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弱智儿子?他没有其他儿子吗?

您好,我是白话历史君,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西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短命王朝,从立国到灭亡,仅仅传了了51年。而如果从其灭亡东吴算起,立朝不过37年。

而西晋之所以早亡,和晋惠帝司马衷脱不了关系!这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疏于朝政,大权旁落于皇后贾南风。

而贾南风弄权专政,引发了“八王之乱”,中原大地陷入混乱,这场司马家的家族内斗严重削弱了西晋王朝的实力,进而给北方胡人以可乘之机,引发了“五虎之乱”,最终西晋为胡人所灭。中原大地进入到无比黑暗的五胡十六国时期。

司马炎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传位于司马衷,会变成这样的结局。

那么为何司马炎要把太子之位交给了最白痴的儿子呢?

事实上,司马炎可不止这一个儿子。他虽然不是什么风流皇帝,但是在繁衍后代这件事儿上从不含糊。据史料记载,他有十八个儿子,“八王之乱”中的楚王玮、长沙王乂、成都王颖都是司马炎的亲生儿子,虽然都不是什么天骄人物,但绝对比司马衷强,好歹人家不傻啊!

司马炎为何要选个最差的呢?

据我分析,主要有四个原因!

第一,司马炎爱老婆!

司马炎很像他爷爷司马懿,是出了名的妻管严,他很爱他的结发妻子,即武元皇后杨艳。而杨皇后可是司马衷的亲妈啊,试问有哪个母亲不想自己儿子好的?所以她一直都是支持立司马衷为太子的,司马炎需要顾及到杨皇后的想法。

而且由于杨艳是皇后,她们杨家在朝廷也是颇有势力,这是司马衷最值得倚仗的背景,也是司马家的一大助力,这是司马炎必须得考虑的。

第二,嫡长子继承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是自周朝时期便有的传统。王位的继承人必须自己的嫡亲长子,不管他是否贤能。所谓嫡长子,便是正妻所生的大儿子。

而且只要有妻(王后)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妃嫔)的儿子为太子。

当然司马衷不是嫡长子,他是司马炎与杨皇后的第二个儿子,但他哥司马轨早就死了。按照规矩,司马衷自然就成为第一顺位继承人。

这是司马衷能继承皇位的最大优势!

第三,司马衷有个好儿子!

司马衷虽然痴傻,但他却有个非常聪明的儿子,叫做司马遹,深受司马炎的喜爱,曾当着群臣的面夸奖司马遹“此儿当兴吾家”。

所以,不排除司马炎有着隔代传的想法。他通过立司马衷为太子,使得司马遹能够有着继承司马家的资格,并指望他将来能够使晋朝强盛。

后世康熙传位于雍正,也和乾隆的聪慧有很大关系!

第四,或许司马衷并不傻!

我们总认为司马衷就是个大傻子,因为他干了傻事儿!

比如有一年国家闹灾荒,到处都有饿死的百姓。当灾情报告到皇帝司马衷那里,司马衷却却说:“既然百姓们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这话让人大跌眼镜,百姓们连饭都吃不上了,更别说肉粥了?

但是,有时候,司马衷表现得又并不像个傻子!曾经同父异母的弟弟成都王司马颖作乱犯上,侍中嵇绍保护司马衷,与敌人血战,最终倒在了司马衷面前。嵇绍血都溅到司马衷的衣服上。等到战事平定后侍从要换洗司马衷这带血的衣物,司马衷却悲痛的说道:“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或许,司马衷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般痴傻,而这一点,作为亲生父亲的司马炎,应该更清楚。

所以,最终司马炎选择了司马衷!毕竟,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

相比于司马衷,司马炎更应该防备的是贾南风,诸侯王,是那一批“八王之乱”的始作俑者们。

司马炎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弱智儿子?他没有其他儿子吗?

司马炎对继承人的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充分权衡了的,只是他也没有想到所托非人,最后发生了八王之乱。

最终选择司马衷作为皇位继承人,潜夫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不足之处,请大家不吝赐教。

①司马衷是司马炎的嫡长子,当初司马炎之所以能继承司马昭王位,因为他是为司马昭的长子,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在众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最后确定司马炎为继承人。现在司马炎在继承人上想确立别的儿子,同样遭到大臣们的发对。

②司马衷后面的士族势力强大,改立继承人会引起更大的动乱。司马衷后面是皇后的杨氏家族及太子妃的贾氏家族,双方都权倾朝野,左右着朝堂上下甚至社会上的关系人脉,司马炎不得不考虑他们的利益。

③司马衷对司马炎的影响还不错。司马炎曾经对这个儿子的智商进行过怀疑,曾经做过多次的测试,但在太子妃贾南风的操盘下都成功应付过去,让司马炎认为自己的儿子能力还是不错的。

④司马炎认为司马衷后面有当时势力最大的两个家族支持,一定能够当好皇帝,保住司马氏的江山,只是没有想到最后能够发生八王之乱。

司马炎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弱智儿子?他没有其他儿子吗?

就像《侠客行》中的侠客岛,一经点破便毫无神秘可言,而局外之人则费劲心思都难以猜透。晋武帝司马炎传位给司马衷也是同样,仅从结果上看不仅另后人难以置信,就算是司马炎的朝臣也多有异议,但是如果将视线适当放宽就会发现本应如此。

源于司马炎上位的特殊原因

司马炎能够上位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上一代的原因,西晋之人每每提及自身都要说是“宣王、景王”的天下,即是讲西晋其实是司马懿和司马师拼下来的,就连司马昭也不能否认。又因为司马师无子,所以为了能够继承这一支的血脉以及权力,就需要从司马昭的儿子中挑选一个过继给司马师,此为司马炎上位的一个背景;运气的原因,司马炎与司马攸同为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为兄司马攸为弟,但二人的祖父司马懿对司马攸甚是喜爱“宣帝每器之”,司马昭同样喜欢司马攸胜过司马炎,因此就选定了司马攸而非司马炎作为司马师的继子,“景帝无子,命攸为嗣”此中含有日后立司马攸为世子之意,然而就像排队购票,明明一个窗口队伍很短,但是等轮到你的时候售票员该轮休了,在此后司马师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后死于途中,司马攸失去了发了上的父亲,而司马炎则是有爹的孩子;朝臣的算计,即便需要“拼爹”但是继承司马师的司马昭认为应该把天下交还给司马师一支,至少公开的表示是如此,“此景王之天下也”,但是何曾等朝臣则看透了其中的玄机,力荐司马炎为世子---表示了对司马昭的忠诚和对其执掌天下的认可,因为司马炎才代表了司马炎,司马攸已经不是司马昭法理上的继承人,虽然仍为血脉至亲。

司马炎传位的考量

司马炎由世子而为晋武帝,将西晋的边界划开到了吴蜀之地,但是由谁来守业则是司马炎要面对的更大问题。并非司马炎只有司马衷一子,其实司马衷有兄弟26人之多,其兄司马轨两岁而夭,因此司马衷在司马炎诸子中为最长,这是司马衷可以登上皇位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就是上述,司马炎得位于理有亏,本应属于司马攸的位置而归于司马炎,无论在当时还是后期都有不同的声音,甚至有谣言“百僚内外皆归心于齐王(司马攸)”,甚至在司马炎临终病危,“及帝疾甚,朝野皆属意于攸”。在此背景下,司马炎首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司马衷是否有智力问题,而是如果更换权利继承人的后果---在司马衷有“古风”的情况下,如果另选继承人,那么司马攸是最有竞争力和合法性的,相对于司马炎的其他儿子来说。因此为了把自己一支的权利传承下去,司马炎就只能通过司马衷而把希望寄托在第三代及司马遹身上。

以上就是在特殊的背景下,司马炎不得不选择弱智的儿子司马衷为继承人的原因。但是司马炎寄托在司马遹身上的希望并没实现,其后司马遹被害,司马攸之子司马冏发起“八王之乱”引起西晋以后的巨大动荡,司马炎的儿子全部不存于世。

司马炎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弱智儿子?他没有其他儿子吗?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晋武帝司马炎之所以传位给众所周知的傻儿子司马衷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

一、封建继承制度的正统性

司马衷是司马炎和皇后杨艳的第二个儿子,因为长子早夭,司马衷嫡长子的身份无可动摇。

自从周朝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度以来,经过秦汉的发展,嫡长子继承制度已经成为历代皇室不可动摇的铁律。司马衷自从九岁被立为太子以来虽然笨了一点,但也没有犯大的错误。

要是司马炎流露出有换太子的打算,肯定会引起下面其他儿子、大臣的站队,极有可能会引起内乱,这也算是司马炎坚持司马衷地位不动摇的主要原因。

二、皇后一脉势力的坚持

司马炎虽然后宫佳丽极多,接近万人,但是杨艳和司马炎却非常恩爱,杨艳三十多岁病死前,拉着司马炎的手要求司马炎照顾好儿子司马衷。司马炎这个时候必须答应下来。

但是杨艳还怕不保险,就把自己杨家的另一个妹妹杨芷也拉了进来,要求自己死后立杨芷为皇后。司马炎也答应了。

于是司马衷在母亲杨艳和姨母杨芷两任皇后的坚持之下,以及外戚杨氏的帮助之下坐稳了太子之位。

三、铁杆亲信贾氏一脉的影响力

杨艳为了傻儿子司马衷的未来可以说是操碎了心,早早就给司马衷安排了政治联姻。对象是司马炎铁杆亲信贾充的女儿贾南风。

贾充在司马氏篡权曹魏的过程中立下大功,司马炎的嫡长子和贾充的长女联姻本来是稳固双方势力的妙招。

傻太子司马衷背后站的是皇后杨氏和太子妃贾氏两大家族。在这样的强大影响力之下,司马炎打算换太子就必须考虑到贾氏的想法。贾氏会怀疑司马炎这是打算清洗功臣吗?司马炎一个处理不好就会引起大乱子,而且贾南风为了自己的地位也多次帮助司马衷打小抄,隐瞒司马衷低能儿的真相。所以司马衷地位又稳固了一层。

四、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孙子

司马衷早早就和另外一个妃子生了一个儿子司马遹,为了预防这个儿子被贾南风所害。司马遹一直跟着爷爷司马炎长大。

不同于司马衷,司马遹却自小就非常聪明,据说有司马懿的样子。有一次皇宫着火了,司马炎跑出去看热闹,突然发现司马遹在拉自己,就很奇怪的问:你为啥拉我?司马遹说:现在情况不明,作为皇帝站在明处是很危险的事情。

司马炎非常惊喜,于是对这个孙子更加满意。于是托了自己聪明儿子的福,司马衷地位又多了一层保险。

综上所述,司马炎不是不想换,而是在这四大原因之下实在不好换,一个不好就又是天下大乱。司马炎刚刚统一天下,觉的以后再无战事,自然不愿意再起波澜。

这个原因大家满意吗,欢迎留言一起探讨。

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司马炎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弱智儿子?他没有其他儿子吗?

司马炎不是傻子,虽然不像其他开国之君那么英明神武。但是基本理智还是存在的,司马炎还有儿子,但司马衷是嫡长子。即使这样司马炎也曾一心想要废除司马衷。可是因为晋朝的“特殊国情”,最终都未能实现。

下面来具体说说,都是些什么特殊情况。

1、晋朝的治国理念。历朝历代都有其治国理念,要么奉行法家严刑峻法,要么采用道家修养生息,要么施展儒家仁义礼智。可是,司马家的晋朝得国不正,自伊始便怕重蹈曹魏覆辙。所以治国理念一个字概括就是"孝"。这既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间的孝,同时也要求君主爱护臣下,父亲爱护儿子。惠帝司马衷虽然是个弱智,但是因为其嫡长子身份,反而因此获益。

2、晋朝的门阀政治。在晋朝当官最讲究出身门第。朝中的大臣关系盘根错节。造成晋朝的统治更像是世家大族的联合,司马家只是其中最强的一家。甚至皇帝司马炎一些决策还要受到大臣的左右,就比如为太子司马衷选妃之事,司马炎百般不愿,最后还是在众臣的坚持下为太子娶了贾充之女。而对于这样的门阀政治一位难得糊涂的皇帝必然是优于英明果敢的皇帝。

3、身边有贵人相助。内宫中司马衷有两个贵人。第一个就是司马炎的继皇后杨氏。司马衷为司马炎原配杨皇后所生,杨皇后死的早。临死前将自己的堂妹杨氏进献给司马炎,成为了继皇后。而小杨氏对于这个冒着一股傻气的继子充满了怜爱,更因为不是亲生母亲这种怜爱变成了溺爱。而司马炎一直很宠爱两位杨皇后,于是这就成了司马衷内宫最大的保护伞。 另一位贵人便是太子妃贾南风。这个贾南风胆大泼辣,曾多次帮助司马衷偷梁换柱通过了司马炎的考验,让司马炎错误的觉得司马衷虽然低能,但是基本是非观还是存在的。另外就是得到了贾南风父亲贾充的全力支持。贾充是元老级的人物,他本是司马昭的心腹,也为司马家做了很多肮脏的事情(派人杀死了魏高贵乡公曹髦)。在当时的朝中可谓位高权重,许多大臣都以他马首是瞻。这便形成了司马衷外朝的保护伞。

4、有个皇孙来接班。司马衷这个人实在不聪明,但是他儿子司马遹却有几分智慧,所以司马炎就像未来的朱棣那样希望将皇位留给聪明的孙子。将司马衷的伤害降到最低。

正因为这些特殊的原因,司马炎最终放弃了废除司马衷的想法。同时也换来了“八王之乱”以及紧跟着的“五胡乱华”乱世惨剧。

司马炎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弱智儿子?他没有其他儿子吗?

司马炎把皇位传给弱智儿子,是因为他想学康熙传皇孙,当然,当时他并不知道康熙,但思路是一样的。二月河的巜康熙大帝》中,康熙是在承德木兰围场秋猎时发现智勇过人的小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就想把皇位传给皇孙,因为弘历的父亲是雍正,所以因皇孙而传给了雍正,雍正再传给弘历,才有了后来的乾隆皇帝。

司马炎的儿子虽然傻,但这个傻儿子却给他生了一个聪明的孙子,这个孙子叫司马遹,有一回皇宫内失火,司马炎站在楼上观看,他的皇孙才五岁,比乾隆当年围猎时遇到康熙的年龄还小。拉着司马炎的衣服走向暗处,说:“皇宫失火,宜备非常,不可让人主站在明处,太显眼了,防止刺客。”司马炎听了非常惊奇,觉得这个孩子太聪明了,很是喜欢。经常对大臣说“这个皇孙很象宣帝,将来必能光我家门。”宣帝就是司马懿。

儿子弱智,司马炎也几次想把他废掉,可自从发现有一个好皇孙,为了把皇位传给皇孙,司马炎就不再废掉司马衷,因此皇位传给了弱智儿子。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件事:“初,帝以才人谢玖赐太子,生皇孙。宫中尝夜失火,帝登楼望之,年五岁,牵帝裾入暗中曰:“暮夜仓猝,宜备非常,不可令照见人主。”帝由是奇之。尝对群臣称似宣帝,故天下咸归仰之。帝知太子不才,然恃明慧,故无废立之心。”

可是司马炎万万没有料到,晋朝的乾隆还没有来得及接班,在八王之乱中,就被贾南风害死了。越王司马伦本来想废掉皇后贾南风和傻皇帝,让太子继位,他的手下孙秀说“太子聪明刚猛,他当皇帝,必不肯受制于人,我们就不能专断朝政了,不如先让贾南风害死太子,然后再打着为太子报仇的旗号除掉贾南风,”司马伦点头同意。

司马伦孙秀就让人对贾南风说“太子刚猛,对你恨之入骨,他当皇帝,必不容你,你的死期就到了,不如先杀太子,以绝后患。”贾南风听了非常害怕太子将来继位,对自己不利,就派贾谧拿着捣药的药杵杖杀太子。

晋朝乾隆没有等到继位,就这样被人杀害。司马伦见太子已死,打着为太子报仇的旗号,杀掉贾南风,废掉弱智皇帝,自立为帝。不久司马伦又被别人干掉,再后来,就是五胡乱华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