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实行满蒙联姻,而不实行满汉联姻吗?为什么?
满清实行满蒙联姻由来已久,早在清军入关之前就已经开始。这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笼络蒙古的重要措施。长期的满蒙联姻,使蒙古很多部的领主贵族世代与清皇家保持姻亲关系,而这些皇家姻亲领主贵族成为了清廷维持北疆、西北疆乃至内地安定的倚重力量。
乾隆中期以前,漠西额鲁特准噶尔部蒙古,被清帝视为影响边疆统治的不安定因素,曾多次出兵征伐,在历次战役中,漠南、漠北及西套蒙古都有领主王公带领本部旗骑兵配合作战,不少皇家额驸立下了功劳。
在清朝入关前后的近三个世纪时间里,满蒙联姻总计达586次,入关前联姻的32年间,为84次,入关後的268年间,为502次。这总计586次的通婚,满族皇家出嫁给蒙古的女子(包括皇女公主及其他宗女格格)多达430名,其中入关前27名,入关後403名。满族皇帝及宗室王公子弟娶蒙古王公之女156名,入关前57名,入关後99名。
对于清廷来说,采取结亲的政策,筑成一座人为的“长城” ,但它比土石筑成的长城更加坚不可摧。对中国北方这两大民族的长期和好、对清廷统辖与治理边疆蒙古地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过,满清实行满蒙联姻,却禁止满汉联姻!
清朝自入关以来便实行民族隔离政策,规定满汉不通婚,违者严惩,甚至杀头。尽管没有律令方面的严格规定,但满族人几百年来基本遵守这条定规。自女真建国以来,历史记载的满汉通婚的例子很少。
算起来也就多尔衮开了一次绿灯,顺治五年(1648 年),摄政王多尔衮告谕礼部:“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官民皆朕臣子,欲其各相亲睦,莫若使之缔结婚姻,自后满汉官民有欲联姻好者,听之”。
不过多尔衮死后,遭到清算,当年满汉通婚的倡议也随之成为多尔衮的大逆罪状之一,满汉通婚再次被禁止。这项禁令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1901年慈禧太后在西安宣布“变法”开始,几年中清朝推行了一系列“新政”措施,其中包括满汉通婚。
那么为何满清要禁止满汉通婚呢?究其原因,有几种说法:一说满族作为统治阶层,需保持本民族血统的纯正,如《辽阳县志》曾载:“顺治以来…满人与民人不交产、不结婚,意在保持生计及种族(即民族)”;
一说因满人与汉人语言、风俗存在不同;一说与入关之初激烈的满汉矛盾有关;还有一种说法是怕满族女子嫁给汉人后影响满族人口的增加。
总的说来,其实就是满族旗人害怕大规模的满汉通婚有可能会导致八旗制度的崩溃,会导致八旗旗民特权的最终丧失。
满清实行满蒙联姻,而不实行满汉联姻吗?为什么?
为什么满清统治者一直坚持满蒙联姻,却严格禁止满汉联姻?原因很简单,因为无论是入关之前还是入关之后,保持满洲八旗的独立性,一直是满清统治者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一旦真的实行满汉联姻,汉族上亿人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意味着,满洲八旗将极有可能彻底被同化,这自然是清朝统治者所不能接受的。
八旗
因此,从始至终,清朝统治者不但没有推行满汉联姻,反而规定了极为严格的处罚措施,严防死守满汉联姻。
从努尔哈赤带领女真人在白山黑水之间崛起之后,以女真人为主要构成部分的八旗政权,就显示了与汉人截然不同的特点。善于在历史中吸取教训的满清统治者,一开始,就对汉人的同化能力十分警惕。
努尔哈赤所定的国号为金,金的来源就是两宋期间的女真人所建立的金朝。早在两宋之时,同样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在首领阿骨打的率领下,建立了强盛一时的金国。这个由女真人建立起的王朝甚至覆灭了北宋,占据了中国北方地区。
金太祖阿骨打
但是,当蒙古人发动对金国的进攻并将其覆灭后发现,金国的女真人基本上已经不存在自己的民族特色,与汉人无异,因此,蒙古统治中国之后,女真人就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民族,而是被视同为中原汉人。
将金国女真人视为先祖的满洲八旗,自然吸取了祖先的经验教训。因此,保持八旗特色,防止被汉族同化,就成为清朝统治者的工作重点。所以,无论是入关之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还是入关之后的康熙、乾隆皇帝,他们都将所谓的“国语骑射”视为八旗子弟保持战斗力的重点。而所谓的国语骑射,说白了就是保持满洲特色。哪怕是相对对汉人亲善,十分善于利用汉奸的皇太极,对于满汉联姻也从未松口。
努尔哈赤
但与此同时,游牧于东北、漠南、漠北及西北地区的蒙古,一开始就成为女真人联姻的重点对象。从努尔哈赤时代算起,在不断的让八旗贵族娶进蒙古贵女的同时,也不断的将女真人的女子加入蒙古部落。
例如皇太极继位之后,他的后宫并立了五宫后妃,而这5个地位最高的后妃,包括皇后在内,全部都是蒙古人。其中,皇后、宸妃、庄妃出身科尔沁蒙古,而贵妃、淑妃则为阿巴垓蒙古人。作为晚清的最高统治者,皇太极的5个后妃全部都是非女真人的蒙古人,从中也可见八旗集团对于满蒙联姻的重视。
皇太极
这一满蒙联姻的政策在清军入关之后,清朝统治者依然没有丝毫松懈,被吹捧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后宫之中就有多位蒙古出身的妃子。因此,满清皇室体内的蒙古血统,甚至比女真血统还要高。为什么满清统治集团在严防满汉蒙联姻的同时,却极力坚持满蒙联姻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清朝统治者出于拉拢蒙古诸部的需要。与农耕文明的汉人不同,蒙古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因此,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极善骑射,几乎全民皆兵,武力十分强悍,在冷兵器时代几乎难逢对手。
虽然元朝灭亡之后,蒙古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但是,游牧民族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蒙古诸部依然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强横的武力。同样骑射起家的渔猎民族女真人深知这一点。再加上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特点,因此,对于蒙古人的统治,单纯武力征服是做不到的。所以,在炫耀武力的同时,满清统治者利用联姻的手段不断加强女真与蒙古诸部的关系,从而拉拢蒙古族诸部。
蒙古骑兵
其次,女真人不用担心蒙古联盟联姻之后,女真人会被蒙古同化。不愿意进行满汉联姻,清朝统治者最核心的忧虑,就是担心八旗被汉人同化。但是,对于蒙古联姻却不需要担心这一点。
因为,虽然蒙古人拥有强大的武力,甚至一度建立了人类有史以来疆域最广阔的帝国,但是,蒙古的文化是十分薄弱的,比之渔猎民族的女真人,也强不了多少。再加上此时的八旗处于强势地位,自然也就不存在蒙古同化女真人的可能。
最后,女真与蒙古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在努尔哈赤崛起之前,女真三部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地区,而与此同时,由于曾建立庞大的帝国,东北地区也有蒙古部落的足迹。本来就你中有我、我中有女的女真与蒙古各部,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亲密。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创立满洲文字之前,女真人为了记录,甚至一直在使用蒙古文字。
明末清初清朝、蒙古、明朝疆域
因此,无论是女真、蒙古人上层还是普通满蒙民众,对于彼此之间的联姻,并没有什么抵触,也不存在由于风俗习惯差异巨大而生活不便的情况。所以,清廷统治者积极推行的满蒙政策,自然也就更加顺利。
而女真各部与汉人的关系从始至终其实都并不亲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前,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与汉人的关系十分复杂,虽然有亲善汉人的女真各部,但也有冥顽不化,不断袭击汉人村镇的女真部落。
清朝疆域
同时,由于汉人的富庶和灿烂的文化,再加上汉人有意无意的歧视,女真人在羡慕之余,往往贪婪之心大炽,恨不得汉人的一切据为己有。当努尔哈赤带领女真各部崛起之后,终于有将这个“愿望”实现的机会,女真人毫不意外的变本加厉,自然也就不存在女真与汉人平等对待乃至于于联姻的可能。
满清实行满蒙联姻,而不实行满汉联姻吗?为什么?
女真与满族不是一个民族!它们原本的文字就不同!女真起于白山黑水,而满人起于西伯利亚的通古斯!女真被蒙古人屠灭,剩余者隐姓埋名,融于汉族。
其实在西伯利亚高原,原本就有无数个部落,匈奴,突厥,蒙古,满族都是其中的一个部落,那个强大,其他部落就依附,或者投降强大的部落。强大者一旦失势,其他民族就会竖起自己的旗子而独立。
满人不与汉人通婚主要是为了不被汉人同化,而蒙古人与它们血缘比较近,文化积淀比较浅,不怕被蒙古人同化!
另一方面,满人也认为儒教不是好东西,它们虽然用儒教统治国人,但内心并不认同儒教,还想保留原始野蛮的特点,所以不想与汉人通婚,实际上通过满蒙通婚,建立了满蒙联盟共同统治国家。对汉人最是提防!
满清实行满蒙联姻,而不实行满汉联姻吗?为什么?
因为目的不同,导致政策也不同。从清朝统治的角度来看,他们更怕汉族的起义,毕竟汉族作为主体民族,对满清的统治,还是有抵触情绪的,一言不合就是反清复明,找个理由继续反抗满清,这才是清朝最害怕的原因。相比起蒙古,清朝统治起来更容易。在康熙时期,三藩之乱让康熙感受到,位高权重的汉人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南不封王,北不断亲”的政策,一直影响清朝,对待汉人和蒙古的不同措施。
不同的民族,采取不同政策,是清朝的统治手段。对蒙古实行满蒙联姻,原因是为了解决北方威胁的问题。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历来都是中原王朝的隐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清朝采取联姻方式,彻底把蒙古绑在清朝的利益上。当然,为了统治蒙古,清朝不止用了满蒙联姻方式,还有宗教信仰,以及军事上。这些方式,对蒙古的统治,都起到关键作用,把蒙古牢牢的控制在清朝的版图内。
而与汉族的联姻中,在皇太极到顺治的时候,曾出现过。这时候,普通汉族是可以和清朝的王公贵族结婚的,到康熙时期,与汉族的联姻,主要出现在汉族八旗中的女子,普通汉族女子很难进入。之后清朝与普通汉族的联姻越来越少,这是官方不提倡的,但皇帝娶的八旗汉族女子同样有不少,他们虽然当不了皇后,当嫔妃、贵妃还是可以的。而在私底下,许多王爷娶汉族女子的人更不在少数。
所以,表面上没有政策支持满汉联姻,但满汉通婚的结果,也不是没有。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帝王,他们的后宫,更不缺乏汉人妃子。有的还比较出名,如:纯惠皇贵妃、婉贵妃、庆恭皇贵妃等。对于汉族来说,与不与满族通婚,这没多大影响。毕竟汉族在清朝的地位,同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汉族的治理,清朝是不可能治理如此大的领土。
如果有政策上支持满汉联姻的话,估计皇宫汉族女子只会更多。毕竟在不同地区,汉族女子的容貌和姿色,都会不同,这才是清廷害怕的原因。后宫的争夺,只会更多,更可怕,而且可能会影响清廷的统治地位。虽然清朝内部,有不少汉族人在当官,但权力还是在满族的手中。所以,在政策上,对汉族还是有一定限制的。
而和蒙古的联姻,更多的是利益,清朝需要解决蒙古地区长久以来的边界问题,蒙古高层也需要清朝给的好处,他们享受好处的同时,也和清朝彻底捆绑在一起。大家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只不过清廷拥有绝对的权力,蒙古始终是清朝的一部分。得到好处的,更多是蒙古的王公贵族。在治理国家上,清政府也离不开汉族,汉族的智慧,有时候也能决定清廷政策的制定。联不联姻,对汉族来说,并不是很重要,因为汉族的国家认同感比较强,但与蒙古地区的联姻非常有必要,它解决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问题,把蒙古族彻底融入在中华民族中。
满清实行满蒙联姻,而不实行满汉联姻吗?为什么?
哪本历史书这么写的?清王朝规定旗民不通婚,意思的旗人与平民不可以通婚,而当时有八旗中主要组成是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还有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也有在旗的,只要是旗人,各民族之间可以通婚,不知道哪些无知脑残者、造谣惑众者串改其意思
满清实行满蒙联姻,而不实行满汉联姻吗?为什么?
满蒙通婚始于努尔哈赤时期,并且大多数均为政治联姻。
努尔哈赤时期,曾带领建州女真三征蒙古科尔沁部落,皆大败而归,于是努尔哈赤便改变了对于蒙古部落的政策,用联姻的方式建立与蒙古部落,特别是科尔沁蒙古的联盟关系。不仅仅是努尔哈赤自己,就连努尔哈赤的儿子们也是纷纷迎娶蒙古的贵族子女,而也有不少女真贵族的女儿们嫁到了蒙古。
与蒙古部落的政治联姻在皇太极和顺治时期达到了巅峰。皇太极后宫中,地位最为尊崇的五宫后妃,即即正宫皇后哲哲、关雎宫宸妃海兰珠、麟趾宫贵妃娜木钟、衍庆宫淑妃巴特玛璪以及永福宫庄妃布木布泰,均来自于蒙古;并且这五位后妃也仅仅出自与两家,一家是姑姑哲哲带着自己的两个亲侄女海兰珠和布木布泰嫁给了皇太极,另一家是皇太极打败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后,迎纳了林丹汗的两位遗孀,娜木钟和巴特玛璪。皇太极死后顺治皇帝继位,也在多尔衮和孝庄太后的主持下,先后迎娶了两位科尔沁蒙古部落的贵族女子为皇后,第一位皇后还是顺治母亲孝庄的亲侄女,舅舅吴克善的女儿。
满蒙同为少数民族,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人口数量上,相较于汉族人处于绝对的劣势,因而更容易建立相互认同的同理心。况且满洲与蒙古的联姻和联盟是自努尔哈赤时期开始,清朝历代帝王所遵循的“国策”,为的就是团结蒙古部落的势力,在加强对于蒙古部落的统治的同时,稳定边疆安宁,所以对于满蒙通婚并没有限制。
满汉不通婚起源于努尔哈赤对于汉族人的“仇视”态度,而在多尔衮专政时期,已经从“满汉不通婚”变为了“旗民不通婚”。努尔哈赤统治时期,对于汉族人口采取了极为仇视的态度,因而也制定了激化满汉矛盾、降低汉族地位、压榨汉民族百姓的政策,“满汉不通婚”就是其中之一。
而皇太极继位之后,逐步改变了他的父亲努尔哈赤对于汉民族的政策,开始接纳汉民族,并且不断尝试用各种政策缓和满汉矛盾,这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并没有就“满汉不通婚”的政策作出调整。
在皇太极死后,顺治皇帝继位,多尔衮开始专权摄政。定都北京的多尔衮为了进一步消弭满汉矛盾之间的矛盾,但是也为了遵照皇太极一贯要求的保持满洲人传统的旨意,同时也是出于对自己的父亲努尔哈赤的敬重,多尔衮没有完全的都否定“满汉不通婚”的政策,而是改为了“旗民不通婚”,也就是说,满洲人和汉族人可以结婚,但是汉族人必须是在旗的,也就是必须要隶属于汉军八旗的序列,才能与满洲人进行通婚。
但是可以说这个通婚的范围是非常小,毕竟当年多尔衮带领着关外几乎所有的八旗子弟入关,军队人数也就只有不到二十万,满、蒙、汉各族在旗人口相加就一百万左右。可即便如此,相较于之前努尔哈赤时期的政策,也算是一种进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
“满汉不通婚”的政策最终为慈禧所废黜。由于清朝末年内忧外患不断,再加上国民的整体认知有了提高,最终,由清朝末年掌控朝政的慈禧太后主持废黜了“满汉不通婚”的政策。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发布懿旨:
“ 我朝深仁厚泽,沦浃寰区。满汉臣民,朝廷从无歧视。惟旧例不通婚姻,原因入关之初,风俗、语言或多未喻,是以著为禁令。今则风同道一,已历二百余年,自应俯顺人情,开除此禁。所有满汉官民人等,著准其彼此结婚,毋庸拘泥。至汉人妇女,率多缠足,由来已久,有伤造物之和。嗣后搢绅之家,务当婉切劝导,使之家喻户晓,以期渐除积习。断不准官吏胥役藉词禁令,扰累民间。如遇选秀女年份,仍由八旗挑取,不得采及汉人,免蹈前明弊政,以示限制,而恤下情。将此通谕知之。”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清朝正式允许了满汉通婚,废黜了“满汉不通婚”这一自努尔哈赤时期开始,持续了近三百年的政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