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和王世襄是如何认识的?
在天涯看过一个帖子,是扒马未都的。其中有这么一小段,涉及到马未都认识王世襄的经过:
马未都也是人精(其生活轨迹和冯师惊人相似),早年是工人,后来写了篇文章《今夜月儿明》靠这个进了《青年文学》任编辑,编稿摄影一把抓。苏童、王朔等作家成名之前都和马爷交往过,都在《青年文学》发过文章,其人善于当伯乐。后来喜欢上古玩收藏,在看过文玩大师王世襄写就巨著《明式家具珍赏》后,直接扎到人家里请教,后来三天两头往王世襄家跑,最后终于得其真传。在七八十年代古玩便宜如粪土的年代收藏了大量文物(经常在出差的时候去村里收货),最重要的是马爷不光收还善于卖,低买高卖聚集了大量财富,也得罪了很多人。马未都并不善于创作文学作品,没有靠得住的著作,且为人机狡,所以成名后被人称为只是一个商人不是文人。后来马未都接受媒体采访,也曾谈到自己与王世襄交往的趣事:
上世纪80年代我就跟王老认识了,那时候我只有33岁,他当时70多岁了,应该是以祖孙辈而论,但只要谈得投机,他就不让我走,留我留到半夜,还要去给我炒一个菜。要我说,他是一个真正的美食家,能吃又能做,做菜非常好吃和讲究。两个人的描述略有出入,那个网友的意思是,马未都作为后辈,经常厚着脸皮跑去王世襄的家里,三天两头的去,才跟王世襄攀扯上关系,认识了王世襄。而马未都自己的描述是,王世襄很看重他,谈得很投机,还亲自下厨给他炒菜,关系非同一般,说忘年交不为过。
马未都没有讲一开始他们是怎么认识的,但是大概还是可以推测出来,文学青年马未都在京城文艺圈小有名气,交友甚广,喜欢上了收藏,而王世襄又是当时文物收藏界的研究大家,马未都作为后辈没事就主动去王世襄家里请教请教,学点文物鉴赏的本事,而老人家也是平易近人,引为同趣小友,乐于提携后进,二人因此相识,成了忘年之交。
马未都的古玩鉴赏能做到现在这个水平,我相信从王世襄那里得益颇多。
王世襄平时交游的都是启功,黄苗子等文艺圈里的大佬级人物,马未都忝列其中,可算是在圈子文化里登堂入室了。
马未都和王世襄是如何认识的?
王世襄的父亲王继曾是北洋时期的外交家。做过北洋政府外交部的政务司司长,出任过驻墨西哥和古巴的公使。母亲金章是著名画家。其本人在燕京大学(现在的北大)读书时是学校著名的“玩家”,曾因为带蝈蝈上课被赶出过课堂,因为好“玩”,王世襄先生在文玩方面颇有建树。抗战胜利后曾参与追讨日伪时期流失文物的工作,在国内一年时间追回两千多件散失文物,赴日一年,追讨被夺走的珍本、善本图书106箱。
马未都是空军总医院原政委之子。据说两人是因为淘明清家具认识的,认识之后马未都就总往王世襄先生家里跑。
马未都和王世襄是如何认识的?
硬攀上去的。不得不说,马未都是个有心人。俗话说,江山自有才人出,在马未都先生那一代人当中,他算是人精了。
(收藏家马未都先生)
话说当年,古董文物不值钱。一是因为,大家都没钱;一是因为,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不够。老古董没人要,那些学富五车的老学究,也必然受到了冷落。
王世襄先生是世家子弟。他学问很大,好吃会玩,可是,他的那些架鹰、斗蛐蛐的老经验,在当时,也没啥用武之地呀。当年的马未都先生,就是一位业余玩票的,他挖空心思去接近王世襄先生等所谓的“遗老遗少”,是他事业起步的重要的决定性的一环。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记得当年,有朋友挨家挨户借身份证炒股,大家都说他想钱想疯了。事实证明,他的先知先觉,使得他捞到了第一桶金。当年曾经被鄙视的人,却成为了眼光独到的人精,人见人夸,可见,时事不但造人,也能改变人们的观念。
挣钱能力的大小与研究水平的高低,甚至与所谓人品的好坏相比,都不是一回事儿。比如,我年过八旬的老岳父,是国内的文史专家,我看过他与王世襄夫妇之间相互通信的几封原件,乃是文人之间的清谈,哪里有什么金钱利益的纠葛?谈古论今?可也;谈钱论金?那就俗啦。
其实,当今的体制内的文史专家,一般,不能碰文物收藏,这是职业道德和操守。马未都先生,正是抓住了历史给予他的机遇,从而一步步做大的。现在,大众追捧马先生,与业内的不予置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吗?倒也未必。在老一辈的知识分子的心中,还是留有一点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情怀的。俗话说,人各有志嘛。
马未都和王世襄是如何认识的?
王世襄先生是收藏界的大师级别的,尤其在明清家具这方面的研究,收藏的海南花梨和小叶紫檀家具不尽其数。马未都应该是王世襄的弟子,从先生那学习到了收藏的真正精髓,把玩更上了一个层次。(仙作家具,文化传承)
马未都和王世襄是如何认识的?
见面认识的
马未都和王世襄是如何认识的?
缘分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