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鲁国何时被何国所灭?
感谢邀请!
据史载,鲁国乃是于公元前256年由为楚考烈王所灭。此时鲁国已传二十五世,三十四位君主,历时790年。
在这里其实我们不难发现,鲁国的灭亡时间和周朝差不多,周朝也是在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
其实这并不是巧合,而是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因果关系。
众所周知,在战国后期,周朝王室已经衰落到了极点,不过由于其特殊的地位,也没有人冒着成为众矢之的的危险的去动他,即使是当时最为强大的秦国,也不想因此而惹麻烦。
但是别人不动你架不住自己作死啊!
在秦楚争霸的时候,由于楚国打不过秦国,楚孝烈王便教唆周赧王,让他以天子名义召集六国出兵伐秦,给自己出头,结果六国不配。周赧王白忙活一场不说,还因此得罪了秦国。秦王脾气不好,见周王室如此不听话,于是便派兵攻破洛邑,杀周赧王,东周灭亡。
而身为罪魁祸首的楚孝烈王见秦国灭了周朝,很是不服气,为了赢回颜面,便伺机灭亡了鲁国。
至于为何要拿鲁国开刀,这是有原因的。要知道鲁国当初可是周公的封国,周公是谁啊?周武王的亲弟弟啊,所以鲁国从地位上讲,一直以来都是诸侯之首!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
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
秦国灭了周朝,但楚国也灭了鲁国,在楚孝烈王看来,上如此楚国就算是输给秦国。
也是杠精无疑了!
当然,其实由于和周王室的关系,周朝与鲁国同为天下礼仪正统。秦国既然已经灭亡了周朝,那么鲁国就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了,他已经失去了自己最为仰仗的正统性。
那么在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鲁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您好,我是白话历史君,请多关照!
战国时鲁国何时被何国所灭?
战国时期鲁国是在公元前249年被楚国楚考烈王所灭。
鲁国是周朝的一个邦国,地域较小,国力最强盛时地域也不过北至泰山,南至徐淮,西至定陶,东至黄海。国都定都在山东济宁市的油阜,对于鲁国的面积,历史上是这样形容的“封土不过百里”。
鲁国需小,但存在时间较长,历时长达790年之久,鲁国为什么能生存这么长时间?是因为鲁国的制度,全部沿袭周朝的礼制。当时的齐国非常强大,几次想灭掉鲁国,但是遭到诸国的讨伐,鲁国才幸免灭国。
由于秦国灭掉了周朝王室,当时的楚国去帮周王室解围,结果被秦打败,这时周王室己不存在,鲁国是沿袭周制的小国,再加上鲁国的存在己经没有什么意义了,楚国为了挽回自己的颜面,趁势灭了鲁国。
公元前255年,楚考烈王的军队进入曲阜,把鲁国最后一位国君鲁顷公放逐,六年后(公元前249年)楚考烈王再次把鲁顷公废为平民,这时的鲁国彻底灭亡。
战国时鲁国何时被何国所灭?
这个问题史书上有,公元前,256年,楚考烈王灭了鲁国,
鲁国在战国时出了很多杰出人才,但它的重要性在战国时也并不太明显,
所以鲁国好像不太被学者们提起和重视,因此在史书上也没有太多的资料,除了纪年表和国君的年号和灭亡时间外,也没有什么重大事件可供参考。
战国时鲁国何时被何国所灭?
一、关于鲁国灭亡的记载
鲁顷公二十四年楚考烈王伐灭鲁,鲁顷公出逃,躲到鲁都之外,成为平民。鲁国自此绝祀。《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鲁顷公“二十四年,楚考烈王伐灭鲁。顷公亡,迁于下邑,为家人,鲁绝祀。”令人不解的是,“楚国灭鲁国”,对楚国来说,如此大事,应该大书特书,《史记·楚世家》却只字未提。
《资治通鉴》对鲁国灭亡的记载稍微详细一些,记载如下: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楚王迁鲁于莒而取其地。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楚灭鲁,迁鲁顷公于卞,为家人。
二、君权旁落,名存实亡
其实,鲁国君权早已旁落至“三桓家族”。说起三桓家族不得不从鲁桓公说起。鲁桓公三年,鲁桓公迎娶了被誉为“春秋三小霸”之一齐僖公的女儿文姜做夫人,并于鲁桓公六年生下了公子同,因其为鲁桓公的嫡长子,故立为太子。
鲁桓公因为文姜与齐襄公兄妹的不伦关系,客死齐国之后,太子同即位,史称鲁庄公。“庄公有三弟,长曰庆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三人均为鲁国大夫,后来他们逐渐繁衍发展成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大家族。由于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均出自鲁桓公,被称为“三桓”。
至鲁宣公时,鲁宣公对“三桓”忍无可忍,“欲去三桓”,并在铁杆支持者东门氏支持下“与晋谋伐三桓”。但鲁宣公去三桓的事业未成即去世,季文子首先发难,东门襄仲的儿子公孙归父随即逃亡齐国。“三桓家族”联合发难,驱逐了东门氏,并随即掌控鲁国国政,“鲁由此公室卑,三桓强”。
到了鲁襄公在位时,“三桓家族”势力更加强大,并于鲁襄公十一年“三桓氏分为三军”,即三桓家族分别掌控鲁国三军。据记载,“周礼,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鲁,伯禽之封,旧有三军,其后削弱,二军而已。季武子欲专公室,故益中军,以为三军,三家各征其一。”
《史记》记载了晋国赵简子与史墨的一段对话,“民不知君,何以得国!是以为君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可以印证“三桓家族”在鲁国势力之强,且鲁君无论如何难以收回政权。
据《史记》记载:“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至鲁顷公二十四年楚考烈王伐灭鲁为止,鲁国公室自顾不暇,仅能看“三桓家族”脸色过日子。
鲁国公室之所以在“三桓家族”牢牢把控鲁国国政的情况下,始终保全名位,直至鲁国被楚国灭国,而未发生像“三家分晋”、“田氏代姜”之类的事情,或许是因为“三桓家族”皆出自鲁国公族,多少受到一些宗法的约束,顾及一点家族情分。
三、三桓结局
按照百度对“三桓”结局的解释:鲁穆公元年,鲁国实行改革,任命博士公仪休为鲁相,遂渐从三桓手中收回政权,国政开始奉法循理,摆脱了三桓专政的问题,重新确立了鲁公室的权威。季氏据其封邑费、卞、东野成为独立小国(费国),而孟氏的封邑成、叔孙氏的封邑郈,都已被齐国攻陷。三桓就此退出了鲁国的权力中心。 或许陷于资料的缺乏,有些不解。
首先,作为鲁穆公改革的主持者公仪休既然有如此一番作为,《史记.循吏列传》对他的记载也仅仅是“奉法循理,无所变更”、“清正廉洁”等等,且记载了他“拒不受鱼”的故事。
其次,《史记》对鲁穆公的记载仅有即位之年、去世之年,寥寥数字。
所以,一些人讲到“三桓”常以“鲁国公室因三桓专权无法振作,直到亡于楚国”,“三桓”也应该是随着“楚灭鲁”或被灭,或逃亡。
战国时鲁国何时被何国所灭?
鲁国是一个有790年历史的国家,夹在齐晋楚等大国之间。到战国时期被楚考烈王所灭。鲁国是周初主要封国,姬姓。是周公旦的封地,周公辅佐周成王制理天下,他的儿子伯禽在太昊之墟建立鲁国,定都曲埠。鲁国开始建国时疆域很小″封土不过百里”,后来逐步兼并一些小国,鲁国才成为大国。鲁国严守周礼法制度以礼治国又接收″殷民六族",殷民文化较高善于经商,因此鲁国的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在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就是一个样板国家"周礼尽在鲁矣"。鲁国疆域最强时北到泰山,东达黄海,西抵定陶,南接徐淮。由于鲁国位置比较特殊夹在晋齐楚大国之间,加上內乱不断“庆父不死鲁难未己"。鲁国一直没有机会成为泱泱大国。秦将白起攻占楚国都城郢都,火烧夷陵之后,楚国东迁,都城定在寿春。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相持几年,楚考烈王找到机会发展自己的势力,公元前261年北上进攻鲁国占徐州,前255年北上攻占鲁国都城曲埠,把鲁顷公迁到莒,鲁国灭亡。鲁国共传二十五世,三十四君,历七百九十年亡国,但楚国也是为别人作嫁衣二十多年后被秦国所灭。
战国时鲁国何时被何国所灭?
被楚考烈王灭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