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以前你一直讨厌的历史人物,现在变得很崇拜的?
历史人物还是还给考古学家证明吧。
有哪些以前你一直讨厌的历史人物,现在变得很崇拜的?
还真有一个,那就是韩信。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01
一直崇拜
少有大志
韩信早年丧父,与母亲艰难度日。
其母亲死后,穷得无钱来办丧事,然而他却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要让那块坟地四周能够安顿得下一万家。可见韩信,对自己的将来很有自信,对成为万户侯就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
忍天下之不能忍
淮阴有个屠户,看到韩信身材高大,喜欢佩带刀剑,就说他是个胆小鬼。而且说:“你不怕死的话,就拿剑刺死我;如果怕死,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
韩信就从其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以为韩信是个胆小鬼。
总认为,只有忍受屈辱才能成就事业。感觉韩信很了不起。
杰出的军事才能
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筑坛拜将。
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平定三秦;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韩信率领大军把不可一世的天下英雄项羽围困垓下,逼迫他自刎乌江。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等等。
战功赫赫的韩信,让人十分崇拜。
终成万户侯
韩信东征西讨,平定四国,成就事业,被封齐王,再封楚王。
人生是何等荣耀,何等辉煌。
知恩图报
韩信封王之后,回到淮阴,找到当年的漂母,一饭千金;
对侮辱自己的屠夫也予以回报,感谢他当年的激励;
对于韩信羞辱下乡南昌亭长,只赏一百钱也感觉大快人心。
总之,无论是韩信处事的方式,还是其能力、取得的成就,都是大为叹服,崇拜的不得了。
02
特别讨厌
以前,总以为“狡兔死,走狗烹”,韩信悲惨的结局在于刘邦卸磨杀驴,心狠手辣。
但仔细品味韩信的一生,还是感觉韩信性格缺陷,先天不足。
究其悲催的命运,还是自己造成的,怨不得别人。
不拘小节
一个年轻人不去寻找一份工作,依靠自己的努力吃饭,整日里游手好闲,四处混吃混喝。
连续在人家吃喝几个月,人家不高兴还不乐意。等自己功成名就时,还小肚鸡肠,回来羞辱人家。
这样的人生观,能立足于世吗?
说到底就是一个泼皮无赖。
侥幸成功
先投项羽,后投刘邦,都没有得到重用。
如果不是遇到萧何,如果不是秦末的战乱,韩信如何得以生存。
具有韩信这样能力的人,或许还有;跟韩信一个套路的人,或许也不在少数。
一个人如果不能扎扎实实,从基础做起,一步步地去打拼,只想着一朝成名,被人赏识,成就理想,何其侥幸。
此路不通啊。
缺少底线
做人是需要底线的,基本的社会道义还是需要遵守的。
“鸟尽弓藏”,是一个潜规则,但也不是唯一的规则。
是不是被潜,还是在于自己。
社会的历练,改变了懵懂无知。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因而对于韩信的认识,也就由一直的崇拜,变为了特别讨厌。
有哪些以前你一直讨厌的历史人物,现在变得很崇拜的?
“伟大的作品不代表伟大的人格”,第一个让我明白这句话的人便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那》等巨作的作者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全名是列夫托尔斯泰,他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中学课本里出现最多的文化名人之一。
作为世界一流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是伟大是毋庸置疑的,可直到成年后我才知道,这个一直被人奉若神明般存在的大师,在感情上,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自私自利者。
托尔斯泰在感情上是有“渣”性的,这种“渣”性集中体现在他对待妻子的态度上。
在讨论托尔斯泰如何在感情上对不起妻子索菲娅前,我们来看看这个被称作托尔斯泰成功背后女人的她,在一生中都做过些什么。
索菲娅曾是托尔斯泰主动追回来的女子,自18岁那年,即1862年9月16日起,她便成了34岁的托尔斯泰伯爵的妻子。当时的她美艳照人,且才华横溢。
嫁给托尔斯泰后,索菲亚为托尔斯泰生下了13个子女,其中得以长大成人的有8个。
在生儿育女的同时,索菲娅一直照顾着托尔斯泰的饮食起居。在这些之外,她还是他工作上的最得力助手,虽说是助手,但索菲娅的工作量却远比助手庞杂。
索菲娅自己曾说,洋洋百万字的《战争与和平》,她就誊写了7遍。请注意,是手写,而且是在不断怀孕生子的情况下。
连百万字的《战争与和平》都誊写7遍,那么60万字《安娜·卡列尼娜》呢?40万字的《复活》呢?还有其他数百万字的作品呢?自然也是要誊写无数遍的。
索菲娅自己在谈到如何为丈夫抄手稿时曾说:“我只能在孩子们都睡下后,才开始熬夜誊抄手稿。”
相比其他作家的手稿,托尔斯泰的手稿非常复杂,且涂抹痕迹很多,为此,索菲亚经常要极其仔细地辩驳才可以完成誊写。
托尔斯泰晚年多病,每一次重病都是索菲娅在旁边照顾,有时候一照顾就是数月。
不得不说,做名人的妻子,尤其做托尔斯泰的妻子,真真是个难度极大的活计,这活计,今世有几个人能做到?
按照正常逻辑,一个这样的妻子,换做任何男人都应该倍加感恩了对么?答案却并非如此,原因大约是应了那句老话:一碗米养恩人,一斗米却养仇人。
出人意料的是,付出太多且毫无怨言、累死累活的索菲娅最后却什么也没得到,也不对,毕竟她也算得到了:得到了托尔斯泰的指责、冷漠、伤害等等。
说来,索菲娅得到这般结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所为之付出的男人,心地并不那么善良。也就是说,她没遇见好人。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但凡托尔斯泰人品稍微好一点点,如此尽心尽力的索菲娅定会成为传奇一般的存在。
可历史没有如果,真实的历史上,作为托尔斯泰妻子的索菲娅惨烈极了——
首先,她遭遇了托尔斯泰对她的数次背叛。
这种背叛,索菲娅其实早就有准备了,因为,就在她嫁给他后不久,他就将自己的日记全部给她看了。
这是一本能对任何女人,尤其18岁索菲娅造成强烈冲击的日记。
因为,这本日记里记录了托尔斯泰婚前极其放荡的性生活。十多岁开始玩女人、赌博和酗酒,包括在喀山读大学时治疗性病,婚前与一名女奴保持过三年夫妻一般的关系、并生育了一个私生子等等。
托尔斯泰用自己的直男的眼光看去,觉得自己是对妻子坦白。孰不知,这却是最大程度地给了妻子不安全感。
这种不安全感的作用下,加上婚后,托尔斯泰依旧继续着他的放荡,并经常将自己的情史写进作品里,这让本就对丈夫情事介意且缺乏安全感的索菲亚更加敏感了。
后期,感受到极大痛苦的索菲亚开始嫉妒丈夫身边的女人,她甚至开始害怕女农奴,生怕有一天自己会碰到和丈夫生私生子的女农奴。
痛苦作用下的索菲亚变成了一个让托尔斯泰烦透了的女人,每次嫉妒发作,索菲亚都免不了情绪爆发继而与托尔斯泰大战。
通常,他们的大战除了争吵外,还会伴着离家出走、威胁自杀等等方式。后来,托尔斯泰曾说:
“据我不完全统计,她曾尝试过溺水、服毒、卧轨、冻死等等。”在托尔斯泰看来,这是妻子索菲亚心理有问题,但实际上,即便这些是心理问题,也是因为托尔斯泰而起。托尔斯泰似乎从来没想过,妻子如此频繁地爆发情绪,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没有给予她足够的安全感。
女人的安全感是爱,托尔斯泰自认为自己爱妻子,可妻子和天下人却并不如此认为。
托尔斯泰曾数次表示自己知道生儿育女是一份极其耗费身心力的事情,可在面对自己妻子时他却似乎并不如此认为,否则的话,他也不可能在妻子生下数个女儿表示想绝育时暴跳如雷了。
在生育的问题上,托尔斯泰还无数次与索菲亚爆发各种各样的矛盾。比如,在一次生育孩子后索菲亚得了乳腺炎,有常识的都知道,在这种时候是不适合母乳喂养的。
可托尔斯泰却坚决认为:这是妻子在逃避母乳喂养的责任。后来,托尔斯泰逼迫有乳腺炎的索菲亚坚持母乳喂养,索菲亚为此承受的苦痛难以言喻。
在男女的欲念上,托尔斯泰也相当任性。早年,托尔斯泰情欲十分旺盛,可每次欲念在时他对妻子很是温柔,一旦欲念下去,他便开始完全变成了对妻子冷漠的人。
这自然让索菲亚觉得自己不被爱,为此,她后来在日记中写到:
“他爱我,但只在夜里,从不在白天。”除了这些之外,托尔斯泰在情欲上的任性还表现在:他完全只考虑自己。
1891年开始,托尔斯泰皈依了宗教,也是从这时候起,他开始推行“托尔思泰主义”, 而这个主义的很大一部分便是“禁欲”。
于是乎,托尔斯泰与妻子的正常夫妻生活便戛然而止了。这期间的托尔斯泰一直视正常夫妻生活为罪恶,但后来,他还是最终没有敌过生理需求与妻子有了正常生活。
可此时的托尔斯泰却在事后各种怪罪妻子,并且他还在日记中狠狠斥责妻子“勾引”了他。
晚年时,托尔斯泰在日记里这样评价他和妻子索菲亚的感情,他写到:
“没有爱情这种东西,只有对性交的生理需求和对生活伴侣的实际需求。”因为有与妻子交换日记的习惯,所以这段日记不可避免地被妻子看到了。索菲亚看到这段后,心里非常痛苦,她内心淌着血在日记里写到:
“真希望我20年前就读到这段话,这样我就不必嫁给他。”或许是受伤太重,或许是因为托尔斯泰禁欲,后来的索菲亚精神出轨了,她爱上了托尔斯泰身边的一个年轻音乐家。
这个让50多岁索菲亚着迷的音乐家伊万诺维奇·年仅39岁,是丈夫托尔斯泰的学生和朋友,还是莫斯科音乐学院的院长。
颇为让人想不到的是,伊万诺维奇并不帅气,相反他的外表还有些丑陋。可索菲亚偏偏就迷恋上了他,她开始在日记里讲述自己对他的单恋,甚至还在公开场合与他调情。
伊万诺维奇感觉到自己对老师家庭造成影响后,开始各种想法逃避索菲亚的追求。与此同时,尝到嫉妒滋味的托尔斯泰开始以各种法子阻止妻子与伊万诺维奇往来。他甚至公开警告妻子说:“不要再干这种蠢事”。
可结果却并不如人意。
妻子的不肯妥协,让托尔斯泰倍感痛苦,为了惩罚精神出轨的妻子,托尔斯泰各种折磨妻子。
托尔斯泰暮年时,他与索菲亚之间的矛盾继续加大,最后因为财产分割问题,托尔斯泰还愤而在82岁那年抛弃妻子离家出走了。
离家出走后的托尔斯泰最后因病倒在了一个乡村火车站里,当索菲亚赶到时,他却禁止她进入。直到他去世后,索菲亚才被批准进入房间。
托尔斯泰的出走和他临死前对索菲亚的拒绝深深刺痛了她,多年后,她在抑郁中离开了人世。
托尔斯泰的凄凉结局,与索菲亚有关,谁又能否认,索菲亚的悲凉一生与托尔斯泰无关呢?!
有哪些以前你一直讨厌的历史人物,现在变得很崇拜的?
我最讨厌慈禧太后,自己不当皇帝,搞垂帘听政,掌握军政大权。那个皇帝不听话就把那个皇帝搞下去,做对了都是自己的功劳,做错了全部算在皇帝的头上
有哪些以前你一直讨厌的历史人物,现在变得很崇拜的?
上中学的时候一直很钦佩康有为,那会儿觉得他敢跟“一顿饭100多道菜”的慈禧太后刚正面;还带领学子公车上书、维新变法,觉得他不仅非常有勇气,还特正能量!
当时还非常纳闷儿,为什么康有为没有成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当把这个问题搞明白时,才知道,康有为就是个私德甚差的伪君子!他不仅不敢跟慈禧刚正面,他引以为豪的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也和他没多大关系。
有个非常有名的段子,这么说的:
“自古以来,未尝闻为变法流血者,如有,请自嗣同开始。”这段话本来是谭嗣同自己说的,可是段子讲说话人改为康有为,这段话的本意不变,可是实际却相去万里!
谭嗣同的意思是,凡是变法都要有牺牲,如果没人牺牲的话,拿就从我谭嗣同开始;段子的意思是,变法固然都要有牺牲,我康有为赞同这点,既然如此,那就从谭嗣同这个傻小子开始吧。
于是,当康有为听说慈禧要拿变法派下手时,和他的爱徒梁启超逃之夭夭,一起跑到日本避难去了。
当然了,有人说这是趋利避害,留得青山在。请看他是怎么留得青山的:
离开中国之后,康有为就开启了他的游历海外生涯——从日本到美国,又到欧洲,最后来到东南亚。游历12年合计42个国家,每到一处,都会购置房产以作私用。当康有为游历到瑞典时,还买了一座小岛,将其命名为康有为岛。
是个人都知道,旅游是要花钱的,而且,价钱不菲!康有为足迹遍布亚欧美,还跑到北极圈看极光,免不了囊中钞票。
康有为的老家,自然支撑不了那么多钱;他的钱,都是所到之处的华侨捐赠。
因为康有为手中有一张诏书,传说为光绪皇帝亲笔所书,内容大致是:维新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身陷囹圄,特诏康有为到海外寻求帮助,以拯救皇帝;等皇帝被救出来之后,所有捐款的人,加官进爵封赏无数。
这个操作,是不是有点儿画大饼骗钱的某某某?
也不能说康有为满世界寻找救光绪,没有一点收获。当康有为周游11国,游历到巴尔干半岛时,忽然想到,为什么别的国家弑君都是常态,而中国很少——
“别国城墙太矮。”这句没头没尾的话怎讲呢?怕是紫禁城城墙太高,想要就光绪难度太多,还请各位同袍多捐几块钱啊。
除了怕死、骗钱之外,康有为还特别好色,而且转好“幼女”之“色”——
康有为43岁时,娶了18岁的梁随觉为妾;50岁时,纳17岁何旃理为妾;56岁时,纳17岁的日本女人市冈盒子为妾;58岁时,纳17岁的廖定微为妾;62岁时,纳19岁的张光为妾……这些都是康有为记在本本上的。康有为全家
这样的康有为,除了其思想超前,私德真不敢沟通。与他同时代的思想家章太炎,就曾这样评价康有为:
“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意思是说,康有为这样的老妖贼,为何还不死呢?
有哪些以前你一直讨厌的历史人物,现在变得很崇拜的?
这样的例子,简直不要太多,比如谭嗣同。
受阶级史观的影响,以往的很多历史人物都被强行赋予了正义的标签,尤其是农民起义领袖如李自成、洪秀全。但随着历史资料的不断丰富,这些人的真面目陆续暴露,以往高大伟岸的形象也轰然崩塌。
而谭嗣同,虽然没有经历这样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但因为某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他们的所作所为还是能令后人由爱生恨。
根据以往的历史教科书记载,戊戌变法是伟大的,虽然它只有103天的寿命,但他开启了政治改革的序幕,是我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而戊戌变法也严重冲击了慈禧太后等邪恶的守旧势力的利益,所以最终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强烈反扑,变法也最终夭折,我国也失去了变法图强的宝贵机遇。
儿时的静夜史每当读到此处,不禁拍案而起,对慈禧等守旧势力深恶痛绝,从而唤起了对正义且弱小的维新派的深切同情。虽然康有为梁启超等变法骨干闻风而逃,但这是为了保存变法骨干,是曲线救国的具体表现。而留下来从容赴死的戊戌六君子,尤其谭嗣同,则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个年轻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的赴死决心,以及“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凛然大义,时至今日都令人荡气回肠。
所以一直以来,慷慨赴死的谭嗣同一直都是男子汉大丈夫的光辉化身,静夜史也为他的精神深深震撼,毕竟有生还机会却选择用生命唤醒国民,无论何时,这样的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但是当静夜史走近谭嗣同,才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且不说谭嗣同身为官宦之子,不能因为自己的逃出生天而连累家族株连,以及自己有病在身迟早英年早逝的尴尬现状,单说谭嗣同幼稚的政治思想,就足以褪去其身上所有的光环。
尽管历史教科书给了这场103年的戊戌变法极高的评价,但地球人都知道,这场不成熟的变法是多么的荒唐和可笑。
且不说变法主力康有为的卑劣人品,单说他在变法期间提出的种种无脑方针,就足以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
除了像发朋友圈一样在103天内发了200多道圣旨,大刀阔斧地胡闹一通。维新派还上书光绪帝,建议聘请日本前总理伊藤博文、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为清朝的国策顾问,于是伊藤博文和李提摩太创造性地提出了中、英、美、日四国“合邦”的提案,简单说就是将清朝的内政外交交给外国管理,毕竟清朝自己管不好。
这种行为在当时看起来只是无脑,但在今天看来就是典型的卖国。
而除了出卖主权,谭嗣同还在给老师欧阳中鹄的信中指出:
“试为今之时势筹之,已割之地不必论矣。益当尽卖新疆于俄罗斯,尽卖西藏于英吉利,以偿清二万万之欠款。以二境方数万里之大,我之力终不能守,徒为我之累赘,而卖之则不止值二万万,仍可多取值为变法之用,兼请英俄保护中国十年”。并补充道“费如不足,则满洲、蒙古缘边之地亦皆可卖”。简单说来,因为西北部土地太荒凉不好管,又没有什么收益,所以不如全部卖掉换变法经费。
这种鼠目寸光的提议不仅令辛辛苦苦派左宗棠收回新疆的慈禧勃然大怒,直到今天依然可以有足够的理由令亿万儿女唾弃不已。
作为清朝的变法先锋,开眼看世界的人,就看了个这,谭嗣同参与的戊戌变法能有什么结果,可想而知。
而在变法越来越过火的情况下,感觉事态严重的慈禧终于叫停变法。要知道,没有她的支持,变法一天都进行不下去。
而被泼了冷水的维新派不仅不反思,反而决定铤而走险。因为康有为听信了慈禧太后和荣禄将要在秋操时废掉光绪皇帝的谣言,为了“保护”光绪,更为了保护自己,康有为认为应该先下手为强干掉慈禧太后。
于是康有为派谭嗣同找到袁世凯,要求袁世凯出兵包围颐和园,然后谭嗣同命湖南豪杰毕永年等带100多号人杀入颐和园干掉慈禧,简单明快。然后看透了维新派的袁世凯选择了告密,于是慈禧最终决定大开杀戒,于是有了戊戌六君子,康有为等人则逃之夭夭。
可以说,谭嗣同的赴死无论如何慷慨和大义,终归是咎由自取的结果,而且他们的政治主张也极端幼稚,如果任由他们胡闹下去我国的前景将更加危机四伏。
所以,无限拔高维新派,尤其是鼓吹谭嗣同实在是不应该。而历史也应该给慈禧、袁世凯等人一个公正的评价。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