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苏武出使匈奴其坚贞不屈的气节流芳后世,一国使节怎么还会被扣留近二十年才放回?
感谢邀请!
苏武牧羊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不用我再过多介绍。
所以咱们单刀直入,直接来看问题:苏武为何会被扣留19年才放回?
据我分析,原因有三!
第一,匈奴人没杀他!
咱们都知道,苏武之所以会被扣留,是因为他被牵扯进了匈奴的阏氏内乱,这属于干涉他国内政!按理杀了都没话讲,何况匈奴又不用遵守汉朝的规矩!
但是考虑到苏武是汉朝使节,当时的匈奴可不是冒顿时代,已经被汉武帝打怕了,所以在杀与不杀的问题上肯定有所忌惮!但是毕竟犯罪了,得处理啊!
所以,匈奴选择了用流放的方式来惩罚苏武!
当然,正如史书所记载,匈奴想劝降苏武,收归己用,只不过苏武宁死不屈,所以想通过北海的恶劣环境来让其屈服。
第二,信息的不便利!
古代没有网络没有电话,苏武事件发生后,消息传到长安需要很久!而且当时汉朝内部出现混乱,汉武帝与太子集团间隙不小,不久之后便发生了巫蛊之祸。汉朝对于匈奴威慑力日渐减小,双方关系恶化,根本无暇顾及苏武,想管也管不了,或许都认为他已经死在了匈奴内乱之中!
至于苏武后来能回来,那是因为匈奴和汉朝达成和议。至于如何得到苏武的消息,两个如此之大的敌对势力,谁没有点间谍情报啊!
第三,苏武的气节!
在那样的环境下,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苏武那样!北海苦寒之地,吃不饱,穿不暖,还有匈奴人的威逼利诱,好朋友的苦心劝谏!
结果苏武就是不为所动,最终坚持到回家那一天!
这种精神,这种气节,苏武绝对是我炎黄子孙的楷模,值得敬佩!
您好,我是白话历史君,请多指教!
西汉苏武出使匈奴其坚贞不屈的气节流芳后世,一国使节怎么还会被扣留近二十年才放回?
谢谢邀请:
匈奴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秦末汉初称雄于中原以北的地区,对西汉政权构成了强大的威胁,西汉政权之初无力抵抗匈奴的侵袭,一直实行奉送贡品与”和亲”的屈辱政策,但这并不能根本遏制匈奴的袭扰,汉朝的边患依旧相当严重,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汉朝的国力大大提升,至汉武帝(公元前156――前87)即位后,通过健全军制,加强骑兵建设,一改过去那种委屈退让措施,开始对匈奴采取远征打击的强硬攻势,从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对匈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打击,战争期间,双方有时也互派使者进行协商调解,其目的也夹杂着窥探对方军事情报的任务,汉朝的使者曾前后有十几批被匈如扣押,当然匈奴的使者也多次被汉朝扣留,苏武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使匈奴的。
公元前100年,匈奴新单于即位,政权未稳,他怕汉朝此时对他进攻,就表示愿和汉朝友好并主动送还扣留的汉朝使臣,来而不往非礼也,汉武帝也就决定送还扣留的匈奴使者,并对新上位的单于表示祝贺,担任这次任务的正是中郎将苏武以及副使张胜,率领有一百多人的使团。
苏武出使时,正值汉匈战争最激烈的阶段刚刚结束,汉武帝当时正策划再一次大规模地对匈奴打击,希望彻底解决匈奴之祸,苏武的出使也是带着侦察敌情的目的。
没想到苏武这次出使时出事了,正当他念完贺章,奉上贺礼,准备率团回来之时,副使张胜被匈奴抓了,原来投降匈奴的汉将卫律手下有个叫虞常的,是张胜的好朋友,他对卫律投降十分不满,就告诉张胜,准备杀了卫律,却持单于母亲逃回汉朝,结果东窗事发,这事波及到了苏武,因为张胜是他的副使,单于软硬兼施要求苏武臣服于匈奴,苏武是软硬不吃,大义凛然,不为所动,也许是他的气节感动了单于,单于没有杀他,而是把他流放到了北海去放羊,苏武就在荒凉的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地区持汉节放了整整十九年的羊,期间汉武帝死了,单于也换了好几位,可苏武似乎被遗忘了。
公元前81年,匈奴内乱,无力再和汉朝打仗,就又派使者到长安求和,汉昭帝想起皇父时的使者苏武,就问起了这事,匈使回去后告诉了单于,单于不想让苏武回去,因为苏武在匈奴己生活了十九年,对匈奴的一切都有所掌握,贝加尔湖地区又是匈奴聚兵,练兵,起兵之地,所以始终咬定一句话“苏武早以去世”,如果不是以前苏武使团里的一个叫常惠的向汉使通风报信,汉使诈的单于承认了苏武还活着事实的话,恐怕苏武将老死他乡了,最终匈奴不得不礼送苏武回国。
苏武回到长安时头发,胡子全白了,但所持的汉节还在,当他把汉节交还给汉昭帝时,汉昭帝也十分感动,对他也大加封赏,苏武也成为了有民族气节的榜样。
谢谢阅读
西汉苏武出使匈奴其坚贞不屈的气节流芳后世,一国使节怎么还会被扣留近二十年才放回?
苏武牧羊的传说已经是家喻户晓了。作为一个大汉使者,遭受匈奴,非人道的扣压20多年,保持自己的节操,留传千古,在当时的情况下,匈奴较强势,大汉是礼仪之邦,匈奴想让苏武屈服。从而扣压,不让回国。要公羊生了小羊,就让他回去,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命理。
这一段吃雪吞毡的历史,载入史册。
西汉苏武出使匈奴其坚贞不屈的气节流芳后世,一国使节怎么还会被扣留近二十年才放回?
公元前100年,匈奴向汉朝求和。作为回应,汉武帝将苏武提拔为四品中郎将,让他率领一百人汉使团出使匈奴。接到任命后,40岁的苏武带着对祖国的无悔信念,手持旌节向那个前途莫测的地方坚定地迈去。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此前随同卫律投降匈奴的虞常,暗地里与副使张胜联络,打算杀掉卫律并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大汉。而这一切计谋,都瞒着苏武一个,让苏武蒙在鼓里,毫不知情。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地,这个计划泄露出去了,单于恼羞成怒,将主谋虞常抓住砍了头,并把同谋张胜和不知底细的苏武、常惠囚禁起来,严加审讯。张胜扛不住了,很快就招供了,但蒙冤的苏武和常惠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宁死不屈,决不投降。
单于也是个倔强性子的人,见苏武至死不承认,就愈发想使苏武屈服。于是囚禁了苏武,将他扔到一个大地窖内,撤掉梯子,不给他任何吃的喝的东西,妄图从肉体和精神上征服苏武。那些天一直下雪,苏武饿得快要昏过去了,他就卧躺着嚼雪吃,同毡毛一起吞下,就这样,好几日都没饿死,只剩下眼珠子还能转动。
面对匈奴的威逼,苏武宁死不从,两次在逼迫下选择了自杀。匈奴认为苏武是神人,就将苏武流放至北海,给了他一群公羊放牧,说等公羊生了小羊,就可以放苏武归国。同时把苏武的部下常惠等人流放到别的地方,割断汉使团成员之间的联系。苏武到了北海,得不到粮食,只能掘挖野鼠储藏在地下深处的果实吃。苏武拄着汉节牧羊,无论起居都不放下,以致于汉节上旌毛全部掉落了。
又过了五六年,苏武的节操,赢得了单于的弟弟于靬王的好感和敬重,开始供给苏武食物和衣服。冬天,丁零人盗走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又陷入穷困潦倒之中。漠北的恶劣天气,让过去生长在中原的苏武度日如年。但这个白须飘飘、满脸沧桑的老人仍手拄旌节,遥望南方。
汉昭帝刘弗继位后,与匈奴的紧张关系得到了缓和。几年后,匈奴和汉朝达成和议。汉廷要求迎回使者苏武等人,匈奴人却谎称苏武已死。最后,汉使在常惠的协助下,编造了一个“鸿雁传书”的故事,揭穿了匈奴的谎言,苏武等人才得以归国。而这时的苏武,已被匈奴人扣留了近20年。
经过多年异域的风霜雪雨,苏武须发全白,一脸沧桑,唯一不变的是手中仍然握着代表神圣使命的旌节。从此,苏武牧羊成为威武不屈、信念坚定的代名词。与苏武一起返回汉朝的只有9人,年轻的都升了职,年老体弱赏钱10万,告老还乡。苏武这时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把持朝政的霍光只授予了他典属国的职位,主要负责藩属国的礼仪等职责。回到大汉后,苏武已经找不到原来的家,母亲早已过世,哥哥苏嘉和弟弟苏贤先后自杀,妻子也改嫁他人。
汉宣帝见苏武无后,晚景凄凉,就问左右:“苏武在匈奴待那么久,难道没有留下子嗣吗?”苏武这才向宣帝坦承,他在匈奴北海牧羊时,有一个匈奴女人同情他,常对苏武嘘寒问暖,后来苏武就娶了这个匈奴女人,两人生汉宣帝见苏武无后,晚景凄凉,就问左右:“苏武在匈奴待那么久,难道没有留下子嗣吗?”苏武这才向宣帝坦承,他在匈奴北海牧羊时,有一个匈奴女人同情他,常对苏武嘘寒问暖,后来苏武就娶了这个匈奴女人,两人生了一个儿子,名叫通国。苏武归汉时,无法带回母子俩,只好留在了匈奴。
汉宣帝听说后,便让使者给匈奴送去金银和丝绸,将这个男孩赎了回来,苏家的香火才得延续。后来,苏武活到80岁,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驾鹤西去。
苏武去世9年之后,汉宣帝因匈奴归降汉朝,回忆起往昔辅佐有功之臣,便命人画了11位功臣画像,拜于麒麟阁内,以示纪念和表扬,苏武位列其中。后世人常将汉代麒麟阁11功臣与唐代凌烟阁24功臣相提并论,荣耀千秋。
西汉苏武出使匈奴其坚贞不屈的气节流芳后世,一国使节怎么还会被扣留近二十年才放回?
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李白
苏武的故事得到了班固的大书特书,在《汉书》中获得了很长的篇幅。
要回到当时一国使节为什么会被扣押那么久,还得从当时的外交惯例说起。
汉朝在和匈奴的多次战争中获得巨大优势,匈奴逐渐放弃漠南,移居漠北。同时汉朝和匈奴互通使节,名曰为两国和平奔走,实则互相刺探情报。
北方的强大游牧帝国——匈奴
可以想象一下现在一些国家的驻外大使馆的间谍功能。
汉朝和匈奴对此都心知肚明,对方使节可以来,但不能走。在那个没有远程通讯的时代,人回不去,情报也基本上带不回去。
所以汉朝和匈奴都“积攒”了对方许多批使节没有放回。
一般情况下,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所以这些使节只要没犯事,领导人又没有被情感冲昏理智的头脑,这些使节是不会被杀掉的。
当然,也无法回去。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天汉元年,匈奴最高领导人新老更替,新单于想要和大汉修复关系,于是将之前“积攒”的十多批汉朝使节送还汉朝,以表达善意。
本次匈奴新单于将汉朝使节放还的行动,让汉武帝很满意,投桃报李,汉武帝也将扣留的匈奴使节放还。
送还匈奴使节的任务落到了苏武身上。
苏武,字少卿,托父辈荫蔽,任了一个栘中厩监的官职,主管马厩。
如果生在一个时代,还能和在天庭当差时的孙悟空交流一下工作经验。
外交使团团长这么重要的职责,怎么让一个小官员担任?还是因为可能被扣留的原因,于是汉朝和匈奴互派的使节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人物,这已经成为了两国之间的外交惯例。
后来的事情我们也知道了,虽然汉匈关系进入了新台阶,但是苏武这一批汉使牵扯进了匈奴内部的政治事件,史称“虞常事变”。
新单于上任不久,有一批匈奴贵族想要发动政变,他们找到了被迫投降匈奴的汉朝人虞常一起行动,虞常又恰好和副使张胜是旧相识,于是偷偷和张胜通气,刺杀单于、政变成功后,一行人归附汉朝。张胜自以为大功一件,瞒着苏武,将事情应承了下来。
张胜的做法,其实特别不顾大局。单于死了,还会有下一个单于,但是此刻正是汉匈之间的外交关系转变的关键时刻,根本没必要去参与这样的事情。
天有不测风云,政变阴谋在实施的前夜败露,一位参与政变的人向单于告密了。
我们干事,特别是干大事,特别怕这种猪队友。他们不但无利于计划的施行,还生生打乱了计划。
告密者就是虞常的猪队友,虞常又成了张胜的猪队友,张胜成了苏武的猪队友。
虞常被活捉,然后供出了张胜,张胜又牵连到了苏武。
单于大怒,想要杀掉政变集团和汉朝使节。后来一想,死亡对汉使来讲只是一种相对较轻的惩罚。
最重的惩罚是诱使他们投降,让他们在祖国臭名昭著,让他们的家眷在祖国无地自容。
赐他们一死,只是成全了他们的舍身取义而已。
苏武就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被杀掉。
匈奴单于和投降匈奴的“汉奸”卫律、李陵一直在劝降苏武。
劝降苏武成功对匈奴来说具有很大的政治意义。
奈何苏武一直不为所动,被流放北海牧羊。
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什么时候回去。
就这样生生滞留了19年。
事情的转机还是在大汉天子新老交替的时刻。
汉武帝死了,那个在位时间超长的汉武帝,派他出使匈奴的汉武帝,和匈奴较劲了几十年的汉武帝,死了。
新即位的汉昭帝和匈奴议和,派出使节来寻找苏武。
那个2000年前的大汉帝国,让一个古老、优秀的民族以其国号命名族民的大汉朝,无愧它的伟大。因为它永远不会忘记为它做出贡献的人,无论那些人地位高低,无论相隔的时间久远。
匈奴单于先是谎称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从其他人处听说了苏武的下落,于是汉使者也谎称大汉天子射下一只大雁,大雁上有书信说明苏武在北海。单于无奈,答应放回苏武。
苏武就这样在匈奴滞留了20年(加上刚去的第一年)之后,又回到了家乡。
要比较深入的理解当时的实际情况,一定要注意到当时两国政治氛围和对外策略的变化,也就是两国最高领导人出现更替的时候。
西汉苏武出使匈奴其坚贞不屈的气节流芳后世,一国使节怎么还会被扣留近二十年才放回?
苏武牧羊的故事,出自《汉书·苏武传》,苏武坚贞不屈,不辱使命的形象,感动着历代的国人。
汉朝自武帝继位之后,改变对匈奴的政策,变被动防御为主动进攻,以军事打击为主要手段,外交斡旋为辅助手段,发动了针对匈奴长达百年的战争。
在战争的间歇期,汉、匈双方也互派使臣,以了解对手的动向,侦察对方的情况,也时常发生扣留对方使节的事情。
在汉朝持续的军事打击下,匈奴损失惨重,渐处下风。至公元前100年,匈奴新的单于即位,为争取时间,重整武备,向汉朝提出,送还被扣的汉朝使节。汉武帝表示赞许,决定派苏武出使匈奴,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节返回匈奴,并答谢匈奴单于的美意。
苏武本是汉武帝的侍从,为人机警且能言善辩,深得汉武帝的信任。苏武以中郎将身份,持节率100余人的使团,踏上了出使西域的路途。苏武或许估计了所有的困难,但苏武不知的是,这一去几乎再没返还汉朝的机会。
匈奴单于遣返汉使是缓兵之计,岂知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又不是缓兵之计呢?其实,在苏武出使匈奴的同时,汉武帝已在策划新的一轮对匈奴的军事打击。
苏武等人到达匈奴,起初事情办得都很顺利,正待返汉时,却突遭匈奴政局剧变, 新的单于取代了原来的单于,对汉的政策也随之一变。苏武等人被单于扣留。
汉副使张胜等人,企图绑架单于的母亲,以换取返汉的机会。可惜事情败露,单于逼迫汉使投降匈奴,张胜等人为避免被杀,先后投降。只有苏武以死相拼,拒不投降。
正在汉匈双方就被扣使节交涉之际,汉武帝发动了新的一轮对匈奴的进攻,而此次进攻却以失败告终,本已被扣的苏武,要想返汉更是遥遥无期了。
为逼迫苏武投降,匈奴单于无所不用其极,劝降、威逼、利诱、饥饿、冰冻、恐吓等等,苏武宁死不降。单于毫无办法,只得将苏武流放北海,并给苏武一群公羊,告诉苏武,公羊下崽,就放苏武回去。
这一去整整19年多,这期间汉武帝去世,汉昭帝即位,汉昭帝奉行对匈奴的和平政策,汉匈关系得到改善。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昭帝知道苏武还活在世上,汉昭帝积极展开外交工作,使匈奴单于同意放苏武返汉。
苏武被扣匈奴近20年,历经千难万险,却不愿忍辱偷生,保持了一个汉朝使节的坚贞气节。并搜集了关于匈奴的大量资料,为汉朝反击匈奴的战争,提供了依据,真正做到了不辱使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