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头上的戒疤为什么是12个?有什么区别?
真正出家的和尚头上都有戒疤,都是老和尚用线香在小和尚头上留下的,庙里的和尚称戒疤为“清心”,决定出家就会剃度,然后留在庙里打杂、挑水、劈材、生火做饭、打扫卫生,经过很长时间的考验,头上的戒疤会越来越多,头上的戒疤越多,地位越高,庙里的老和尚一般有六个,一般的主持和方丈都有九个戒疤,十个以上的等级非常高,法海是唐代的高僧,头上有十二个更是非同一般,他是唐代名相裴休之子,俗名裴文德,其父裴休曾任宰相五年,为官兼洁,博学多才。
白蛇传是民间传说故事,少年时的裴文德接受父命,被送往湖南沩山去修行,拜在当时的禅门沩仰宗创始人灵佑禅师足下为弟子,并踢名法海,在庙中潜心修行,他的姐姐因挂念弟弟,远道而来看望其弟,不忍心看法海为庙中运水的长途折腾,向寺里施舍了脂粉钱,修建了工程浩大的饮水池,如今建池的石头还在,当时被民间传为佳话。
后来法海修行期满,在外建过道场,为了修复损毁的伽蓝佛像,开山挖田,开始建寺,在挖地基时,意外挖出黄金,法海将其上交镇江太守,太守启奏圣上,宣宗深为感动,下令直接发给寺院,算朝庭的供奉,并敕寺院为金山禅寺,法海为开山初祖。寺院完工后,法海一直在金山寺侧的一个山洞净修,金山寺经过长期艰苦创建,成为江南佛教最大的禅宗丛林,名震古今,法海也从来没有拆散过别人家庭的历史说法。
他是一位对中国佛教发展卓越的唐代高僧,关于白蛇的传说,与金山寺有关,与法海无关,在法海没有来镇江前八十年,有一位叫灵坦的高僧,是武则天的侄孙,曾在金山的蟒洞中驱走一条白色巨蟒,白蛇传的故事是经过虚构,借法海的名
号整改而成,逐渐形成了家喻户晓的民间传奇故事,其目的是作品增加知名度和收视率,说白了就是染上了经济色彩。
法海头上的戒疤为什么是12个?有什么区别?
和尚头上的戒巴代表着和尚在寺院里的等级,和尚的戒疤就好像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徵,就是等级的表示。刚剃渡的小和尚在经过几个月的新生训练后,会参加一个简单的小测验,测验及格後,庙里的老和尚会用线香帮他们点上僧侣生涯的第一颗戒疤,称之为清心。然後在接下来的一、两年内,如果表现良好,则有资格得到第二个戒疤:乐福。
在电影《少林寺》中就很能说明问题,电影最后,在少林寺宝殿上,李连杰饰演的(觉远)跪着正式剃度受戒。而先前没有剃度之前的觉远还是很低位的小沙弥,受戒之后,头上的戒巴才会一粒一粒的增长起来。
和尚头上的戒疤什么时候烧,也有很严谨的规定,就像现在军队中的军衔授衔一样,不是随便就可以烧上去的:
第一个戒疤是在和尚剃度过后,潜心学习佛法几个月后,老和尚才会给小和尚烧,表示这个和尚已经能清心寡欲了。
第二个戒疤是在经过几次考核过后,证明自己已经戒掉享乐享福的念头,然后就可以烧上乐富的戒疤。
随后的那些戒疤也是要经过考核才能烧的,不是一次性就烧好几个戒疤,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戒疤就增长。
在寺庙中,一个和尚的戒疤就在6到7个,7到8个戒疤已经是主持了,十个以上的戒疤只要像少林寺这样大的寺庙才会有。
和尚头上12点已经是最高数目的戒疤了,是菩萨戒。
戒疤开始是为了证明自己一心向佛,后来就变成了地位的象征,地位越高,戒疤的数量就会越多。
有12个戒疤,那就说明这个和尚的地位已经是非常的高了。
法海头上的戒疤为什么是12个?有什么区别?
和尚头顶的戒疤,是汉地佛教出家人的一种明显的外在标志,其实,佛教是不兴烧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并没有在受教人头顶上烧戒疤的规定。除了汉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国和中国少数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中国汉族出家人,凡是在宋朝以前受戒的,头顶上也不会出现戒疤。
烧戒疤的习俗,据说起源于元代,当时有位志德和尚受到元世祖的尊崇,他传戒时,规定受戒者每人燃香于头项,受沙弥戒的燃三柱香,受比丘戒的燃十二柱香,作为终身之誓。这样一个小小的发明,后来居然悄悄地流传开来,并且世代传袭下来。这当然是一种残害身体的陋习,是汉地佛教文化的小小的土特产。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汉地佛教文化圈的一点特色,简单地说,就是佛教发展到后期,"大众信仰"比极少数思想家(佛学家)所构成的"精英文化"拥有强大得多的能量。发明烧香疤(俗称"烫香洞")的元僧志德根本算不得一个佛学家,但他的这个小发明,流传之广和深远却是惠能以后任何著名高僧的学说所不能比拟的。
另说中国和尚烧戒始于南朝梁代的梁武帝,梁武帝是个狂热的佛教徒,他曾三次舍身佛寺当和尚,又三次被大臣用重金向寺庙赎回。当时,他大赦天下死囚,令其信佛当和尚。但又怕他们逃出寺院,重新犯罪,就以黥刑(在脸面刺字的一种刑法)为范本,在头上烧上戒疤以便随时识别,加以捕获,此即中国佛教徒烧戒的开始。后来,烧戒被认为是入佛门苦修的开始,逐渐适用于所有的和尚,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世俗人眼中和尚的标识之一。
凡是出家当和尚或尼姑的人都要剃光头发,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
佛门除了剃度仪式外,还有"清心"仪式。即入寺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优秀者,老和尚会用线香为他们点上僧侣生涯的第一颗戒疤,称之为"清心"。然后在接下来的一两年内,如果表现良好,则有资格得到第二个戒疤,名为"乐福"。
戒疤数目一般有一、二、三、六、九、十二几种。十二点表示是受的戒律中最高的"菩萨戒"。在家众多于受菩萨戒日的前夜、烧戒疤于手腕;出家众的戒疤多烧于头顶。
1983年12月,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汉族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该决议中说:受戒时在受戒人头顶烧戒疤的做法"并非佛教原有的仪制,因有损身体健康,今后一律废止"。从此以后,新受戒的汉族僧人,头顶上再也不会有戒疤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