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清初权臣多尔衮?

如何看待他的失败?

感谢邀请!

爱新觉罗·多尔衮;清王朝历史上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人物!

论功,他是清朝入关的第一功臣,如果没有他,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统治华夏大地近300年的大清王朝!

论过,他逾越皇权之上,称皇父摄政王。“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其“六大弊政”,剃发、易服、圈地、占房(侵占房舍)、投充(抢掠汉人为奴隶)、逋逃(逃人法),使民众怨声载道。

这是他的历史评价!

如果抛开历史功过不谈,单对于其人,个人倒是颇为欣赏,可以说是文武双全,颇有智计,堪称一代枭雄!

首先在皇太极时期,他皇太极最为信任的大将!破蒙古击明军,可以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在皇太极死后,统管军政大权的多尔衮,又南下入关,入主中原,完成了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两代帝王之心愿,这可是定国开基之功劳,如何都抹杀不了。

在政治方面,多尔衮也是颇有心计,面对皇位争夺,他拥立顺治皇帝 ,避免了与豪格的正面冲突,防止了八旗的内乱,为日后清军入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而后他又通过各种权谋手段,将军政大权拿到手中,成为摄政王,说明其权谋也是一等一的存在。

其实多尔衮有点像汉朝霍光,于国家居功至伟,于皇帝功高盖主,所以最终下场并不好!

您好,我是白话历史君,请多指教!

如何评价清初权臣多尔衮?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幼子,皇太极的异母弟弟,其母是努尔哈赤第四个妃子乌喇纳喇氏,多尔衮,努尔哈赤最宠爱他。

如何评价摄政王多尔衮,从有些故事中可以看出,多尔衮似乎是个,多情种子,和开明君主,其实,这只是他一个方面的现象,从本质上和多方面表现来看,他仍是个专横、贪婪的清朝贵族。

首先。他掠夺成性,入关后,他仍然像在关外那样跑马圈地,掠夺了大批土地,同时他对汉族的奴役比历史上的异族侵略者有过之而无不及。再则,他对本族和统治集团中的异已分子也心狠手辣,即使对小皇帝福临也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任意摆弄,引起了日渐年长顺治帝的不满,他对皇位强有力的竞争者豪格更是,置之死地而后快。他一掌权,就收买了豪格集团的核心人员。,诬告豪格蓄意谋反。 削去了豪格的爵位。他搞了一个,杀鸡给猴看,的把戏后,又突然任命豪格为靖远大将军,带兵征讨张献忠。

当然,历史如何评价,是非功过,自有人评,首先,作为政治人物的多尔衮,他的能力是肯定的,清政府迁入北京,定鼎中原,他功不可没。是非功过自有人评,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如何评价清初权臣多尔衮?

粗略简单地说,多尔衮有功有过,多尔衮是统一中国的重要功臣之一,为满人入主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然屠杀汉人,排斥异己,主政时的“六大弊政”:“剃发、易服、圈地、占房(侵占房舍)、投充(抢掠汉人为奴隶)、逋逃(逃人法)”为满汉民族矛盾埋下祸根。特别是架空皇权也为自己埋下了祸患。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 -1650年),满洲号称墨尔根戴青。出生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抚顺新宾),满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极之弟。其母是努尔哈赤的大妃乌拉纳喇氏阿巴亥。多尔衮是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清朝入主中原的重要功臣。1635年,多尔衮率军收降蒙古林丹汗残部并获得元朝传国玉玺。皇太极称帝后,封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皇太极去世后,与济尔哈朗辅佐年幼的顺治帝福临入主中原。后被封为“皇父摄政王”,多尔衮死后被追封为“清成宗”,谥号“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

后金天命元年(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年号“天命”。两年后,即1618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以“七大恨”祭告上天,发动了对明朝的进攻,揭开了明清战争的序幕。天命五年(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九月,努尔哈赤宣布废黜大贝勒(次子)代善的太子名位,立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岳讬、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多尔衮为后金和硕额真,共议国政。也就是说,从此时起,八岁的多尔衮便跻身于参预国政的和硕额真行列。尽管多尔衮还不是“旗主王爷”,也不是本旗的“固山额真”(都统)。但是,多尔衮却名副其实地拥有平衡后金各部势力的力量和表决的“话语权”。

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与袁崇焕作战受伤病逝,阿巴亥被逼殉葬。那年多尔衮才15岁。父母去世后,1628年,17岁的多尔衮便跟随皇兄清太宗皇太极进军蒙古察哈尔部。多尔衮英勇善战,生擒蒙古将领多人。几场战斗下来,多尔衮已是“颇具战功”了。皇太极赐给他“墨尔根戴青”(意为聪明的统帅)的称号。多尔衮与努尔哈赤的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十五子豫通亲王多铎均为乌拉部乌拉纳喇氏阿巴亥所生。皇八子皇太极继位后,深感兄弟们的掣肘,时间大都消耗在没完没了商量和扯皮中。便开始排挤礼烈亲王代善、镇国勤敏公阿拜(阿敏)、饶馀敏亲王阿巴泰。后金天聪二年(1628年),皇太极废黜了持勇傲物的(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让多尔衮接替了阿济格的旗主职务,任固山贝勒。也就是说,17岁的多尔衮真正成为了旗主王爷。天聪四年(1630年),阿敏获罪 ,被罢官幽禁后,由他弟弟济尔哈朗为镶蓝旗旗主。天聪六年(1632年),皇太极取消了四大贝勒并坐的仪式,改为由皇太极一人“南面独坐”,提高了皇太极的地位。由此,皇太极开始独掌乾坤。

天聪五年(明崇祯四年,1631年),皇太极初设六部,命多尔衮掌管吏部事物。自父母去世后,从小就怀有大志的多尔衮就像变了一个人,他在夹缝中求生存,开始了韬光隐晦、夹着尾巴做人时期:一方面紧跟皇太极,以其马头是瞻、博取皇太极的信任,但绝不露出半点野心。一方面在则在战场上显示出超人的勇气和才智,建立了很多很大地功勋。以实力和勇气为自己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1628年到1631年,多尔衮就立下许多战功。多尔衮掌握后金人事大权后,可谓少年得志,但绝不对人猖狂显摆,做人相当低调。天聪七年(明崇祯六年,1633年),皇太极与诸贝勒、大臣进一步商讨兴国大计,皇太极向大家询问:明朝、朝鲜、察哈尔这三个地方,先打哪个为好。多尔衮力主以征明为先。他从动摇明统治根基,进而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目的出发,建议皇太极每年整顿兵马,乘谷子熟时深入明境,围困燕京、截其援兵、粮草和财物;毁其屯堡、寨栅,消耗其国力。多尔衮的建策,得到了皇太极采信。天聪八年(明崇祯七年,1634年),皇太极再度攻明,受到明军的拦截而退。但多尔衮、阿济格、多铎则入龙门口(今北京门头沟),在山西、河北大肆抢劫、掳掠,收获颇丰。

天聪九年(明崇祯八年,1635年),皇太极命多尔衮率精兵近万人,前往黄河河套地区(今主要在内蒙和宁夏境内),招抚了许多察哈尔部众。多尔衮此次进军,进展顺利,先后逼降了林丹汗(蒙古第35任大汗)的福晋(妻子)囊囊、侧福晋苏泰、儿子额哲。多尔衮在苏泰处获得了“遗失” 多年的元朝传国玉玺,上有“制诰之宝”四字,多尔衮将玉玺献给了皇太极。皇太极非常高兴,他知道这个东西是自己称帝、招揽人心的重要工具。果然,不少大臣和外国使节奏请皇太极上尊号称帝。天聪十年(明崇祯九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改大汗正式称帝,改后金为大清,年号为崇德。多尔衮因功被封为和硕睿亲王,位列六王之第三位,这年多尔衮才24岁。

同年不久,太宗命阿济格等率军伐明。多尔衮、多铎则率军猛攻山海关,借以牵制明军的力量。阿济格得胜后,多尔衮、多铎回师。清军为解除攻打明朝的后顾之忧,清军决定发起朝鲜战争。这是后金第二次入侵朝鲜,也是大清第一次入侵朝鲜。腊月,多尔衮随同皇太极率10万大军亲征朝鲜,史称“丙子之役”。多尔衮率本部扬长避短,舍弃坚城而不攻,长驱南下,仅仅十二天便抵达朝鲜京城(平壤)下。多尔衮攻入江华岛,俘虏朝鲜国王家属180多名,并限“戢其军兵,无得杀戮”。此后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国,接受清朝的册封,断绝了与原宗主国明朝的关系,朝鲜使用的年号也由明朝年号改为清朝年号,向清朝称臣纳贡。

此后,多尔衮数次率兵攻明,多有战绩。崇德三年(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皇太极讨伐喀尔喀(今蒙古漠北),多尔衮负责留守。在此期间,多尔衮组织人力修筑了辽阳都尔弼城;然后又修筑了盛京至辽河的大道。同年,多尔衮被授予“奉命大将军”,统帅大军攻下河北钜鹿,攻打山东、山西,攻克了36座城池,其中收降了7座,俘获大批牲畜,还活捉一位亲王、一位郡王,斩杀五位郡守(郡王兼任)。缴获白银万两。后多尔衮还参加了“松锦大战”。这一战也是明清双方最后的关键决战。明清双方各投入10几万大军参战,从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清崇德五年)清军围困锦州城起,到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松山城被清军攻陷,明军主帅洪承畴被俘止,战争历时两年,以明军惨败告终。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仅剩3万残军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之后明朝在关外的城池除孤城宁远外悉数陷落。清军入关只是时间的问题。

多尔衮并非一介武夫,这一点皇太极非常清楚。所以让多尔衮掌管吏部事物。但皇太极没有料到,多尔衮只是等待时机,觊觎权柄。这个时机就在皇太极身后。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清太宗皇太极猝死在盛京清宁宫,由于皇太极生前未立嗣子。清廷上层在为皇太极治丧的同时,开始了尔虞我诈、相互夺权的斗争。此时,代善的两红旗势力已经遭到削弱。他已年过花甲,早已不愿再过问朝中闲事。按说以代善的资历和两个(正镶)红旗的实力,其态度是能左右事态的发展的。从利害关系而论,(正镶)两黄旗大臣当然希望由皇子继位,以继续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他们认为,豪格军功多、才能较高,有争取皇位的实力。皇太极在世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大大削弱了各旗的势力,又将正蓝旗夺在自己手中,所以三旗的实力远远强于其他旗,他们志在所得。多尔衮也是一个有实力的竞争者,他的文武才干自不必说,身后的两白旗和勇猛善战的两个兄弟(阿济格、多铎)则是自己坚强的后盾,而且,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这就使多尔衮如虎添翼、志在必得。还有一个人也不容忽视,他就是镶蓝旗主济尔哈朗。虽然他不大可能参与竞争,但他的向背却对其他各派系有重大影响,无论他倾向哪一方,都会使力量的天平发生倾斜。

皇太极去世后第五日,也就是八月十四日,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睿亲王多尔衮等都一起来到崇政殿,举行决定皇位归属的会议。最后矛盾集中在了以豪格为首的两黄旗和以多尔衮和多铎为首的两白旗上。双方相争委决不下。豪格自认为稳操胜券,关键时刻未能果断行事、自己躲在一旁。这时有大臣提出豪格虽具备继位资格,但不具备继位的才能。被多尔衮等顺水推舟将其排除在外。多尔衮是努尔哈赤十四子,皇太极弟弟,按照满人“兄终弟及”的规矩,多尔衮也有资格继承皇位。只是多尔衮一改往日的温文尔雅,过于强势,遭到其他大臣和旗主的不满。当时,多尔衮还没有达到一言九鼎的地步,他要顾忌的势力还有很多处。所以他也只能退出竞选。原本呼声最高的两个竞争者先后退出,这就将皮球推给其他与会的大臣和旗主了。在最后一次八旗会议上,面对争吵不休的各方势力,郑亲王济尔哈朗忽然提出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为新皇帝。没有想到为各方所接受。最终由6岁的爱新觉罗·福临继位,多尔衮为摄政王,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刑政拜除、大小国事,九王(指多尔衮)专掌之”民间传说和野史有“太后再醮”、“太后下嫁”的说法,说大玉妃博尔济吉特氏与多尔衮如何如何。但不管怎么说,多尔衮、豪格都没有成为皇帝却是事实。

就在清八旗贵族为争皇位面红耳赤之时,明朝后院也起了火。这年冬月,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破潼关,占领西安。然后分别攻打汉中、榆林、甘肃等地,年底攻占西北全境和河南部分府县。张献忠另一支起义军转战湘赣鄂川数省。明思宗朱由检(崇祯皇帝)此时捉襟见肘,火烧眉毛。清崇德九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李自成围攻北京。多尔衮试图与农民起义军联手,为起义军拒绝。多尔衮打算与守山海关的吴三桂(祖大寿的外甥)联络,也没有结果。这时,吴三桂接到崇祯帝急诏,回军勤王。没想到吴三桂在山海关回师途中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明朝灭亡。因李自成部刘宗敏杀了吴三桂父亲吴襄,强占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改变了投降李自成的初衷,投靠了满人。多尔衮正走到玉田(今河北唐山),听说吴三桂投降,命后军直走山海关,历史自此倒向了大清。

多尔衮致信吴三桂说:大清“率仁义之师,沉舟破釜,誓必灭贼,出民水火”,目的是“惟定中原,与民休息而已”。多尔衮为了进一步拉拢吴三桂,许愿攻入北京后晋升其为藩王,世代承袭罔替。四月廿一日,清军一昼夜强行2百余里,赶到了北京西山,此时李自成与吴三桂展开了“一片石战役”。战至四月廿二日,清朝摄政王多尔衮赶来,联手击溃了李自成,主将刘宗敏受伤,急令撤退。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逃出京城,在京仅存一天的“大顺政权”就匆匆结束了!

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多尔衮将顺治等一干文武从盛京(今辽宁沈阳)接到北京,并将北京作为大清首都。多尔衮在北京立住脚跟后,开始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治理,相应做了一些有益于缓和民族和阶级矛盾的政策改进。比如:取消了明朝的加税摊派、适当减少了从军劳役、反对行贿受贿、打击宦官势力等。要求“内监人员概不许朝参,亦不必排列伺候”。多尔衮按照既定政策,严抓落实。伺机对南方进行逐步统一。奈何清军当时只有满、蒙、汉八旗军20多万人,兵力远远不足。多尔衮采取怀柔南明,集中攻打农民军;“先计扼蜀汉之路,次第定东南之局”;多尔衮统一部署、分步实施、各个击破、集中解决。清军这样就可以避免同时作战、节省兵力。从而在政治、军事上占据了主动。从顺治元年(1644年)冬,清军主力在多铎带领下,攻破潼关,重挫大顺军,占领西安等地。次年(1645)春夏,多铎占领扬州、南京,攻克江浙等地。军事上的胜利,让多尔衮更有时间巩固政治军事、发展经济生产。为网络人才,多尔衮在顺治三年(1646年)开考科举为大清招揽不少人才。推行“满汉一家”、各族共存,提出“尊孔读经、提倡忠义”,这期间,多尔衮还网络了不少外国传教士,如汤若望等。这年多尔衮被尊封为“皇父摄政王”。 多尔衮凡一切政务,不再有谦恭请示之举,未奉皇帝旨意,却一律称诏下旨,俨然自己就是皇帝一般。

顺治七年(1650年)八月,多尔衮追尊自己的生母太祖妃乌喇纳拉氏阿巴亥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祔享太庙。这一年,多尔衮因“机务日繁,疲于裁应,头昏目胀,体中时复不快”,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轻微“中风”了。同年冬月,多尔衮带随从到古北口(今北京密云)外出狩猎。追赶猎物时坠马跌伤。腊月初九(12月31日),多尔衮薨于古北口外喀喇城,年仅39岁。“顺治帝闻之震悼”,率王大臣缟服东直门外五里,迎多尔衮遗体。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丧礼依皇帝礼制。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尊封多尔衮正宫元妃博尔济吉特氏为“义皇后”。祔享太庙。多尔衮无子,赐以豫亲王多铎之子多尔博为后,袭亲王爵位,俸禄是其他诸王的三倍。并将多尔衮的近侍詹岱、苏克萨哈提拔为议政大臣,参与朝政。

多尔衮死后两个多月,原受其排挤的大臣、政敌、旗营部下纷纷上书弹劾、揭发多尔衮的大逆之罪,首先议了阿济格的罪,恢复两黄旗皇家地位,提升两红旗满达海、瓦克达、杰书、罗可铎等人权利。两白旗新进大臣苏克萨哈等见势头不对,纷纷倒戈。在这种形势下,朝廷正式宣布多尔衮的十四条罪状,褫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直到百年后,也就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弘历正式为多尔衮翻案,下令为他修复坟茔,恢复其封号,“追谥曰忠,补入玉牒”。多尔衮总算有了“盖棺定论”。然而后世对多尔衮评价并不高,对他排杀异己、剃发易服、圈地占房(侵占土地房舍)、投充(抢掠汉人为奴隶)、逋逃(逃人法)以及屠城。也就是“六大弊政”颇为不满。但也肯定了他的部分功劳。比如《清世祖实录》说他:“凡一切政事及批票本章,不奉上命,概称诏旨。擅作威福,任意黜陟”。《清史稿》说他:“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有年威福自专,殁后其属人首告定罪除封。念定鼎之初王实统众入关,肃清京辇檄定中原,前功劳未可尽泯”。

如何评价清初权臣多尔衮?

古代皇帝及王公大臣死后都有谥号,谥号属于盖棺定论,大都比较客观公正。多尔衮的谥号是忠睿亲王。

先说多尔衮的忠。

皇太极驾崩,顺治继位。顺治年幼,多尔衮当摄政王,成为大清朝的实际统治者。他当皇帝只差个身份认证。而且,他当皇帝条件非常成熟。

他是努尔哈赤的儿子,而且是亲王,本身就具备当皇帝的资格,这是其一。其二,多尔衮和他的哥哥阿济格、弟弟多铎,三个人控制着八旗最有战斗力的部队,还控制着归顺大清的汉军部队。枪杆子里出政权,有了这些军事力量,多尔衮要当皇帝,没人能阻止得了。一个人有绝对把握当皇帝却不当,不是忠是啥?有人说多尔衮没有后代,当了皇帝也传不下去,所以才不当。其实这逻辑不成立,不能往下传,当皇帝过把瘾也好啊!

再看多尔衮的睿。

多尔衮被封睿亲王,睿是睿智的意思,多尔衮的聪明很小就表现出来,努尔哈赤认为多尔衮是可塑之才,生前就把他列为汗位继承人,当时多尔衮才只有14岁。

公元1643年,多尔衮当摄政王,转过年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吊死煤山。这是清军入关的最佳时机,多尔衮审时度势,抓住机会,以帮助大明王朝对付李自成为名,争取吴三桂投降,让吴三桂帮助自己打天下。这棋下得高明。因此才有清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统一中原。假如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当皇帝,这种战略意图是达不成的。

多尔衮是清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可以说,没有多尔衮就没有一统天下的大清朝。没有多尔衮中国历史走向将会在这里发生转变。

多尔衮是伟大的,他的伟大就在于他做事胜于做官。在和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争皇位时,他看到了入主中原的绝佳机会,为了实现问鼎中原的梦想,他可以退让一步,不当皇帝,避免内斗。这一点我十分佩服他。

皇位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古往今来,为了得到皇位弑父杀兄屠弟者比比皆是,连李世民这样的千古明君都难以避免。

古代周公辅佐他的侄子坐天下,一日三吐哺,美名传扬几千年。多尔衮辅佐顺治,其心可鉴,他和周公有啥区别。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如何评价清初权臣多尔衮?

多尔衮是清朝定鼎中原,统一中国的关健人物,是清朝创基人努尔哈赤第十四子。

对清朝内部而言,多尔衮放弃争夺皇位,改立福临为帝的做法,避免了内部的分裂内讧。他快速打击了豪格,消除了内部潜在的分裂因素。他统治能力很强,很会把控时机,既凝聚了内部的力量,又把握了入关的机遇,并排除内部争议,定都北京。随后,在他指挥下,清军西征、南下很快,奠定了统一的大势。

但多尔衮在征服汉地的过程中,杀戳过甚,以及臭名昭著的"秃发令",纵容满足贵族将领圈地,都是构成他历史上负面评价的方面。

总体而言,多尔衮政治军事能力很强。

如何评价清初权臣多尔衮?

爱新觉罗·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1643年,皇太极去世,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多尔衮称摄政王。那时候的多尔衮的权利有多大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事情来看出些许端倪。

公元1644年多尔衮率领清军进入北京城,此时的他功勋卓著,已经不需要在做任何的遮挡了。进入北京城后他曾经住在皇宫大内的武英殿里,那个只有皇帝才能住的地方,福临们来后他才住进了自己所分配的王府。据说这王府的辉煌壮丽,在当时也并不亚于皇宫多少。虽然他到皇宫内院来时可能会有很多的禁忌,但在当时这些禁忌对于他来说都是理论上的,蜘蛛网可以网住昆虫,飞鸟却一冲而过。因为那些皇家制度是他同意制定的,他是批准这些制度的人,没有人能够用那些制度来对付他和像他这样的人。是的,没有人。在那时候的中国他名义上虽然只是摄政王,但实际上以他的功业,威望和权势,已经没有什么人能够阻止他想做的任何事情了。他行使的权力根本就是一个帝王的权利!

顺治五年即公元1648年,多尔衮又向前进了一步,变成了皇父摄政王。其后,多尔衮的出行,包括所用的器具都堪比至尊。那时候的多尔衮不仅实权在握,而且在礼仪排场上也开始向皇帝看齐。凡一切政务,多尔衮不再有谦恭请示之举,不等皇帝的旨意,却一律称诏下旨,俨然如同帝王。而且,他任人唯亲,任意罢免和提升官员。特别是不让文武百官上朝,而是命令他们每日于自己的王府前候命。这也为后来他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