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儿子扶苏、胡亥为什么不姓嬴?
先说说姓和氏的区别。
最简单的说法是,氏别贵贱,姓别婚姻。
姓别婚姻,是因为先民们在几千年前就早知道近亲繁殖是有害的。为了保证人口的质量,就是杜绝近亲结婚的现象。于是,以姓表明血缘关系。而氏是同一社会群体的标志。也就是所谓的氏族。同一氏族中,可以有不同血缘关系的人员组成。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举例来说明。
《红楼梦》里的贾政,姓贾氏,对他来说,姓与氏是同一的。姓既是血缘的标志,也是氏族的标志。但他的夫人姓王,王姓女子嫁给贾家,就成了贾王氏。这时,王夫人的姓是王,这代表她的血统,而他的氏,变成贾氏。这就是姓与氏的关系。
贾氏,就是贾家大家族。在文化传承上,与古代的氏族是一样。贾氏族中,不一定全是姓贾的,比如,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嫁。周瑞家的,其实不姓周,娘家姓什么不知道。周,是他丈夫周瑞家的姓。因此,周瑞家的是嫁给周瑞后变成周氏的。但是,周瑞是贾家的奴仆。在人身归属上,他是属于贾家的人。所以,实际上,周瑞这些人就是所谓的有姓无氏。所以,姓氏问题永远和社会等级关系相联系。
下面再说称呼。中国人有名、字、号。现在我们觉得,姓加名是标准称呼,也就是叫姓名。对所有人一律称姓名,是现代社会平等观念之下的一种习俗。古代等级社会之下,不是这样。大体规则是,上对下可称名,平级称字,下对上称号。因此,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下,贵族的称号,不是姓加名的方式。所以,对于上层人物 ,现实中的称呼都不是后来一般人通行的姓加名模式。
我们都知道,秦国是赢姓。按姓加名的称呼,秦始皇应称为赢政,他的儿子扶苏,应该叫赢扶苏,胡亥应该叫赢胡亥。但这不是当时的称呼习惯。秦始皇的父亲是为质于赵国的王子,他的母亲又是赵国人,所以,秦国王室为了区别,可以称其为赵政。赵,相当于秦氏皇母亲的氏。秦始皇的母亲等长辈称呼他,就是叫名字政。但是秦国其它人,可不能这么称呼,当他当秦王的时候,就呼之秦王政,当他当了皇帝之后,就称之为皇帝。这就是所谓的下对上称号。始皇帝,就是秦始皇的号。
扶苏和胡亥都是公子,公子是他们二人的号,所以,一般对他们的称呼就是公子扶苏,公子胡亥。等到胡亥当了皇帝,就是二世皇帝。简称秦二世。他们不是不姓赢,而是当时的习惯姓不加入称呼中。
我们可以再举个汉代的例子。我们都知道汉武帝的儿子刘据曾经被立为太子。后来因为巫蛊之祸,刘据造反被杀。我们现在觉得,当时的人就应该称呼太子刘据。其实不然,当时刘据是被称为卫太子。卫是他母亲卫子夫的姓。同样,刘据的儿子叫刘进,当时也不叫名字,而叫“史皇孙”,史是刘进的母亲史良娣的姓,皇孙是号,因为他是汉武皇帝的孙子。刘进的儿子叫刘病已,也就是后来的汉宣帝刘询。刘 病已也不能叫,当时叫“皇曾孙”。虽然他以犯人的身份居于掖庭。但血统的尊贵,使得下层平民不能叫他名字,只能叫“皇曾孙”。
卫太子姓刘,史皇孙也姓刘,皇曾孙也姓刘。但当时人对他们的称呼都不带刘字。还是尊号。号有尊重的意味在内。秦始皇的儿子与汉代刘家的情况是一样的。史书上虽然没提姓赢。但他们姓赢是没有问题的。
秦始皇的儿子扶苏、胡亥为什么不姓嬴?
据史料记载,秦国和赵国的同一个祖先叫伯益,是舜帝的女婿,被舜帝赐姓为“赢”。到了春秋时期,伯益的后人造父被周天子封到赵城,造父将自己的堂侄大骆也接到赵城居住。从此这一系的子孙就以赵为氏,这就是赢姓赵氏的由来。造父是赵国的老祖宗,而大骆是秦国的老祖宗……
至于秦始皇本来应该是秦氏,但因为出生在赵国,所以,开抬从母氏称赵政,后来,回到秦国才称秦政。在当时,男子其实称氏而不称姓,而女子则一般称姓,因此,秦(王子)扶苏、秦(王子)胡亥才是正确的称呼方式。而扶苏、胡亥是简略的称呼。
由于秦汉以前,姓氏是分开的,姓来自母亲,体现了上古时期母系社会的特点;氏则代表父方,一般取自父方的封地或者部落。
秦始皇的儿子扶苏、胡亥为什么不姓嬴?
扶苏、胡亥皆赢姓。
先秦分姓、氏,因天下同姓人多不好分辩,所以一般不用姓。要用一族(封地)为氏,而扶苏、胡亥皆无封地所以亦无氏只能乎其名。
其实扶苏应称赢扶苏,十八子胡亥也应称赢胡亥!
始皇儿女众多,有名者只有扶苏、胡亥。扶苏为长子,应是正室所生。胡亥是第十八子,应是始皇最爱的侧室所生。胡亥也是因为母荣子贵而深得始皇喜爱,因此才有传位胡亥之意!
秦始皇的儿子扶苏、胡亥为什么不姓嬴?
因为那个时候全名全姓的叫人,是不礼貌的。《周礼》中说只有父母长辈才能全名全姓的叫人名。
现在我们说的扶苏和胡亥是后世史官记载的,史官是王子的下级,当然不能全名全姓的叫一国的王子。
秦始皇的儿子扶苏、胡亥为什么不姓嬴?
秦始皇姓嬴,扶苏、胡亥都姓嬴,这是没问题的。但是为什么秦始皇叫嬴政,扶苏、胡亥不叫嬴扶苏、嬴胡亥呢?因为秦始皇本来也不叫嬴政!我们看《史记》,只有秦(王)政、赵政的说法,而没有嬴政的说法。所谓嬴政是后人的误写。这就涉及一个周代姓和氏不同的问题,姓和氏有什么区别呢?简单说,姓表示血缘出身,氏表示社会集团,所以同样是嬴姓,秦国和赵国就分别是秦氏和赵氏。
至于秦始皇本来应该是秦氏,但因为出生在赵国,所以开始从母氏称赵政,后来回到秦国才称秦政。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男子其实是称氏不称姓的,比如屈原也不叫芈原。而女子则一般要称姓,比如《芈月传》的芈月尽管是小说虚构的名字,但这一称呼本身是符合当时称呼结构的。所以扶苏和胡亥都姓嬴没问题,但是他们的称呼是要用秦氏,秦(王子)扶苏、秦(王子)胡亥才是正确的称呼方式。扶苏、胡亥是简略的称呼。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秦始皇的儿子扶苏、胡亥为什么不姓嬴?
扶苏、胡亥为什么不姓嬴?他们姓嬴啊,之所以当代人会有他们不姓嬴的错觉,是因为姓氏的演化和传播导致秦汉之际与当代的姓的意义有所不同。
先秦时期的姓氏是不同的《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秦始皇兵马俑
姓是一个家族的标记,标记着本族的祖先来源,华夏民族有所谓“同姓不婚”的传统习惯就是跟姓相关的,举例来讲,周代的周王室不能娶同姓的晋国、燕国公室的女儿,却可以娶齐国公室的女儿,因为前者都姓姬,齐国则姓姜,周幽王先后所娶的两任王后,申后和褒姒均为异姓,申后姓姜、褒姒姓姒;另外嬴姓的秦国历代通婚的对象主要是姬姓的晋国和芈姓的楚国,这都是符合同姓不婚的原则的。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氏是原始家族中小宗子孙分家之后自行创建的,所以可以以城邑为氏、以官职为氏、以谥号为氏等多种选择,由于华夏民族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氏就越来越多,再加上后来其他民族的融合,在形成汉民族后姓氏就更为丰富。以我们的邻国日本来看,明治维新之前平民尚未有自己的姓氏,于是在改革之后民众就自发的给自己的家族命名,于是田中、井上、小野等姓氏就被当做正式的姓在家族中传承,庆幸的是,我国农业社会经济发达,早就完成了姓氏的命名工作。
百家姓
姓氏合流导致的当代视角下的错觉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中华姓氏苑
随着春秋战国至秦汉间社会变革的完成,姓、氏逐渐实现了当初定义的功效,中原农耕区域由最初的人口稀少的状态转进至千万级的人口繁盛时期,这时再保留姓作为区分家族的意义便不大了,于是姓氏开始合流,大宗的姓和小宗的氏被选择其一作为自己的标记,而当代的姓氏其实是一致的,以当下的姓氏习惯看待先秦时期的人们姓氏肯定会有这样的误差。
扶苏和胡亥的姓氏按照当时的习惯,嬴姓是一致的,氏是不同的,扶苏作为大宗应该继承嬴姓,胡亥作为小宗则应该拥有自己的氏,但是由于胡亥实际继承了皇帝位置,而扶苏被赐死,他们都没有独立的氏,还是姓嬴的。
结语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一种不自觉的习惯,那就是以当下的思维角度来看待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于是就产生了教科书当中所说的历史局限性,但实际上任何人都很难超越自己的历史阶段来看世界,所以站在对方的角度看世界很有必要,假设我们成为一个历史人物面对历史事件的时候是否能够比当时的人们做的更好呢?恐怕未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