛变?又为何会被赵高逼到自杀身亡?
公元前210年9月,公子扶苏被赵高派来的人执行死刑,当时蒙恬并不在扶苏身边,因此也就无法阻止赵高一伙杀死扶苏的计划。即使他在跟前,按照当时的情况,他估计也阻止不了,最多也就是扶苏求情而已,但这样的机会,赵高和李斯是不会给他的。在蒙恬心里,不管秦始皇怎么强势、残暴或者冷酷无情,也不可能杀了自己的儿子扶苏。再说扶苏虽然因为“焚书坑儒”的事情向秦始皇表达过“推行仁政”的主见,为此也曾被秦始皇严厉斥责过,但普天之下“虎毒不食子”的道理相比秦始皇不会违背人伦,把刀子举到亲生儿子的脖子上。所以尽管当时的局势有点诡秘怪异,蒙恬也没想到扶苏会死。只是他不知道秦始皇已经身死沙丘而已。
当赵高等人派来的使者以“不孝”之名处死扶苏以后,沙丘政变的主谋们立刻派李斯亲自来到九原大营来接替蒙恬的职务。李斯的到来,让原本就感觉事态很严重的蒙恬更是万分惶恐,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九原大营30万秦军的指挥调度权利转移到李斯手上,因为李斯拿着秦始皇亲自颁发的圣旨,他不能违背始皇圣意,只能按照始皇帝的要求来做。交出兵权之后,李斯把蒙恬阳周县软禁起来,蒙恬瞬间从九原大营的最高军事首长变成了一个有罪之人。
蒙恬一门三代均是秦国著名大将,爷爷蒙武是秦惠文王时期的大将,后又历经秦武王、秦昭王,父亲蒙骜历经秦昭王、秦庄襄王、秦孝文王三代秦王。到了蒙恬和弟弟蒙毅,他们蒙氏一门整整三代人为秦国发展贡献才智。作为秦国最有声望的军事家族,秦始皇登基之后,便开始培植忠于自己的亲信力量,蒙恬蒙毅兄弟俩的军事才华被秦始皇欣赏,着力对蒙氏两兄弟进行培养扶持,深得始皇帝的尊宠。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蒙恬被封为大将军和“忠信”将军、内史,统领精锐秦军守土扩疆。弟弟蒙毅被分为上卿,陪在秦始皇身边处理军政事物。蒙恬先后随大军征伐六国,并以副将的身份两次随李信、王翦远征伐楚,得到很好的锤炼。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统一大业,实现了39代秦王统一华夏的夙愿,成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千古一帝”。公元前219年,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塞北危险,秦国的边防安全成为秦始皇“攘内必先安外”的头等大事。放眼整个大秦帝国朝廷,满朝文武官员既能文治又能武统的人才除了蒙恬,似乎没有更适合人去为秦国挡住来自北方的威胁。
从公元前219年到公元前210年,整整9年时间,蒙恬带着30大军把匈奴大军从今天的榆林一直追赶到今天的包头,把秦国的北方边境线向北扩展了近千里。此后又修长城、修直道,使秦国的北方地区和东南地区连成一片,也为国家军事防御和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如果不是赵高发动的沙丘政变,蒙恬在秦国政治地位会更加突出,发展的空间会更大。然后,天意灭秦,沙丘政变的阴谋家们主导了秦国的发展方向,扶苏和蒙恬成为挡在他们前面的“绊脚石”,必须搬掉这些“绊脚石”,他们的阴谋诡计才能得逞,否则他们就会成为下场惨败的“卑鄙无耻之徒”。
赵高在沙丘政变以后的每一件事情上,俨然成了最有权威的发言者,就连李斯也处处顺着他的意思来办事,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胡亥,这个感觉有点另类的嬴氏家族成员,也毫无主见的跟着赵高的意思走,秦国此刻完全是一帮得志的小人在当道,除了黑暗,别的什么都没有。
他们第一个要除掉的就是公子扶苏,派去给扶苏执行死刑的人根本没有想到完成这个任务会如此简单快捷,不费吹灰之力,扶苏就喝下了这杯“父皇”赐给他的美酒,带着“不孝有罪”的歉疚和希望得到父皇宽恕的心情,平静的离开了自己生活了30年的人间。
得知扶苏离开的这么平静,赵高内心暗自窃喜,他在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感到由衷的高兴,除去一个对自己构成危险的人,那么自己就会安全很多。接下来要除去的这个人就是蒙恬了,他的30万军队已经被李斯接管,带兵虎符也已经收缴上来,就算他再怎么厉害,如今也成为笼中之虎,待宰之羊,没有多大危险。
怎么处理蒙恬,赵高早已打定 “杀掉”的主意,就连杀死蒙恬的理由他都想好了,但为了给胡亥一个面子,赵高还是小跑着来到胡亥的跟前,装模作样的问胡亥对处理蒙恬是什么意见?胡亥想都没想就告诉赵高,蒙恬还是留着性命吧!赵高嘴角一笑,认为留下蒙恬是个祸害,万一他以后知道了咱们干的这些事情,还不烹了我们。胡亥哈哈一笑,你想怎么就怎么吧!
于是,赵高又模仿秦始皇的口吻,写了一道大骂蒙恬不忠不义的伪诏,派了两个人去给蒙恬执行死刑。蒙恬看到赵高派来的人,以为是秦始皇帝派来的,因为他到现在不知道秦始皇已经在沙丘死了,也不知道胡亥即将成为秦二世皇帝。所以,他听完两个人宣读完诏书,就泪流满面的给始皇帝写了一封信,对这几年自己如何对始皇帝陛下忠心耿耿做了个总结。他对着使者说:“自我先人直到子孙,为秦国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统领着30万大军,虽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势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应守义而死。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敢辱没先人的教诲,不敢忘记先主的恩情。”蒙恬希望使者把自己的书信带给秦始皇,却没有想到,他被这两个使者严厉斥责了一番“我们是来给你执行死刑的,没有权利给你传信”。同时,这两个人告诉他“扶苏已自裁谢罪”。
蒙恬一听扶苏死了,顿时感到天崩地裂,一下子陷入了冰天雪地的极寒地带,绝望、悲伤、凄凉、惶恐等等情绪交织在一起,他仰天长叹,感觉上天不公,为何给了自己这么一个下场。更为秦国感到可悲,为何留不住公子扶苏这么一个继往开来的有为“君主”。然后无论他怎么思绪万千,这个世界留给他的时间却不多了。于是他仰天长叹:“我的罪过本该受死,起临洮,到辽东筑长城,挖沟渠一万余里,这其间不可能没挖断地脉,这便是我的罪过呀!”,吞药自杀。
很多人说,蒙恬手握30万精锐秦军为何不进行绝地反击呢?蒙恬一门三代均是忠于大秦帝国的忠义之臣,蒙恬绝不可能以蒙氏忠烈之名作为代价去绝地反击,这是其一。赵高封锁秦始皇身死沙丘的消息,并以始皇帝之名发布圣旨和诏书,不但蒙蔽了扶苏蒙恬的眼睛,也蒙蔽了秦国绝大多数中正臣民的心智,蒙恬手中有30万秦军,即使想绝地反击,也清楚自己的对手是秦始皇,自己根本没有胜算的机会,知道鸡蛋碰不破石头,为何还有枉自去送性命呢?这是其二。蒙恬一直期盼着公子扶苏能成为秦国的“二世皇帝”,所以只要扶苏在,只要扶苏不反击,他也不会擅自反击,一切以扶苏为主,这是蒙恬政治上必须坚持的原则,这点他很清楚,这是其三。蒙恬被赐死时,手中30万秦军的指挥大权已经被李斯取代,且已经失去了人身自由,此时此刻,他已经成了笼中困兽,单枪匹马之人,无一兵一卒,所以也就不存在绝地反击的可能性!
蒙恬死时,为了让自己死的理所当然,他告天告地,说自己修长城修直道,让很多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挖断了地脉,如果要说自己有罪,这些就是自己最大的罪孽。说完便喝下毒酒死去,死时49岁。
蒙恬手握30万秦军,为何不叛变?又为何会被赵高逼到自杀身亡?
蒙恬自杀主要有三点原因:其一、赵高以秦始皇的名义下诏书令其自尽;其二、长公子扶苏已经自尽;其三、使者逼迫他尽快自尽,不给他申辩的机会。秦始皇的威慑力十分惊人,没有人抗反抗他的意志,不论是臣民还是对手。扶苏公子一死,蒙恬没有了主心骨,连起兵勤王的旗帜都没有了。另外蒙恬并非当场就自杀了,他被使者关了起来,在狱中给胡亥上书表忠心,最终书没有送走,使者逼迫他自尽。
秦始皇的权威十分巨大,不论是扶苏还是蒙恬皆不敢违抗,如果二人得知秦皇已死,则二人断不会自杀了事。以扶苏及蒙恬的威望可以控制边防军,打着勤王的名义推翻胡亥,但是给他们一万个胆,他们也不敢去推翻秦始皇。扶苏公子为人至孝,认为父亲要自己死,故毫不迟疑的引剑自杀;扶苏是蒙恬的魂,蒙恬是扶苏的胆,扶苏已死,故蒙恬不得不交出兵权,跟使者回咸阳申辩。蒙恬并不甘入此窝囊的死去,他要面见秦始皇申述自己的无辜!
以前秦始皇为锻炼扶苏的意志,让他知道军争的残酷,同时与军队建立密切的关系,故将扶苏送到蒙恬将军这里来。秦始皇本意是让扶苏有军旅经验,将来为君之治可以熟悉军事,而仅仅是一个书生治国;同时是让蒙恬保护扶苏,避免政敌借故除去扶苏。赵高深谙秦始皇心意,明白蒙恬不死,必会作乱,故一心要处死蒙恬。尽管蒙恬在得知胡亥为帝后及时向胡亥表忠心,但是依然得不到赵高的信任,逼迫他在狱中自尽。
赵高以前奉秦始皇密令在邯郸城破后诛杀赵国王族贵戚,结果赵高私自将以前得罪过太后及秦王的邻居通通一并诛杀。当时的执法将军蒙毅在城中安抚民众,发现了赵高在滥杀无辜,于是将赵高绑了治罪,依秦法当处死刑,报秦始皇嬴政批准。秦始皇考虑到赵高劳苦功高,又是在报自己的私仇,故特赦的赵高。从此赵高对蒙毅十分嫉恨,当权后将蒙毅处死,蒙毅是蒙恬的亲弟弟,故蒙毅被处死了自然也不会放过蒙恬。
蒙恬手握30万秦军,为何不叛变?又为何会被赵高逼到自杀身亡?
蒙恬的死,与其说是被赵高给逼死的,不如说是他自己愿意做出的死亡选择。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蒙恬当时统帅的可是三十万秦军精锐。这三十万秦军精锐在对匈奴作战过程中表现抢眼,攻占河套平原地区不说,镇守边关十多年,硬是让匈奴不敢南下。而蒙恬能够带领这三十万部队,显然是手握兵符的。
其次,蒙恬的爷爷和父亲都是秦国名将,在秦国统一战争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到了蒙恬这一代,兄弟两个一人担任武将,一人陪伴在秦始皇身边,都深受秦始皇的信任。而且两个人都忠诚仁义,深受秦国士民的尊重。蒙氏一族在秦国的声望决定,如果蒙恬能够揭竿而起,选择“清君侧”的话,将会获得很多人的拥护。
第三,蒙恬曾经对让自己自杀的诏书表示质疑,但是赵高也只是派出李斯的部下接掌了兵权,将蒙恬就地囚禁。大凡古代的将领,谁没有一堆亲信跟随着,蒙恬即便被囚禁,估计也只是“禁足”的形式而已,而赵高的使者每天的任务就是劝他自杀。但是如果蒙恬不自杀也拿他没办法。
所以这样看来,此时的秦国在秦始皇新丧,胡亥立足不稳的情况下,尚且没有人能够动摇蒙恬的位置。但是蒙恬自杀了。
想来蒙恬选择自杀,又两个出发点,第一个就是扶苏已经死了,即便自己起兵清君侧,也不能把宅心仁厚的扶苏救回来当皇帝了。而自己的起兵无异于造反,这样造反,不但损害了蒙氏一族忠君忠诚的形象,更让秦始皇刚刚实现的统一梦想破灭掉。
第二个就是想要借此对胡亥以“死柬”。胡亥远在国内,自己地处边关,想要对胡亥表达一点自己的想法实在艰难。而如果孤身一人前去则无异于羊入虎口,带兵前去又显得不合礼法,形同谋反。只有自己一死,希望胡亥能像古代的明君一样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杀掉赵高这样谋害国家忠良的奸佞小人。
可惜蒙恬打错了算盘,赵高跟胡亥早已蛇鼠一窝,沆瀣一气。胡亥之所以能当上皇帝还多亏了赵高,怎么会在这个节骨眼上杀了赵高呢?更何况赵高的扶持胡亥也是有目的的,因为胡亥是一个易于掌控的人物,胡亥当皇帝跟赵高当皇帝也没什么两样。
可惜了蒙恬兄弟的死,没有激起一点浪花。而且按照司马迁的意思,蒙恬在辅佐秦始皇的时候,就已经是在助纣为虐了。他修长城,修秦直道,都消耗了大量的国力,给一个久经战乱的国家带来更为深重的压力,让民众深受苛政的痛苦,可谓死不足惜。
蒙恬手握30万秦军,为何不叛变?又为何会被赵高逼到自杀身亡?
首先蒙恬统领30万大军不假,可是在秦始皇病死后,胡亥假传秦始皇遗诏,令扶苏,蒙恬自杀。蒙恬心有疑惑,劝扶苏回帝都,再做打算,扶苏不听,自刎而死。蒙恬因有疑问,被官吏收押,这个时候他不知道秦始皇已经去世,怀着忠君卫国的思想,想回帝都辩解,甘愿收押,自是不会起兵反抗。
当他被收押阳周的时候,知道事情并不是他想的那样,想反抗没有兵权,自然不能起兵反抗。
还有他自杀并不是被太监逼自杀,而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胡亥因蒙毅之过,连坐于他,让他自裁,他自知逃脱不过,不如体面的死去,遂自杀。
蒙恬手握30万秦军,为何不叛变?又为何会被赵高逼到自杀身亡?
蒙恬的给后人警示:小人得罪不起;忠孝礼义害死人。
蒙恬必须死首先蒙恬是秦二世最大威胁。赵高、李斯改遗诏,让胡亥坐上秦二世宝座。公子扶苏是最大障碍,而扶苏的死党蒙恬手握兵权,是最大威胁。
其次蒙家和赵高有恩怨。赵高曾经犯法,当时蒙恬的弟弟蒙毅审理,判处赵高死刑。但秦始皇赦免了赵高,从此两家积仇。赵高是有仇必报的小人。
蒙家把皇帝、重臣都得罪了,蒙恬没有活的理由。
愚忠害了他当使者传旨让蒙恬自杀时,蒙恬完全可以揭竿而起,逼秦二世还自己清白。但蒙恬生活在三代名将家庭,接受的是忠孝礼义的传统教育,他想到的是揭竿而起是对大秦不忠;秦国君王之前一直重用蒙家,倒戈起兵是不义;造反辱没三代忠臣的名声是不孝。于是他选择了以死来表明自己的清白。
到死没搞明白死因蒙恬吞药自杀前,为自己想了个该死的理由:我无罪而被赐死,肯定是因为我主持挖长城时,挖断地脉,老天爷处罚我。
真是一位痴心忠于大秦的好将军,到死都没明白被奸人所害,却找个了老天处罚的理由,真是自欺欺人。要说他有罪,在战场上杀了多少六国的将士,修长城时死了多少无辜的百姓······
蒙恬之死可悲、可恨。悲其不幸,恨其不争。
我和大家理解的一样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