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是战国初期的霸主,魏国拥有30多万军队,为何会全面衰败?
众所周知,战国七雄,逐鹿天下,争斗二百余载,最终是西边儿的秦国成为了大赢家。秦始皇挥兵东进,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结束了战国乱世。
其实秦国是一匹黑马,在最开始的时候,七国之中最具备统一天下的机会和能力的国家并不是秦国,而是他的邻居魏国。
在战国初期,魏国是七雄之中最先觉醒的国家!魏国国君魏文侯启用李悝主持魏国变法,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在与翟璜、吴起、西门豹、乐羊等一批杰出士人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等一系列措施,使魏国快速强盛起来,成为了当时最为强大的国家!
魏国当时拥有一支高度职业化的军事力量——魏武卒。在那个时代,魏武卒可以说是打遍天下无敌手。依靠着强大的魏武卒,魏国北灭中山国,西取秦西河,又连败齐楚,开拓了大片疆土,一举扭转了其中央四战之地的不利境况。
不过,都说富不过三代,魏国也没能逃过这一定律,在历经魏文侯、魏武侯两位明君之后,魏国出了魏惠王这个败家子,魏国在他手里由盛转衰。
当时的魏国虽然强盛,但是由于地理位置所限,缺少战略纵深,所以其强盛的外表下其实隐藏着一定的脆弱性。
其最好的办法便是向西取秦国,因为当时的秦国还未经历商鞅变法,国力孱弱。如果魏国向西发展,夺占泾、渭,控制崤、函,据有河西之地,即使没能灭掉秦国,但战略纵深怎么都是有了。
进可攻,退可守,如此一来,兼并列国,图取天下并不是没有可能。
但魏惠王并没有这样的战略眼光,他完全不把秦国放在眼里,认为秦地偏僻,没有什么用。在他看来,称雄三晋,压服齐楚,称霸中原那才是自己需要完成的事业。说白了,当时他的思想还停留在春秋时期,扩张灭国不是太重要,会盟诸侯,成为齐桓晋文那样的诸侯霸主才是最有面子的。
于是,好大喜功的魏惠王,自恃国力强大,四面出击,动辄对其他诸侯国付诸武力。
原本长期存在的三晋联盟,因为他的"单边主义"而解散,齐楚这两大强国也与之交恶,著名历史典故"围魏救赵"中的桂陵之战便是发生于这期间。
后来极度膨胀的魏惠王,在秦国商鞅的奉承吹捧之下,召集诸侯于逢泽盟会,朝见周天子,正式称王,成为新一代诸侯霸主。此时的魏惠王可以说是春风得意,但他并不知道,他已经成为了众矢之的。
其后,马陵一战,十万魏军被歼灭,主将庞涓所率领的魏军二度为齐军孙膑所败,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与此同时,西边的秦国,南边的楚国,也开始痛打落水狗, 以至于"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 在经历这样接连的失败打击后,魏国一蹶不振,就此衰落下去,最终为秦国所灭
魏国是战国初期的霸主,魏国拥有30多万军队,为何会全面衰败?
史学家把“三家分晋”这一事件作为战国开始的标志。在这时期,地处中原的老牌强国逐渐衰败,曾经的弱国得以崛起。魏国作为“三晋”之一,虽然地盘不及曾经的宗主国,但能够迅速兴起,成为三晋之首,甚至在战国初期一度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然而好景不长,继魏文侯后,风云一时的魏国开始走起了下坡路,从曾经的“霸主”,到最后一任国君魏王投降,百年基业毁于一旦。想必一定有读者朋友会问:“战国初期,形势大好的魏国为何会全面衰败?”且看笔者一一道来。
一、王道霸业,起于文侯
春秋末期,正如东周王室已经无力掌握各诸侯,诸侯也时常受卿大夫专权的侵扰,而战国的开端——“三家分晋”,则是典型的卿大夫夺权的例子。曾经强横一时的晋国也不可避免走向衰落,大权由六卿掌握,而范氏、中行氏灭后,四卿之中,智伯最强。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智伯强行向魏、韩索地,又向赵襄子索地,遭拒绝后。胁魏、韩举兵攻赵,魏桓子惧赵亡后祸及自身,于是倒戈一击,联合韩、赵攻灭智伯,并三分晋地,形成“三家分晋”的局面。此后,魏人有了一块安身立命的资本,而魏国霸业,则是始于魏桓子之孙,魏文侯魏斯。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魏、韩、赵向周天子索要爵位,周威烈王也做个顺水人情,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在魏文侯的带领下,魏国任用贤才,李悝、翟璜等纷纷贡献变法之策,富国强兵。将有乐羊、吴起等,守险要之地而其余强国不敢进犯,其中还有吴起训练出来的“魏武卒”,还曾创下“五万武卒胜五十万秦军”的光辉战绩。魏文侯时期,魏国国势蒸蒸日上,而为了不局限于晋西南这片四战之地,于是他“向西攻占了秦国河西地区,向北越过赵国,伐灭中山国”,还多次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可以说魏国百年霸业,始于魏文侯。
二、用人不当,国士流失
早在魏击出身之时,他便是不凡的。其父魏文侯在位时,就深知继位者不当必定导致国破家亡,因此魏击作为其嫡长子,自小就成了魏文侯重点培养的对象。魏击也不愧于父亲的期望,在父亲的培养下,很快就成为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王位继承人,并帮助父亲吞并整个中山国,并坐镇其中,独当一面。在父亲去世后,魏击理所应当继承魏侯,是为“魏武侯”。虽然深得父亲喜爱,但魏武侯与他父亲相比,却差太远了。就在魏武侯继位一年后,朝中元老李悝去世,这是文侯死后,对魏国的又一次打击,魏武侯只能按照父亲、李悝制定的国策、国法执掌魏国朝政。好在魏文侯给他留下极为强大的家底,在经历短暂的休整后,魏武侯终于可以一展宏图,征战天下。此后魏国南征北战,四处为敌,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魏武侯可以说是穷兵黩武,这也为魏国后来积贫积弱埋下隐患。
魏武侯多兴战事,百姓民不聊生,而在选人用人上,魏武侯也不像其父“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文侯在时,用人不拘一格,因此李悝、吴起、西门豹、乐羊等名臣良将得以一展才华,魏堂上人才济济,盛极一时。而魏武侯承继基业,老臣犹在,但控御无道,致使人才流失。在其任期间,魏国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重回“任人唯亲”的局面,并且延续到魏国灭亡,期间放跑了吴起、商鞅、张仪等名士,人才的流失,导致魏国再难创立霸业。
三、继业有余,拓土不足
魏武侯时期,国力强横一时,然而到了魏惠王,魏国经历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后,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实力受到严重削弱,称霸中原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东边的齐国虎视眈眈,西边的秦国卷土重来,魏国一时进入两难的境地。为了稳住东方的齐国,楚威王六年(前334),魏惠王在徐州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虽然暂时解除了东面的威胁,但这也标志着魏国的霸主地位的丧失。而为了限制齐国,魏惠王又积极与秦交好,修补三晋之间的关系,小国国君来朝觐见,继文侯、武侯之后,魏惠王又成为诸侯的领袖了。
然而魏惠王时期,魏国的兵力已大大不足,昔日称霸天下的魏武卒被消耗殆尽,在秦、齐等国夹击中不断惨败,被秦孝公重新夺得河西百里之地,扼守秦国东出之路的焦城、曲沃尽失。南面的楚国为了逼魏惠王废太子嗣,送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为太子,败魏军于襄陵,夺取八个邑。且魏惠王执政后期,在对“合纵连横”的态度上反复无常,忽纵忽横,军事上树敌过多,这也是魏国国势日弱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魏惠王死后,其继业者们多是无能之辈,魏国灭亡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世事无常,魏国能盛极一时,在于魏文侯贤明亲政,内有贤臣良将、精兵劲卒,国富而民强。而武侯、惠王时,虽然也曾做大做强,然而守成不足,多年的战争消耗完了国库,任人唯贤导致国士流失到他国,政治上又四面树敌,国家没有一个远大的规划。林林总总,魏国的衰败不在朝夕之间,实在是一步错步步错,灭亡已成定局。
魏国是战国初期的霸主,魏国拥有30多万军队,为何会全面衰败?
魏国未能一统天下,应该属于一种时代的遗憾。
魏国在战国时期领土面积不算大,在战国七雄中面积排行应该就比韩国多一点,按照苏秦的说法:“燕地2000里,兵甲数十万,车600乘,骑6000匹 ,赵地2000余里,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 ,韩地900余里,带甲数十万 ,魏地1000里,然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无如魏者,楚地5000余里。”
然而魏国的领土却大多都是平原地区,土地肥沃,相比于秦国和楚国的土地来说,没什么值得说的。
所以,尽管魏国领土比较少,但还是支撑起相当多的人口,据相关数据来看,魏国的人口至少是其他两雄的和。
魏国真正的强大是魏文侯变法后,春秋末期礼崩乐坏,随着先进生产工具的进步,以以井田制为基础的经济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另一方宗法分封制也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魏国是第一个进行变法的,提起战国时期的变法很多人都推崇商鞅变法,实际上商鞅变法的很多内容都是以魏国的魏文侯变法为基础,说不好听点,战国各国的变法都是魏国变法的山寨版本,商鞅变法也不例外。
魏文侯变法涉及各个领域,在政治方面改善吏治,选贤任能,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在经济上又提倡尽地力,改变过去井田制的界限,这样就能兴修水利,调动小农的积极性,提高产量;在法律方面,李悝编制的《法经》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商鞅变法中的法律模块就是以《法经》为蓝本。
除了以上变法外,魏国借助强大的国力建立了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也就是魏武卒。《荀子议兵篇》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重装甲部队。
魏国在战国初期有多厉害呢?创下“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平)”。
魏国既然这么厉害,为何当初没能一统天下呢?本文,主要从人才和制度的角度就去考量,就不从政治、军事、经济方面逐一分析了。
很多人都说是魏国留不住人才导致的,其实这是不对的,人才这个东西就像是烧水,水开了就自溢了,尽管魏国的平台的很大,但是相国也就那么一个,主将也就那么一个,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宁远鸡头,不愿做凤尾。
很多人都认为商鞅是奇才,魏国当初就应该杀了商鞅,不让他到秦国去,其实这是大可不必的,商鞅这样的人物,魏国当时是一抓一大把,因为没有商鞅的位置,没有办法才去当时七国中实力最弱的秦国去谋个差事。
打个比喻,前几年在NBA坐冷板凳的球员到CBA基本都是主力,魏国在战国初期就是NBA水准,秦国可能连CBA水准都算不上。
跑到齐国的孙膑也是这个道理,魏国有了庞涓已经够强大了,还哪里有孙膑的位置呢?换句话说魏国如果重用孙膑,庞涓也得出走。
魏国最终的衰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率先变法取得巨大的红利后,没有找到一条可以使得魏国持续变强的策略,没有形成对各国根本性质的钳制,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取得一劳永逸的改革成果,当然,也不存在这个的战略。
想要持续变强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持续深入改革,显然魏国的改革也主要基于人治,在魏文侯死后,变法就趋于停滞,一味的穷兵黩武,最终耗尽国力,泯然众人矣。
再来看秦国变法后,经历的君主也并非都是贤明的君主,但是出的名臣包括除商鞅外,张仪、魏冉、范雎、吕不韦、李斯等人,哪一个都是能够拿的出手的人物,但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这些人在入秦之前真的都是小垃圾人物,张仪、范雎、李斯都是小人物,魏冉也是平民出身,吕不韦是一个商人,为什么这些人一到了秦国就能够创造出这么高的价值?
嗯,值得深思!
魏国是战国初期的霸主,魏国拥有30多万军队,为何会全面衰败?
魏国在战国初期的确是首屈一指的强国!
魏国之所以这么强大,和魏文侯魏斯和魏武侯魏击两代国君数十年的励精图治是分不开的。在这一时期,魏国朝堂文武人才济济,百战雄师魏武卒傲世天下。
遗憾的是,在魏武侯执政时期,三晋的关系已经出现裂痕,不复之前的融洽:因为干涉赵国内政与附属国卫国的关系,魏、赵两国多次兵戎相见,三晋联盟瓦解,失去了赵、韩两国鼎力相助的魏国,地位渐趋尴尬起来:
首先,魏国曾仗着三晋联盟强大,将齐、楚、秦等国挨个虐了个遍,梁子结得很深。
其次,魏武侯干涉盟国内政,亲手葬送三晋的兄弟之谊,三晋互为掎角之优势尽失。
再次,魏武侯去世后,继任的魏惠王魏瑩更是高举着“统一三晋,继而吞并天下”的旗帜,先后派庞涓领重兵猛攻赵国、韩国,结果被伺机而动的另一强国齐国趁火打劫,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两次大败,精锐的魏武卒被狠狠地消灭掉大部分,名将庞涓战死。
最后,魏国夙敌秦国变法崛起,国力大增。曾饱受魏国欺凌的秦国自然不会放过魏国,秦国收复河西之地的战争序幕由此拉开,魏国硕果仅存的精兵魏武卒在这场战争中被消灭殆尽。
这之后,失去战略屏障、成为“四战之地”的魏国就在与秦、齐、楚等大国的博弈过程中越打越弱,直至灭亡!
魏国是战国初期的霸主,魏国拥有30多万军队,为何会全面衰败?
在战国初期,魏国通过吴起变法 ,确立了成为早起的霸主。因为,魏国是战国第一个开始变法的国家,魏国用李悝变法,后来吴起和庞涓相继成为魏国的丞相和上将军,吴起大小战百余起,不过后来因为政治迫害,不得不逃离魏国;而上将军庞涓也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战将,训练的魏武卒战斗力惊人,庞涓率领魏武卒威震诸侯,横行天下 ,打败周边强国北拔赵都邯郸,打残了最强时期的韩国,一举攻下函谷关、把秦国打得几乎逃离故土,回归大漠。可以说在战国初期,魏国有了一个完美的开局。当时,各国无不对魏国高度敬畏。
然而,魏国的全面衰败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于庞涓的嫉贤妒能、残害同门师弟孙膑。担心孙膑得到当时魏王的重用,让自己地位受到影响,私自将孙膑处以膑刑,即剔除膝盖骨,使其不能行走。而孙膑后来装疯卖傻逃到齐国,并率领齐国大军复仇,围魏救赵的经典案例,两次大胜庞涓率领的魏军主力。
公元前354-350年,庞涓率魏武卒,被齐败与桂陵。
第二次,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迸发,魏武卒被齐军潜伏,主将庞涓更是战死。
经历了这两次大战后,魏国元气大伤。逐渐退出霸主的历史舞台。
当然,在庞涓嫉贤妒能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当时的魏惠王的昏聩。他骄横不可一世,在倚重庞涓的同时,又处处掣肘,担心庞涓做大。特别是在战略政策上,魏惠王坚持认为攻打赵国、或者攻打韩国,可以逐步实现统一六国的愿望;而庞涓在魏军攻破函谷关后,一力主张灭掉当时相当孱弱的秦国,不给秦国卷土重来的机会。
正是这个关键的分歧和魏惠王的坚持对赵国和韩国作战,给了秦国以喘息的机会,更为秦国赢得了商鞅变法20年无大战的局面,积累的国力。
当时间来到公元前293年,秦将白起于伊阙大败魏韩联军,魏武卒被根本消灭,同时占领了魏国大片土地,从此之后,曾经称霸一时的魏国再也没有了战国初期的霸主气息!
战国大争之世,成王败寇,全是实力说话。
而战略决策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魏国是战国初期的霸主,魏国拥有30多万军队,为何会全面衰败?
谢邀。战国初期的霸主魏国最后之所以衰败,主要原因2个,一是地理位置不利,二是战略决策有误。
魏国之所以在战国初期成为霸主,是因为其继承了原霸主晋国的部分遗产,地占中原,经济政治发达,人口密集。在战国初期,韩、赵、燕不如其强大,而秦、齐、楚虽然大,不如其发达,故而一度称霸。
但是,魏国的先天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首先一点就是魏国处于中央,说通俗点就是几个方向都能打他。争霸天下要抢中原,但割据一方先要占边角。像秦国最后能统一,很大程度就是占了关中,只有向东一个方向,函谷关一守啥事儿都没有。魏国是四面受敌,很难获得持续发展,稍微弱势一点就要被人打。战国七雄,就他和韩国的位置最差,其余五国都占边角。所以他俩基本也是六国中最早被秦国打残打服的。
其次一点是发展战略有误。对于一个占据中央的强大国家来说,可选择的路子无非两条,一是走霸主路线,长期维持均衡,重要的是保持几个铁杆盟友,制造一个稳定的联盟。二是发挥初期优势,迅速攻灭一两个弱国,将相对优势变成绝对优势,最好占据一个边角,进可攻退可守。
对魏国来说,要走第一条路,无疑三晋联盟是很必要的。要走第二条路,显然秦楚齐都很难短时间灭掉,最好的办法是北上攻灭燕国,占领河北北部的边角,与魏国位于黄河流域的地盘遥相呼应,然后进一步夹击赵国胜算更大。
但是魏国干的事情很奇葩。首先三晋之间彼此内斗就很频繁,没有一个雄主出来真正有效统合。在魏国强大的时间,他们先向西大举进攻秦国,又南下大举进攻楚国。这两次攻击确实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和楚国的中原之地,但是秦楚都是超级大国,根本也不在河西和中原。魏国这种进攻又不能打死他们,又彻底得罪他们,是得不偿失的。在那次战争后期,形成了秦楚齐三家联合牵制三晋的局面,魏国已经不太妙了。
到了这一步,统合三晋是魏国唯一的选择。结果魏国庞涓更常工一样,认为“攘外必先安内”的“安”就是“武力消灭”的意思,居然开始对三晋内部动手,先打赵国,再打韩国。结果被齐国先后两次围魏救赵,围魏救韩,打得屁滚尿流,魏国也就彻底沦为了二流国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