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老人对儿女越偏心谁,老了越得不着谁的祭,真是这样吗?
我哥是父母的长子,小时就受父母器重,也算是娇生惯养,他也确实聪明,上世纪七十年代,村里上高中的人基本上是没有,他初中毕业,学校保送高中,因家里缺劳动力挣工分,担起了家的责任,父母对他是刮目相看,曾多次当着我和外人讲,家里未来的希望看他的,几十年过来,哥的智商应该胜我一筹,我没考虑的事他早考虑过很久了,原因是他大我6岁,书念得多,现在的生活也很富有,经一些熟知和了解他的人评论,他有干大事的才能,但为人处事,有些欠缺,事实也是如此,他有这方面的才能,也被人认可,但是他有点太重个人利益,不太体量别人难处,有很多发财成富翁的机会,都因和他结触过的人,最后疏远了他,一些曾在他手下任职的泛泛之辈,现在都是老板级别。
我比他小,从小就懒,并且非常的调皮,不受待见,调皮也只有棍棒侍候了,姊妹五六个我挨揍的次数是他们的总和,后来各自成家,不在话下,当父母老了的时候,父亲早一步离开,母亲的赡养落在咱哥俩的头上,母亲还能自理的时候,给母亲提供的粮食,经济上的孝敬,哥总是做的不尽人意,并且经常缺席,当母亲质问他钱粮之事时,他还能理直气壮反问,你缺吃少穿吗?后来也不只有看他心情了,在侍候方面也做的非常差,后来老人过世,一家人全部不到场,接到老人去世通知后,几乎都不愿回家,后来看有点过意不去,自己一个人回家,该急着回家却绕道不回,要看日历,论吉凶,不但我不理解,很多知道这事的都不理解,难道老人已经去世了,还有比这更凶的吗?
父母爱孩子要爱在心里,农村以前父母孩子多,孩子能吃饱穿暖健康成长,就很好了,过分溺爱,只会失得其反,既害了孩子,也为将来尽孝留下隐患,都希望孩子成龙成凤,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从小给孩子竖立正确的人生观,让孩子在逆境中多磨炼,教他怎么做人做事非常重要,今天出现的子女不瞻养,或做得很差,都是当父母的教育失败,在尽孝方面,父母应以身作则,从小就让孩子耳懦目染,父母的一言一行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父母是孩子的老师,自己都做得不好,孩子长大了,他们在尽孝上再打一点折扣,他们能对父母好吗?付出才有回报,自问付出了多少,今天老了该得到多少回报,人生有因果,世道有伦回,好与坏都是在一念之差,人生都不易,当你不易时,你做的事是否对得起自己还在跳动的心。
有人说,老人对儿女越偏心谁,老了越得不着谁的祭,真是这样吗?
看身边有不少实例,父母越偏心疼爱的那个儿女越不孝顺,反而兄弟姐妹多的其中那个被父母看不上能给父母养老
有人说,老人对儿女越偏心谁,老了越得不着谁的祭,真是这样吗?
人都是一样的,都是有各种惯性的,习惯的东西一旦消失,会产生极大的不适应,老人偏心会给子女以优越感!老人也会在偏心的惯性中无法操控,一日能以刹车,一旦身体不好,正常刹车,施优者以享受者均心态失望,当然是老人无法得济,更是顺理成章!
有人说,老人对儿女越偏心谁,老了越得不着谁的祭,真是这样吗?
是,这叫偏疼不上色(shai)
有人说,老人对儿女越偏心谁,老了越得不着谁的祭,真是这样吗?
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这样的。父母溺爱娇纵的孩子都自私自利不懂得感恩,对谁都冷漠无情,指望他养老是不可能的。
有人说,老人对儿女越偏心谁,老了越得不着谁的祭,真是这样吗?
我们老家有句俗话:娇养儿,生分子。说的就是娇生惯养的孩子,大多不孝,而从小“不得烟儿抽”的孩子,反而知道孝顺父母长辈。
乍一听好像不合乎情理,父慈子孝不是正常的逻辑吗?但仔细想想,认真看看,也就觉得顺理成章了。
被父母宠大的孩子,从小吃独份儿,喝独份儿,兄弟姐妹全让TA,父母也要让三分。这样氛围里长大的孩子,认为自己在家享有特权理所当然,久而久之,就养成“吃黑食”,脾气大心眼儿小的毛病,长大了又懒又馋脾气又差,父母还想得TA的济?
相反,从小不被家长喜欢的孩子,因为习惯了一般待遇,习惯了不被重视甚至白眼,偶尔父母给点儿“阳光”,立马就会“灿烂”,知道报恩。不仅如此,这样的孩子,奋斗精神强,在单位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事业有成。
千万不要娇惯孩子。事实上,有眼光的人家,更自觉地严格要求孩子,砥砺他们的德行,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因为现代人更懂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个道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