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古代有这样一户,除了庶出一个儿子以外,嫡出都是女儿。这种情况是会让庶出子继承家业还是招女婿?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在讨论嫡庶之分和男女之别。它的背后连着中国人的文化和信仰。
在人人平等的现代社会,讨论嫡庶之分,其实是有点无聊的。因为嫡庶之分,是人格在政治上不平等的体现。所以,嫡庶之分,基本上只和政治相关。和家业财富分配的关系不大。财产分配上,体现的并不是很明显。所以,嫡长子继承制,主要继承的是家族的政治地位,也就是官爵之位上。如果是平民阶层,只是有点钱,儿子们不论嫡庶,一定是都有份的。就算是女儿,出嫁的时候,娘家给出的嫁妆其实也是父母给予的家庭财产分成。
以儿子作为家族延续的传承者。已经被今天的科学证明是优越的。因为男性的基因更稳定,这样可以保持血缘传承更加有序。为什么人们重视血缘的传承?我个人觉得,这大约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文化中家国天下情怀下的不朽情结;二是古代中国人相信人死之后,会到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叫阴间。人们生活的世界叫阳间。阴间和阳间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在阴间的亲人可以保祐阳间的后代生活得更好。而阴间的亲人也会通过阳间后代的祭祀得到好处。这是阴阳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对阴阳二界都很重要。所以,才有“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古代家国一体,所以对各家各户的人们来说,祭祀也一样的重要。正是因为这种文化传统与信仰,所以,中国家庭中,需要有男孩子来继承香火。使家族绵延不绝。
至于不朽情结,体现的是儒家集体主义精神。所谓立德、立功、立言,可以使人不朽。不朽也是有层次的。有功于天下的,可以永垂不朽,比喻大禹、孔子、秦皇、汉武等等,这是第一层。有功于一国一乡,可以在一国一乡不朽。这是第二层;如果对天下国家都没有什么杰出贡献,那么起码对家庭是有贡献的。子孙后代记住祖先之德,这是不朽的第三层。有后代祭祀,名字写在家谱上,子孙后代知道,也是不朽。这种文化信仰和文化精神,对社会发展是益的。这是它能传承几千年的原因。
把深层的文化原因讲明白了,现实中的操作,就容易理解了。
对于没有政治地位的人家,也就是庶民阶层。其实是不存在嫡子与庶子之分的。因为嫡庶之分,是因为有妻妾之分而产生的。大户人家为什么要三妻四妾,根本原因是为了多生育后代。继承香烟。正妻所生的孩子,就是所谓的嫡出。妾侍所生的,就是庶出。正妻只能是一个,妾侍可以有很多,所以“庶”本身有“平常”和“众多”之意。
为什么是嫡长子继承?本意也是为了继承人最大程度地立住。因为古代婚姻制度,是讲究门当户对的。正妻一般是门第高贵,资源众多。可以对继承人最大限度地进行帮助。以《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贾环为例,宝二爷的舅舅是京营节度使王子腾,环三爷的舅舅是荣府奴才赵国基。在确定贾家接班人的时候,宝二爷有优势还是环三爷有优势?这一点,是不说自明的。
但对于一般的庶民来说,无所谓嫡庶之别,因为绝大多数人来说,能娶到一个老婆就已经很满足了。如果妻子死了,当然可以再娶,称为续弦。但续弦也是正妻,所生的孩子,也是嫡出。但在等级制度之下,平民家的嫡,大约没有贵族家的庶地位高。这就是《红楼梦》中袭人不愿意家人赎身的原因。刘姥姥是一个农民的正妻,到了荣国府,见了周姨娘、赵姨娘她也要称姨娘,二位姨娘比刘姥姥高出一辈。而她称王熙凤为“二奶奶”,这就高了两辈,称王夫人为“太太”则高了三辈,称贾母为“老太太”就高了四辈了。这就是家国一体之下的身份差异。为什么做为侄媳妇的王熙凤可以训斥赵姨娘,而赵姨娘也还真怕她。因为王熙凤是奶奶,而赵姨娘只是姨娘。是官身等级的差别。
在官爵政治地位的承袭上,嫡长子是第一顺序。遵循的原则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如果嫡子很多,那就嫡长优先。
如果没有儿子,有女儿的话,当然可以招赘女婿。但从男性血缘关系上来讲,后代的血统上的纯洁性就不能保证了。所以,从本家中过继近亲,是更常用的方法。这样,如果招赘女婿,可能损害本家有继承可能性者的利益,从而引起本家的排斥。因为古人大都认同男性血缘继承,所以,异姓继承在时过境迁后,会认祖归宗。但这样的做法,其实是违背了当初替人接续香火的诺言。应该会被人遣责的。但是,现实的情况却并非这样。对出继者的复归本姓社会是认同和支持的。这种支持,就是对血缘关系在家族传承中起主要作用这一原则的认同。明朝首辅申时行的祖父就曾过继给舅舅徐家。所以,申时行一开始姓徐,后来恢复了姓申。
清代《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就是过继给本家叔伯的。他的生父给人做师爷,攒下了不少家产。但分家的时候,因为沈复出继了,就没有他的份了。这样,才有了中《坎坷记愁》中的穷困悲凉。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儿子叫曹颙,曹颙死后,并没有留下后代。这样,就相当于曹家曹寅这一支的香烟断绝了。因为曹寅是康熙皇帝的发小,皇帝不能看着自己的发小无后,于是,在曹颙去世后,康熙把曹寅的侄子曹頫过继给曹寅为儿子,并继承曹寅江宁织造的官位。江宁织造的官位看似很光,但未必就是财富。因为曹寅在位的时候,康熙下江南有几次住在曹寅的织造府。为皇帝花的钱,只能是织造府出,因此,织造府亏空了巨量的资金。这些亏空,直到曹颙的任上,都没有还清。曹頫上任的时候,表面上看似繁华,其实内部已经是负资产了。
明代有个著名的过继儿子失败的案例,很有意思,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很好地了解关于古代继承的深层次问题。明武宗朱厚照,是明孝宗朱祐樘的儿子。明武宗死的时候,没有儿子,按惯例,就要为其过继一个儿子来继承皇位。这是按照”父死子继“的原则。如果武宗的后一辈中没有合适的,也可以按“兄终弟及”实施。因为是长子继承,长房的代际更替更快,如果自己无子,下一辈中,就很难找到代替的。这也就很正常了。朱元璋的后代中,燕王一支以“高瞻祈见,祐厚载翊……”排序,武宗是“厚”字辈中年龄较大的。所以,他死后“载”字辈中,要不是没有人,要不就是年纪太小,不适合上位。因此,朝廷通过商议,便以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做为接班人。这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按照常理,朱厚照必须过继给明孝宗朱祐樘做儿子,然后,才算是“兄终弟及”。当时的朱厚熜已经十六岁了,这里边的关节他当然明白。但是,一个十六岁的孩子,突然离开自己的亲妈,把伯母张太后当成母亲,他在内心接受不了。可是,不接受的话,皇帝就当不成。于是,朱厚熜就假作不知,先把皇帝之位接了。然后,再利用到手的皇权,把过继当儿子这事给否定掉。所以,嘉靖朝的“议大礼”,本质上就是一个关于过继儿子的问题。
嘉靖通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成功的否定了自己过继给朱祐樘当儿子的事。嘉靖的目的达到了。但是,却在文化信仰和政治制度上,造成了很大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假如朱厚熜没有过继给孝宗朱祐樘当儿子,那他当皇帝的合理性在那里?如果他死了之后,宗庙里的排位怎么安排?议大礼之所以闹腾了几十年,就是因为这些问题在今天看来很无聊,但在当时,却是政治生活中最重大的事。嘉靖的做法是,给自己的父亲朱祐杬也封个皇帝,列为祖宗,称睿宗,这样,他自己就成了睿宗之后。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按柏杨的话说,朱祐杬本来是没有资格进大明朝的宗庙里上桌吃冷猪肉的。因为他儿子当了皇帝,就把父亲硬塞进来。假如阴间里真的有这样的一个宴席,当朱祐杬坐上桌子的时候,不知是否会被哥哥朱祐樘和侄子朱厚照一巴掌打下去。由此可见,中国文化更关注的是现实。
如果读了嘉靖朝的这段历史,就会明白晚清时期,慈禧太后在同治帝死后,为什么要用未成年的光绪接班。光绪死后,又为什么要用三岁的溥仪接班?本质上是为了保证太后的利益,以就是前皇帝自己家庭的利益。
嘉靖朝的这种事情,在汉代就已经发生过。汉成帝去世后,因为赵飞燕的原因,没有留下儿子。于是,汉哀帝接了班。其实也是过继给汉成帝当儿子。汉哀帝继位后,汉成帝的母亲王政君,就成了太皇太后,赵飞燕成了太后。但是汉哀帝自己的母亲丁太后和祖母傅太后,都还活着。这样宫里就存在着四位太后级别的人物。从感情上说,汉哀帝对自己的母亲和祖母肯定更好一些。这样,王政君和赵飞燕在某种程度上就被架空了。而且这种情况是无法解决的。只要汉哀帝在位,傅太后和丁太后就更有权势。
可惜的是,汉哀帝和明代的天启皇帝一样,只干了七年就死了。王政君因为有了傅太后和丁太后的教训,在立汉平帝为皇帝时,小皇帝的母亲也好,奶奶也罢,一律不准跟随进京。这样,后宫就平静了。我想汉代的这段历史,慈禧太后一定知道。但明武宗的母亲张太后一定不知道。否则的话,她也不会被侄子朱厚熜打入冷宫了。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不过是闲聊之意。现在的时代与古代不同。这些东西其实已经没有用处了。但作为历史,还是可以了解一点。
假设古代有这样一户,除了庶出一个儿子以外,嫡出都是女儿。这种情况是会让庶出子继承家业还是招女婿?
你是宫斗剧看多了吧,嫡庶之分没那么重要。古人早有处置预案,“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了解一下。庶子也是家主血脉,有庶子那轮得到女婿?就算连庶子都没有,正常也是过继侄儿为子,实在要招赘,那也是以外孙为继承人,女婿始终是外人。
假设古代有这样一户,除了庶出一个儿子以外,嫡出都是女儿。这种情况是会让庶出子继承家业还是招女婿?
某富家独苗男,英俊潇洒,颇有文采,家里有能干漂亮的老婆,替他打理家业,富家男则借口读书四处浪,成年不着家,嫡妻一个人自然也生不了娃,所以,家有恒产却膝下空虚。
某日,在外浪的富家男迷上一个庵堂的小道姑,就死皮赖脸地住进庵里,美其名曰借清净之地读书呢,其实是方便对小道姑展开死缠烂打,反正最后把小道姑迷住了。
然后呢,小道姑怀孕了,富家男高兴得很,说自己还没儿子继承家业呢,生下来刚好。对嫡妻来说,这是妥妥的渣男啊!
再然后呢,富家男偶感风寒,居然死在庵堂里,小道姑没了依靠,凄凄惨惨戚戚,不知道该咋办,安葬了富家男,托人给嫡妻送信。
嫡妻那边接到丈夫死讯后,宗族里就成了鳖反坛,这个拉着儿子要寡妇嫡妻过继,那个也拉着儿子来,闹起争继来,不可开交。
嫡妻对那几家孩子都不满意,但猪爸爸规定的大明律,户绝之家是强制过继立嗣的,除非你没有族人了。
富家男虽然是独苗,但他有庞大的亲族,嫡妻想拒绝过继是不可能的,也是被宗族逼得热锅蚂蚁似的。
再说小道姑,生了一个儿子,也知道富家男家里无子,就托一个熟人把孩子送给嫡妻,以免富家男绝后。但是,这个熟人在中间出了差错,具体是啥忘记了,反正孩子没送到富家男家里。
嫡妻得知丈夫在外面有个奸生子,那是喜出望外啊,大呼天不绝我,一边派人去找孩子,一边和宗族周旋,那段剧情特别精彩。
后来终于找回小道姑的儿子,嫡妻让他认祖归宗继承家业,同时粉碎了宗族企图吞没她家业的阴谋。
====
上面的故事是俺少年时期看过一本弹词故事,名字忘记了,类似陈端生的《再生缘》那种,是清朝人写的明朝故事。
读这本书的时候俺才初中,对文中那个厉害的御姐嫡妻佩服的不要不要的,觉得富家男太瞎眼了,这么好的老婆居然扔家里。要不是嫡妻威武,把富家男外面的奸生子接回来,这偌大的家业就要被人吃绝户了。
从这个故事可知,在古代,尤其是明清,别说庶子比嫡女尊贵,就是奸生子,因为多了胯下的几两肉,继承权也在嫡女前头,在封建王朝里,去歪歪女子比男子尊贵,怕不是喝多假酒了醒不来吧?
记住咯:在专制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阶级之分,永远大于嫡庶之分,你去看看有几个嫡女地位超过庶子的?去瞅瞅有几个嫡女皇后敢不敬庶子皇帝的?即便有像李裹儿那样的嫡女,敢瞧不起庶兄李重俊,但她爹还不是立了庶子做太子?不也没让她当太女?
所以,题主不要受嫡庶神教的误导了。
如题主假设的条件,某户只有一个庶子,一群嫡女,那家主和嫡妻肯定得把这个庶子当心尖尖看待。
而绝不是嫡庶神经歪歪的那样,嫡妻去弄死或者弄废庶子,敢那样绝她丈夫的后、她丈夫得把她活撕了。
毕竟,像郭槐那样因为嫉妒奶娘,间接害死亲儿子,不得不立外孙为嗣的例子不多哦。况且,郭槐那也是过继外孙,而不是让女婿继承家业。
而且郭槐后来后悔了,所以才苦口婆心规劝闺女贾南风和庶子太子搞好关系,可惜她闺女没有她的见识,到底弄死庶子自绝后路。
再看题主的第二个假设,庶长子已经确定继承人地位了,嫡妻又生出嫡子来,这时候该谁当继承人?
可以参考庶子李忠,和以庶升嫡的李弘,庶子让位。
还有庶子李适和嫡子李邈,李邈因为亲娘的缘故,没干过庶兄。
可见,啥情况都有。还是要看本人在爹心中的地位了。
当然,这是嫡庶子年龄相差不大,如果像隔壁棒朝那位成年庶子和娃娃嫡子,那小嫡子只有被大庶子弄死的份了。
还有宋朝的包拯,嫡子嫡孙都早亡夭折,老包绝后了,后来,他儿媳妇听说被老包送回娘家的某个婢妾回家不久就生了一个孩子,是老包的儿子,儿媳妇就去把婢妾子小叔子接回来抚养长大,因此还受到朝廷的嘉奖。
老包儿媳妇为啥要去接回来那个婢妾子?和开头故事里嫡妻接回丈夫的奸生子一样,不能让公爹/丈夫无后。
所以,不管是庶子,还是奸生子,哪怕是个傻儿,只要有钉钉,就是他爹的合法继承人,继承权永远在闺女前头。就是这样。
假设古代有这样一户,除了庶出一个儿子以外,嫡出都是女儿。这种情况是会让庶出子继承家业还是招女婿?
看电视和小说,有的确实生不出来儿子的,直接把蔗子交给嫡母养。
假设古代有这样一户,除了庶出一个儿子以外,嫡出都是女儿。这种情况是会让庶出子继承家业还是招女婿?
旧时男尊女卑,立嫡不立长,传子不传女。
儿子是继承家业的传宗接代,女儿是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
就是皇帝,太后没有儿子,只有女儿,皇帝也会从小其他妃子的儿子中选立太子。
后周郭威没有儿子,只有女儿,却把皇位传给了养子柴荣。
农村有祠堂的,族谱上都把男丁列为主序中,嫁出去的女儿和待嫁的女儿都在副序里。族长都是男性来继任。
家里都是金花,就从老大、老二中选一个招女婿,生出孩子姓娘家,将来继承祖业和家业。
一般家谱有甲乙丙丁等,当甲老大无男丁,就从甲老二、老三等甲字辈中依序挑选出男丁来继承。大老婆没有儿子的,就从二、三、四等小老婆中的儿子补上。决不会有空仓。
《金瓶梅》就是实例,西门庆的大老婆生不出男孩,西门庆就一再娶进小老婆,结果七八个小老婆总共才生一个女儿。他不甘心,还要继续添加小老婆,一直要等到生下男丁为止。
封建规矩多而严,男女不平等,徒唤奈何。
假设古代有这样一户,除了庶出一个儿子以外,嫡出都是女儿。这种情况是会让庶出子继承家业还是招女婿?
首先爵位庶子是无权继承的,但庶子可过继给主母,成为嫡子,一般有子的情况下是不会招婿的!最后就是又有了嫡子,庶子可能又会成为庶子,也有可能跟嫡子一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