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大多提及孔子却很少提倡老子?
说到教育,当然要从文化谈起。把教育以最简单的语言来概括,那就是以文化之。把中国文化以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起来,那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三教之中,释家是外来文化,因为在本质上与中国文化深层内涵上是相通的,所以,成为三教之一。但佛道二家都有宗教出世的成分,只有儒家始终不离世俗化的本色,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所以,儒家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佛道二家为辅助。从正宗本土文化来说,虽然有很多家,战国时有“百家”之说,但重要的也就六七家。汉代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有《论六家要指》其中的六家是是儒、墨、名、法、道、阴阳。但百家中最重要和根本的,其实就是儒、道两家。而且,老子和孔子的时代也比较在前。后代的各家,大都与这两家有些关系,或者在两家的基础之上各执一端的结果。
孔子时期所整理的《六经》,是对之前三代文明成果的总结。包含了文化的各个方面。但六经之中,最重要的还是《易》,因此,《易》又被称为“群经之祖”。儒道两家思想都来源于《易经》。儒家代表了中国文化中阳刚的一面,其基本精神象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所以,儒家讲有为,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而道家代表了中国文化中阴柔的一面,其精神象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故道家讲无为,讲顺其自然。这是儒道二家思想的大体。
既然是无为,那还学什么?既然是有为,那就当然要学。而且还要终生的学。儒家的《中庸》,给出了人生追求的价值标准,而《大学》又给出了人格修养的目标和步骤。无论是诚正格致,还是修齐治平,都需要一生的功夫,终生学习才行。
孔子自己整理六经。对之前的文化进行去粗取精,留下经典。这些经典是有意义的,必须传下去的,这样,就必须教给别人,让更多人去了解。所以,孔子就办了私学,成了教育界的祖师爷。因为他是第一个办私学的人。所以,他是真正的教育界的泰山北斗。在孔子之前,官师一体,是没有专业老师的。孔子是教育事业的开创者。所以,后来两千多年,进入这一行的,自然不能不提孔子。
以境界而言,老子大约相当于佛家的看破和悟透,既然万法归空,那也就不必折腾了。这大约类似于参破悟透的佛的寂静之境,无为无情嘛。而孔子的境界相当于菩萨,虽然也是悟透了,但是依然有情,为众生奔波,为人世操劳。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在佛家的境界层次上来说,佛大约高过菩萨,但对有情众生来说,菩萨是有用的,而佛是没用的。如果一切勘破,还用求吗?这就类似于老子的无为。所以,教育上不提老子也就很正常了。
我们再从儒道经典的具体内容上,来对比一下。儒家的经典,是所谓的修齐治平之学。当然是每个人都要学的。通过学习,可以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能力,境界。所以,人的一生,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最后达到君子的人格标准。当然,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圣人的境界。达到圣人的境界,就可以不犯错误,内圣就可以外王。当然,内心达到圣人之境,也不一定王天下。但是,境界高远,天下景仰,可以称为“素王”。就如孔子这样。因此,儒家之学,是人人可修习的。对大多数人来说,修习儒家,就是为了成就君子人格。也就是止于至善之境。而老子的《道德经》与儒家经典不一样。上面说了,儒道是中国文化的阴阳两极。儒家属阳,也就是说,儒家的所有手段和方法,都是光明正大,可以拿出来说的。大家一起修练。谁天分好,用功勤,谁的成就就高。这就是阳谋。老子的《道德经》被称为“君人南面之术”,也就是最高统治者治理天下用的。治天下,当然也包括打天下,它除了阳谋之外,必须还要用阴谋。所谓的阴,就是不能拿出来说的。一说出来,就无效了。《道德经》中充满辩证的思维方式,它的思想,对后世的法家、兵家等都有重要影响。因为这些东西,是不能让全体人民都学到的。如果全体人民个个都搞阴谋诡计,尔虞我诈。那社会会成为什么样子?
以上是我个人的精浅理解。权当抛砖引玉。请看到的朋友批评指正。
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大多提及孔子却很少提倡老子?
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大多提及孔子却很少提倡老子?这是一个主要关乎教育思想的问题,我们理解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就会明白了所提问题的原因。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学说和孔子的事迹,弟子们各有记录,后来编成一本书,就是《论语》,有人根据《论语》对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研究,并写成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该书较全面地从孔子的世界观、关于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等方面总结分析评介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全书共分十章,有六章的内容是谈孔子教育思想的。从第四章开始,孔子论教育的作用;第五章,孔子教育的目的;第六章,孔子教育的内容;第七章,孔子的教学方法;第八章,孔子论教师;第九章,西方一些学者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分析了孔子的思想传入西方的情况。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一生为了培养实用人才而进行贤能教育。在“德、才”两方面,这一点与我们现在选拔“德才兼备”的组织原则也是一致的。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孔子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的教学方法:倡导善于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学习的过程和态度,“因材施教”注意学生“学思行”的结合;善于运用问答的教学形式,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注意关于道德教育任务的培养,向学生传授“知”“仁”“勇”三方面的知识,这是知、情意的道德教育的基本过程。这些内容基本上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特点,可以看到孔子作为一代名师的优秀之处。
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大多提及孔子却很少提倡老子?
你好笔者我是文化领域的创作者颠强时代
在中国的教育系统里一直推崇孔子为教育界的先驱,把他奉为教育界的风向标,而为什么不尊崇老子,这主要和这两位圣人的学术思想有关系。
这两位圣人有什么不同的观点呢?
对于孔子我们先普及一下孔子的人生经历,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著有《论语》一书,孔子的学徒遍布五湖四海,用桃李满天下这句话形容,其实一点也不为过,并且在他这些众多的门徒中出了“七十二贤人”,这“七十二贤人”可以说完全的继承和宣扬了孔子的学术学说思想,让孔子的学说遍布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并且孔子还热衷于创办私塾学校,广收门徒,可以好不夸张的说一生致力于教育和学术研究,诠释了一个老师的职责,和对待学术的正确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正是孔子提出来的,并且“活到老,学到老。”为人谦虚谨慎,为人师表总有一副带头的作用,他的学生也都尊称他为老师,所以孔子起到了一个好老师的作用,他的学数学说思想也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认可,两千多年以来一直也在推崇他学术学说,对于后世他的学术能对后代的教育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在后代的教育中大多提到的是孔子,一直也在推崇孔子。
而为什么不提倡老子呢?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他的学术思想适用于道教这一单向的门派,并不适用于广大人民群众,这也有了为什么在道教中推崇老子为道教的创始人,把他奉为道教的开派祖师。
最后总结:
孔子和老子代表着两个不同的学派,他们炫扬的学术思想不同,相对比之下孔子的学术思想更多的是面向广大民众,范围比较广,而不是单一的狭小层面,也就造成了在中国教育用为什么提倡孔子,而不是提倡老子的局面。
我是颠强时代,各位读者有什么想法可以评论出来,我们共同交流学习,如果喜欢能否留个关注。
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大多提及孔子却很少提倡老子?
你好!很热议回答你的问题!我是南风88
虽说二人都是古代政治思想家但二者的教育思想还是有挂钩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1、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4、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得到知识。
5、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6、不耻下问:提倡人人好学虚心求教。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的基本素质。
尽管孔子的教育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显出它的某些不合时宜,但其中的基本原则永远不会过时。溯源数典,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座丰富的宝库,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现在的中国教育完全是机械化、标准化生产,培养出的学生千篇一律、毫无创新和特色。所以,必须根据各人不同的性格、爱好等特点因材施教,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作用。
老子的教育思想道家认为人一生下来所具有的天性就是最好的,是完美的,最值得人们保护,这就是老子所反复提倡的“抱朴”(《老子》十九章)、“复归于婴儿”(《老子》二十八章)、保持“赤子”(《老子》五十五章)之心的原因所在。既然人性天生是完美的,那么任何人为的道德教育都是不必要的,而且都有可能破坏这种美好的天性。正是出于这种看法,老子反对道德教育。
老子反对教育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对知识的看法。儒家及一般世人都认为人类的知识越多越好,而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道家对世俗人所重视的知识有着天然的反感,因为在道家看来,人类的知识越多,人类所失去的淳朴天性也就越多,而由此引起的欲望也就越大。淳朴天性失去的越多,欲望越大,社会就越发的动乱,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所以老子主张回到不要文化、结绳而治的时代。既然反对知识(老子并非绝对地反对所有的世俗知识),自然反对知识教育。以上两条反教育的原因,实际上涉及德、智两个方面。无论从德的方面,还是从智的方面,老子认为都无须教育。
正是因为老子的教育思想与一般人的看法有一定的距离,不适合“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这一客观社会的需要,所以老子不可避免地无法成为教育史上的最成功者。
综合上述二位观点论述:孔子在中国教育历史上的贡献对后人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而老子是因为老子的教育思想与一般人的看法有一定要距离,后人都不怎么理解反教育的看法。所以,必须根据各人不同的性格、爱好等特点因材施教,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作用。
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大多提及孔子却很少提倡老子?
因为中国现状是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还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教育。
如果达到道家思想的教育,那世界是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的。也没有尊卑贵溅,贫富穷苦三六九等的社会分配制度的儒家思想教育制度。现在,人们还没有真正理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真正含义。因为在道家的思想里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指人为了人类自己的生存法则。即,必须遵循人道的自然法则,而不是猪道、牛道、狼道、狗道……的自然法则。如果人类违背人类自己的道的境界自然法则,世界将不复存在。这才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道家思想的真谛。
道家教育是纯洁的共产主义教育,容不得违背客观规律的教育。它都是顺其自然的社会规律法则。也就说现在世界上只有中国在坚持真理,遵循追求客观规律法则在治国。但,只是追求,遵循而已。
现在并没达到和并不是共产主义社会,并没有达到道家思想的教育思想理念的高度,更不是道家的纯淨纯粹的最高境界的教育。
现在世界上也仅中国是社会主义教育阶段,其他国家主张烧杀抢掠仅仅与儒家教育刚刚贴边,更谈不上最高境界的道道家思想教育。因此中国的教育大多提及孔子
,却很少提倡老子。
因为现在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并不是最高境界的道家思想教育,而是儒家思想中后期的思想教育,即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时期的过渡阶段的教育阶段(仅指中国,目前美国的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制度距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时期的教育遥不可及)。
所以,现在中国的教育还停留在孔子的儒家思想中晚期教育阶段,还提不到道家思想教育的高度。因此,中国的教育界大多提及孔子却很少提倡老子。
以上就是我对题主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对你有到帮助。谢谢你的提问。
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大多提及孔子却很少提倡老子?
两人都是著名的思想家,但其主张有很大的差异,老子的道家思想主张是无为而治,一切顺应其自然规律而来行事。孔子的儒家思想则不同,主张仁政。相信君权神授。二人的政治主张都为封建统治者所用过,但孔子的思想渐成中国封建文化思想的正统,为封建帝王所推崇,进行推广其思想教育,影响巨大。
孔子的思想有一套完整的教育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体系比较完整,而老子的传播方式则受众较小。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义)、诚(信)、弟(悌)、智(知)、忠、礼、勇、恕、廉、温、恭、宽、良、耻、让、敏、惠等项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这些主张在今天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老实、谦虚、时常复习等教育主张。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因此孔子弟子门人众多,为其广泛传播打下了良好基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