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如果不换将赵括,廉颇将军能守得住吗?
守不住的!
当初之所以赵王会换将,就是因为守不住了!当然,这倒不是廉颇的能力问题,而是国家实力上的差距!
当时秦赵两国因为争夺上党地区,已经耗了三年,两国之间的战争在长平已经演变成了一场国力之间的对抗。
而显然,赵国的国力比不上商鞅变法后的秦国。
从地理上看,长平距离赵都邯郸不过200里,而距离秦都咸阳在400里以上,赵国后勤明显占优。但是呢,赵国得粮食可没秦国多啊,长平之战前秦国已拥有关中、四川、江汉和河东四大粮食产地。而赵国呢,无非士太原盆地,再加上邯郸。与此同时,秦国召集百万青壮,疏通渠道,让秦国可以直接从水路运粮,其运粮甚至比赵国更快,更畅通。
再加上,赵国被秦国骚扰粮道,截断运输!后来赵王实在撑不住了,这才听取了郭开的意见,换下了力主坚守的廉颇,让赵括主动出击。最终赵括败给了白起,四十五万赵军将士全军覆没。
所以,无论换不换廉颇,赵国都是输,只是廉颇可能会让赵国输得没那么惨,可以最大可能的保存实力。
当然,赵国并不是一点机会没有,赵国当时如果能得到其他国家的帮助,且不说齐楚这样的大国支持,赵孝成王只要是把握住韩魏这两个三晋老牌盟友,秦国就很头疼。韩国与魏国根本不需要出兵来正面战场,只需要派出小股部队骚扰秦国运输线,那届时沉不住气的可就是秦军了。
或者说,在坚守的上党的同时,像赵武灵王计划的那样,动用其西北部边军对秦国进行闪击战,直击关中!
只可惜,这些策略赵王都没用!
长平之战,如果不换将赵括,廉颇将军能守得住吗?
长平之战,赵孝成王其实也并不是无缘无故把廉颇换下来的。有人说,他之所以用赵括代替廉颇,是中了范雎的反间计。实际上,赵孝成王并没有那么弱智,绝不可能听到国民的一些议论,说什么“秦军怕的是赵括,而不是廉颇”,就信以为真。毕竟赵括几乎从来没有带兵打过仗,根本就没有打仗的经验,更没有打胜过虎狼一样的秦军。所谓“秦军害怕赵括”之类的话,显然是空穴来风。
(赵孝成王剧照)
事实上,赵孝成王之所以一定要换下廉颇,至少有四点原因。
一是廉颇在和秦军作战以来,屡战屡败。不仅基本上没什么胜利,而且还丢掉了都尉城和故谷城两个重要的战略据点。这一点,让赵孝成王很不满,认为廉颇是因为年老而畏惧作战。
二是战事拉得太长,赵国的粮草不足,根本没办法继续和秦军打消耗战。唯有速战速决,才是结束战争的上策。
三是由于之前赵孝成王曾派人和秦国议和,让魏国、楚国等国家认为赵国已经和秦国联合起来了,甚至目的是他们魏国和楚国。所以他们不可能派军援助赵国,让赵国的作战非常孤立。除了和秦国硬拼,没有别的办法。
四是赵孝成王输不起。这场战争之所以能够打起来,是因为赵国接受了韩国上党郡的十七座城市。本来,韩国是要把整个上党郡割给秦国议和的,但是上党郡的人不愿意,跑来投奔赵国。当时有人对赵孝成王说,这是一个烫手山芋,最好别接收。但是赵孝成王贪图十七座城,接了下来。因此秦国生气,才来挑战赵国。如果赵国接了这一盘子,最终打败了,它的国际影响力就会大大下降。所以,对于赵孝成王来说,这是一场必须要打胜的战争。而廉颇坚守的做法,赵孝成王认为,是不可能有打胜希望的。所以他一定要换愿意进攻的赵括。
(廉颇剧照)
那么,如果赵孝成王不让赵括介入,就一直让廉颇守下去,最终能打胜吗?
我认为,其实胜利的希望还是很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一,廉颇只要不出战,秦军就攻不下来。
廉颇向来以能守城出名。其实,当初在接受上党郡的时候,平原君赵胜就对赵孝成王说,我们接过来,不怕,廉颇以守城出名,只要让廉颇去守住,就没问题了。
可是在打起来以后,急于求成的赵孝成王完全忘了这句话。完全忘了接受上党郡十七座城市的保证,是廉颇能守。
后来,当秦国举国攻打赵国邯郸的时候,邯郸城能够不被秦国攻破,就是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廉颇能守住,二是赵胜能找来救兵。
所以说,当年让廉颇坚持守城,他一定就能守住。
(赵括剧照)
其二,赵国粮草不足,其实秦国粮草更不足。
赵孝成王一定要打,是因为粮草存在困难。但其实说起来,秦军在粮草问题上,困难更大。因为秦军是远道而来,本来粮草运输就很成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最希望的就是速战速决,最怕的就是赵国和他们耗,打持久战。所以,只要廉颇把城守住,秦军就没办法了。就算再丢一座城,毕竟还可以赚十四座城。就算丢了十六座城,赵国还赚一座城。总之,怎么算,赵国都不吃亏。
其三,只要廉颇继续守城,秦国就不会换上白起。
秦王当时对白起的使用也是两难。他害怕白起功劳太大,因此并不是什么战役都会用白起。在这场和赵国争夺的战斗中,秦王的期许,也许就是只要能够打下几座城就可以了。他也知道赵国当时十分强大,短时间内,不可能拿下赵国。所以,能打一时算一时,只要场面上不是太吃亏,对待赵国就可以留到以后。
因为有这样一种考虑,因此他轻易不会使用白起。
只要不使用白起,凭廉颇和秦军对峙,秦军最终是打不过廉颇的。
而且,只要廉颇咬牙挺住了,接下来,秦军坚持不了,要撤退,偏颇就有希望了。那时候,重新把秦军占领的城市夺回来,也不是不可能。
(参考资料:《史记》)
长平之战,如果不换将赵括,廉颇将军能守得住吗?
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决定天下归属的一次关键决战。这场战争,既让白起背上了“杀神”的骂名,也 让赵括蒙受了“纸上谈兵”的不白之冤,更让人感到无限遗憾的是,如果赵国如果当初坚持用廉颇为将 ,是否就能击败秦军呢?
一、长平之战的背景
公元前263年,秦国进攻韩国,韩国请和,并献出了上党地区全部17城给秦国。而上党军民却不愿意投 降秦国,守将冯亭甚至直接给赵国写信,表示愿意将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一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要上党吧,肯定会得罪了秦国,给秦国以出兵伐赵的口实,而赵国此 时没有实力击败秦国。而如果不要上党,那么太行山天险将都被秦国所据。
如果是这样,秦军一旦突破 太行山任何山口,就可以在河北平原上横行无忌,直抵赵国都城邯郸。而赵国如果控制上党,就等于在 山西地区有了重要的补给基地,也为抵御秦国提供了缓冲地带。 因此,经过反复商量,赵孝成王决定接收上党地区。
二、长平之战的经过 接收上党,就等于跟秦国宣战
秦昭襄王派兵进攻上党。赵孝成王派廉颇率军进抵长平,准备抵御秦军进攻。公元前260年,秦将王龁进攻长平,廉颇迎敌,却屡次败北。于是,经验丰富的廉颇,此时选择了避而不战,坚守不出,耗光秦军的锐气。 秦军几次挑战,廉颇不为所动。
秦昭襄王也耗不起,于是他听从丞相范雎的“反间计”,在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国最害怕的,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赵孝成王于是走马换将,用赵括换掉了廉颇。最后,赵括主动率军出击,而秦昭襄王则暗地里将秦国主将换成了白起。结果,白起扎好口袋,等赵括往埋伏里钻。在被围46天后,赵括在突围中被杀,手下40万人被秦军坑杀。
三、长平之战为何是赵国必败的战役
从历史记载来看,是赵孝成王对秦昭襄王散步的谣言信以为真,马上用赵括更换了廉颇,才导致长平之战的失败,如果继续用廉颇坚守,或许能击败秦军,可事实上,并非如此。赵国之败,败在国力,败在军力,赵孝成王临阵换帅,实属迫不得已。
01 从后勤补给上看,秦国占尽优势
虽然从地图上看,赵国都城邯郸距离长平战场的距离更近些。可是,从补给效率上看,却是秦国占尽优势。从秦国关中地区,到长平战场运粮,只需要走渭水,直达函谷关,然后经水路直到孟州一代的黄河渡口。从这些渡口到长平,多为平原丘陵,运输十分方便。
而反观赵国,从邯郸往长平运粮,无水路可走,只能走陆路,还要经过险峻的太行山区,运输成本极高。因此,即便两军不直接交锋,就那么耗着,赵国本来就国力弱小,根本无法跟秦国耗下去。
更何况,就这么经年累月的耗下去,青壮年劳力无法回乡务农,还要张嘴吃饭,赵国的农业生产也要大受影响。因此,这就注定了廉颇的坚守战术,不可能长久。即便没有赵括,赵孝成王也会让廉颇速战速决。
02 从国际关系上看,赵国孤立无援
长平之战开始后,赵孝成王马上派人向周边的齐国、燕国、楚国、魏国求援。这本来是一条退敌妙计,比廉颇的坚守不出还管用。可是,战国末期的六国,已经智商集体下线了,他们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竟然还在各怀鬼胎、内斗不断。
楚国、魏国都在观望,等到两边都精疲力尽之时,好趁火打劫。而齐国一直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燕国则干脆一口拒绝了赵国的求援。就这样,东方六国,除了韩国已经被打残,其余各国均对赵国见死不救。赵孝成王只能与秦国死磕了。
因此,与其等到前线的粮食吃完,士兵们不战自溃,还不如换上一支生力军,打一打试一试,有人说,为何不用廉颇担任攻击任务呢?答案是,经过战争初期几场败北,赵孝成王已经不再信任廉颇了。
而即便还是廉颇领军,他也难逃失败的命运。所以,说赵括“纸上谈兵”其实也是冤枉了他,让他率军出击,其实是赵孝成王的军令。
长平之战,如果不换将赵括,廉颇将军能守得住吗?
因果关系已经明了,廉颇守了三年了秦无任何办法。只等赵王中计才有了派赵括出兵而战败,赵不出兵一切如故,多不什么也少不了什么,秦军战线长反而被动,"耗"也是战,消耗战。"天平"会天长日久向赵国倾钭。又得城又弱秦
长平之战,如果不换将赵括,廉颇将军能守得住吗?
虽然廉颇善守,但总体来说,如果没有外力介入,这场仗不管攻或是守,赵国都失败。
《史记》记载:
四月,(王)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最开始王龁带兵的时候,廉颇试探性地攻击秦军的侦察兵,没想到反被杀了一个裨将。廉颇明白了战斗力差距,开始据守。
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才过了俩月,秦军又拔掉了赵军两个堡垒,杀掉四个校尉。
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七月份,长平前线的一个重要堡垒西垒被秦军占领,本来是互为犄角的阵势,一下子变成了孤掌难鸣。在王龁面前,廉颇防守得如此捉襟见肘。最后只能
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这个时候,全天下都在关注着长平战事,没人敢轻举妄动,其他五国都等着秦、赵两败俱伤,他们渔翁得利呢。但是想对于秦国,赵国处境更加不利,因为廉颇虽然不出战,也已经被秦军蚕食了不少,继续这样下去,可能就没有一战之力了。所以赵王才迁怒于廉颇
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廉颇在守下去,赵军可能就没有反击的力量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死一搏,于是赵括就上场了。赵括不是神仙,他最好的方法也是据守,然后让外交人员鼓动其他五国攻秦,否则长平的局破不了。
关注厕读大历史,每天分享历史知识,品味历史智慧。长平之战,如果不换将赵括,廉颇将军能守得住吗?
会跟项燕一样,国力实在拼不过了,就往后退,秦军再趁势追击,结果还是一败!当然这要建立在别国视而不管,廉颇心里也没啥盘算的情况下,毕竟兵者诡道也,战场上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影响战局,以少胜多战例也很多!
不过廉颇胜不了并不代表赵括是背锅的!败也有很多种小败,大败,一败涂地,全军覆没!很明显赵括是最后一种!他的战略战术就一种,没头没脑的冲,估计他坚信一点兵法云:十而围之,如今我们兵力相差不多,所以你们围不了我,我要像老爸当年跟秦军作战一样狭路相逢勇者胜,所以他的战略就是冲,一鼓作气,拿下秦军,根本没留后勤,不管大本营,也不分析秦军形势如何,地形如何,反正为将者该考虑的我都没考虑,就是冲,跟秦军主力干,就算后来被包围了,还是冲,毫无策略可言!看来他老爸的本事他只学到了狭路相逢勇者胜,但根本没学到怎么排兵布阵!赵括的结局自然是被抄了后路,断了后勤,端了大本营,包围全灭,这么多兵家大忌都犯了,实在没什么好洗白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