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为什么要废除春节?

辛亥革命后,1912年定为民国元年,采用公历纪年,公历也就是阳历,在此之前一直都采用农历,也叫阴历,用公历符合世界潮流,与世界接轨,因此临时政府规定1912年1月1日为新年,当时南北正在打仗,北方大多数地区都采用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只有南方一些城市实行了新规定,为了不让老百姓农历过春节,广东政府出动警察厅进行严厉干涉,然而老百姓要过旧年是对新政府的不满意。

抵制了两年春节后,发现效里不佳,中国又是农业社会,农村人对传统文化很看重,一朝一夕也难改,袁世凯担任大总流后,恢复了一些清朝时期的制度,在接受内务部长的节假报告后,批准了正月初一为春节,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再次要废出春节,当时的孙中山在1924年更是提出废出春节的建议,由于实力不够无法完成,1925年孙中山逝世,1928年北伐胜利,国民政府宣布从1929年开始只过阳历新年,坚决毁出春节,谁过春节会抓去坐牢,,然而政府的号令停留在城市,农村却照旧。

因强制改变民俗的行为,让百姓不满,并且有不人抗议,老百姓认为政府不通人情,国民政府废除春节的行为没有成功,春节才保持到了今天,现在的春节也失了传统的意义,变得十分冷清,没有节日热闹气氛,现在也只有商家才知道过年,百姓已对春节失去意义,变得淡而无味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