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呆几天就想走?
现实社会就是这样现实,人们都在负重前行,人人都活出了自私的心态都没把自己的生活弄明白,心里除了工作就是加班,想到的是车贷、房货,还有不堪重负的各种压力,很多人都是在贫穷的农村挤身于城市,而城市又是一个竞争激烈,高消费的地方,农村人进城基础底子薄,他们一旦进入城市,就得跟随城市的脚步,喘着粗气拼命的追赶,稍微有些懈怠,就会被落下,一旦落下,这日子不但难过,一连串的事就会出现,贷款还不了,生活方面大打折扣,也许老婆孩子都养不起,老婆有可能去捂别人被窝,孩子有可能把陌生人叫爹,自己有可能被伦为结过婚的光棍,这种打击谁也承受不起,面对这种情况靠谁也不如靠自己,父母的财产早已因进城啃食殆尽,亲戚谁又肯把钱往外借,何况家家的情况大致相同,无奈之下,只有努力拼搏,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心里想的都是工作、金钱和贷款,稍有空闲就是与手机为伍,沉浸在网络之中。
一旦遇上节假日,会偶尔想起农村还有自己的父母,离家近一些的一年有可能回家看望一次父母,远的几年甚至十多年回家一次,他们回家也是万不得已,千万个不愿意,一到家中,如稀客一样的让父母小么翼翼的伺候着,不管能住几天,他们和父母都说不上几句话,更别说问寒问暖和进厨帮厨了,还有可能挑三拣四,毛病一大堆,诸多的不习惯,父母象供祖宗一样,也很难让他们满意,完全忘了自己是在这儿长大的人,更想不到自己身上的泥腥味都未脱掉,却回到自己的老家摆起了城里人的谱,在父母面前都是这个样,更别说在城里了,他们只知道应付自己的生活,一年到头没有几个电话,每次电话都因为忙而挂掉,心里根本没有牵挂父母的心,所以回家也是应付一下良心上的遣责,打着回家看父母的口号,大肆收刮一番,可怜天下父母心,省吃俭用无私奉献,却让子女变成了一个自私自利,理所当然喜欢啃老的人,农村不在是他们的家,二老也不象他们的爹妈,也只是形象上的挂名而已,老人年纪一大,成了他们的累赘,也成了他们的一块心病,这是眼下很多人的通病,他们过早透支幸福,把幸福建立在老人的痛苦之上,榨干老人的棺材本,自己却过着上等人的安逸生活。
别怪时代捉弄人,要怪他们贪心,自私,目中没有父母亲人,日子过得紧巴巴,也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回老家他们住得习惯吗?住几天就是受几天罪,更重要的还有铜臭味在大脑里发生了强烈反映,不离开老家,他们就更难生存,他们是时代的巨婴,也是当代年轻人的悲哀,当然并不是每个年轻人都如此,最起码这样的人现在很多,发展趋势很快,令人担忧。
为什么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呆几天就想走?
这是个现实的问题,值得讨论。
老家是什么?在我看来,老家是父母或祖父母所在的那个家园,是我们出生和成长的庭院,是童年的温床,是心灵的故乡。
可是,当父母一天天变老,当祖父母相继离我们而去;当老宅翻盖,旧貌难寻;当屋后的枣树被砍,当门前的池塘被填,当燕子都找不见从前的屋檐……老家的轮廓开始变得模糊起来,内心对老家的眷恋开始慢慢疏远。
于是我们不忍再面对,不忍常回去,因为物是人非,回去徒留唏嘘感慨。
即便父母健在,老家的气息已变,个人的心态不同。逢年过节回去,心里也总有放不下的东西。尤其当我们成家立业以后,在异地他乡有了属于自己的巢穴,心里更是平添了许许多多的牵挂。
在这个高度物质化的社会,故乡的生活节奏太慢了,跟不上我们奋发求进的脚步。
回顾一下我每次回到老家的经过,无外乎这样:跟街坊四邻打过招呼,跟父母唠过家常、吃过团圆饭之后,无事可干,不禁又抱起手机,翻头条,刷抖音,然后开始懈怠,开始困倦。用一句话概括这种情形,就叫:人闲生困亦生懒。懒洋洋躺在床上,眼睛盯住屋顶,内心的不安开始升腾起来。
这不安,是指内心的不安全感,包含了各种的放不下,各种的担忧和惦念。
这不安全感既来自于生存的压力、职场的竞争、日常的焦虑,也来自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尤其经历了近两年的疫情冲击之后,人内心的不安全感更进一步得到了激发和强化。
内心各种的惦念更是不胜枚举,比如惦念自己的宠物,惦念屋里养的花,惦念单位的工作没做好交接,惦念该做的事情还没打卡……
这么一想不当紧,就再也躺不住坐不住,就想立马翻身起来,赶紧回去,回到原有的生活轨道里去。
回家,回到老家,原本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却在岁月的淘洗中变得索然无味,变成了走过场。
回家能干什么?
探视父母?微信足矣替代面对面的交流。想买的礼物可以通过网购,直接送达父母手中。以至于在内心形成了一个观念,回不回去都一样。
父母自然不会强求你回去,很多时候还会主动替你着想:回来的车不好坐,挣的钱要省着花,别再耽误了工作,来回时间也不充裕,你要不想回就不回吧。
父母不强求,儿女们自然长舒一口气,不回就不回吧。不回有不回的好处,省得让左邻右舍拿来做攀比,不用听七大姑八大姨的关切和唠叨。耳根清净,一身轻松。
时至今日,交通越来越方便,儿女们离家却越来越远,回乡的频次越来越稀少,少到我们不好意思再回去。
请记住,老家代表着故乡,故乡代表着童年。哪怕你回去越来越少,哪怕你呆上两天就想离开。没有关系,老家有母亲一样的胸怀,能包容你的一切困扰与疏离,因为你永远是它的孩子。
只要你想回去,任何时候都可以动身。
为什么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呆几天就想走?
现实情况确实如此,由于工作忙,我一年也就是亲戚朋友有事了,通知我了才会回去一二次,平常的节假日包括过年都是在打工地度过的,回到老家,先把亲戚们挨家走一遍,好多时候都是不吃饭,礼物放下说一会话就走了,亲戚多,时间紧,只能是这么做了,村里面的父老乡亲,青壮年都是在外面打工,剩下的老人也是天天很忙,每天要接孙子孙女们上下学,养鸡种菜,想聊天只能是晚上,村里面看不到闲人,白天好多家都是大门紧闭,在村里走一圈,大街上冷冷清清,自己都觉得没有意思,也没有地方去玩,再加上刚回去二天,老板的电话就来了,催促返厂,所以说每次回去最多三四天,开车就往回跑,人家都在努力挣钱,咱也不能闲着,多挣一点是一点,给家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努力奋斗吧!
为什么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呆几天就想走?
现在是长时间不回就想回去看看,回去吧,觉得和你想想中的老家完全不一样,回去没感到亲切而是感到陌生了。
受疫情影响,已经差不多两年没回去了,有时候做梦都想回去看看,其实现在除了父母没啥牵挂的了。
原来的村子已经拆迁了,童年的小伙伴也各奔东西,回去也见不了几次面,就是偶尔能碰到,坐到一起吃个饭,已经没有共同话题了。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那个老家已经不属于你了,除了你的回忆。
老家其实是一种精神寄托,总感觉老家什么东西都好,什么东西都亲切,父老乡亲淳朴善良。总感觉老家的山才叫山,老家的水才真甜,其实不然,老老家的山已不是原来的山,老家的人已不是原来的人时,其实老家也是一种经历,总会过去。
回去看看也好,以后会越来越少。
为什么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呆几天就想走?
我想不用细解释大家都心知肚明,如果你老家在北上广你可能回家的次数会越来越多,而且会恋恋不舍。
为什么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呆几天就想走?
在城市呆惯了,适应了,時间一长,城市里大马路,高楼房,吃的住的又好,农村怎么能跟城市比。一句话,人变了,人心变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