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的功绩如同秦始皇,为什么后世对他的评价没有超过唐太宗和宋太祖?
感谢邀请!我是白话历史君,很高兴能分享我的观点!
首先必须要承认,论功绩,隋文帝不输唐宗宋祖,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第一,是一位能够和秦始皇相提并论的伟大帝王。
比如,隋文帝在位期间,攻灭南陈,统一南北,结束中国数百年的大分裂时代,是华夏重新成为了一个大一统国家。就这一点来讲,其一统天下之功,不比秦始皇扫灭六国来的小。
而除此之外,他还开创了科举制度,其在隋炀帝和后世的一再完善之下,科举制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沿用的主要选拔人才制度,对中国的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杨坚所创立的三省六部制也影响后世一千多年,其一直到清朝都还在沿用。
除了改革,杨坚在治理国家的施政上,同样出色,历史上著名的“开皇之治”便是在他的统治期间出现。杨坚在位二十多年,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
但是为何,隋文帝在中国历史上好像存在感很低呢?远没有唐宗宋祖这些人出名!
主要由两个原因!
第一,隋朝存在时间太短,享国不过37年。其过早的灭亡,使其没有时间来书写自己的历史。隋朝的历史都是由唐朝书写,所谓"不废不立",唐朝不批评隋朝不好,怎能建立自己的政权呢?
所以,不仅隋炀帝被描绘成一代暴君,连隋文帝也遭受牵连,其功绩不显,威名不扬,得不到后世的赞颂。待遇那个时代,大家宣传得更多的是唐太宗。
第二,中西方历史价值观的不同。
其实推崇隋文帝的更多的是西方人,在重制度,重改革的西方人眼中,他们并不在意隋朝所谓暴政,他们更在意隋朝的那些历史贡献。这样一来,开创了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的隋文帝,自然会得到很高的评价。西方有人发表了一篇文章,就叫《西方人眼里的中国皇帝》里面说到的最伟大的皇帝是隋文帝杨坚,秦始皇都得排他后面。
而咱们中国人更多的是看重其道德上的表现,看重当时国家是否强盛,人民是否安康,所谓安居乐业。而由于隋炀帝顶了一个暴君的帽子,给隋朝立了一个不好的名声。他爹隋文帝也受到了牵连,即使有着“开皇之治”,也远比不上盛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但不可否认的是,隋朝是一个伟大的王朝,它结束了我国长达四百年的大分裂,为后世的唐朝盛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迎来了最巅峰的时代!而隋文帝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
杨坚的功绩如同秦始皇,为什么后世对他的评价没有超过唐太宗和宋太祖?
在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刚登基不久的北周宣帝宇文赟突然病危不久死去。继立的静帝年仅八岁,北周的军政大权尽落入宣帝的岳父外戚杨坚手中。杨坚祖上是北周的开国功臣,被封为隋国公。杨坚继承了其父的爵位,历任北周朝中的重要职务,逐步掌握了朝中大权。宣帝去世,静帝年幼,杨坚受遗诏辅政,以大丞相的身份节制朝中内外一切军事事务,逐步掌控国家大权。同时杨坚身边又有一批汉化的鲜卑贵族和关陇士族的支持,如刘昉、郑译、李德林等这些官僚贵族集中在杨坚周围,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集团,为杨坚发动政变提供了有力支持。
隋朝的建立在公元581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改国号为隋,建元开皇,定都长安,杨坚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隋文帝。隋文帝即位后先是整顿朝中内部事务,平定北周旧臣的叛乱,尽杀宇文氏部族,消灭叛乱的因素,然后平息北部边患。另外,隋文帝即位以来实行的改革也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得北方的隋朝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已经大大超过南方的陈。经过长期的准备,隋文帝于开皇八年(公元588年)派其子杨广率八路大军,南下伐陈。次年,隋朝大将贺若弼、韩擒虎率军渡江直取建康,俘虏了陈后主,陈朝灭亡。至此,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近三百年的分裂动荡局面结束,国家再次实现了统一。
开皇之治隋文帝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旨在维护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改革措施。在政治上,他改革官制,裁汰冗吏,废九品中正制,创立科举制。颁布新法《开皇律》。经济上,招抚流亡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军事方面,隋文帝继续推行西魏、北周以来的府兵制并加以完善。经过隋文帝的种种改革举措,隋朝初年的社会逐步稳定,经济繁荣,人口增加。整个开皇年间,“君子闲乎其生,人各安其业”,“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史称“开皇之治”。
尽管隋文帝在位时期励精图治,但其性格多变,晚年喜怒无常,疑心甚重,对许多开国元勋和重臣杀戮,甚至经常滥杀无辜,刑罚严峻。“盗一钱以上皆弃市…三人共盗一瓜,事发即时行决”。正如后来唐朝贞观年间君臣们总结隋文帝时期的教训时所说的一样,“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可见,隋朝危机在隋文帝末年已经开始显现,“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
隋文帝本立长子杨勇为太子,但杨勇好奢侈,多内宠,逐渐为隋文帝和皇后独孤氏所不容。杨广虽为次子,但在灭陈战争中军功显赫,麾下有一批强兵猛将,又和重臣杨素联合,向文帝揭露太子杨勇的种种过错。最终文帝听信谗言,废掉长子杨勇,立次子杨广为太子。文帝晚年病重,太子杨广弑父篡位,登上皇帝宝座,是为隋炀帝。炀帝即位后,派兵镇压了其弟汉王杨谆的造反,巩固了自身的帝位。
隋炀帝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帝王,即位后不久就下令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驰道,筑长城,改革科举制。从其本身出发点看,这些举措无疑是有着积极的进步意义的。营建东都和开凿运河,可以加强对关东和江南地区的统治,沟通南北,加快南北物资的调配修驰道、筑长城可以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改革科举制,增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形成。但是炀帝个人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征发无度。他的一些统治举措逐步转化成了暴政,百姓深受其害,隋朝社会矛盾迅速激化。除了这些暴政之外,隋炀帝还穷兵黩武,频繁对外发动不义战争。连续三次发动对高丽的战争,妄图征服高丽。
这些不义之战征发了大量的兵役和劳役,百姓苦不堪言。最后,隋炀帝还连年巡游,曾三下江都,大巡塞北。炀帝在位期间常年在外,其居京时间竟不足一年。每次出巡,炀帝都要求各地供奉美食、珍奇异兽等供其享乐,许多当地百姓纷纷破产。这一系列暴政使得隋朝社会矛盾十分尖锐,远征高丽的失败大大激化了本来就存在的社会危机,最终引发了隋末农民大起义。门阀豪强等贵族势力趁机利用这个机会组织扩大自己的势力,使隨朝快速瓦解。
隨文帝杨坚结束分裂统一中国有功,但篡位手段卑劣,晚年推行暴政不得民心。所以不被历代儒学者推崇。
杨坚的功绩如同秦始皇,为什么后世对他的评价没有超过唐太宗和宋太祖?
秦始皇在封建社会的评价不高,有几个皇帝敢说他是“秦始皇再世”?在封建社会他是“暴君”的代名词。杨坚比他的美誉度强多了。
(1)杨坚的历史功绩与知名度相比确实不成比例
他的功绩也不小,至少三大吧。虽然其子正式开创科举制,但“科举取科”形式的正式出现却是从开皇七年(587年)开始的;三省六部制;统一天下这三项历史功绩确实不输秦始皇。有人说隋文帝统一天下没什么了不起,北周实力在那里摆着呢。但问题是,秦始皇不也是靠着“商鞅变法”后的积淀嘛。
(2)杨坚和秦始皇的历史功绩都只是给他人做嫁衣,时间太短美誉度自然不行
因为建国时间短,杨坚创立的隋朝和秦始皇的秦朝都是被后世作为“不详”之君。
以朱元璋为例,二人都没有进入从秦汉到宋元的封建社会帝王“主祭”之一:刘邦、刘秀、李世民、赵匡胤、忽必烈都被朱元璋祭祀,起初杨坚也在其中,但后来就是因为“不详”而被剔除。
历史上,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比如周世宗也很有能力,但也是“二世而亡”且短寿。在中国这个虽无宗教但有鬼神思想的国度,你让封建社会将其作为“主祭”或时不时拿来做比较,其内心腻歪是肯定的。
(3)现代历史研究和炒股票类似,你越热研究的人越多。没有大众喜欢的“文学化”形象,就没有注意力,没有注意力,学者为了养家就很少去关注
杨坚在古代的美誉度虽然没有唐宗宋祖高,但也还可以。他的评价在现代看来之所以低,主要是他没有被“文学化”。
历史人物如果不被“文学化”,难以被大众喜爱。过去的曲艺有“兴隋”但基本都失传了,现在有《隋唐》但从什么地方开书?或者秦琼救李渊,或者杨勇被陷害等,总之,那时候的杨坚身上有三个标签“怕老婆”“糊涂”“被儿子杀了”。这样的人在大众领域没有办法获得喜爱。
大众不喜欢,被关注度就低,非象牙塔内的学者就不会去研究。历史和买股票一样,都是奔着热闹去。越热闹的朝代和人,研究得越多。
杨坚的功绩如同秦始皇,为什么后世对他的评价没有超过唐太宗和宋太祖?
我们学习历史,一般称秦汉史、隋唐史这两个组合起来学习,为什么呢?
还有一个说法“汉承秦制”,“唐承隋制”,就是前面一个王朝是开创统一的国家王朝,但是二世皇帝不能守其国,反而为下一个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隋文帝杨坚(541-604)的功绩第一,统一南北朝,结束300多年混战不断的中国,建立大统一的隋王朝。587年兼并西梁,589年攻破南陈,590年平定江南和岭南地区。不多战争的规模都不是很大,士族地主们都看好隋王朝的施政,动乱了太久了,人心思定。
第二,开创了三生六部制。这是影响中国古代社会一千多年的管理制度,隋朝以后的封建王朝都沿用这套官吏制度,一直到清朝灭亡。
第三,《开皇律》的制定和实施。北周时期的法律严苛,酷刑很多。583年,杨坚命令大臣参考魏晋法律,将严苛酷刑等删除,基本上完成了自汉文帝刑制改革以来的刑罚制度改革历程,这就是封建五刑制。这也是以后王朝法律制定的蓝本。
第四,开创了科举制度的雏形。587年隋文帝正式设立分科考试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这是古代科举取士的先行者,唐朝以后的王朝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科举考试,这也延续到清朝灭亡才消失。
第五,营建大兴城。隋文帝杨坚在位时兴建大兴城,大兴城就是唐时代的长安城,在隋朝已经初具规模,长安城是我国古城市文明的典范蓝本。
为什么杨坚的评价低第一、隋朝的统一战争打的非常顺利,这使得好多门阀士族的势力根本没有多大损失。这些人都是看着隋朝的施政和发展才归顺的,不同政治声音只是引而未发。对这个统一的历史功绩认为来的太容易了些,得来容易的统一,一般都没有太高的历史评价。当时的士族豪强对他都不服啊!!!(门阀士族的代表)
第二、杨坚是北周的外戚夺权,建立隋朝。有点名不正言不顺,同时隋朝存世的时间太短,只有几十年,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把杨坚的积累的信誉都败光了。(隋炀帝)
第三、我们虽然讲唐承隋制,唐朝达到了鼎盛,对前朝的历史功绩一般是不提或者抹杀,而唐朝存续将近300年,隋朝杨坚的功绩都流失在唐王朝的烟尘中了。
第四、杨坚识人不明。杨坚将帝位传给杨坚,自己的妻子也经常参政,这次换太子也是独孤皇后主持的,作为男权社会的封建王朝对此总是评价不高的。武则天也是这样子的。
毛泽东对杨坚的评价毛泽东主席,读有关隋朝杨坚的史书,只写下了四个字:“蕴藏大乱”。何也?
主要有两个大的原因:
第一,没有做到“亲贤臣,远小人”。他通过政变上位,政权来的太容易,他身边主要的谋划着是自己的独孤皇后和杨素。还在文帝晚期换了杨广做太子,是不利于隋朝长远发展的。
第二、开科取士,得罪全天下的门阀士族。魏晋以来朝廷主要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主要依托者是门阀士族,也是门阀士族参政议政的渠道。开科取士直接就堵死了门阀士族做官的门路,这引起天下士族的不满,他们就是要等待时机。
综上两个主要原因,毛泽东才说杨坚的施政“蕴藏大乱”。
杨坚的功绩如同秦始皇,为什么后世对他的评价没有超过唐太宗和宋太祖?
您说的是国内对隋文帝的评价,可能鲜为人知的是,西方对他评价甚高,西方权威学者迈克尔·H·哈特认为,在中国,对世界历史影响最大的两个皇帝,第一是秦始皇,第二就是隋文帝。
而国内对他不高,认为他不如唐宗宋祖就比较直接,一是毛主席以一首独步天下的沁园春雪拔高了对宋太祖的评价,二是因为他开创的大隋王朝二世而亡,没能在大一统的局面下造就持续的盛世,让天百姓休养生息。并且他得国不正,是从年幼的外孙手里抢夺皇位,与传统儒家所崇尚的正统差距太大。同时他选择继承人也没有选对,不但造成自己死亡时的凄凉,离奇去世,也让整个国家所托非人,让好不容易安定的天下再次陷入战乱,隋朝覆灭,烟火遍布神州。
其实,不管是文治武功,还是勤政治世,隋文帝不失为一代英主,同时代的名臣萧瑀对他评价很中肯:克己复礼,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宿卫之士,传飧而食,虽性非仁明,亦是励精之主。
杨坚的功绩如同秦始皇,为什么后世对他的评价没有超过唐太宗和宋太祖?
因为我们只记得第一,很少有人记得第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