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我们每个人开始都是林黛玉,活着活着就成了薛宝钗”?

为什么说“我们每个人开始都是林黛玉,活着活着就成了薛宝钗”?

这话肯定是深通人情世故的人说的。也是很有道理的。《红楼梦》里的钗黛二人可说是春兰秋菊各擅胜场。作者创作的初衷大约既不是褒林抑薛,也不是捧钗抑黛,而是通过春兰秋菊,不同特色的美,最终都走向毁灭的结局,来反衬社会道德,特别是婚姻伦理道德的不合理,以及生命中永远无法解决的缺憾之美。正如张爱玲所言,红玫瑰,白玫瑰,娶到的那一个,总是不好的。白玫瑰会成为饭粘子,红玫瑰会变成苍蝇血。而娶不到的,白玫瑰会变成窗前明月光,红玫瑰会变成胸前的朱砂痣。

钗与黛的差别到底在哪里呢?当然可以找出很多。我认为最本质的是宝钗经过了社会道德的驯化,在她的身上体现了当时社会道德对女性的要求,也就是所谓的女德。而林黛玉没有经过道德驯化,她的身上更多的体现了人性的本真。这才是作者把钗黛对举,形成春兰秋菊之势的原因。

道德,是教化的结果。而封建时代所谓女德的传承,是通过家庭的言传身教,一代代传下来的。而不是学校教育,和读书学来的。这一点上,林黛玉与薛宝钗有很大不同。林黛玉很小的时候,她的母亲就去世了。所以,女德的传承就中断了。而封建的道德教化,是有违背人性的地方。特别是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更是如此。林黛玉没有了母亲的教诲,恰恰保持了人性中本真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就是缺失。所以,我曾在回答一个问题的时候说,林黛玉的教养比不上薛宝钗,说得就是这个意思。或许是我表述的不太清楚,引来一些嘲讽说:“笑死我了,林黛玉的教养竟然不如薛宝钗。”试想,如果林黛玉的母亲不死,一定也会对她进行女德培养。让她“存天理,灭人欲”林黛玉就不会在与贾宝玉的关系上体现出一种人性的本真状态了。

总之,林黛玉的状态,就是人性的真实状态,有棱角,有脾气,有性格,有情怀,悲伤就哭,高兴就笑,生气就发怒等等。而薛宝钗的性格,是经过社会道德的塑造和打磨的结果。她深通人情世故,常常会压抑自己的情感,顺应社会需要。明白了钗黛二人个性上的本质差异。题目中的话自然就显示出来了。每个人生来都是自由自性的。谁也不想被拘束,被管制,被打磨。人遇到社会的改造的时候,第一本能就是抗拒。这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个性。个性完全不同的事物是无法相处的。必须有了共性之后,人与人的相处,才有可能。所以,社会道德的培养,本质上就是一种共性的培养。当在社会上生活久了,碰的钉子多了,慢慢的,棱角就被磨平了,就会变得圆滑起来,世故起来。这时的人,就从个性状态走向共性状态。也就是从林黛玉走向了薛宝钗。

人性的本真之美与社会道德的雕琢之美,各具情态,各有风貌,各美其美。这也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各有自己拥护者同情者的原因。

为什么说“我们每个人开始都是林黛玉,活着活着就成了薛宝钗”?

人们开始是林黛玉,尖酸刻薄,古怪多疑,我行我素,这样性格是吃不开的,在生活上,职场上要吃亏,经过无数次的碰壁,总结经验教训,于是变聪明了。

觉得应该学学薛宝钗处世园滑,攻于心计,智商情商都高,这样才能左右逢缘,才能在社会上更好的生存下去。

何乐不为之,于是人活着活着就变成薛宝钗了。

为什么说“我们每个人开始都是林黛玉,活着活着就成了薛宝钗”?

林黛玉美丽,清髙,孤傲,小心眼,多愁善感。然随岁月之流失,蒼桑之变化,人事之变迁,家庭之波折,锅碗瓢盆交响曲之演奏。什么美丽清高孤傲,自然淡出别人的视线,还不如象薛宝钗那样,世俗点,平淡一点,圆滑一点,寡言少语一点。一句话,为了生活。时位移人啊!

为什么说“我们每个人开始都是林黛玉,活着活着就成了薛宝钗”?

时位之移人也。人在社会与大自然面前,只是蜉蝣与蚂蚁。当以生存为要。

林黛玉不随时势而亡,

薛宝钗随波逐流而昌。

顺势而昌,逆世而亡。

为什么说“我们每个人开始都是林黛玉,活着活着就成了薛宝钗”?

这个题目是一个人从理想走向现实的历程,也是人生情感转变的过程。前后的形象反差之大,以及情感由鲜活转向麻木,都有一点像鲁迅笔下的闰土。

每个人初入社会,本性都是单纯善良的。心田犹如没有经过污染的净土。这种状态就如林黛玉一样,所言所行皆出自于本心,不问功利和目的,是一个人真性情的自然流露。

然而,走着走着,人生经历得多了,遭遇的碰壁也多,方知那直性子无城府的善良,却会让自己多走许多弯路。而随着心理创伤的疗愈,也会在不经意间由“我想怎么说怎么做”不知不觉地转变成“我应该怎么说怎么做”。

因此,人走得越远,言行举止便会越发圆滑。有一天蓦然回首,却发现人生的本真早已经遗忘在了来时的路上。

这个时候的自己更像是一个符合大众需求的标准。然而,也如宝钗一样,纵然为人处世能够左右逢源滴水不漏,却难免给人以内心失真之感。

为什么说“我们每个人开始都是林黛玉,活着活着就成了薛宝钗”?

看到一个问题,“我们每个人开始都是林黛玉,活着活着就成了薛宝钗”这个话怎么怎么熟悉呢,感觉像我说的呢!果然一翻我的文章,发现真的和我的原话差不多。

人之初性本善,年少时单纯直率,就像林黛玉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不高兴就表现出来,不满意就直抒胸臆。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的事情的增多,活着活着就成了薛宝钗。活着活着甚至活成了夏金桂,活成了泼妇、悍妇。

从嫁给爱情,到嫁给功名富贵。

每个人初入社会,都是和林黛玉一样,不计较功名富贵,不问功利和目的。爱就是爱,不参杂功利因素。只要有爱,穷小子也可以嫁。

过着,过着发现,人的清高,也有代价,贫贱夫妻百事哀。没有钱,没有权,日子就过得清苦艰难。清高,也清高不起,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

于是,不知不觉从林黛玉变成了薛宝钗那样的实用主义者。

不得不说,薛宝钗选宝玉挺有眼光。宝玉漂亮,有家庭背景,姐姐是贵妃,属于皇亲国戚。嫁给宝玉,就是嫁给功名富贵。

薛宝钗不计较宝玉是否爱她,只计较宝玉是否有强大的背景。若宝玉不是国公府二公子,宝钗绝不会嫁。

从心无城府,到心机深沉,我们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曾经的我们和林黛玉一样毫无城府,一样不成熟。无城府的人总是被欺骗,被压榨,所有的付出都得不到回报,而且总是四处碰壁,明亏暗亏,吃了许多亏。

就这样走着走着,开始改变自己,开始变得像薛宝钗一样圆滑,一样世故,一样心机深沉,一样长袖善舞。为了自己的利益,使点小手段。后来便乐此不疲。

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初心早已丢失在了来时的路上。

从粪土万户侯,到追求青云直上。

林黛玉和宝玉一样不喜欢仕途经济,不愿意与那些道貌岸然的贪官污吏为伍。

然而,残酷的现实,将宝玉温柔富贵乡打得粉碎,将黛玉逼到泪尽而亡。

于是,人们开始醒悟,开始像贾雨村那样往上爬,像薛宝钗一样期待“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此时的人们在乎的是青云之上的官位,轻视的是金钏等丫头的生命。为了仕途,为了利益,可以牺牲一切。我们变成了当初最讨厌的模样。

活着活着,活成了夏金桂。

结婚前的女子都像林黛玉一样,温柔多情,有诗情画意,追求浪漫人生。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贾宝玉,都能遇上心灵知己。有的人就会遇到薛蟠,遇到一个不解风情,不知进取,只会花天酒地,喝酒赌博的坏男人。

女人不得不常常把男人从赌场里拉回来,从酒桌上架回家。于是,过着过着,林黛玉就慢慢变成了夏金桂,变成了泼妇,变成了怨妇。活成了自己最害怕的样子。

结语

生活是一个磨砺场,是一个大染缸。人们在生活的打磨下,有的人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个性,失去了棱角。变成了薛宝钗。有的人在生活的重压下,为了活着,不得不头上长角,身上长刺,与天斗,与地斗,最后变成了令人厌恶的夏金桂。活成了生命中最不堪的样子。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