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美国坦克t57跟法国坦克50b哪个厉害?
美线T57和法线50B坦克是“WOT”等游戏中相当出彩的顶级“弹夹车”,它们拥有还算过得去的装甲,比较突出的机动性和极为彪悍的火力,相比上弹缓慢的普通坦克,它们能在短时间内连续喷出好几枚炮弹,堪称换血之王,瞪谁谁怀孕。
但是说到“现实”……不是有句话吗?——WOT里发飙的全是图纸车,牛X的全是梦幻号,T57和50B就是典型,现实中它俩简直没法说。
先说T57,该型坦克是50年代美军基于M103重型坦克的一次改型尝试,当年美军搞了仨项目,分为轻、中、重型坦克研发计划,分别取名T41、42、43,T41后来成了M41“斗牛犬”,T42把脑袋摘给M46坦克,最后做成了M46A1和M47,而T43计划则做成了M103重型坦克。
当时美国陆军面临朝鲜战争和与苏联全面开战的压力,因此对坦克项目非常上心,所以陆军军械局对多、快、好、省的开发新坦克相当重视(这也促成了T42中型被解体开发M47、M46被陆军嫌弃等事件),因为有底特律方面给M46升级的成功经验,因此他们希望在还未完工的M103基础上开发一种新型坦克。
于是T57项目便诞生了,早期时该项目以T43E1命名,它应用了T43项目的重型坦克底盘体系,主要研究方向在于一种新型的“坦克摇摆式炮塔”。这种炮塔被分为上下两个结构,通过“耳轴”进行活动连接,下炮塔负责旋转,上炮塔负责垂直摇摆。
因为摇摆式炮塔结构比较整体,它不需要复杂的传统式推弹装弹,可直接用一个“弹鼓”预先将炮弹填满,这样便形成了可短时款快速射击的“弹夹炮”。
T57的弹盘一次能装填8发炮弹,理论上火力相当不俗,但问题恰恰出在这个“摇摆式炮塔”上,因为大量采用了液压和自动化控制技术,T57的炮塔表现的并不好,推弹器工作中状况连连,完全出乎研究人员的想象。
T57看上去好像是个三下五除二就能搞出的项目,实际却困难重重,耗费了相当多的时间精力。研究人员可算是为摇摆炮塔操碎了心,炮塔设计也越来越精密而脱离实际,最后连军械局都看出这玩意儿根本打不了仗,因为它连负责试验零件订制的加工厂都能累得气喘吁吁,这要是量产还能得了?
与T57同时进行的还有T54的改型计划,它其实也不过是M48“巴顿”的底盘扩展计划,美军希望给M48底盘安装3个不同的头部,以探讨坦克技术的可行性。由此出现了带自动装填机可三连发的T54、采用摇摆炮塔的T54E1、采用黑蜀黍牌人肉装填机的T54E2,其中T54E1同样砸锅在自动装填上。
所以现实世界的T57真没什么好说的,它拿了个M103的早期底盘,用了复杂的炮塔技术,并不是个成熟的产品,充其量就是个不靠谱的未完成实验车。
AMX-50B与T57有相似的地方,其实法国人用在50B上的火炮就是T57上这门120mmT123E1炮,法国人将之国产化后,命名为D.1203。也只有安装了这门120mm炮的AMX-50才能叫B型,之前的AMX-50用的是100炮。
当然,因为T57和AMX-50B都黄了,所以真正实现这门120mm坦克炮价值的是M103坦克,在M103上这门炮叫做M58 120mm坦克炮。
也就是说,从武装角度上来说50B与T57其实是兄弟,双方的差异只有底盘而已。当然,摇摆炮塔和供弹技术美国与法国也是有些差异的,主要体现在自动供弹技术上,法国人的50B采用了后脑勺弹仓,这个是弱点。而美国人则采用了转轮弹推和炮塔吊篮(出问题的也是这部分),从防护性角度来看T57比50B强了不止一点点,但可靠性方面……二者是乌鸦趴在猪身上,谁也别说谁黑。
总的来说,T57的综合防护能力比起AMX-50B还是强了不少,但法国坦克1200马力的充沛动力确实也是个亮点。真要放在现实之中开打,两车就看谁先打中谁了,但说到底,它们都不过是连淘汰货都算不上的流产方案。
现实中美国坦克t57跟法国坦克50b哪个厉害?
这问题有点唐突,毕竟都是图纸车和试验车,没有实车量产和实战。但如果要对比的话可以参考下网上资料和游戏里的参数。
T57的主要火控系统为炮手的M20A1周视镜、T32E2测距机和车长的T50全景式测距机、T33E2测距机。车长和炮手都在炮塔右侧,炮手在前,车长在后。车长舱盖上安装了6个。T36潜望镜。另外还有一个枪架用于安装12.7毫米高射机枪。炮塔转动以及火炮俯仰都由电机驱动。该型坦克的一个致命缺陷是弹药基数太少,炮塔内弹鼓只能携带8发,车身内只能携带10发,弹药基数总共只有18发。
T57坦克的研制进度非常慢,一些关键部件迟迟不能交付,这让美国陆军对该型坦克失去了兴趣。只有一辆T54E1的底盘上安装了T57坦克的炮塔,但该坦克还没有进入试验阶段就被迫下马。兵器局于1957年1月17日宣布计划终止。 游戏里数据
参数 初始数值 完全体数值
生命值 2250
最大射速(发/分钟) 7.74
最高穿透力(毫米) 194---323
最大装甲厚度(毫米) 203
最高杀伤力(生命值) 400----515
最大速度(千米/小时) 35
参数 初始数值 完全体数值
生命值 2100
最大射速(发/分钟) 6.4
最高穿透力(毫米) 325
最大装甲厚度(毫米) 170
最高杀伤力(生命值) 515
最大速度(千米/小时) 65 从这些数据看来如果放到现实中对战50B可能更胜一筹。毕竟机动能力好太多,双方又能打穿对方个人观点,希望对你的问题有帮助可以关注谢谢
现实中美国坦克t57跟法国坦克50b哪个厉害?
怎么说呢?如果没有坦克世界这款网游,飞驰在游戏世界里的t57和50b都将是被世人所遗忘的军工产品。现实中,当年美国带领的西欧北约联盟,就是对抗苏联华约阵营的一个国家联盟,单论常规战争,北约国家从二战结束升起铁幕一直到八十年代的几十年里,都觉得面对从苏联冲过来红色钢铁洪流,自己没什么挽救价值,一直考虑的从来不是怎么打赢苏联,而是被苏联各种花式吊打后,如何玩末世生存。对于二战时苏联是怎么用t-34海淹没德国虎豹群狼的,研究也很深,所以以数量打垮质量这种口号,其实在东西方都很有市场。t57就是美国打算模仿苏联t-34坦克海的一款产品,设计初衷就是像当年苏联搞t-34一样,弄出个简单可靠、皮实耐用、价格便宜、容易量产的坦克产品,结果跟苏联人搞t-34时,从设计到制造,哪一个环节都有人敢大刀阔斧砍削坦克上各项功能模块不同,美国人总是在每一个环节添加各种奇思妙想,最后还居然把这款越变越复杂的坦克,造出了概念车样品,不过从成车样品出来起,参与这个项目的所有人都知道,这款坦克完蛋了,过于复杂的零件堆砌,别说想爆量产,就是作为一款普通坦克都没什么意义了,遂停掉这个项目。法国50b,则完全是美国t57整个概念的法国翻版,实际上就是两国准备能爆量产的同类型产品,只不过法国也不想多添美国生产线,而是试图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生产同类型坦克出来,两种坦克主炮是一样的,法国这边是把美国炮技术拿过来国产化生产,然后车身底盘动力之类都是法国原本的坦克基础生产,动力很不错,比美国t57强,同时也继承法国坦克馅大皮薄的血统,最后的结局和美国一样,也是因过于复杂,明显无法投入实战,项目停止。单论养车技术参数,二者火力是一样的,都是同款120口径弹夹炮,这种炮火力凶猛,但在实战中稳定性和准确率都不行,然后车里备弹还少,因为多也没用,弹夹炮在游戏里打起来很爽,只是装弹等待时间略长,现实里实战环境下,弹夹炮装弹则完全是一个噩梦,对车组乘员异常不友好。防护性能以及综合防护能力都是美国t57有优势,速度和灵活性上则法国50b有优势,不过这也就是说说,实际上两款坦克都没敢去完成基础行进测试,而且是公路行进的难度测试就没敢做,不是没信心完成的事,根本就是理论都不支持可以完成。至于坦克还必需有的野战行进测试连提的时候都没到呢。这么看下来,法国的50b也就别说什么机动灵活的话了。所以把这两种坦克运到合适的战,单挑一下,我还是看好t57。
现实中美国坦克t57跟法国坦克50b哪个厉害?
首先,我们来对两辆车的数据分别分析一下:
1.AMX50B标准炮弹的平均杀伤力400,标准炮弹的平均穿透力257,6.55射速(发/分钟),29.16/2.5/4装填时间(弹夹/炮弹/炮弹数量),平均每分钟伤害2618,2100生命值(HP),车体装甲(前/侧/后 毫米)170/30/30,观察范围400米;
2.T57标准炮弹的平均杀伤力400,标准炮弹的平均穿透力258,8.01射速(发/分钟),23.97/2/4装填时间(弹夹/炮弹/炮弹数量),平均每分钟伤害3203,2250生命值(HP),228/44/44车体装甲(前/侧/后 毫米),观察范围400米
然后我们来假设一下:
在两辆车的标准伤害、穿深、视野及弹夹中的炮弹数一样(实际平均穿深T57只高了1点),彼此间没有任何障碍物,而且两辆车的头部装甲弱点明显,视为双方都命中对方并造成伤害。两车同时输出,在同样的单位时间内可见,由于T57的理论装填时间23.97秒比AXM50B的29.16秒快5.19秒,并且T57的生命值(HP)2250比AMX50B的生命值(HP)2100多150,由此推出AMX50B将在T57装上第2次弹夹后打出第2发(总共是第6发)炮弹时率先被击毁。
总结,以上基于理论数据而言,T57稍强于AMX50B。另外,这次对比的考虑范围仅在单一的火力输出上作出的结论,并非极其全面的综合来考虑,并且需要依据玩家自身的特点操作,因人而异,玩的6才是王道。
谢谢大家,欢迎补充。
现实中美国坦克t57跟法国坦克50b哪个厉害?
现实中谁先中弹谁先报废。游戏里57的爆发比50b强太多。
现实中美国坦克t57跟法国坦克50b哪个厉害?
t57是近战输出王者,50b不错的机动,游走支援型。两者都厉害都是好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