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元春到底是怎样一个角色,她对于贾家的兴衰起到了什么作用?
《红楼梦》中的贾元春到底是怎样一个角色?她是贾政夫妇的女儿,后因选秀进入宫中,因为才德表现突出,被封为风藻宫尚书,贤德妃。这名号,听起来高贵大气,但实际的情况,却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在元妃省亲回到贾府的时候,贾政也直接称其为贵妃娘娘。说到贵妃,人们最容易想起的大约就是唐明皇时杨贵妃了。她家曾是兄弟姊妹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这是何等的富贵,何等的权势?所以,这样看来,贵妃确实是很厉害。但《红楼梦》中所写的情况,却与历史上的杨妃情况大异其趣,大相径庭。元妃回到家后,在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富贵气象中,却是怀着内心的悲伤的。并且埋怨父母“为什么当初把她送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不得见人”四字,大约就是贵妃娘娘真实的内的内心写照。
与杨贵妃相比,她的封妃,皇帝的赏赐,是白花花的真金白银,而贾家的贵妃,只是一个虚名而已,没有实际的利益。凤藻宫尚书这个名号,大约是曹雪芹创造出来的。明清时期的后宫中,没有这个名号。但从凤藻宫这个名号看来,元妃应该是管理宫中图藉文书之类的女官。可能与皇帝有过一些偶尔的交接,引起了皇帝的注意,故而封为贤德妃。明朝时期,明孝宗的生母纪太后,就曾经担当过元妃同样的职务。她本是广西土官的女儿,后来明朝征土蛮,纪太后被抓,送入宫中当宫女。这虽然与选秀入宫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都是当宫女。纪太后入宫后,先当女史,后因警敏通文字,命守内藏。这个官,大约与元春凤藻宫的官,有类似之处。明史说:“帝(明宪宗)偶行内藏,应对称旨,悦,幸之,遂有身。”纪太后因此生下明孝宗。明孝宗当皇帝之后,已经去世的她,就被追封为太后。
我觉得,元春的得封,大约与纪太后类似。某日,帝偶行凤藻宫,应对称旨,悦,幸之。但未有身。像凤藻宫这样的地方,帝不过偶尔行之。所以,对元妃来说,这个地方就是“不得见人的去处”。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这一点,无贵贱都是一样的。皇帝也不例外。对皇帝而言,只有皇后,才是正妻,贵妃以下,虽然与其它人相比,好像高贵无比,但本质上都是妾侍。这一点,还是需要交代清楚的。明清时期,皇后一定要高门大族才能匹配,否则的话。女儿当了皇后,父亲其码也要封个伯爵。但是,不是正妻,就没有这个待遇了。因此,元春封为贤德妃之后,她父亲贾政的官级和爵位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不过还是工部的主事而已。从这个角度上讲,看似高贵的元妃,在皇帝那儿,也不过类似于贾府的周姨娘,如此而已。
小说中人物的塑造,一定是和主旨有关的。曹雪芹在小说一开始就说,此书大旨谈情。这决不是胡说。看看前八十回所有的故事,都是围绕着一个情字展开的。《红楼梦》讲的是一个女性的悲剧,所以叫“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因此,书中围绕十二钗在内的所有女性,几乎全都是悲剧的命运。因此,就元妃来说,她自己也是讲述“情”之故事的一个材料。宫中的女性成千上万,真正能混的如杨贵妃一样的,又有几个,大多数不都是青春虚耗,不得见人的处境。元妃是曹雪芹讲述女性悲剧中,皇妃的悲剧。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觉得那种以宫斗的观点解读《红楼梦》的见解是很肤浅的。把元妃和王夫人当成宝玉爱情婚姻中宝钗的支持者和后台,贾母是黛玉支持者和后台。这种解读,把一种人生的大无奈,爱情的大悲剧生生解释成一个二女争夫的庸俗故事。这样,就把《红楼梦》从文学的大雅之堂,拉回到地摊文学的水平上了。事实肯定不是这样。
元妃在宝玉的婚姻上固然可以有自己的意见。但是,他的意见,也不是绝对的。婚姻道德的要点在于父母之命与媒妁之言。并不是谁的官大就一定要听谁的,谁的辈大就一定听谁的。宝玉结婚这件事,在《红楼梦》读者的眼中,是天大的事。但是小说里的朝廷上,简直连个屁都算不上。贾宝玉在读者的眼中,在二女争夫的设定中是绩优股、潜力股,放在现实中,也不是想象的那样美好。首先,他不是荣国公爵位的法定继承人。其次,他虽然聪明伶俐,却不喜科举,不务“正业”。将来当官的可能性极小。这样的“绣花枕头”,实在没见的有什么值得争抢的地方。假如说贾宝玉在贾府败落之后结的婚,那么,薛宝钗嫁给她,不过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罢了。
总之,元春在宫中,就是一个女官,因为尽职尽责,被封为贤德妃。她绝对不是皇帝的宠妃。基本情况就是皇帝想起来的话,偶尔幸了那么次把。又没有孩子,她只不过是一个顶着贵妃的名号,在宫中虚耗一生的可怜人。贾府的兴盛,和元妃是没有关系的。宁荣二府的赫赫扬扬将近百年,是宁荣二公战场厮杀,靠汗马功劳挣来的。前边我们说过,元春封妃之后,他的父母家人都没有得到什么实际的好处。荣宁二府的家底,本质上还是二公当年争来的。贾政也不可能象皇后的父亲一样,可以封为伯爵之尊,不过还是当着他四五品的主事而已。但是,贾府可以承受元春封妃的虚假荣耀。于是,在元春封妃之后,宁荣二府达到了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物极必返,盛极必衰,元妃省亲实际上就是贾府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因为元妃省亲,荣宁二府奉旨修建了省亲别墅,也就是大观园。也正是因为大观园的修建。耗空了两府百年积蓄的财富。从此之后,二府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财政危机的出现,又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至倒致了二府的一败涂地,忽喇喇似大厦倾的局面。
《红楼梦》通行本中,程高的续书中,写的并不尽如人意,大厦已倾的情节没有写出来。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十六回回前批语中写道: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
许多索隐派高手从《红楼梦》中索出许多清宫秘史来。然《红楼梦》本质上就是一部小说,他是作者虚构出来的故事。人物或有原型,但决不能与现实一一对应。但作者的情感会和自己家族的经历相联系。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是康熙皇帝的伴读。成年后被康熙派往南京做江宁织造。康熙南巡之时,曾多住入住在曹寅家。因为皇家排场大,花费巨大,造成了江宁织造府财政上的巨大亏空。曹寅去世后,他的儿子曹颙曹頫先后接任织造之职。康熙知道曹家因为接驾造成了亏空,后来曾给曹家制造了一些贪污弥补亏空的机会,但是,曹寅的儿子们贪财无术,终究还是没有把亏空堵上。到雍正朝,曹家终于因此败落。究其败落的原因,一是曹寅儿子们的无能,二是与当初的接驾的亏空有关。关于这些情况,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梦新证》中有详细考证。
《红楼梦》小说中元妃亲省的情节,是作者虚构的。有清一代,没有关于皇妃省亲的记载。曹雪芹之所以要编一个这样的情节,心中所寄托的是曹家当初江南接驾的情节。接驾这事,虽然费钱费力,却是极有面子极荣耀的。曹家接驾花的钱,父子两辈子都没还上。而小说中的贾家,也因为迎接贵妃省亲,盖了个大观园,把家底花光了,以至于”内囊也尽了上来“。最终埋下了败亡的伏线。
荣宁二府当初铺下这样大一个摊子,是因为祖上官大权大势力大。开国时期的武将领兵打仗,自然是收入多,财源广。民国时期当个连长还顶半个皇上呢,大炮一响,还有黄金万两。而和平时期呢。就没有这么好的事了。荣国府到贾赦贾政兄弟手上。哥哥是世袭三等将军,不领兵不打仗,只吃那点工资,才几个钱?弟弟当个文官。如果不贪污不受贿,也没几个钱的奉禄。这个时候,贾家应该收索摊子,压缩开支,才能维持。但是,因为元妃省亲的一个虚名,不但把祖上的百年积累全部花光了,还把家里的摊子铺得更大了。这就好比两个拿工资吃饭的人,不但开豪车,住别墅,家里还司机、厨子、保姆样样都有。这样下去,败亡就很自然了。
总之,元春是一个深宫怨妇的悲剧形象。她对贾府真实的提升,没有太大作用。相反,因为元妃省亲,花费巨大,造成宁荣两府的财政危机,为后来的家族败落,埋下了伏笔。
《红楼梦》中,贾元春到底是怎样一个角色,她对于贾家的兴衰起到了什么作用?
贾元春是贾代善的嫡长孙女,贾政嫡女。从小由贾母教养。
贾元春容貌较好,文学修养较高,看她省亲时改院名和对联及批阅众人的诗歌时就知道。
但她的最大优点是整理皇室文档,及皇室公文。政治敏感性强,谨慎小心。从把天仙宝境改为省亲别墅就可以知道,逾制的事一点不做,另外第二天早晨就拿着一堆颂圣诗给皇帝看,及时对皇帝表忠心。
元春进宫时,十五、六岁,此时贾代善已去世,贾府后继均庸才,而贾珠已去世。
所以凭贾家的家世,贾元春只当了个女官,就是宫女头头,即将沒落的贾府,把嫡长女送入宫中博自己的荣华,凭裙带关系,已落下乘。
贾元春果然沒使贾府失望,协助老太妃帮助今上在夺嫡中成功登基,而报酬就是凤藻宫尚书兼贤德妃,为贾府开启了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时代。
但是贾府男人俱是庸碌之辈,先是在省亲圆林建造上支持了太上皇,同时也消耗掉荣国府的全部财力,使在经济上衰落。
在政治上,皇帝曾试用贾政,贾政连粮道的担子都担不起。贾府又和四王八公牽涉不清,站错了队。当虎兕相争时,贾元春已失去帝王的全部信任,与王子腾同时被杀,贾府和皇室的联系己断,保护神已经沒了。
贾元春之死导致贾府彻底沒落。
《红楼梦》中,贾元春到底是怎样一个角色,她对于贾家的兴衰起到了什么作用?
元春在贾家是女儿在宫中是皇妃。
贾府的兴盛主要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太爷(宁荣二公的父亲)创立了贾家,另一个就是元春,她使贾家更是锦上添花、烈火烹油。
太爷是靠武功来创立家业,元春是靠贤德来使这个家业更上一层楼,正如书中的语言叫做“楼子上起楼子”。
元春是贤德的。1 . 重视文化修养。
贾宝玉小时主要是靠元春来进行教育,元春省亲时还看到了贾宝玉踢的匾额和对联,他是非常欣赏,并将其所题都用了。元春重视教育,也讲究分寸,他对如何教育宝玉,曾说 :“千万好生扶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
2 . 体谅自己家庭。
元妃游览大观园,极加赞赏,但他同时又说“以后不可太奢了,此皆过分”。他如此的说法,与父亲贾政之前游览大观园时所说“只是太富丽了些”,是一致的,也可见元春在家里,也是受到良好教育的。
3 . 具有包容之心。
元春听龄官唱戏之后,再令他唱两出,结果龄官没有按照贾蔷的吩咐,依他自己唱了两出,元妃甚喜,并对龄官做了奖赏。这也与贾母清虚观打醮时,照顾那个小道士一脉相承了。他们都具有包容之心,决没有一丝恃强凌弱。
4 . 爱家庭众小姐。
元妃省亲结束以后,他把大观园主动开放,让众小姐们和宝玉住进去。其实从贾政看来,大观园被幸过之后,必定敬谨封锁,不叫人进去的。可是贾妃要把他对众小姐的爱,借助大观园体现出来。
我们说一个人的贤德,并不是他对某些人而有的贤德,他应该是一种博爱,而元妃他做到了。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被选定为贤德妃。他的贤德对家庭具有示范意义,对延续家庭产生积极的意义。
我们在看宫里的元妃。第23回,元妃命太监夏忠到荣府下一道谕 : “命宝钗等在园中居住。”这里是“命”太监夏忠,可见夏中就是元妃的一个奴才。
第28回,元妃打发夏太监出来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这里的“打发”是轻视的口吻,也可见夏太监的奴才身份和元妃的尊宠地位。
第72回,这样写道,人回 : “夏太监打发了一个小内家来说话。”贾琏听了,忙皱眉道 : “又是什么话?一年他们也搬够了。”……那小太监便说 : “夏爷爷因今儿偶见一所房子,如今竟短二百两银子,打发我来问舅奶奶家里,有现成的银子暂借一二百,这一两日就送来。”……贾琏道: “这一起外祟,何日是了!”凤姐笑道 : “刚说了,就来了一股子。”贾琏道: “昨儿周太监来,张口一千两,我略应慢了些,他就不自在。将来得罪人的地方多着呢。这会子再发个三五万的财就好啦!”
从这一段对话来看,贾府已成了夏太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钱袋子了。夏太监前后如此大的变化,不是别的,而是他洞悉到了元妃在宫中的位置,那就是元妃已经不及一个太监了。
贾府,元妃尚在,就不被一个太监所重视,他的未来也是可想而知的。
元妃的命运正决定着贾府的兴与衰,元妃荣则贾府荣,元妃衰则贾府衰。
《红楼梦》中,贾元春到底是怎样一个角色,她对于贾家的兴衰起到了什么作用?
《红楼梦》中贾元春,仅从上半部即可看出,是贾府举足轻重的人物,从“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及出宫省親等情节,并不难看出:贾氐家族所以能居“四大家族之首”,权势之高,不能不说贾府依仗的是贾元春这个大靠山。正是因为世代官宦之家,皇親国戚关系,贾府才能荣华富贵,独霸一方,烈火烹油,鲜花着锦。
可惜谁又見了,在“荣华”背后,骨肉分离?。正所谓“三春争及初春景”(三春暗含迎.探.惜,初春:元春也。三个妹妹都不及姐姐的荣华富贵)可谁又知囚于深宫,失去自由的滋味。更可悲的是“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如果套用“眼前有余忘缩手,身后无路想回头”,也不能说不妥当,既然现在,又何必当初。明明白白,确确实实,贾元春用自己的親身经历,以身说“法”:梦中向爹娘哭诉赶快从官场脱身,以避即将临头的灾祸。预示,伴随元春之死,贾家也必将面临衰亡,贾氏所代表的封建贵族阶层以及产生这阶层的社会制度离彻底灭亡也就不远了。
这就充分证明,作者通过贾元春之死不仅揭露封建统治阶层宫闱内部勾心斗角,相互倾压,贾元春只不是个牺牲品罢了。“烛影斧声,干古之谜”也不过是政治斗争帏幕的一角,通过贾氐封建家族盛衰,反映的却是封建阶级各派势力不择手段争权夺利勾当的结果。正如探春所说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含意多么现实,又多么深刻,值得深深体会。
《红楼梦》中,贾元春到底是怎样一个角色,她对于贾家的兴衰起到了什么作用?
《红楼梦》中,贾元春出场不多,却是贾府荣辱兴衰的关键人物。真可谓l“兴也元春,衰也元春”!
一,贾府之兴,从贾元春封妃开始。《红楼梦》中的贾府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大家族。但是,到了《红楼梦》的时代却是在走下坡路了。第五回,警幻仙子曾复述过的贾府老祖宗宁国公和荣国公的灵魄之语便可为证:
警幻忙携助宝玉的手,向众姊妹笑道:“你等不知原委,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所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已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近之于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
可见,百年之后的贾府,已是运终数尽,走向衰亡了,这一点,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也曾提到贾府“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但是,在贾府走向衰亡的进程中,贾府却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高潮。而引发这个高潮的关键人物之一就是元春。
在《红楼梦》里,秦可卿丧事的场面十分豪华壮观,不但有四王八公祭悼,四大王爷路祭,还有宫里太监祭祀。人们对秦可卿豪华大丧的原因有许多推测,有人说因为秦可卿与贾珍有私情,秦可卿之死是因为私情败漏,贾府逼死秦可卿,贾珍私下有愧,便以此种形式减缓,也有人推测因为秦可卿是废太子之女,所以按皇家规格等,其实这两种说法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秦可卿殡后,立即写到的贾元春封妃之事。
第十六回,秦可卿逝后,贾政生日,朝廷宣贾政进宫,不久传出元春晋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的消息,于是“宁、荣二处,上下里外,莫不欣然踊跃,个个面上皆有得意之状,言笑鼎沸不绝”。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秦可卿豪华大丧的原因是贾元春要升妃。不然,凭贾珍一个三等将军的闲职还没有那么大的魅力。真正引发秦可卿豪华大丧的人是将要升妃的贾元春。贾元春升妃,给人们传递了一个信号,那就是贾府有可能重拾过去荣光。而这种可能性无论是真是假,朝中大臣都想趁未确认之前去赌一把的。
二,元春升妃,贾府的政治地位提高了,但经济却更加萧条。贾元春做了贵妃,无形之中,贾府的政治地位是升了的。第五十八回,这从朝中大祭时,贾府所租住处的位置可见:
一日正式朝中大祭贾母等五更边去了先到下处用些点心,小食,然后入朝……可巧,这下处乃是一个大官的家庙,是比丘尼焚修房舍,极多极净,东西二院,荣府便赁了东院,北静王府便赁了西院。
过去以东为尊,这一段话告诉读者,在贾元春受宠的时期,即使是四王之首的北静王府,也是极尊重贾府的。
但是,贾元春升妃之后的省亲,却败尽了贾府的银子。因为贾府修建省亲园子大观园时,极尽奢华,耗费极大,把贾府寄存在外的一些应急银子都消耗了。以至于贾珍曾对儿子贾蓉和庄头乌进孝说:
娘娘难道把皇上的库给我们不成?他心里纵有这心,他也不能做主,岂有不赏之理,按时按节不过是彩缎古董玩意儿,就是皇上,也不过100两金子,才值得1000多两银子,够什么!这两年,那一年不多赔出几千银子来,头一年省亲,连盖花园子,你算算哪一注共花了多少,就知道了,再两年,再省一回亲,只怕就精穷了。
三,元春的影响贯穿整部《红楼梦》前朝影响后宫,后宫也影前朝。贾元春出场不多,但她的影响却很大,在贾元春做贵妃时,为了贵妃的脸面,贾府无论行事如何,都一直稳稳当当,顺顺利利。逢年过节,宫中还会有各种赏赐。如元宵节,端午节等,贾元春都给贾府送了不少赏赐。
但是,当贾元春失宠后,贾府则成了宫中太监敲诈勒索的场地。让贾府烦不胜烦,却又无可奈何。第72回,文中这样写道:
一语未了,人回:“夏太监打发了一个小内监来说话。”贾琏听了,忙皱眉道:“又是什么话?一年他们也搬够了。”……凤姐笑道:“我说一句话,不怕他(夏太监)多心,要都这么记清了还我,不知要还多少了,只怕我们没有,要有,只管拿去。”
从贾琏和凤姐口中,可见一年之中,宫中太监向贾府勒索不少银子,让贾琏听到就烦,让凤姐说出要都记清了还帐的话,不知道还多少的话。
而且,贾元春升妃,也决定了红楼梦的故事走向和情节发展。因为贾元春升妃,王夫人地位稳定,才真正有了木石姻缘和金玉良缘的竞争。使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出现了波澜起伏。
四,贾元春之死,贾府被抄《红楼梦》的最终结局是什么,具体的谁也不知道。但许多人认为贾府是被抄家了的。而且是在贾元春死后,贾府的各种倒霉事情都爆发了。于是把贾府之人关押到狱神庙。
贾府为什么被抄?有的说是贾赦勾结外官,包揽诉讼,有的说王熙凤高利盘剥,但不管因为什么吧,贾府就是被抄了,而且是在贾元春死后被抄的。
许多事情为什么在贾元春被宠的时候没有被发掘,而等贾元春死后一下子都爆发出来了呢。这只能说明一件事,那就是贾元春被宠的时候,对贾府有一种保护作用。贾元春死后这种保护没有了,贾府以及与贾府有关的人和事都一下子爆发出来。让贾府走向了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结局。
总的来说,贾元春不管出场有多少,她对贾府的兴衰都起了关键的作用。并且推进了《红楼梦》的情节发展。
《红楼梦》中,贾元春到底是怎样一个角色,她对于贾家的兴衰起到了什么作用?
在红楼梦中元春出场不多,但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要说元春是个什么角色,就要清楚两点:
第一:元春的身份
元春是贾政和王夫人的女儿,在“原因叹息”四个小姐当中,她是大姐大;同时,她也是宝玉的亲姐姐;在元春省亲时,书中有交代,这个姐姐,进宫之前,就是非常疼爱宝玉的,也时常管教宝玉的学习;而进了宫,也是十分挂念,可见,她和宝玉关系是极好的。
元春本是贾府大小姐,进宫后,受皇帝喜爱,赐封凤藻宫,加封贤德妃!
第二:元春的性格和才华
在元春省亲时,我们能够看出;元春是个很谨慎的人,贾府为她盖省亲别院,她说太铺张浪费了,从此需得节俭才好;同时,她在游大观园时,题词换词可以看出,她的文采是很好的。同时,元春能够被选进宫,一定也是相貌出众,美人儿一个。
在我看来,元春在贾府时应该不是这样谨慎的人;只是在宫里这么多年,久经宫斗,在生死关头养成的。而最重要的一点,元春也是可怜的,贾府为了贾家的荣耀,将这个这女子那么小就送入宫中;从此不得与亲人见面,也不知吃了多少哭,受了多少委屈;好在她自己争气,到底为贾家取得了荣誉,也终于能回家了。
但她如今,已贵为贤德妃,回家的味道已经变了;贾府上上下下,都她是毕恭毕敬,家或许再没有从前的那种温暖;贾政身为她的父亲,却要行君臣之理,隔着帘子跪着说话,这才元春又是一种怎么的悲哀。至于元春对贾家兴衰的作用,秦可卿托梦王熙凤时,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若不早为后虑,只恐后悔无益了。”
元春在贾府的兴衰之中,不过是填了一把火,虽然她喜得皇帝赐封,但贾府为了元春省亲,所耗费的财力,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这对于一个渐渐走下坡路的贾家来说,只是一种虚荣,而更加倾塌的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