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之后,为什么再也没有了把持朝政的权臣?

感谢邀请! 首先需要纠正一点,权臣历朝历代都有,比如明代张居正,万历皇帝不上朝,朝政基本都由他打理。

但是,在隋朝之后,像霍光,曹操,司马懿这样高于皇帝的权臣几乎是不存在了,像张居正虽然大权在握,但还是受皇帝节制!(除非是郭威,赵匡胤这种,兵权在握,但那样一般都是主少国疑,而且他们都很快取而代之,所以不在其列。)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四个字,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是中国两千年封建历史,从秦朝到清朝,所有朝代都在做的一件事儿。

像秦始皇的郡县制,汉武帝的推恩令,隋朝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都是为了在加强中央集权。通俗点儿讲,就是提升皇帝的权力!

而为何在隋朝后就很少出现霍光式的大权臣了呢?

那自然就是这三省六部制了!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一套制度直到清末还在使用(后面各朝各代对三省六部制有微调,但都是万变不离其宗)。

这样套官职有什么用呢?两个字,分权!

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不仅效率高,还能分化官员的权力,使其互相监督。

比如,三省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当然了,除了这个原因以外,还和社会结构的发展有关!

在隋朝之前,大家士族在主导社会,家族势力过大,往往会影响皇权!比如那些专政外戚,比如东晋王导兄弟,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家族势力。

而隋朝之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开启,寒门子弟上升的大门被打开。选官不再只问门第不问出身,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大为改观,门阀大族势力被削弱。

所以,别看隋朝短命,对后世影响可不小!

我是白话历史君,请多关照!

隋朝之后,为什么再也没有了把持朝政的权臣?

一直有啊!唐元宗朝李林甫,德宗时害死 颜真卿的卢杞。北宋的蔡京,南宋的秦桧,明代魏忠贤(太监),清朝多尔衮,……

隋朝之后,为什么再也没有了把持朝政的权臣?

隋朝之后,权臣也是大有人在,不过隋朝确实对于君主集权这一千百年来的难题做出了几个针对性的措施。

注:大多数人认为隋朝短暂且暴虐,其实隋朝的两任皇帝,隋文帝与隋炀帝都是内富雄伟之才,且做出的许多政策与决断,谋了当世或是后世之利好。

多个后世不明的苦衷,成了小说黑化的缘由。

第一,三省六部制。

我们大多数人所了解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其实三省六部制是隋文帝所建立,到了唐朝完善的实行出来。

隋朝建立后,废除了原来的六官制度,建立了新的中央官制。设决策机关【内史】、审议机关【门下】、行政机关【尚书】三省,尚书省下则设【吏、礼、兵、度支、都官、工】六部,执行具体的行政事务。

三省同为名义上的宰相,相互牵制,相互约束,实现了权力的分割与君权集中,并且共同决策有利于决策的正确性,完善性。

三省六部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也为隋唐之后的封建权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二,抑制关陇贵族。

隋文帝的政策——

①宗亲增强:

虽然杨坚的上位是受到了关陇贵族的支持,但杨坚并不想做决策受限的皇帝,那样于国于民都不是好状态。

所以杨坚想要摆脱“关中本位”,自己掌握权力。所以便大肆分封杨氏宗亲诸侯王,很大的加强了杨氏种族。

②政治政策:

其实三省六部也算是隋文帝抑制关陇贵族的一个政治改革,不只管制,还包括选官制度,由于九品中正制已经走向反面的方向,贵族们掌握了上升的途径,大大增强了贵族的权利。

所以隋炀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建立了【科举制】的雏形。同样,科举制也是到了唐朝完善。

③均田令的经济政策:

隋朝之前,世族大家掌握着大量的土地与农田,而农民多是依托于世族的田地耕种,使得国家的粮食经济命脉掌握在了贵族手中。

隋文帝一上位就颁步适应了均田令,使得农民脱离贵族,也使得贵族放开对于国家经济的掌握。

④改革府兵的军事政策:

关陇贵族为军事贵族集团,贵族多有大量的武装力量,使得隋文帝觉得皇权非常不安定,于是令解除私家武装。

那么作为接任隋文帝大业的隋炀帝,又在抑制关陇贵族的行为上做了什么呢?

①推行、发展、提升杨坚的制度。

比起父亲杨坚,杨广也是同样的雄才大略。在继位之后,推行杨坚的均田制、府兵制、科举制。其中科举制的开进士科,真正的使得人才能够得到机会重用,也标志着科举制真正创立发展。

②大肆杀害关陇贵族重臣,重用士族。

如杀李浑等宗亲三十多人。提拔虞世基、来护儿等山东与江南士族。

③迁东都。

隋朝由关陇贵族支持而开朝,定都长安,也就是关陇贵族的大本营,自然受贵族限制。

隋炀帝明确了这一点,便实行迁都洛阳的策略。不顾反对的迁都到了洛阳,跳脱出了“关中本位”,使得洛阳兴盛,长安暂缓,且洛阳离山东士族、江南士族近,更有利于政策的实施,也使得洛阳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

④开运河。

关陇贵族等世家大族一向掌握国家经济命脉,而隋炀帝开运河,连通了南北方,大大促进了商贸、粮食等经济的发展。无论在当世还是后世,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以上就是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为了抑制关陇贵族所实施的政策。而隋朝的毁灭,除了雄心万丈的杨广操之过急,不体恤百姓之外,关陇贵族的反抗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杨广也被关陇贵族所杀。

隋朝之后,为什么再也没有了把持朝政的权臣?

这个提问是有问题的。唐宋元明清,每个朝代的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权臣出现,怎么能说没有呢?

封建社会的政治平衡,就是皇权和官僚权力的平衡。有人说宦官也是权力构成的一部分,实际上,宦官手中掌握的权利,是皇权的延伸,不能脱离皇权独立存在。

一个朝代是否有权臣把持朝政,第一要看这个朝代是盛世还是乱世;第二要看帝王强势还是弱势。盛世之下更有可能出现的是奸臣而非权臣,乱世则有可能出现强势的君主或权臣;如果君主强势的话,自然不会有权臣的生存空间。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这些时代,怎么可能有权臣的出现呢?而刘禅时期的诸葛亮,则毫无疑问是把持朝政的权臣。

那么,隋朝有没有权臣呢?隋朝历经文帝,炀帝两朝,国祚只有37年。文帝作为隋朝的肇建者,其才干,能力不容置疑;炀帝好大喜功,骄奢淫逸,但是性格亦相当强势。这样的帝王,身边出现分庭抗礼的权臣是难以想象的。

唐朝建立之后,高祖,太宗时期类似这种情况。特别是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雄主,权臣的生存空间和土壤在哪里?李治虽然性格懦弱,但武则天却非常强悍。同样没有强臣的空间。到了唐玄宗时期,才出现李林甫这样的奸臣。

历朝历代的规律说明,只有主弱的时候,才有可能出现强臣。

隋朝之后,为什么再也没有了把持朝政的权臣?

权臣的核心是军权,有了军队才能行废立之事,曹操、司马懿、刘裕莫不如此。而自隋朝开始,政权与军权分家,权臣没了枪杆子,自然就称不上权臣了。

隋朝之后,为什么再也没有了把持朝政的权臣?

历朝历代都会有把持朝政的权臣,从秦汉开始每个朝代都有权臣,权臣的产生主要是皇帝与臣子权力的斗争和分配,当皇帝强势时一般不会产生权臣,因此在开国的前几代皇帝的能力都比较强,不容易产生权臣,随着时间推移当皇帝昏庸处于弱势时就给了权臣生存的土壤,但是权臣分为两类分别为朝臣和近臣,朝臣主要是文官和武将群体,近臣主要指的是宦官群体;朝臣的权臣之路主要是自身能力强逐渐掌握权力控制朝堂,达到与皇权抗衡或者压制皇权的地步,进臣的权臣之路主要是身为皇帝身边的人容易赢得皇帝信任获得权力以及通过废立皇帝获得权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